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猫咪幸福生活的5大特征
1、拥有适合的社交行为
2、拥有适合的生存环境(宏观环境)
3、拥有适合的食物和水源(微观环境)
4、猫咪能展现正常的行为习惯
5、猫咪能够远离疼痛、受伤和疾病
猫咪能陪伴大家10年甚至更多的时光,所有爱猫的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小主子能够健康快乐地过一辈子。但是猫咪毕竟和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不一样,导致我们不能非常准确地判断它们的喜怒哀乐,那我们怎么做才能尽可能地给它们幸福的生活呢?
我们在此引入一个概念,叫作猫咪福利(cat welfare)。
猫咪福利可以被定义为“猫咪个体与环境相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the mental and physical state of an individual cat in relation to its environment)”(1),换句话说,就是看不同环境下,猫咪的身体是不是健康、情绪是不是轻松愉快。简言之,我们这里要讨论的,就是怎么样能够让猫咪“幸福”地生活,这不仅仅是针对个体的,也是针对猫咪这个种群的。
在进入这个专题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目前社会中遇到的不能让猫咪(个体以及种群)“幸福”生活的几大主要原因:
- 宠物主人、领养机构、猫舍、宠物医院等对猫咪的生理和心理的天性理解程度不够,没有尊重“猫咪福利”的概念;
- 猫咪过度繁育,数量太多,导致收容所过度拥挤、大量猫咪被遗弃或安乐死;
- 猫咪意外走丢的现象越来越频繁的出现。
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一下怎么做才能符合猫咪福利、让猫咪能健康快乐地与人类共同生活。
一、猫咪福利的教育和科普
总的来说,好的猫咪福利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 健康的心理状态:猫咪应该能从生活环境和与猫同伴/其它动物同伴/人类相处中,产生安全、轻松、愉快的情绪,尽可能地减少负面的情绪,比如焦虑、恐惧、无聊和生气抓狂;
- 健康的生理状态:猫咪的身体健康,定期接种疫苗、体内外驱虫、体检,没有病毒、寄生虫、真菌干扰等疾病的影响。此外,食物、水、猫窝、温度、空气质量、噪音、生存空间等基本生活条件也要得到满足。
一般来说,当在居住环境中,猫咪能够尽可能地依照它们的天性进行各类活动、还原它们在大自然中的生存状态时,最容易达到好的猫咪福利,也就是幸福生活的状态(2)。
猫咪被剥夺它们的“猫性”,就像人类失去自由成为奴隶,可想而知,它们的生活满意度就会下降。比如,人工培育的短腿猫无法进行正常的攀爬,“去爪术”导致猫咪无法磨爪等,都是违反猫咪福利的行为。
(一)怎么判断猫咪的福利状态?
由于猫咪没有狗那么外向,当遇到负面的环境/状况时,猫咪往往会选择隐藏自己的情绪,这给猫咪福利的判定带来了难度。研究人员在过去几十年中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评估猫咪的福利状况,下面的表格列举了一系列的行为,以及在好的和不好的福利状况下,我们可能观察到的表现(8)。
我们在之后的文章中也会更详细地教大家怎么从面部表情、肢体语音、叫声等多个不同的角度来判断猫咪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二)怎么给猫咪提供好的动物福利环境?
