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东西也算宠物?凭啥不让进啊!”
近日,在上海某地铁站,一位女子因携带一只约30厘米长的宠物蜥蜴进站,被安检人员拦下。女子情绪激动地表示,蜥蜴是人工繁育的宠物,性格温顺且已办理合法证件,不该被当作“危险动物”禁止入内。这段视频在网上发酵后,迅速登上热搜,引发超50万网友热议。
争议焦点:宠物定义边界成难题
地铁方回应称,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除导盲犬等服务类动物外,任何活体宠物均不得进入车厢。工作人员表示,此前曾遇到过乘客携带仓鼠、鹦鹉等小型宠物试图进站的情况,均按规定拒绝,“蜥蜴虽有证件,但外形可能引发其他乘客不适,存在安全隐患”。
支持禁入的网友认为:
- 公共场所需兼顾多数人感受,蜥蜴外形具有攻击性,可能吓到老人和孩子;
- 一旦宠物逃脱,可能引发车厢混乱,甚至导致紧急停车;
- 部分特殊宠物可能携带病菌,威胁公共卫生。
而反对者则提出:
- 合法饲养的宠物应受尊重,人工繁育的蜥蜴无毒性且经过驯化,风险可控;
- 规定应细化“宠物”范围,不能“一刀切”排除所有异宠;
- 国外部分城市允许携带小型异宠乘坐公共交通,关键在于主人是否做好防护。
延伸讨论:公共空间的“宠物权”该如何平衡?
此次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异宠饲养热潮兴起,宠物猪、蜜袋鼯、角蛙等“小众宠物”引发的公共争议屡见不鲜。去年成都某商场,一位女士携带宠物蛇逛街被保安劝阻,最终报警调解;杭州某小区因业主在绿化带遛巨型宠物兔,与邻居爆发冲突。
法律专家指出,目前国内对“宠物”的界定仍停留在传统猫狗范畴,针对异宠的管理规定存在空白。“是否允许进入公共场所,不能仅看动物种类,更应考虑其攻击性、体型大小、是否具备检疫证明等。”
有网友建议参考“分级管理”模式:
- 一级(禁止类):大型犬、有毒爬行类、猛禽等明确禁止进入公共交通;
- 二级(限制类):仓鼠、小型蜥蜴等需装入密闭容器,经安检确认安全后方可进入;
- 三级(允许类):导盲犬、助听犬等服务动物,凭相关证明无障碍通行。
网友辣评
“我怕蜥蜴,但我更怕‘一刀切’。如果证件齐全、做好防护,为啥不能给个机会?”
“公共场所不是自家客厅,凭啥让别人为你的‘爱好’买单?”
“建议地铁设‘宠物车厢’,既满足需求又减少冲突,一举两得。”
截至发稿,当地地铁部门表示将收集公众意见,研究是否对宠物管理规定进行细化。这场关于“异宠能否进公共空间”的讨论仍在持续——当个人爱好遇上公共利益,你认为该如何取舍?欢迎在评论区留下观点。
女子带“特殊宠物”坐地铁被拒引争议
#宠物##异宠##蜥蜴##公共空间##宠物管理##特殊宠物##地铁规定##地铁宠物##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