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鼠疫(Plague)是由鼠疫耶尔森氏菌(Yersinia pestis)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鼠疫原发于鼠疫疫源地内啮齿动物之间并能引起人间流行。鼠疫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传播快、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等特点,传染源主要是啮齿动物,传播媒介主要是蚤类。肺鼠疫等病人也可成为传染源,造成人类鼠疫流行。鼠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也是《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一种国际检疫传染病。我国制定的《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也将其列为检疫传染病之一。
一、病原学
鼠疫的病原菌为耶尔森菌,于1894年在中国香港首次分离,属于肠杆菌科耶尔森氏菌属。为革兰染色阴性的短小杆菌,长约1~1.5μm,宽约0.5~0.7μm,革兰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鼠疫菌两端钝圆,呈现出两极浓染的特点。无鞭毛,不能活动,不形成芽胞。鼠疫菌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8~30℃,人工培养最适pH值为6.9~7.2。分离鼠疫菌通常使用赫氏溶血消化液培养基,培养物经28℃,24~48小时培养后可形成圆形、中央隆起、淡灰色的菌落。鼠疫菌在肉汤中发育良好,肉汤表面可形成白色薄膜及絮状沉淀,培养4~5天后,可见丝状物向管底生长,下垂于透明肉汤内,呈钟乳石状。鼠疫菌能酵解多种糖、醇、苷,产酸不产气。
鼠疫菌含有18种抗原成分,其中FI抗原、鼠毒素、内毒素、鼠疫杆菌素是特异性抗原。目前公认的鼠疫菌毒力因子有4种,即Fra1、Vwa、Pgm、Pst1。
鼠疫杆菌在低温及有机体生存时间较长,在脓痰中存活10天或一个月,尸体内可存活数周至数月,蚤粪中能存活1个月以上;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都十分敏感,日照4~5小时、55℃15分钟或100℃1分钟可以杀死,5%石炭酸、5%来苏,0.1%升汞及含氯消毒剂等均可将病菌杀死。对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等敏感,青霉素对鼠疫耶尔森菌无抑制作用。
二、流行病学
01
传染源
鼠疫传染源主要为感染鼠疫的动物,包括啮齿动物、野生食肉类动物和肺鼠疫患者。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间鼠疫流行前,一般先在动物间流行。动物鼠疫传染源(储存宿主)有野鼠、家鼠、狐、猫、鼬、绵羊等,是人间鼠疫重要传染源。各型鼠疫患者均可成为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败血型鼠疫早期的血有传染性,腺鼠疫仅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吸血时才起传染源作用。
02
传播途径
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3种。
①经鼠蚤媒介传播∶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啮齿动物一蚤→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主要的媒介是印鼠客蚤等16种蚤类。
②经皮肤接触传播∶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患者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
③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方式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一般情况下,腺鼠疫并不造成对周围的威胁。
03
易感人群
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种族、性别、年龄差别。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病例在年龄、职业等方面的差别是由于感染机会不同造成的。鼠疫病例主要以青壮年为主,职业上以农民牧民为多。
04
季节性
鼠疫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这种季节性特点与疫源地所处的自然条件、宿主动物及其蚤类的生态学特征有密切关系。南方的鼠疫(主要是腺鼠疫)多发生在春夏季节,青藏高原等地区的鼠疫(主要是肺鼠疫)多发生于夏秋季节。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存在12种不同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灰旱獭、达乌尔黄鼠、黄胸鼠等14种啮齿动物分别为不同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主要宿主,分布于19个省313个县(市)。鼠疫病例一般发生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内和毗邻地区,也有通过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蔓延的危险。
三、临床诊疗
此部分需要熟悉:
鼠疫的潜伏期一般为1-6天,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曾免疫接种但仍然发病的病例可长达9-12天,原发性肺鼠疫潜伏期较短,一般1-4天。
根据临床表现,常见的鼠疫有腺鼠疫(最常见)、肺鼠疫(其次)、败血症鼠疫,另外还有皮肤鼠疫、眼鼠疫、肠鼠疫和脑膜炎型鼠疫,其中肺鼠疫具有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病死率高的特点。各型鼠疫患者共同临床症状表现为突然发病、高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腺鼠疫可在腹股沟和腋下、颈部等部位出现淋巴结肿大、疼痛;肺鼠疫可出现咳嗽、胸痛、血痰、粉红色泡沫痰。
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应熟悉和掌握鼠疫诊断标准,对出现鼠疫疑似症状的就诊患者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作出早期诊断。
01
临床表现
