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温州教育发布)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编者按:
他们有大思想、大道德、大胸怀、大学问、大智慧;他们是瓯越大地上的教育烛火,是温润之州中的教育“大先生”。为展示我市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温州市教育局开展 “寻找温州教育‘大先生’”推选活动。即日起,温州教育发布将陆续刊登征集来的一批教育“大先生”人物事迹 ,还原他们教育路上的点点滴滴,赓续他们的精神风范和育人魅力,引导广大教师崇德修身、潜心教书育人。
“同学们喜欢听王老师的课,他会结合教材给你看各种各样的自制动植物标本。”提起浙江省第一位中学生物学科特级教师——王建南,我市知名方言学家沈克成如是回忆。王建南是沈克成的初中生物老师。隔着60多年的时光,沈克成仍然对王建南其人其课印象颇深。
王建南(1925-2014)是温州四中原生物教师,亦是我省第一位生物学科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首届浙江省生物教学研究会会长。他的生物课形象直观 ,自创“一线(课内、课外一条线)、两点(生态观点和动态观点)、多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教学法。他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制作标本用于课堂,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建立“家庭生物科学馆”,累计自制生物标本1300多种。他妙趣横生的课堂和自制标本为学生们打开生物世界的奇妙大门,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他是自学成才的特级教师
“在王老师的课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自制动植物标本。”
——温州方言学家沈克成
“我只是与生物课相依为命,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片绿叶,一朵鲜花,一只爬动的小虫,都会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和遐想。生命科学太丰富多彩了,我只希望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这是1985年王建南在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后,接受采访时曾说过的话。
王建南的父亲王晓梅,是我市著名教育家,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提出了 “面对劳动人民,联系社会实际,培养爱国爱民、健康智慧的儿童”的教育思想并身体力行。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王建南的教育思索就这样生根、萌芽、茁壮。
从温州师范学校简易师范部毕业后,19岁的王建南就当了小学教师。1954年春,他调到温州四中(原瓯海中学)任生物教师,直至1986年退休。之后,又在温州老年大学教学10多年,算起来,足足教了50多年书。
作为我省首位中学生物特级教师,许多人可能未曾想到,王建南其实是一个“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的生物老师。俗话说,凡事就怕“用心”二字。 为了挤出时间学习,提高教学水平,他曾连续数年不午睡,晚上自学到深夜,白天一有空,不是看书摘资料,就是进行各种实践活动。
王建南担任生物教师后,将进修、教学、科研三者融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取得显著成绩。在教学上,他根据生物教学的特点,自创 “一线、两点、多动”教学法,在学校开辟百草园、生物标本室,使用大量直观的自制教具,与学生默契互动,形成形象、活泼、富于启发性的教学风格, 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叩开生物世界大门的人”。
“我对王老师的印象非常深刻。”温州方言学家沈克成于1953年至1959年就读于温州四中,近日,当记者向82岁的沈老打听当年王老师的上课情景时,他回想说: “在王老师的课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自制动植物标本。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能制作这么多标本,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温州教育史馆馆员、温州四中原副校长徐志标既是王建南的学生,也是他的老同事。现年76岁的徐志标,依旧清楚地记得,在四中校园里有一块地,王老师把它开辟为百草园,并在旁边搭起一个5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 小房子是他的工作坊,除了床和办公桌,墙上挂着一幅鸟的图片,书架上摆有几个标本,放着制作标本的工具箱,地上还放着煤油炉,是用来烧饭的。“王老师是一个辛勤的园丁,平时早晨和周六下午都在百草园。他的生活很朴素,我看他每天都是穿那一件干净的蓝色中山装,白色的领子经常换。”
