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动物界也有自己的“协和医院”!
最近,有网友带自家的小狗去中农大动物医院检查身体,从排队挂号、付费检查、出片到医生看诊,全套下来简直跟人类医院没什么两样。
据了解,该医院设有15个专科,每年接诊量过万。走进去,你可能会看到烫伤的鹦鹉正被送进ICU,仓鼠在切肿瘤,狗子在中医科调理月经,乌龟在做剖腹产……
总之,你在人类医院能看到的这里也大概能看到,真是刷新了广大网友们的认知。
近年来,中国宠物医疗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单次消费动不动就四位数,CT检查费甚至是人类的3倍。
原以为养宠就是买点口粮衣服玩具啥的,殊不知宠物一旦生病住院,少则一两千多则上万。
有网友甚至呼吁:应该整治宠物医疗行业了,去一次好几千,比人看病还贵,太无奈了。
是“暴利”还是“刚需”,当爱心变成生意,这个疯狂增长的千亿市场,是否也该挤挤泡沫了?
家里有个猫猫狗狗小动物,平时确实能给宠物主们带来很多快乐,可一旦小动物生病,家长们就得“大出血”了。
有位网友说家里的猫咪打喷嚏没有及时送医,几天后猫咪开始消瘦没什么胃口,这才赶紧带去检查,一查才知道得了“传腹”。
光是检查费就花了两千多,猫咪住院打针前前后后花了1.5万才带回家。铲屎官无奈调侃说原本5000买的猫,现在身价直接飙到两万了。
近年来,宠物医疗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与市场规模一同增长的,还有宠物看病的价格。
更让人惊讶的是,某些高端宠物医院的收费,甚至超过了人类医疗。比如,在一线城市,宠物做一次CT检查的费用可能高达3000元,而同样的人体CT检查,在公立医院通常只需几百元。
此外,部分宠物医院还推出了“VIP病房”服务,提供独立空调、24小时监护,甚至定制营养餐,单日收费可达上千元,堪比五星级酒店。
为什么宠物医疗变得如此昂贵?
有人说因为宠物不能说话,它们没法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病情,这样一来,医生就需要通过各种专业设备来进行诊断,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宠物就诊的门槛。
其次是年轻养宠人群消费观念的变化,如今的宠物,早已从“看家护院”的角色转变为家庭的一员,许多年轻人甚至以“养孩子”的心态对待宠物。
她们愿意为毛孩子购买高端口粮、高端玩具,更愿意在健康问题上不计成本。
当宠物生病时,主人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能不能治”,而是“必须治好,不管花多少钱”。
这种心理催生了一种新的消费现象:“宠物医疗焦虑”,即担心宠物得不到最好的治疗,从而愿意支付溢价。
与此同时,宠物医院也在顺应这种需求,加快升级服务,从基础的诊疗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有的医院引进进口设备,有的聘请海外兽医专家,甚至推出“宠物健康管理套餐”,以会员制模式绑定长期消费。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宠物医疗逐渐从“刚需服务”演变成一种带有情感附加值的“奢侈品消费”。
如今,越来越多的宠物走进了家庭,成为年轻人的治愈伙伴和情感寄托。
据统计,我国家庭宠物猫犬数量已超1.24亿只,养宠人群中90后占了六成,00后数量也在攀升,其中女性居多。
当这些“毛孩子”生病时,一边是年轻人“养孩式养宠”催生的“医疗焦虑”,一边是资本嗅到商机疯狂入局、连锁医院遍地开花,宠物医院从“刚需服务”蜕变为新型的“销金窟”。
高收费背后,隐藏着的是一条复杂的利益链条。从设备采购到药品销售,再到诊疗服务,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利润的“放大器”。
首先,高昂的硬件成本是推高价格的重要因素。宠物医院的核心设备,如X光机、彩超仪、血常规分析仪等,大多价格高达数十万元,最终这些费用就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
一位毕业北漂的独居女孩领养了一只拉布拉多犬,虽然狗狗没有花钱,但是带狗狗去做体检就花了1200元。
有位网友买了一只600的小狗,看病检查就花了2000。
邻居家里有一只布偶猫,后来又买一只回来作伴。因为没有隔离,新来的猫得了肠炎把原住民给传染了。结果两只猫都送去住院,花了5000大洋才康复。
平时自己感冒了就喝999,毛孩子生病了立马就要送去医院。这就是当代宠物主的真实写照,自己可以凑合,但毛孩子的健康绝不能马虎。