根据英国的动物福利法案(the Animal Welfare Act, UK),好的动物福利需要满足以下5个条件:
- 拥有社交的自由
- 拥有适合的生活环境(宏观环境)
- 拥有适合的食物和水源(微观环境)
- 能够展现正常的行为习惯
- 能够远离疼痛、受伤和疾病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让猫咪对生存环境有一定的自由控制度。拥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利的猫咪,在应对一些突发情况时,能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比如,当家中来了一只新猫时,拥有猫窝和爬架的猫能够根据情况选择是否要进行躲避和观察;如果没有任何的“避难所”,很容易引起应激、产生紧张、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自由控制度与可预测性息息相关,猫咪喜欢规律、喜欢熟悉的事物,对不确定性有着天生的抵触和畏惧心理。
我们下面从5个方面分析一下怎么给猫咪提供一个良好的福利环境。
1、提供适合的社交行为
(1)猫与猫之间的社交
在大自然中生存的家猫往往成群生活,包括有亲戚关系的母猫和它们的幼崽,母猫经常会将幼猫集中轮流饲养。相比之下,公猫相对独立,往往在社群中比较边缘化,它们会跑到很远去觅食,也不太会给母猫和幼猫带去猎物。在一项对多猫家庭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两只猫在50%的时间内都会独自相处(不在对方的视野内),尽管大多数时候它们彼此的间隔在1-3米左右(3)。猫咪之间的社交问题比较复杂,与性别、年龄、绝育与否等等因素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猫一般来说还是喜欢独居的动物,因此往往由于室内的封闭环境,多猫家庭中的猫咪容易受到生存环境挤压的问题。
猫咪在群体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往往不会去积极应对,而是选择逃避,具体的表现可能有躲藏、避免接触、活跃度降低等。此外,也有研究表明,没有血缘关系的猫咪比有血缘关系的猫咪会更少互动(4)。
因此,在多猫家庭中,给所有猫咪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我们需要做到:
- 给它们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不要产生竞争行为;
- 让每一只猫都有单独的进食和采水空间(距离不能太近);
- 有至少与猫数量相等的猫砂盆、猫窝;
- 用科学地方式把新猫带进家门(这个我们之后会单独写文章介绍如何引进一只新猫)。
(2)猫与人之间的社交
在家猫的社交环境中,与人的互动往往是最重要的。和人之间互动的质量,往往决定了猫咪的幸福感。由于在和猫咪相处中,人类的动机、心态和行为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所以我们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和猫咪之间相处的质量。
研究人员将人类积极和消极的行为作了分类和列举(5)(6):
- 积极的行为:轻拍、抚摸、温柔的说话、不急不慢的移动;
- 消极的行为:打、大吼大叫、斥责、相对快速的移动。
所以在与猫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应该做到以下:
- 不要惩罚、训斥;
- 轻柔地说话,不要大声喧哗;
- 不要直勾勾地盯着猫咪的眼睛(容易让猫咪认为你把它当作猎物);
- 慢慢眨眼;
- 轻柔地移动;
- 尽可能让猫咪发起与你的互动,将互动的形式和程度的选择权交给猫咪。
猫咪是非常聪明的生物,它们能够识别自己熟悉的人(7),所以让它们产生安全感、放松的人和产生危险感、紧张的人它们都能记住,并且形成条件反射。当猫咪处于新环境/危险中时,熟悉且友好的人的出现会缓解它们焦虑的情绪;“坏人”的出现则会加剧它们的紧张和恐惧。
2、提供适合的生存环境(宏观环境)
猫咪对于光线强度、声音、气味和温度都很敏感,我们在《猫咪的这些生理特征你都知道吗?》中具体分析过猫咪的这些特性以及原因。因此,在提供给猫咪的居住环境中,我们也需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1)光线强度
猫咪对光线比人类更加敏感,也更喜欢在夜间活动,因此,尽可能使用柔和的灯光,而不要使用强光。
(2)声音
猫咪对声音也更加敏感,能够比人类听到更宽频率的声音。有研究者建议将猫咪生存环境中的音量控制在60分贝以下(正常稍轻声说话的状态)(8)。然而这个音量已经远远超过了自然环境,比如大草原的分贝大约在20-37分贝,而热带雨林大约为27-40分贝。
(3)气味
相比起视觉、听觉和味觉,猫咪更加依赖嗅觉。因此,不友善的气味会给猫咪带来很大的困扰,包括狗的气味、其它猫的气味、酒精、洗手液、香烟、洗衣液、某些香水和柑橘气味(8)。