1.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或仅使用青霉素族抗菌药物情况下,病情迅速恶化,在48小时内进入休克或更严重状态。
2.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3.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综合征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4.咳嗽、胸痛、咳痰带血或咯血。
5.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6.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综合征。
7.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疱,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水疱破溃后创面也呈灰黑色。
8.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颅内压增高、脑脊液混浊。
02
各型鼠疫的症状
(1)腺鼠疫
除具有鼠疫的全身症状以外,受侵部位所属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症状,一般在发病的同时或1~2天内出现淋巴结肿大。腹股沟淋巴结炎最多见,约占70%;其次为腋下,颈及颌下。也可几个部位淋巴结同时受累。
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淋巴结迅速肿大,比其他疾病所致的淋巴肿速度快,每日甚至每时都有所不同。淋巴结呈弥漫性肿胀,坚硬,无活动性,疼痛剧烈,患侧常呈被迫姿势。
部分腺鼠疫可发展成败血症、严重毒血症及心力衰竭或肺鼠疫而死。
(2)肺鼠疫
肺鼠疫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肺鼠疫是临床上最重的病型之一,不仅病死率高,而且在流行病学方面危害也最大。病人除具备鼠疫的全身症状外由于呼吸困难、缺氧、导致口唇、颜面及四肢皮肤发绀、甚至全身发绀,故有“黑死病”之称。病初期干咳,继之咳嗽频数,咳出稀薄泡沫样血痰,胸部X线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极不一致。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病人多于发病2~3日后死于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危重病人甚至在数小时之内即死亡。
继发性肺鼠疫,在发病之前,往往有原发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症状。当继发肺鼠疫时,常表现为病势突然增剧,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鲜红色泡沫样血痰,痰中含有大量的鼠疫菌,可成为引起原发性肺鼠疫的传染源。
(3)败血型鼠疫
可分为原发性败血型鼠疫或继发性败血型鼠疫两种类型。原发性败血型鼠疫病情发展极速,尚未出现局部症状即发展为全身性感染。常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昏迷。无淋巴结肿,皮肤粘膜出血、鼻衄、呕吐、便血或血尿、DIC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天。病死率高达100%。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
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可由肺鼠疫、腺鼠疫或其它他型鼠疫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时,病情恶化发展而来,表现出上述原发败血型鼠疫的症状。
(4)肠鼠疫
多因食用未煮熟或被污染的鼠疫病死动物(如旱獭、兔、藏系绵羊等)而感染。除鼠疫的全身症状外,还具有消化道感染的特殊症状。频繁呕吐和腹泻,一昼夜可达数十次,吐泻物中常混有血液和粘液混合物,排便时腹痛,常伴有大网膜淋巴结肿,从肿胀的淋巴结和吐泻物中有时可检出鼠疫菌。
(5)脑膜炎型鼠疫
脑膜炎型鼠疫多为继发性,具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剧烈头痛、昏睡、颈强直、谵语、妄动、狂燥不安、呕吐频繁,巴氏征(Babinski)和克氏征(Kernig)阳性,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脑脊液稍浑浊,可检出鼠疫菌。
(6)眼鼠疫
具有鼠疫的全身感染症状之外,出现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患者流泪,结膜充血、肿胀,疼痛剧烈,数小时内转变为化脓性结膜炎,分泌大量脓状液,从眼分泌物中可检出鼠疫菌。
(7)皮肤鼠疫
具有鼠疫的全身感染症状之外,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水泡破溃后形成溃疡,创面也呈灰黑色,疼痛剧烈。溃疡不易愈合,有时能从水泡渗出液中检出鼠疫菌。
(8)扁桃体鼠疫
一般无全身症状,仅扁桃体局部发炎、疼痛、充血、水肿,有时并发颈淋巴结肿大。可从咽部检出鼠疫菌。
02
流行病学史
1.患者发病前10天内到过动物鼠疫流行区。
2.在10天内接触过来自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3.患者发病前10天内接触过具有临床表现1和4特征的患者并发生具有类似表现的疾病。
03
实验室检验
1.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或眼分泌物或尸休脏器或管状骨骺端骨髓标本中分离到鼠疫菌。
2.上述标本中针对鼠疫菌cafl基因或pla基因的PCR扩增阳性,同时各项对照成立。
3.上述标本中使用胶体金抗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反相血凝试验中的任何一种方法,检出鼠疫菌F1抗原。
4.患者的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被动血凝试验检测,针对鼠疫F1抗原的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增长。
04
诊断原则
根据《鼠疫诊断标准(WS279-2008)》,依据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可将可疑病人分为急热待查、疑似鼠疫诊断、确诊鼠疫诊断三种情况。
1、急热待查
