“一只狗能卖48万元,你敢信?”这不是在开玩笑,在临沂沂河新区的养马庄村,这样的天价“明星犬”并不罕见。而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村一年能卖出30万只狗,120家养殖场撑起了年产值1.8亿元的产业链。
从“养貂村”到“养狗村”,短短几年时间,这里不仅完成了产业转型,更把自己送上了全国宠物养殖产业的顶流。
让我们走进这个“养狗天堂”,探寻它的财富密码。
从“皮毛经济”到“宠物经济”,村民如何找到新赛道?
养马庄村的“养殖基因”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70年代,这里还是一个以养殖水貂和狐狸为生的毛皮动物养殖大村。
彼时的村民凭借敢闯敢干的劲头,将水貂引入家中饲养,鼎盛时期,光是这一带的养殖户就有2100多人。
然而,随着全球皮草需求下降,毛皮动物的市场价格一落千丈。2016年后,村民们开始纷纷转型,但新的出路在哪?
一个偶然的机会,村里的养殖户发现,农村集市上卖狗的小摊生意火爆,狗崽一年能产两窝,而水貂只能产一窝,饲养成本还低。就这样,村两委组织起养殖户开会讨论,大伙一拍即合,“腾笼换鸟”,开启了大规模的宠物狗养殖。
2017年,养马庄村养殖园区正式转型为宠物狗养殖基地,村里有经验的养殖户带头摸索技术,短短几年,全村宠物狗年交易量突破30万只,成功实现产业升级。
名犬效应:一只狗拍出48万,“顶流”宠物如何炼成?
在养马庄村,不仅能看到普通的家养宠物狗,甚至还能发现“明星犬”的身影。胡红科的卡宾犬“小男孩”,就是这里响当当的名号。
这只种犬因其血统纯正、体型完美,被业内誉为“种犬中的极品”。两年前,胡红科斥资近30万元买下它,今年,它的“身价”直接翻倍,甚至有人愿意出价48万元收购。
“小男孩”的出场费就高达1万元,配种预约已经排到了2025年。胡红科干脆把自己的配种生意从辽宁搬到养马庄村,他看中的是这里的养殖规模和市场潜力。
“以前做毛皮动物养殖的村民,
对饲养的细致程度要求特别高,所以养狗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小儿科’。”胡红科说,这里的养殖户有技术,懂市场,非常专业,正是这些优势让这里的宠物狗品质越来越高,市场口碑也越来越好。
电商+直播,年轻人带来的“前店后厂”新玩法
如果说胡红科这样的“业内大咖”是推动村里养殖技术发展的关键,那么年轻人则是这个村子开拓销售渠道的主力军。
今年10月,拥有40万粉丝的短视频博主李言涛,把自己的宠物狗直播间搬进了养马庄村。在这里,他不仅能够找到各种犬种,还能直接对接养殖户。“感觉像是进了一个宠物市场的‘总仓’,有取之不尽的资源。”李言涛感慨道。
靠着直播,李言涛的销量创下新高,而他的“前店后厂”模式也给村两委启发:养殖只是第一步,把交易市场建在村里,才能让利润真正留在村民手中。
未来计划:打造30亩宠物交易市场,向全国“吠声”
尽管养马庄村的宠物狗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但村两委并不满足于现状。11月初,村里提出了三大发展计划:
“明年年初协会就能成立了,到时候我们统一规划,分享养殖经验,提升全村的市场竞争力。”村党支部书记孙青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村头规划的交易市场用地上,胡德银每天都会来转转。他说,“村里养狗这么多年,真正的大好时光还在后头。等市场建成了,全国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心仪的宠物狗,我们养马庄村的牌子就彻底打出去了!”
小村庄的大梦想,每一只狗都承载着希望
从皮毛动物到宠物狗,养马庄村的转型之路不仅是一场经济模式的创新,更是小村庄如何拥抱大市场的生动写照。
在这里,每一只狗都见证着村民们的辛勤努力;每一个新的尝试,都在为全村的发展注入动力。从年产值1.8亿到筹建30亩交易市场,未来的养马庄村,或许不止是临沂的骄傲,更能成为全国宠物养殖产业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