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海水鱼类的人工繁殖和育苗
内容目录
一、我国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历史
和现状
二、育苗设施
三、亲鱼培育
四、采卵、孵化
五、苗种培育
一、我国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研究始于50年代,由于当时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所限,偏重于形态和生态的研究,自60年代开始,海水鱼类人工繁殖与育苗研究突飞猛进。
60-70年代,人工繁殖研究工作相对集中于鲻科鱼类中的梭鱼,在海水、半咸水、淡水梭鱼诱导产卵试验均获成功。
一、我国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历史和现状
70年代末以后,人工繁殖的研究重点由植物性食性鱼类转向动物性食性鱼类。以鲷类(真鲷、黑鲷等)、鲆鲽类(牙鲆、黄盖鲽等)、鲀类(红鳍东方鲀、假睛东方鲀等)、石首鱼类(黄姑鱼、大黄鱼等)、石斑鱼类(赤点石斑鱼、青石斑鱼等)、鲈类(花鲈、尖吻鲈等)为主,进行了人工培育亲鱼、药物诱导自然产卵或人工授精、采卵、培苗等各项试验,均获得较好效果。
一、我国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历史和现状
自80年代至今,我国的海水鱼类人工繁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现在已达全人工养成的亲鱼有:真鲷、黑鲷、黄鳍鲷、牙鲆、花鲈、梭鱼、大黄鱼以及引进的英国大菱鲆、眼斑拟石首鱼等。其中真鲷、黑鲷、牙鲆等种不但养成全人工亲鱼,而且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不需注射激素即可自然产卵受精而达到全人工繁殖的水平。
一、我国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历史和现状
自90年代初以来,对这几种鱼亦可以采取调整光、温周期的方法,按需改变亲鱼的产卵季节,如真鲷、黑鲷可由原先的5-6月提前至3-4月产卵;牙鲆可由原先的4-5月推迟至9-12月产卵。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累计进行过40余种海产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和育苗研究。
二、育苗设施
完善的工厂化育苗系统包括育苗车间、亲鱼池、产卵池、孵化池、育苗池、饵料池、调温、采光、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消毒、排污等基本设备,要求配置齐全、安排合理、功能到位,经过周密的设计和施工由此组合成一个工厂化育苗生产系统。工厂化育苗就是应用现代科技装备起来的育苗室为基础与先进的育苗技术工艺相结合,达到集约化生产鱼苗的一种先进方法。
三、亲鱼培育
综观每一个养殖鱼种的开发使之变成一种新的养殖产业,我们不难发现,先行者们都会通过调查后详细分析每种鱼的资源量、繁殖特点、生理和生态条件等因素,分别采取如下步骤而达到目的:
三、亲鱼培育
野生鱼苗→养成→出售(如鳗、石斑鱼、鰤等);
野生亲鱼→繁殖→养成→出售(如河鲀等);
养成亲鱼→繁殖→养成→出售;再养成亲鱼→再繁殖鱼苗(如真鲷、牙鲆等)。
上述三个不同层次综合性技术的进步,说明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要解决好亲鱼培育中的各种问题,方能达到全人工繁殖的最终目标。
第一章海水鱼类的人工繁殖和育苗(一稿)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知识
福建海水鱼类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珊瑚礁鱼类公子小丑鱼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
海水鱼类繁殖发育生物学与健康养殖技术
水产生物繁育技术—食品书店
鱼类增养殖技术 鱼类人工繁殖的主要设施 项目六任务二 鱼类人工繁殖主要设施.pptx
鱼类人工繁殖的主要设施
鱼类人工繁殖主要设施.pptx
海水鱼类养殖
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幻灯片
南方海水鱼类繁殖与养殖技术
网址: 第一章海水鱼类的人工繁殖和育苗(一稿)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056022.html
上一篇: 来源于淡水的鱼种要成为海水中的鱼 |
下一篇: 海水鱼类人工配合饲料的营养与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