(1)患者发病前l0d内到过动物鼠疫流行区,同时出现下列临床表现之一:①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②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综合征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③咳嗽、胸痛、咳痰带血或咯血;④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⑤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综合征;⑥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水泡破溃后创面也呈灰黑色;⑦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浑浊。这时即可做出急热待查诊断。
(2)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或仅使用青霉素族抗菌药物情况下,病情迅速恶化,在48h内进入休克或更严重的状态的病人,同时出现上述临床表现之一时,也应作为急热待查处理。
2、疑似鼠疫诊断
(1)发现急热待查的病人具有下列四种情况之一①在10天内,接触过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或仅使用青霉素族抗菌药物情况下,病情迅速恶化,在48h内进入休克或更严重的状态的病人,并表现出同样症状;②在10天内,接触过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的病人,并表现出同样症状;③在10天内,接触过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综合征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的病人,并表现出同样症状;④在10天内,接触过咳嗽、胸痛、咳痰带血或咯血的病人,并表现出同样症状;可以做出疑似鼠疫诊断。
(2)发现急热待查病人在10天内接触过来自鼠疫疫区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可以做出疑似鼠疫诊断。
(3)急热待查病人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或眼分泌物,或尸体脏器、管状骨骺端骨髓标本,使用胶体金抗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反相血凝试验中任何一种方法,检出鼠疫菌F1抗原,可以做出疑似鼠疫诊断。
(4)急热待查病人在10天内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可以做出疑似鼠疫诊断。
3、确诊鼠疫诊断
(1)急热待查或疑似鼠疫病人,其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或眼分泌物,或尸体脏器、管状骨骺端骨髓标本中分离到鼠疫菌,即为确诊鼠疫诊断。
(2)急热待查或疑似鼠疫病人的上述标本,针对鼠疫菌caf1及pla基因的PCR扩增阳性,同时各项对照成立;同时标本使用胶体金抗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反相血凝试验中任何一种方法,检出鼠疫菌F1抗原。此时可以做出确诊鼠疫诊断。
(3)急热待查或疑似鼠疫患者,其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被动血凝试验检测,针对鼠疫F1抗原的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增长时,可以做出确诊鼠疫诊断。
4、排除鼠疫诊断
1.在疾病过程中,确诊为其他疾病,可以解释所有的临床表现,且针对鼠疫进行的所有实验室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2.在疾病过程中未确诊为鼠疫,发病30天后,针对鼠疫F1抗原的抗体检测结果仍未阴性,或达不到滴度升高4倍的标准。
05
治疗原则
1、采取就地隔离治疗的措施,确诊病人、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应分开隔离。
2、首选链霉素治疗,以早期、足量、总量控制为原则。也可联合其他广谱抗生素。
3、用特效抗菌素的同时,加用强心和利尿剂,积极进行抗休克等治疗。
4、对疑似患者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治疗,同时加强诊断。对密切接触者应密切观察,并用磺胺及喹诺酮类进行预防性投药。
四、疫情的发现与报告
01
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建立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鼠疫疫情报告网。
疫区内的机关、厂矿、乡村、学校均应设置兼职报告员,包括乡村卫生所在内的各级卫生机构应利用巡诊、出诊或门诊的机会密切监视可疑情况,必要时进行检诊或卫生检疫。
在历史疫区,流行季节内应发动群众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和生产活动,搜索病死疫源动物,重点地区应组织专业队进行疫源检索。
02
报告人
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人员是鼠疫疫情的责任报告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鼠疫防治专门机构为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
2.患者家属、邻居,所在工矿、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负责人,患者所乘交通工具(车、船、飞机等)和公共场所(车站、码头、机场、旅社等)负责人均为义务报告人。
03
报告内容
1. 病死鼠(囊)的报告。
(1)在同疫流行季节发现死民(推)应将自身抽口、裤脚扎紧,防止跳蚤叮咬,用工具将死民装入容器(如塑料袋、布袋等)内,附上填写好的报告卡,密封容器或扎紧袋口。若发现2只以上的死鼠(缴),应单只分装。报告卡应写明发现死鼠(聚)的日期、地点,发现人姓名等。无容器时,可将死鼠(缴)妥善埋裁并做好标记后立即上报。
(2)鼠(骤)尸封装后,应尽快报送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报当地卫生院(所)转送。
(3)对送检的病死鼠(输),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进行检验并上报。
(4)在局部范围内10天内发现3只以上病死征(癃)时,应以最快的通信方式向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在鼠疫流行季节,鼠疫疫区、历史疫区或疑似疫区内,或10天内去过上述地区,诊断不明且有下列症状之一者,均应作为疑似鼠疫患者报告。
(1)高热、感染性中毒及意识不清。
