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鱼池的环境
一、 池水的物理性
池水的物理性中
对鱼类关系最密切的是水温。
其次是透明和池水的运动。
一)水温
温度是鱼类最重要的环境条件之一,它不但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而且还影响到其他环境条件再间接地对鱼类发生影溶解有机物
鱼池有机质的来源,一是投饵施肥时大量带入,二是池中死亡的有机体和生物排出物等。
水中有机质呈溶解状态的占大部分,还有以胶状和固体悬浮状态存在。
一般池水中有机物质多,池塘生产力也高,但有机质分解过程中需消耗大量氧,如有机质过多,则易使锤水缺氧,恶化水质。
四)池水的PH值
PH值表示水的酸碱度,它不但指示了氢离子浓度,而且见解表示水中二氧化碳、碱度、溶氧、溶解盐类等情况。所以PH值是鱼池水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对生物影响的一个综合因素。
池水PH值,二氧化碳越多PH值越低,二氧化碳越少则PH值增加。
池水的PH值,一般早晨低,傍晚较高。
通常认为鱼类能够安全生活的PH值范围,大致是6~9。
PH值还通过影响其他的环境因子而见解影响到鱼。在较低的PH值下,铁离子和硫化氢的浓度都会增高,而这些成分的毒性又越大。PH值过高,也不好,会增大氨的毒性。
PH值的控制,由于影响PH值的因素比较多,因此调节PH值的措施也应从多方面入手。常用的办法是施加石灰、增大溶氧量、控制水中有机质的含量。
三、 鱼池的生物
养殖的鱼虾等之外:
高等水生植物
底栖动物
附生藻类
浮游生物
微生物
1、高等水生植物
鱼池中高等水生植物,有芦苇等挺水植物,荇菜等浮叶植物,浮萍等漂浮植物,苴草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等等。它们吸收水中大量的营养物质,遮蔽阳光防碍通风,影响天然饵料的繁殖,影响水温和溶氧状况。因此养鱼池中不允许此类植物繁殖,应予清除。但在潮泊、水库等大水体中,这类水草是草食性鱼类的饵料,又是定居型的鱼类的繁殖产卵场所。
部分高等水生植物
2、底栖动物
池中的底栖动物,主要有昆虫及其幼虫如摇蚊幼虫、蜻蜓幼虫,还有环节动物的水蚯蚓,软体动物的螺、蚌、 等。
鱼类的自然食物
部分底栖动物
3、附生藻类
在鱼池中主要附生于底泥表面主要种类为蓝藻、硅藻和绿藻。大型的丝状绿藻也附生在池底。
清除或抑制:
放养腐质食性
PH值偏碱
杀灭
浮生藻类
4、微生物
水中微生物包括细菌、酵母菌、霉菌等,而以细菌最重要。
微生物对饲养鱼类也有有害的一面。有些种类在缺氧条件对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还原性的有害物质,使水质变坏;有些种类则会引起鱼病,造成鱼类死亡。
提高溶氧量、中和酸性,防止池水被有机物过度污染等是促使有益细菌繁殖,抑制有害细菌发生的有效措施。
5、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是养殖鱼类的幼鱼和鲢,鳙等成鱼的主要食料,在天然食料中它们与池塘鱼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
鱼池浮游生物的种类多,有金藻、黄藻、硅藻、甲藻、裸藻、绿藻、蓝藻等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
部分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与鱼池水色及肥度的关系
池水反映的颜色是由水中的溶解物质、悬浮颗粒、富有生物、天空和池底色彩反射等因素综合造成。
鱼池的水色一般主要是由浮游生物所造成。由于各类浮游主物细胞内含有不同的色素,当鱼池浮游生物繁殖的种类缓和数量不同时,就使池水呈现不同色颜色和浓度。浮游生物量的多与少,是池水肥与瘦的主要标志。
池水水色
好水:褐色、油绿色、黄褐色、茶色等
坏水:偏蓝色、淡绿色、淡黄色、黑灰色等
改良:杀灭后施有机肥。
全部换水后施有机肥。
注水施肥后投放浮游生物。
四、 鱼池的土质
一)土质对水质的影响
首先,鱼池土壤必须有交好的保水性,才能保持一定的水位和肥度。
其次,土壤中含有各种屋脊物和有机物,它们对水质的影响很大。如土壤中含有氮、磷等无机盐,溶解于水后增加了池水的肥度。
壤土最好、粘土次之、沙土最差。
二)鱼池淤泥的性质和作用
鱼池淤泥 的形成
饵料残余、有机质沉淀、生物死亡、动物排泄物等。
淤泥对水质和鱼类的影响
肥料、坏水、耗氧、缺氧时分解有害气体等。
三)鱼池底的改良
一般壤土鱼池底质采取的改善措施:
1、排干池水。
2、池池排水后,让池底经过一段时间的
日晒或冰冻。
3、必要时施放石灰。
粘土鱼池:干池冻晒
底10公分翻加生石灰
沙土鱼池:底加10公分左右粘土
第三章鱼池的环境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知识
庭院鱼池设计施工合同.docx
家中庭院鱼池设计图纸:打造独特的水景空间鱼池
锦鲤鱼池设计图三维立体图(锦鲤鱼池管道设计图)
观赏鱼池多深最好呢(观赏鱼池的深度设计)
重庆生态鱼池的打造...
鱼池水处理
垂钓鱼池池底设计,如何打造一个纯天然生态鱼池
土地资源学第三章
第三章 犬的心理与行为
景观鱼池设计建造(鱼池的设计与建造)
网址: 第三章鱼池的环境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199376.html
上一篇: 鱼类的种类和生态地位.pptx |
下一篇: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