(4)温度
猫咪比大多数物种喜欢的环境温度都要高。它们一般来说最喜欢30摄氏度左右的室温(9)。大多数家居生活环境没有这么热,一般维持在22-26摄氏度也没有什么问题。
3、提供适合的食物和水源(微观环境)
在大自然中生活的猫咪对于食物和水有以下的偏好和习惯:
- 纯粹的肉食主义者,几乎不吃任何植物,只由猎物的胃肠内摄取少量植物。但在猫胃部累积过多毛球时,会食用一些草来对毛球进行催吐;
- 对食物的温度也有比较高的要求,喜欢38摄氏度左右的食物——类似于刚捕猎的猎物的体温。有时候猫咪会拒绝冷藏的食物,因为这会让它们认为这些食物已经腐烂变质了(10);
- 少食多餐;
- 独自捕猎;
- 喜欢流动的水。
在大多数家庭中,一般都会给猫咪喂食商品粮,尽管商品粮在营养层面可以满足猫咪的需求(11),但是可能会有几个问题:
- 成分和质地和“野生”的食物差别很大;
- 充足的食物和自由采食的机制抑制了猫咪捕猎的天性,也有可能导致肥胖和其它健康问题。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一些方式让猫咪的进食和采水更加符合它们的天性:
- 模仿它们捕猎的行为,将猫粮/零食放在漏食器中,当猫咪滚动漏食器时才能获得食物;
- 用生骨肉进行喂食,模拟自然的食物,但是这个成本比较高;
- 给猫咪提供流动的水,比如饮水机,且经常换水,保持水质的清洁。
4、使得猫咪能展现正常的行为习惯
猫咪的正常行为习惯包括排尿/便、攀爬、磨爪、躲藏和休息。
(1)排尿/便
- 猫砂盆应该放置在安全、安静的环境中,远离洗衣机、音响等会突然发出噪音的机器;
- 猫砂盆应该与食盆和饮水机保持一定的距离;
- 猫咪会在猫砂盆中留下自己的气味。全封闭式的猫砂盆可能会阻拦气味的传播,导致猫咪不进入猫砂盆排泄,因此半开放式的猫砂盆比全封闭式的更好;
- 猫咪喜欢熟悉的气味,因此不要过分地清洗猫砂盆,以至于猫咪辨认不出自己的气味;
- 同样,不适合用气味过度浓郁的猫砂/猫砂伴侣;
- 多猫环境下,猫砂盆数量尽可能是猫咪数量+1,且不能距离太近。
(2)攀爬
猫咪喜欢从高处对周边事物进行观察。因此需要有一些可以让猫咪安全地攀爬到高处的东西,比如猫爬架、书架、窗台等;
(3)休息
猫咪喜欢柔软、温暖的地方,比如床褥、毯子、垫子、有太阳直射的地方等。在多猫家庭中,要给予猫咪足够多的休息的地方。尽管关系比较好的猫有时会共用休息的地方,但是研究发现,大部分的猫会分时间段使用这些休息的场所(11)。
(4)躲藏
猫咪喜欢仅容得下一只猫、并且能够有多个逃生出口的空间,方便在危险的状况下躲避、观察、乃至逃跑。因此在家中需要给猫咪一些能够躲藏的空间,比如在快递盒上挖两个洞,就可以作为猫咪的“紧急避那所”了。
(5)磨爪
猫咪喜欢磨爪子,主要有两个作用:
- 磨去老化的角质层,让爪子保持锐利,因此在猫抓板或者爬架附近经常能看见新月形的指甲;
-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留下一些信息,比如抓痕。
因此,我们需要给猫咪提供一些可以磨爪子的地方。比如水平的猫抓板、或者垂直的一根柱子(往往猫爬架也兼具了这个功能)。
5、能够远离疼痛、受伤和疾病
- 我们需要做到定期的体检、疫苗接种、体内外驱虫;
- 发现猫咪有异常状况要及时咨询医生或者送医检查,比如长时间腹泻、呕吐、活跃度下降、严重掉毛等;
- 避免猫咪接触一些有毒的常见食物(下一篇就会介绍一些常见的有毒食物);
二、猫咪过度繁育、数量过多的问题
猫咪的过度繁育带来了大量的问题,其中和猫咪福利相关的一大问题就是被遗弃的猫咪数量大幅增加,导致猫咪收容所供不应求,大量没有被收养的猫咪只能被批量执行安乐死,同时,收容所的环境狭小、又是集中居住,对于大多数的猫咪来说绝对不是一个能放松安全的环境。
有大量研究表明当猫咪进入收容所时,会遭遇很大的精神压力。猫咪应激状态的缓解因猫而异,少则3-5天,多则长达数周(12)。也有研究表明,被主人遗弃到收容所的猫咪比流浪猫更容易出现应激反应,也相对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和疾病(13)。有可能是因为被主人遗弃遭受了更大的心理压力,也有可能是它们自身原本就有的行为问题导致了它们被遗弃。在收容所中的动物往往会因为(1)潜在的健康问题,比如传染病;(2)经济问题,总数控制,而被迫执行安乐死。
有一些调查研究表明,猫咪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被主人遗弃(14)(15):
- 人类的健康问题,比如过敏、怀孕等;
- 猫咪的行为问题,比如乱排泄、抓坏家具等;
- 猫咪是混种而非纯种,品相不佳;
- 主人对猫咪的正常行为不了解和不理解;
- 主人对猫咪的期待与猫咪的行为不相符;
- 幼猫更容易被遗弃,可能是因为母猫意外怀孕,或者主人不知道如何照顾/没有经济能力照顾幼猫。
为了缓解猫咪过度繁育的问题,大量的专业机构都建议非专业繁育者给猫咪进行绝育,收容所也大多会给流浪猫进行绝育处理。关于猫咪绝育的其它好处和注意事项,我们会在后面的文章中详细解释说明。
三、流浪猫的问题