(2)无外伤感染而淋巴结肿大并伴剧烈疼痛和高热。
(3)高热并伴有咳嗽、胸痛、咯血。
(4)高热伴皮肤水泡或溃疡。
3.在鼠疫流行季节内,鼠疫疫区、历史疫区或疑似疫区内,或10天内去过上述地区,病程极短,急剧死亡者,应作为急死患者上报。
04
报告方法与途径
1.发现疑似鼠疫患者或急死患者,责任报告人和义务报告人应立即报告所属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当地政府。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鼠疫防治专业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指派专业人员赶赴现场对疫情进行核实,做出初步诊断并向单位领导报告。
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鼠疫防治专业机构对核实后的疫情立即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专业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当地政府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4.疑似鼠疫患者及其接触者,不应亲自外出报告,应委托他人报告。
5.发现疑似鼠疫患者或急死患者时,在疾病控制专业技术人员尚未到达前,当地负责人应制止无关人员与患者接触,劝阻接触者外出活动,并向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鼠疫防治专业机构报告。
6.各级医疗机构在诊治中,只要发现1例及以上鼠疫疫情,除做好电话报告外,应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做好突发事件网络直报,无条件进行网络直报的医院,应及时将填写的传染病报告单用传真方式传至医院所在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其代做网络直报,对疑似、死亡病例应及时做好更正报告。
05
报告时限
1.疑似人间鼠疫疫情确诊后,除立即通知送检单位外,还应及时以最快的通信手段上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疫情报告不得超过2小时。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告。
3.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鼠疫暴发或流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4.动物疫情判定后,责任报告人在城镇6小时内,在乡村12小时内将动物疫情通过《鼠疫防治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06
疫情通报
1.铁路沿线发生疫情时,应及时通报当地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便加强铁路检疫工作。
2.发生疫情时,毗邻省、市、县间应相互通报,以便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3.发生疫情的地区或毗邻地区有驻军的。将疫情通报团以上单位的卫生部门,开展军民联防。
五、疫情的调查和处置
鼠疫属于甲类传染病之首,发生1例疑似病例就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立即开展调查和应急处置。
01
疫情的分级和反应
发生鼠疫疫情时,疫情发生地的省、市、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按照分级响应原则做出应急反应,同时根据鼠疫疫情发展趋势和防控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反应级别,有效控制鼠疫疫情和减少危害,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鼠疫暴发疫情指以村、居委会或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7天内发现2例或2例以上鼠疫病例;或在1个乡镇14天内发现3例或3例以上鼠疫病例;或在1个县1个月内发现5例或5例以上鼠疫病例疫情。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发现1例及以上鼠疫病例即应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疫情处置,主要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采取控制措施。
1.疫情分级
根据国家鼠疫控制应急预案,结合鼠疫发生地点、病型、例数、流行范围和趋势及对社会危害程度,将人间很疫疫情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1)特别重大鼠疫疫情(Ⅰ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鼠疫疫情(Ⅰ级)。
1)肺鼠疫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
2)相关联的肺鼠疫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3)发生鼠疫菌强毒株丢失事件。
(2)重大鼠疫疫情(Ⅱ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鼠疫疫情(Ⅱ级)。
1)在1个县(市)行政区域内,1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以下相同)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或败血症鼠疫病例。
2)相关联的肺鼠疫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3)在1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腺鼠疫流行,1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生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3)较大鼠疫疫情(Ⅲ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鼠疫疫情(Ⅲ级)。
1)在1个县(市)行政区域内,1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生肺鼠疫或败血症鼠疫病例数1-4例。
2)在1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腺鼠疫流行,1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19例,或流行范围波及2 个以上县(市)。
