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3月20日发布年度《世界幸福感报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综合人均GDP、社会支持、人均寿命、社会自由、宽容程度和腐败程度等因素给各国打分,北欧国家全部进入前十,芬兰、丹麦和挪威名列前三,接下来是冰岛、荷兰、瑞士、瑞典、新西兰、加拿大和奥地利。
从含义上看,happiness跟“幸福”有些差距,前者是快乐+满意(pleasure+satisfaction),后者还多出幸运、福佑这重意思。所以,快乐或者满意相对容易实现,幸福却不是只靠努力就能做到的,“一定要幸福”这个说法听起来就不太幸福。
美国《今日心理学》杂志(Psychology Today)网站发表的一篇文章说,和英语相比,波兰语、俄语、德语和法语等语言涉及“幸福感”的情况较少;在30个国家范围内对于幸福定义开展的大规模分析显示,对于80%的国家而言,幸福在某种程度上都有“天命”含义。
幸福的确跟运气有关,比如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国度,什么家庭。换句话说,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到对幸福的体验——不是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简单划分,而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幸福体验。
比方说,瑞典语里有个词gkotta,意思是清晨起来,去户外听第一声鸟鸣。在瑞典的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这个传统:在复活节的第40天,即耶稣升天节(Ascension Day)去野外倾听春天的第一声鸟鸣。挪威语里的utepils指的是漫长冬天之后第一次来到暖阳的户外享受一杯啤酒。这些幸福体验可能零星地存在于其他地方,但被语言固定并延续下来而成为生活仪式却是北欧所独有。
北欧年年盘踞世界幸福榜前列,这些国家跟幸福有关的词语及其生活方式也流行开来。比如2016年成为牛津字典年度词语候选的hygge(舒适惬意)。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一种舒适惬意和温暖友爱、带来满足和幸福的感觉,被视为丹麦文化的特色。实现hygge的方式包括寒夜守着壁炉啜饮红酒、吃自家烤的肉桂点心、喝瓷器泡的茶、裹着被子看电视等等。英国《金融时报》曾报道,2016年,全球对hygge的追捧导致肉桂价格上涨20%。
在hygge之后是瑞典语lagom(乐够),这个词据称可以追溯到维京人的时代,一壶蜂蜜酒在众人间传递,每人啜一口,这叫做laget om(around the team),人人都有份,不多也不少。“乐够”大概就是北欧社会幸福的秘诀:平等、节制、简单和平衡。
接下来是lcykke(音译“率刻”,丹麦语,意思是幸福)。哥本哈根幸福研究所的迈克·维金(Meik Wiking)总结说,哥本哈根是全世界最lykke的地方。下午五点,人人准时下班,骑车回家,跟孩子以各种有创意的方式玩两小时,出门对随机遇到的陌生人(对方其实不想被打扰)做点好事,然后回家点上五根蜡烛,看两集电视剧。
BBC Ideas拍过一个节目,题目叫Forget Hygge, Lagom and Lykke—Jante Law Rules the Roost in Scandinavia(忘记惬意、乐够和率刻吧,杨特法则才是北欧的主宰)。杨特法则有十律,包括不要以为自己有什么特别,不要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不要认为你懂得更多,不要认为你比别人重要,不要以为别人在乎你,等等。简而言之,就是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平庸。众多研究都表明,降低期望值的确是幸福生活的法宝。(赵菲菲)
【延伸阅读】【双语汇】铲雪车式育儿 snowplow parentin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ollege Admissions Scandal(高校招生丑闻)成为美国教育界近来的热词。
美国执法部门日前侦破一起大规模高校招生舞弊案,50人被起诉,包括33名家长和9名高校体育教练等。美联邦检察官员说,这是“the largest college admissions scam ever prosecu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美国司法部起诉过的最大一起高校招生舞弊案)。
这些家长试图以收买方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体育特长生,来获得耶鲁、斯坦福和其他知名大学的入学资格。《纽约时报》说这起案件昭示了一些有钱的父母为了孩子能够进入具有竞争力的大学是有多费尽心机。
有多“费尽心机”,《纽约时报》搬出了一个词——“ultimate snowplows”(终极铲雪车)。在“How Parents Are Robbing Their Children of Adulthood”(父母如何偷走孩子的成年)一文中,“终极铲雪车”父母的解释是这样的:clearing the way for their children to get in to college, while shielding them from any of the difficulty, risk and potential disappointment of the process(为孩子上大学铺平道路,为他们铲除这一过程中所有的困难、风险和潜在的挫败)。这一形容源于snowplow parenting (铲雪车式育儿)这个概念。
英国《太阳报》用过类似的lawnmower parenting(除草机式育儿)。这家报纸表示,这是“style of parenting”(育儿方式)的一种:Some parents adopt this style as they think their child is exceptional and they want to ensure they succeed(一些父母认同这种方式,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是特别的,他们想确保孩子人生的成功)。
为此,父母将不惜一切代价,他们会像铲雪车或除草机一样一往无前,花钱铺路只是其中一种。
除了在他人身上用力,也有给孩子加压的,比如在美国更为人知的helicopter parent(直升机父母)。
这个概念最先出自1969年的畅销书“Between Parent & Teenager”(《青少年和父母之间》),书中原话是:Mother hovers over me like a helicopter(妈妈像架直升机一样在我身边盘旋)。
这一概念盛行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研究注意到,一些父母会亲自叫上大学的孩子起床,为他们的成绩同教授争辩,甚至在毕业后为孩子的薪水同用人单位争吵。人口专家认为,当时美国正值战后婴儿潮一代成为父母。当大量人口遇上社会经济繁荣和转型时期,带来竞争压力是“直升机父母”现象的根本原因。
本质上,无论是“直升机”还是“铲雪机”,父母都想确保孩子的成功。但不妨碍到其他人权益是一条红线。
《纽约时报》这样评价作弊的“铲雪机”:not only cheating the system, but potentially cheating other hard-working students out of a chance at a college education(不仅钻了制度的空子,而且有可能折损了那些刻苦读书孩子们上大学的机会)。(陈杉)
(2019-03-27 10:14:47)
【延伸阅读】【双语汇】Magazine/弹药夹或杂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月15日午后,新西兰城市克赖斯特彻奇(Christchurch)发生针对群众的恐怖枪击事件,50人丧生,惊动全世界。凶手何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所有的疑问首先指向这两点。
因为移动互联网的诞生与普及,世界范围内几乎同步观看凶手持续的现场犯罪。在一些中文媒体的报道中,因为一个词语的误译导致读者对一个细节的疑问:凶手作案为何要在腿上捆绑一些杂志(magazines)?