此外,执业兽医的稀缺进一步加剧了行业成本。具备专业资质的兽医很稀缺,其薪资水平较高,月薪普遍在1万至2万元,人力成本占宠物医院总成本的30%~40%。
然而,资本驱动的扩张并未带来价格下降,反而因营销和追求短期盈利导致管理成本增加,进一步推高了客单价。
更有一些医院存在过度检查,例如宠物腹泻被医院要求先做全套生化检查、PCR检测,单次消费轻松突破千元。
药品加价更是暴利的核心来源:一颗成本仅0.4元的人用止痛药“加巴喷丁”,在宠物医院售价可达16元,溢价40倍。
此外,“宠物医保”看似能分摊风险,实则暗藏拒赔套路。
有消费者反映,保险公司常以“条款解释模糊”为由拒绝理赔,而医院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分成进一步扭曲了诊疗动机。
这条暴利链条的每一个环节,最终都由宠物主买单。
当“爱宠心切”成为商家的筹码时,行业的健康发展或许更需要监管与消费者理性的双重约束。
宠物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市场规模的增长,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最突出的矛盾是行业缺乏统一的定价标准,导致收费混乱。
例如,宠物拔牙的费用在不同医院可能相差数倍,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
还有宠物绝育价格也很混乱,有网友在某团上团购399套餐,等猫带过去后,却被告知要先做血常规和心脏CT检查后才能绝育。
除了收费不透明,检查费、手术费、住院费等也常常在结账时远超主人的预期,让很多家庭倍感压力。
这种模糊定价的做法,不仅加重了养宠的经济负担,更一步步消耗着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任。
而更令人心寒的是,误诊和医疗事故仍频繁发生。面对心爱的宠物遭遇不幸,许多主人除了心痛,更陷入投诉无门的艰难的困境中。
比如鞍山宠物主琪琪说自己的蜥蜴在某宠物医院治疗后,尾巴坏死不得不切除,曝光投诉后均未获得回复。
面对这一监管困局,部分地区已开始探索解决方案。例如,成都试点“透明医疗价目表”,要求宠物医院公示常见诊疗项目的收费标准,包括基础检查、疫苗接种、手术等。
深圳则更进一步,要求医院明示药品进货价,防止药品加价过高。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价格不透明的问题,但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标准仍有待建立。
此外,行业协会和保险机构也在推动规范化发展,例如蚂蚁保联合多家宠物医院发布诊疗规范,通过“医险联动”减少过度医疗和理赔纠纷。
未来,技术或许能为行业“去泡沫”提供新思路。互联网问诊的普及,可以让轻症宠物通过线上咨询获得初步诊断,减少不必要的线下就诊成本。
智能硬件,如宠物健康监测设备,则能帮助主人提前发现潜在健康问题,降低突发疾病的高额治疗费用。
然而,行业要想真正“去泡沫”,还得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国内得有一套更清晰的定价标准,监管也得跟上,同时消费者也要树立起更理性的消费观念。
说实话,我国的养宠数量远没达到欧美市场的数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宠物当作家人、朋友,也正因如此,才延伸出了给宠物过生日、拍写真甚至殡葬服务这些越来越细的“拟人化消费”行业。
说到底,只有市场变得更透明、更规范,宠物医疗才能真正从一门“暴利生意”,转变成让人放心的“健康行业”。
那时候,主人不会再为“天价账单”头疼,毛孩子们也能享受到真正靠谱的医疗服务,这才是一个真正良性循环的宠物生态。
相关知识
狂揽3000亿!这个“心灵庇护所”,变成了最大“销金窟”
梦见自己的宠物鸟变成了天使
妈妈变成了宠物狗
谁在争夺3000亿宠物市场?
人类变成了宠物
谁在争夺3000亿宠物市场?∣“争宠”①
谁在争夺3000亿宠物市场?∣“争宠”
庇护所宠物怎么选 庇护所宠物哪一个更好
疫情中的心灵守护者:宠物救助志愿者与主人的心灵交流
3000亿宠物赛道掘金逻辑
网址: 狂揽3000亿!这个“心灵庇护所”,变成了最大“销金窟”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264783.html
上一篇: 新的宠物??? |
下一篇: 打造宝宝成PK利器:神武各类型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