(4)一般鼠疫疫情(Ⅳ级) 腺鼠疫在1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1-9例。
2.疫情分级反应
发生人间或动物间鼠疫疫情时,疫情发生地的县级、市(地)级、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做出相应级别应急反应。同时,根据鼠疫疫情发展趋势和防控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反应级别,以有效控制鼠疫疫情和减少危害,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1)特别重大鼠疫疫情(Ⅰ级)的应急反应
1)特别重大鼠疫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接到特别重大鼠疫疫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家调查确认,并对疫情进行综合评估,必要时向国务院提出成立国家鼠疫应急指挥部的建议。国务院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建议和鼠疫疫情处理的需要,决定是否成立国家鼠疫应急指挥部,指挥部成立后即按职责开展工作。
2)协调和指导疫区防控工作,负责分析疫情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处理工作的建议报告国务院,并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军队相应机关通报。
3)国务院有关部门设立临时性鼠疫应急处理机构,负责部门之间以及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开展职责范围内的应急处理工作。
4)疫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或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负责组织协调市(地)、县(市)人民政府开展鼠疫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
(2)重大鼠疫疫情(Ⅱ级)的应急反应
1)重大鼠疫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由疫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根据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建议和疫情处理的需要,省级人民政府成立民疫应急指挥部,迅速掌握疫情态势并控制疫情,确定应急工作内容并组织实施;及时将疫情变化和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国务院并抄送国务院有关部门.同时通报当地驻军领导机关和海关国境卫生检疫部门。
2)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迅速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传染源和病例情况,确定疫情严重程度,分析疫情发展趋势,及时提出应急工作建议,负责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和通报政府有关部门,同时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承担协调和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及时排遣专家,组织分析疫情趋势,提出应急处理工作的建议报告国务院,并及时抄送国务院有关部门∶很振疫情变化和工作进展,适时建议国务院召集有关部门通报疫情和疫区控制情况,研究后续的应急处理对策。
4)国务院根据疫情和疫区省级人民政府的请求,确定对疫区进行紧急支援的任务和时限。
(3)较大鼠疫疫情(Ⅲ级)的应急反应
1)较大鼠疫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由疫情发生地市(地)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根据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建议和疫情处理的需要,成立鼠疫应急指挥部,掌握和分析疫情态势,确定应急处理工作任务并组织实施,及时将疫情变化和工作进展情况报告省级人民政府。
2)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迅速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传染源、发病情况,确定疫情严重程度,分析疫情发展趋势和提出应急工作建议,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同时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3)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协调和指导疫情控制工作,排遣专家协助开展防治工作,提出应急处理工作的建议。省级人民政府根据疫情和市(地)级人民政府的请求,确定对疫区进行紧急支援的任务和时限。
4)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根据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请求,给予必要的技术和物资支持。
(4)一般鼠疫疫情(Ⅳ级)的应急反应
1)一般很疫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根据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建议和疫情处理的需要、县级人民政府成立鼠疫应急指挥部,组织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救治鼠疫患者,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做好疫区内生产、生活安排,保证疫情控制工作顺利进行。