熟知英语或者对英语考试有过充分准备的人会知道这是对magazine的误译。Magazine有两种基本含义,其一是最常见、常用的“杂志”,其二便是“弹药夹”或“弹药库”,这一含义也被编纂者列入行业词典。此外还有一个含义:胶卷盒。随着胶卷及胶卷相机被淘汰出社会生活和消费市场,离大众视野越来越远,这层含义越来越鲜为人知,最多在上世纪的英文小说或陈旧报刊中看到。
追根溯源,“杂志”与“弹夹”在语源上并非毫不相干。据维基百科,magazine一词指集纳或贮存的地点,以写作出版物来说,它就是一个文章集汇。这解释了为何杂志与火药夹、炮弹夹、火器弹药夹以及法语中如百货店那样的零售店铺分享同一个词根。(At its root, the word “magazine” refers to a collection or storage location. In the case of written publication, it is a collection of written articles. This explains why magazine publications share the word root with gunpowder magazines, artillery magazines, firearms magazines, and, in French, retail stores such as department stores.)
与英文不同,法文中提到杂志通常使用的是journal。Magasin在法文中的首义是商铺,其次也有弹盒、军械库、(相机)片盒或暗盒的意思。
但英文维基百科在magazine这一词条中,magazine一词的首义就是“杂志”,从这一点看来,部分媒体第一翻译者的反应都属正常。毕竟在全世界普通人理解的生活中,在控枪严格的中国,magazine就是杂志,是人们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消费品。
英国人爱德华·凯夫(Edward Cave)于1731年最先把magazine一词用于出版物。据维基百科,爱德华·凯夫用“西尔维纳斯·厄本”(Sylvanus Urban)这一笔名编辑《绅士杂志》(The Gentleman's Magazine),他用magazine作为其出版物名称的一部分,就是借喻军火库的含义。(The Gentleman's Magazine, first published in 1731, was the first general-interest magazine. Edward Cave, who edited The Gentleman's Magazine under the pen name “ Sylvanus Urban”, was the first to use the term “magazine”, on the analogy of a military storehouse.)
照此说法,magazine一词与武器相关的历史比与杂志相关的历史更为长久。只是随着和平生活日久,人们忘却或淡化了它早期或其他的用法。(王其冰)
(2019-03-20 10:41:24)
【延伸阅读】【双语汇】动物肥胖 Animal Obesity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有句歇后语叫“武大郎玩夜猫子——什么人养什么鸟”。如果排除歧视性因素,单从字面角度理解,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据统计显示,pet owner(宠物的主人)和所养的宠物会呈现出convergence(趋同),比如宠物主人如果overweight(超重)的话,那么所养的猫狗obesity(肥胖)的概率也会更高些。
美国的胖宠物不少。美国Association for Pet Obesity Prevention(APOP,防止宠物肥胖协会)的数据显示,美国56%的狗和60%的猫被veterinary(兽医)归类为clinically overweight(临床超重),这相当于大约5020万只狗和5650万只猫太重了。
宠物肥胖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比如over nourished(营养过剩)、lack the ability to exercise(缺乏运动能力)等。那些被confined(限制)在有限的空间里,不能regularly(有规律)活动的宠物更容易发胖。此外gene(基因)也可能导致一些宠物更容易变胖,比如Labrador(拉布拉多犬)是最容易变胖的狗之一,研究发现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拉布拉多犬天生有和肥胖相关的genetic mutation(基因突变)。
超重会对宠物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包括hypothyroidism(甲状腺机能减退)、osteoarthritis(骨关节炎)和diabetes mellitus(糖尿病)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宠物reducing the lifespan(缩短寿命)。
事实上很多主人并不是overfeed(过度喂养)他们的宠物,只是倾向于underestimate(低估)宠物的体重。而一旦意识到自己的宠物真是超重了,主人也会尽力帮助宠物减肥。为了让宠物能避免受到肥胖的伤害,一些medical treatments(药物治疗)的方式也被开发出来,以帮助宠物losing weight(减肥),这些药物会通过reducing appetite and food intake(抑制食欲和减少食物摄取)来帮助宠物变瘦。(王亚宏)
(2019-03-06 13: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