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鹦鹉螺科

鹦鹉螺科

鹦鹉螺科(学名:Nautilidae)是鹦鹉螺亚纲、鹦鹉螺目下仅存的一科,现存2属6种。具卷曲的珍珠似外壳,外壳由许多腔室组成,外套位于外壳内;鳃2对;具63-94只腕,但无吸盘;眼简单,无晶状体;无墨囊,漏斗两叶状,具运动功能。 [1-2]

鹦鹉螺科以十足类甲壳动物、海胆、小鱼和头足类为食。活动相当频繁,一年可移动150千米。经常晚上游至浅水区,白天返回深水区。分布于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珊瑚礁水域,分布水层为表层至500米水深,最适水层150-300米。 [1-2]

鹦鹉螺科具卷曲的珍珠似外壳,外壳由许多腔室组成,外套位于外壳内。各腔室之间有隔膜隔开,室管穿过隔膜将各腔室连在一起,气体和水流通过室管向壳外,生物体由此控制浮力。鳃2对;具63-94只腕,但无吸盘,雌性较雄性多。眼简单,无晶状体;无墨囊,漏斗两叶状,具运动功能。 [1]

异鹦鹉螺属(Allonautilus)脐小或中等,径长为壳壳径的5-16%,壳横截面卵形;鹦鹉螺属(Nautilus)脐大,径长约为壳径的20%,壳横截面近正方形。 [1]

栖息水层为表层至500米水深,最适水层为150-300米。 [1]

鹦鹉螺科主要通过串管排出海水,调节自身的比重而浮沉于水层中。寿命可达20年。性成熟后生长缓慢,体细胞几乎不生长。活动相当频繁,一年可移动150千米。主要营底栖生活,白天多在珊瑚礁间或海底栖息,或以几十只短腕爬行,夜间常凭借漏斗和串管排出海水而短暂游泳。以十足类甲壳动物、海胆、小鱼和头足类为食。 [1-2]

主要分布于菲律宾群岛南部、新喀里多尼亚岛、新不列颠岛附近的海域。活体死后,空壳充气上浮,随海流四处漂荡,散布很广。中国的西沙群岛、海南岛南部和台湾岛东部沿岸仅采到鹦鹉螺空壳。 [1-2]

分布范围 [4]

卵生,卵单个产出,黏附在硬物上,水温21-24℃孵化需14个月。在自然界中,卵产于80-100米的浅水水域,幼体孵化后潜入深层冷水区。 [1]

鹦鹉螺科包括2属、6种 [1]。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命名者与年代

异鹦鹉螺属

Allonautilus

Lightfoot,1786

穿孔异鹦鹉螺

Allonautilus perforatus

Conrad,1847

异鹦鹉螺

Allonautilus scrobiculatus

Lightfoot,1786

鹦鹉螺属

Nautilus

Blainville,1825

大脐鹦鹉螺

Nautilus macromphalus

G. B. Sowerby II,1849

珍珠鹦鹉螺

Nautilus pompilius

Linnaeus,1758

白斑鹦鹉螺

Nautilus stenomphalus

G. B. Sowerby II,1849

帕劳鹦鹉螺

Nautilus belauensis

Saunders,1981

参考资料: [1]

鹦鹉螺科是鹦鹉螺亚纲仅存的一科,此亚纲在志留纪达到全盛,共有75科300属3500种,是海洋中的活化石,鹦鹉螺科的特异结构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材料。 [2]

鹦鹉螺科的壳常被当做工艺品。 [1]

鹦鹉螺科下级的所有种都是《华盛顿公约》Ⅰ类保护动物。 [3]

珍珠鹦鹉螺(Nautilus pompilius)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5]

相关知识

鹦鹉螺保护级别
鹦鹉螺是什么动物?
史前活化石——“鹦鹉螺”
#创作灵感 #稀有物种 新生鹦鹉螺(Cenoceras) ,
鹦鹉螺亚纲
珍珠鹦鹉螺
鹦鹉螺的特点
巨型鹦鹉螺
鹦鹉螺和鹦鹉有什么关系
鹦鹉螺:海洋中的色彩斑斓

网址: 鹦鹉螺科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39207.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文鸟是候鸟吗
下一篇: 世界上最爽的工作 靠看护宠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