2)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了解疫情态势,确定疫情严重程度,提出控制措施建议,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并通报当地驻军领导机关,同时上报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遇有紧急情况,可同时报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直至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3)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协调和指导疫区控制工作,协助分析疫情趋势,提出应急处理工作的建议。市(地)级人民政府根据疫情和县级人民政府的请求,确定对疫区进行紧急支援的任务和时限。
4)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请求,给予必要的技术和物资支持。
(5)Ⅳ级预警(即动物间鼠疫疫情发生)后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1)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疫区处理组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迅速了解情况,掌握疫情态势,确定疫情严重程度,提出控制措施建议,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并通报当地驻军领导机关,同时迅速逐级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直至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2)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协调和指导疫区控制工作,分析疫情趋势,提出应急处理工作的建议。市(地)级人民政府根据疫情和县级人民政府的请求,对疫区做出应急反应。
3)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市(地)级或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请求,给予必要的人力和物资支持。
(6)毗邻地区的应急反应∶发生鼠疫疫情地区的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向毗邻地区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疫情和已采取的措施。
与发生鼠疫疫情相毗邻的地区,应根据疫情特点、发生区域和发展趋势,主动分析本地区受波及的可能性和程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密切保持与鼠疫发生地区的联系,及时获取相关信息;组织做好本行政区域应急处理所需的人员与物资准备;加强鼠疫监测和报告工作;开展鼠疫防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根据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决定,开展联防联控和提供技术、物资支援。
3、预警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报告的鼠疫疫情危害性和紧急程度,及时发布、调整和解除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包括鼠疫型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预警信息的发布单位:Ⅰ级为卫生部,Ⅱ级为省级卫生行政部门,Ⅲ级为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Ⅳ级为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根据鼠疫疫情分级,预警级别对应如下:特别重大鼠疫疫情(Ⅰ级)、重大鼠疫疫情(Ⅱ级)为Ⅰ级预警;较大鼠疫疫情(Ⅲ级)为II级预警;一般鼠疫疫情(Ⅳ级)为Ⅲ级预警;动物间鼠疫疫情达到下列强度时为IV级预警:在某一类型鼠疫疫源地发生动物鼠疫大流行(黄鼠疫源地流行范围≥200km2,黄胸鼠、齐氏姬鼠疫源地流行范围≥500km2,沙鼠、田鼠、旱獭疫源地流行范围≥1000km2);或局部地区出现动物鼠疫暴发流行,且波及到县级以上城市;或动物鼠疫发生在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地区,对人群构成严重威胁。
02
应急反应等级的确认、终止及评估
1.鼠疫应急反应等级的确认
按分级原则,特别重大鼠疫疫情(I级),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子以确认;重大鼠疫疫情(Ⅱ级)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子以确认;较大鼠疫疫情(Ⅲ级)由市(地)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予以确认;一般鼠疫疫情(Ⅳ级),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予以确认。
2.鼠疫应急反应的终止
鼠疫疫区控制工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人间鼠疫疫区处理标准及原则》(GB15978)的要求全部完成相应应急处置工作,经验收大、小隔离圈内已达到灭鼠灭蚤标准及环境卫生标准,连续9天内无继发病例,疫区疫情控制临时指挥部可提交解除疫区封锁申请。特别重大鼠疫疫情(1级)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国务院或国家鼠疫应急指挥部扰准后执行。重大鼠疫疫情(Ⅱ级)、较大鼠疫疫情(Ⅲ级)、一般鼠疫情(N级)分别由省、市(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本级人民政府或本级鼠疫应急指挥部批准后执行,并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鼠疫疫情处理工作评估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疫区自然地理概况,发生疫情的原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流行因素,疫情发生、发展和控制过程,患者构成,治疗效果,染疫动物、蚤种类的分布,染疫动物密度和蛋指数,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评估报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
03
流行病学调查
