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鸟类别
早成雏鸟
早成雏鸟破壳后不久即可站立,眼睛睁开,听觉正常,体被绒羽,可跟随成鸟在巢外正常活动,学习生存技能,留巢期短。比如在水源环境生存的鸻形目、雁形目(野鸭、大雁、天鹅)、鹤形目(秧鸡科)以及鸡形目(鹌鹑、雉鸡、原鸡等)所属的大多数鸟类的雏鸟。
图源:浙江大学学生绿之源协会观鸟护鸟部
晚成雏鸟
晚成性鸟类孵化期短,破壳后未发育完全,几乎没有感官,全身光裸或绒毛极少。需要亲鸟长期提供能满足其发育的温度和食物,留巢期较长。如鸠、鸽和雀形目地鸟(如云雀)等。
图源:浙江大学学生绿之源协会观鸟护鸟部
救助方法
1、在巢期——雏鸟 nestling
尚未离巢,鸟喙黄白色,羽毛发育不全(无羽、绒羽或针羽)。
图源:浙江大学学生绿之源协会观鸟护鸟部
(1)发现早成雏鸟时一般无需救助,往往正跟随成鸟在巢外活动,成鸟警惕躲起来了。误捡应速送回原处。
(2)发现晚成雏鸟时优先放回巢内,可能是巢内意外跌落。无法放回时可用铺有棉花等保暖措施的纸箱把它装起来固定在附近树上,观察亲鸟是否发现并继续喂养。若未发现亲鸟,请联系护鸟小队或当地野生动物救助机构。
2、巢外哺育期——幼鸟 juvenile
已离巢,大部分鸟种的鸟喙有明显黄白色部分,羽毛(片羽)发育约70%,尾羽较短,不能飞或能短距离飞。
有精神的(健康体)捡起来就近放树上小树枝密集处,不宜捡回,误捡应尽快送回。
图源:浙江大学学生绿之源协会观鸟护鸟部
3、独立生存期——亚成鸟 subadult
离巢独立生存,鸟喙黄白色部分较少或不太明显,鸟喙大部分变黑。羽毛发育完全,健康体具有正常飞翔的能力,掉落被捡的大多为伤病体。一般需要人工救助。
图源:浙江大学学生绿之源协会观鸟护鸟部
//
【常见盲区】
除了一些特殊鸟类,大部分鸟对气味不那么敏感,不会因为被人类碰过而放弃孩子,但还是避免直接接触野生鸟类。
//
【制作人工巢】
可以用篮子、纸箱制作,铺柔软的布或毛巾,整点树枝,有一定防水和保暖效果;上方开放,箱子不要太深,让亲鸟容易喂食;用结实的绳子吊到树上或原巢附近有遮阴的地方。
//
图源:白头翁救助公众号
注:将学飞幼鸟带回饲养是学飞幼鸟救助的下下策,学飞时期是幼鸟学习野外生存技巧、与同类沟通、融入社群的关键时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不能达到这种要求,请不要捡回!
如遇需要帮助的鸟,请联系浙江大学绿之源协会护鸟小队
//
整理来源知乎文章“野外放归 —— 野化训练、放归评估与放归方法”、百度、《野鸟救助简明手册》
协会简介
浙江大学学生绿之源协会(Green Origin Asso-ciation, GOA)是浙江大学五星级学生社团,1999年由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团委组织成立。协会以“亲近自然,践行环保”为宗旨,在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的指导下举办各类有关自然和环保的活动,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协会下设环境教育、项目拓展、观鸟护鸟、启真湖护水、自然体验、素质拓展、绿色之窗共七大部门,由近两百名本、硕、博生组成。协会获2022联合国PRME学生表彰:可持续发展目标卓越贡献奖(2022 PRME Student Recognition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SDG impact),2012-2022年蝉联“浙江大学十佳学生社团”,2021年荣获“榜样 100 全国大学生社团”荣誉称号、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等荣誉奖项。近年来教育部官方网站、人民日报客户端多次报道绿之源协会的工作。
文案:信天翁
排版:太方鸟
相关知识
护鸟科普第二期
“人与自然的秘密”系列科普课堂第二期——“鸟类的观测”
科普基地受教育 识鸟爱鸟护生态
爱鸟科普进校园:“归林”计划让小学生争做护鸟使者
【科学普及】科普讲座让爱鸟护鸟意识“飞”进校园
秦皇岛:爱鸟护鸟 生态科普教育走进乡村小学
“爱鸟护鸟、生态同行”科普讲座进学校
马街中心学校:开展“爱鸟护鸟”科普研学活动
湿地护鸟第一人 护鸟摄鸟15年
爱鸟护鸟 万物和谐
网址: 护鸟科普第二期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309044.html
| 上一篇: 2023年“爱鸟周”爱鸟护鸟倡议 |
下一篇: 17部门联合开展护鸟专项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