在徐志标看来,王建南身上永远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星期天和寒暑假,常往山野、海边跑,近一点的景山、七都、灵昆,远一点的括苍山、仙霞岭、雁荡山、东海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有一次我身上很痒,王老师就拿了个小瓶子帮我抓跳蚤,尔后还打趣说,‘阿标,你让我省了2分钱的跳蚤钱啊,这能买一盘青菜了’。”徐志标说。 原来,为了自制标本教具,王建南会向乞丐付“工钿”买跳蚤,在粪便里拣寄生虫,看到有人从床板、草席上敲打臭虫,就赶紧去捉……
多年后,徐志标从部队转业到温州四中,先是教军事体育,后来又开始教政治。他告诉记者,在教《法律知识》这门课程时,王老师建议进行“模拟法庭”教学,取得了成功;在任教“留级班”班主任的时候,王老师多番指点、鼓励,最后“留级班”弯道超车成了“加强班”……“王老师对教育教学的执著和言传身教,对我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
他是“家庭生物科学馆”的创办者
“王老师在上世纪70年代就免费开放‘家庭生物科学馆’接待中小学生参观,并亲自讲解,这一点很是超前。”
——温州金洲动物博物馆馆长刘鸣
王建南不仅是个好老师,还是位资深的鸟类专家。在日常教学工作之外,从上世纪50年代起,他参与了浙江省《农业动物学》、《动物学》教材编写。1981年,撰写《浙江东南部地区鸟类调查报告》,对生活在温州一带的300多种鸟类进行了生活习性、分布区域的调查。1985年,参加《浙江动物志·鸟类》的编写,次年完成“鹳形目鹭科”及“雁形目”的编写任务。主要著作有《鸟类趣谈》《中学生物科技活动指导》《教学50年》等。
为了使自己的成果能让更多人受益,王建南的“家庭生物科学馆”从无到有,至今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模样。穿过热闹的高盈里来到招贤巷,周围的空气迅速安静下来。进入王老生前的家中,70平的老房子,装潢还是上世纪的简朴风味。 屋子里没有什么家具,除了橱柜,便是标本,“家庭生物科学馆”的时光好似永远停止在了2014年。
蝴蝶,300多种;贝壳,300多种;鸟类,300多种……1300多种生物标本既有收纳在自制纸盒的,也有密集摆放在橱窗里的。 收集制作并保存它们,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王建南用了近60年时间。1977年起,“家庭生物科学馆”正式向教师与学生免费开放,接待参观、学习者达2000多人次。
“我13岁就开始学习制作标本,通过自己当时的生物老师蔡渭溪,结识了四中的王老师。他也是我在生物分类学上的启蒙老师。”温州金洲动物博物馆馆长刘鸣从小热爱动植物,同样拥有“馆长”头衔的他,深知科普基地在开拓视野、寓教于乐上的重要性。 “王老师在上世纪70年代就免费开放‘家庭生物科学馆’接待中小学生参观,并亲自进行讲解,这一点很是超前。”
这些标本凝结着王建南一生的追求,是他的全部心血。 “父亲在弥留之际曾交代我们,千万不要糟蹋了这些得来不易的标本。他说,只要有人愿意看,就一定要抽时间免费接待。”王丹翎是王建南最小的孩子,虽然没有从事教育,但自小跟随父亲“上山下海”的他,也练就了一身识鸟、制作标本的本领。闲暇时捧起长焦镜头,他是一员“追鸟人”。
去年8月,王丹翎接待了来自浙江自然博物馆的鸟类研究员一行。他们专程来到“家庭生物科学馆”,花费2天时间,对所有鸟类标本进行拍照、记录。“这些研究员很年轻也很专业,对着一些省内过去从未发现的新种类或几乎绝迹的鸟类标本爱不释手。”王丹翎告诉记者,后来,他们也表达了想要接收这批标本的想法。
“当然,我们兄弟姐妹几人还是尽可能地,想将这批标本留在温州,由合适的学校或博物馆接收并存放,供温州师生学习使用。这也是父亲开设科学馆的初衷:为教学服务。” 王丹翎表示,如果有学校或博物馆感兴趣的话,可以联系他。“我现在退休了,能拿出更多的时间,来整理父亲留下的东西。如果标本留在温州,我也可以随时去看看,这也算是个念想吧。”
来源:温州日报
编辑:林靖
责编: 张丽安
审核:吴永远、陈华明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wzjyfb
相关知识
温州全力以赴维护好教育生态
生物标本: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的重要支撑
提升艺术素养 学会艺术生活——南安国光中学推进艺术教育新举措
探析王明旨先生艺术与科学融合之设计教育观——中国设计教育先驱系列研究
影像2019·大美凤城 ——南宫市首届摄影比赛暨迎新年摄影展隆重开幕
唐氏动物标本制作技艺
动物标本的科学管理与保养
“猪坚强”在大连做成标本,将被送回建川博物馆展览
我省举办主题为“爱鸟护鸟 万物和谐”爱鸟周摄影展活动
海州:探寻“生物多样性”之美
网址: 寻找温州教育大先生|自制1300种标本展现生物之美——记我省首位中学生物学科特级教师王建南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091569.html
上一篇: 鸟类的英语单词大全含音标和例句 |
下一篇: 东营有了全国规模最大的鸟类专题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