鼠疫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人间和动物间鼠疫流行病学调查。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鼠疫疫情报告后,应组织人员按照鼠疫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要求,对鼠疫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掌握病例的基本情况、发病经过、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以帮助核实诊断,分析寻找共同特征,暴发疫情的性质和波及范围,追踪和掌握密切接触者,制定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同时对鼠疫媒介和宿主动物开展调查,控制疫情暴发,防止疫情扩散与传播。动物鼠疫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对啮齿动物和媒介昆虫种群、数量、分布等进行调查和采样检测。工作人员进入病家时必须着防护服,以防自身感染。
04
应急处置(掌握)
1.控制传染源
乡镇、村和社区医疗卫生人员接到鼠疫疫情报告后,必须在1小时内出发,迅速赶赴现场,将患者隔离抢救,同时立即上报。
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鼠疫疫情报告后,必须在2小时内出发,快速赴现场调查核实,同时用电话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本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发病时间、地点、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初步发病原因等内容。
(1)患者隔离治疗∶
在患者较少的情况下,一般就地隔离治疗,首选链霉素治疗,其次是广谱抗生素。在疫情严重,患者较多且分散的情况下,须建立临时隔离病院,隔离病房必须经过彻底的消毒、灭蚤、灭鼠后方可收容患者。疫情发生在城市时,应将患者集中在指定的传染病院。各型患者应分别隔离,肺鼠疫、肠鼠疫患者单间隔离。对痰、排出的脓液、污染物品要随时消毒。
送往医院的患者,应在病家先做好初步消毒及灭蚤工作,途中防止污染,护送车辆到达目的地后,对车辆及车上所有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入院后先将患者送入卫生处置室进行卫生处理,更换衣物,然后送入病室。
(2)疫点疫区划分与封锁∶
发生鼠疫疫情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布疫区范围;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对本行政区域内疫区实施封锁;封锁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者封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由国务院决定。
疫区和隔离区域划定范围要明确,根据污染严重程度和管理控制要求,依次划定小隔离圈、大隔离圈、警戒圈和封锁区域。隔离区域要设立明显警示标志,由专人负责警戒管理,严格实行隔离,必要时由公安或武警配合管理,严禁非工作人员出入。
小隔离圈划定∶以鼠疫患者、疑似患者或鼠疫尸体所在住处为中心,将周围可能被污染的区域(一个庭院或一栋房子或一个自然村)划定为小隔离圈。患者(或尸体)发生在城镇社区时,可将其中一栋楼房或患者(或尸体)所在的一个独立单元划定为小隔离圈。
大隔离圈划定∶以民疫患者、疑假患者或鼠疫尸体所在住处为中心,将周围可能被污染的区域(一个甘或一个街道部分或全部,牧区则以病家住所为中心,将其附近常有人来往的地域,一般1-2km范围内)划定为大隔离圈。
警戒圈划定∶将疫点周围5km范围内所有居民点划定为警戒圈。
实施封锁隔离∶划定为小隔离圈内的居民实施封锁隔离,在封锁隔离期间严禁外出.严禁与其他人员接触。
(3)直接接触者的调查与隔离留验∶
直接接触者是指与鼠疫患者、疑似患者、鼠疫尸体或被鼠疫菌污染的物品近9天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共同生活、学习、工作、交谈和乘坐交通工具等的人员。
小隔离圈内原住人员一般视为直接接触者,在小隔离圈内进行居家隔离观察。大隔离圈内及其他直接接触者可居家单室隔离,或设立临时隔离留验站集中隔离观察。
所有直接接触者在隔离期间均应口服磺胺制剂或其他广谱抗生素预防性治疗5~7天。隔离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后9天。
流行病学调查应及时掌握直接接触者与患者接触时间、地点、接触方式及与患者关系等情况,并做好记录与登记,对与鼠疫患者有直接接触史的人员应实施医学观察,及时掌握直接接触者有无发生高热等鼠疫类似症状,对出现症状的直接接触者应与其他直接接触者分开隔离,一旦确诊后应按照患者隔离治疗要求实施隔离治疗。直接接触者医学观察由所在地乡村医生、校医、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等负责。
解除医学观察期标准为医学观察期满且直接接触者中未出现鼠疫患者。
(4)检诊、检疫∶
除对小隔离圈内人员、居家和集中隔离的直接接触者由医疗卫生人员专人检诊检查外,当地基层医疗和预防保健人员负责对疫区内、外群众检诊、检疫,每天2次,如发现体温在37℃以上的发热患者,尤其是直接接触者在不能排除鼠疫时,应及时采集标本送检,进行细菌学、血清学诊断,并进行隔离观察和预防性治疗。
在疫区范围内加强检疫,限制货物外运,尤其早巍等动物;对出入疫区的车辆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处理.注意观察过往行人的健康状况。
(5)尸体处理
∶对鼠疫尸体和疑似鼠疫尸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有关法规要求,应立即火葬或深埋.必要时可进行解剖查验。在火葬或深埋前,先将尸体及其周围用0.5%过氧乙酸或1000mg/L二氧化氯溶液喷雾消毒,用清毒液浸泡棉球堵塞口、鼻、耳、肛门、阴道等,然后用消毒液浸泡过的被单或白巾将尸体包裹。
参加验尸和送葬人员均须戴口罩,着防护服,事后进行彻底消毒。
2.切断传播途径
(1)消毒∶消毒是防止鼠疫疫情扩散的重要措施,是疫区处理的主要措施之一,其目的是将污染范围内的病原微生物杀灭或消除,使之无害化。
(2)灭蚤∶鼠疫区判定后,根据先灭蚤后灭鼠的原则,对疫区所有房屋、地面、墙壁等普遍喷洒灭蚤药物,进行初步灭蚤。接着进行第二次彻底普遍的药物灭蚤,对大小隔离圈首先进行环境灭蚤,同时进行鼠疫灭蚤处理。对疫区所有房屋、地面、境壁、室内物品等喷酒灭蚤药物(溴氰菊酯、氯氰菊酯、灭害灵等),加强对隔离圈及警戒圈范围内猫、犬动物管理。
(3)灭鼠在灭蚤的基础上对大、小隔离圈室内外开展灭鼠,应用高效灭鼠剂(敌鼠钠盐、溴敌隆等),采用熏蒸法或毒饵法进行,大、小隔离圈内经灭鼠处理后,无论家鼠、野鼠都要达到无鼠无洞标准。
灭鼠标准为家屋鼠密度降至0.5%以下,生产生活区及其附近的鼠疫主要宿主密度要分别降至∶家具1%以下,黄鼠1只/10hm²以下,沙鼠3只/10hm²以下,早獭0.5只/10hm²以下。
(4)环境卫生整治∶对大、小隔离圈内环境开展整治工作,清除鼠蛋滋生地的场所和病原体存在的隐患.
3.保护易感人群措施
(1)预防性服药∶对民疫密切接触者可运用磺胺、四环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等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服药,磺胺嘧啶剂量成人首剂2g,每4~6个小时服1g,连服5天。观察期限9天。
(2)预防接种∶必要时可对隔离圈外一定范围内人群实施预防接种,接种率应达85%以上。
(3)开展健康教育∶对疫区居民和进入疫区的群众开展鼠疫防制知识教育,重点宣传教育内容为∶实行“三报三不”制度。鼠疫“三报”是指∶报告病死鼠、报告疑似鼠疫患者、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患者和急死患者。鼠疫“三不”是指∶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4.解除疫区封锁
(1)患者及密切接触者解除隔离的标准∶鼠疫患者达到治愈标准,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及体征消失,再观察3-5天,病情无复发,根据不同病型取材,间隔3天,连续检菌3次,均为阴性时,可解除隔离。
密切接触者隔离9天后,无新发鼠疫患者及疑似鼠疫患者时,可解除隔离;留验期间有新发鼠疫患者时,其密切接触者须重新隔离留验9天,9天后无新发鼠疫患者时,可解除隔离。
(2)人间鼠疫疫区封锁隔离的解除标准∶封锁隔离区内达到灭鼠灭蚤标准,最后1例患者治愈后,无新发鼠疫患者及可疑者,隔离病室、污染场所及污染物进行终末消毒,可解除封锁隔离。
封锁隔离区已按标准要求完成全部处理工作,鼠疫患者尚未痊愈时,可只对患者及其病房封锁隔离,大小隔离圈及隔离区域可如期解除封锁隔离。患者痊愈后,病房、衣物等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后,方可解除封锁隔离。
六、预防
鼠疫的预防控制措施主要采取监测、灭鼠、灭蚤和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加强爱国卫生运动,疫源地防复燃,其他地区防输入。
对鼠疫疫源地及其毗邻地区的群众和专业人员以及进入疫源地的人群要开展健康教育,重点是“三报”和“三不”制度。
制订鼠疫应急控制预案等,对鼠疫防控专业人员加强培训和演练,尤其要加强对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培训;开展规范的宿主动物和媒介监测,提高监测的敏感性。
summary
技术要点
一、甲类传染病
二、潜伏期: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6天之间,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腺型和皮肤型鼠疫的潜伏期较长,约为2~8天,通常3~5天。原发性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的潜伏期较短,约为1~3天。当机体抵抗力弱,鼠疫菌毒力强或感染严重者潜伏期可短至数小时。
三、临床特点:发病急剧病情进展迅速 高热体温达39-41℃ 呈稽留热不同病型可表现出特有的症状 常见的有呼吸困难、咳泡沫样血痰,淋巴结迅速肿大等
四、治疗:应用链霉素等特效药物 强心 抗休克 对症
五、流行病学特点:人群普遍易感 染菌动物和病人为传染源“鼠-蚤-人”“人-人”为主要传播途径 北方4-11月高发,南方全年均可发生
六、个案报告2小时内上报个案
七、突发事件报告及分级:发生1例及以上鼠疫病例即应作为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进行报告。腺鼠疫在1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1~9例即应作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报告。
八、现场调查:1、查清病人及直接接触者。2、查明感染来源和主要传播途径
九、标本的采集和运送:用药前血液3-5ml,痰、咽拭子、淋巴穿刺液 、水泡液 、眼分泌物、 吐泻物、 尸体的心肝脾肺淋巴结骨髓 、动物昆虫、 标本无菌条件下保存 、 A类包装运送
十、实验室检测:鼠疫菌分离培养鉴定 血清学检测
十一、防控措施:对病人采取“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原则 彻底处理环境 必要时封锁交通
十二、特异性预防控制措施:疫苗和预防性服药须在专家建议下使用
十三、健康教育:“三报三不”
十四、废弃物处理:所有废弃物均用含消毒剂氯处理后,焚烧或深埋
觉得好看,请点下方“赞”和“在看”
来源 | 一线公卫防控
责编|袁晓丽
初审|武文飞
复审|娜日苏
终审|王丽芸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太仆寺旗宣传》微信公众号
《统筹发展和安全 推动五大任务见行见效》
《生命重于泰山》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还在摸萌萌的“憨敦敦”?小心感染鼠疫!
宠物犬主要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控
警惕!这地确诊一例鼠疫病例!家养宠物鼠,会被感染吗?
北京疾控为何发布“别在草原露营”的提示?
北京确认接诊两例鼠疫病例 患者来自内蒙古
最新发布! 事关猴痘防控!
犬猫重要疫病防控新产品创制与应用(2022)
让更多人了解宠物疫病防控的意义
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要点(第一版)
科普|养仓鼠是否会染上鼠疫?
网址: 健康科普 | 鼠疫防控综合版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15640.html
上一篇: 小朋友如何养仓鼠,准备工作其实很 |
下一篇: 【图片】【拜有利 Baytr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