在一项针对英国6089个进入11家收容所的猫咪的调研中,研究人员发现进入收容所的猫咪中有多达31%是流浪猫,而其中有可能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走失的猫咪(16)。还有一项研究表明,只有2%-5%的走失的猫咪在收容所中被原主人找回(17)。其中绝大部分的猫咪没有任何的身份标识。
主人拒绝为猫咪佩戴项圈等标识主要的原因有:
- 觉得只在室内饲养,不需要配戴;
- 觉得猫咪可能会受伤或不喜欢佩戴。
但是佩戴项圈、植入电子芯片等标识的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
- 万一走丢了,找回的概率会高出很多。室内猫也是一样,不能排除它们溜出家门,然后迷路的情况;
- 在一项对538只猫咪佩戴项圈的测试中,超过70%的猫咪成功地佩戴项圈超过6个月,56%的主人表示猫咪对项圈的接受程度远远超过了他们的预期(18)。
因此,如果猫咪是严格在家里的,可以不用佩戴项圈;但是如果猫咪有走失的风险,还是非常建议给猫咪配戴上一定的身份标识物。这不光能使得猫咪快速回来熟悉的环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收容所的压力。
四、总结
猫咪的幸福需要我们共同守护,我们总结了以下这三点:
(1) 了解猫咪、尊重猫咪的天性;
(2) 非专业的繁育者尽可能给猫咪进行绝育;
(3) 在必要的情况下,给猫咪佩戴身份标识。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像猫一样思考吧!
-
1. Broom, D.M. & Fraser, A.F. (2007). Domestic Animal Behaviour and Welfare (4th edn.) Wallingford: CAB International.
2. Rollin, B.E. (1993). Animal welfare, science and valu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6(Suppl. 2), 44–50.
3. Barry, K.J. & Crowell-Davis, S.L. (1999).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social behavior of the neutered indoor-only domestic cat.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64, 193–211.
4. Bradshaw, J.W.S. & Hall, S.L. (1999). Affiliative behaviour of related and unrelated pairs of cats in catteries: a preliminary report.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63, 251–255.
5. Coleman, G.J., Hemsworth, P.H., & Hay, M. (1998). Predicting stockperson behaviour towards pigs from attitudinal and job-related variables and empathy.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58, 63–75.
6. Pajor, E.A., Rushen, J., & De Passillé, A.M.B. (2000). Aversion learning techniques to evaluate dairy cattle handling practices.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69, 89–102.
7. Davis, H., Taylor, A.A., & Norris, C. (1997). Preference for familiar humans by rats.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4, 118–120.
8. Dennis C.Turner, Patrick Bateson, The Domestic Cat, 3r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9.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6). Thermoregulation in cats. In 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Dogs and Cat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10. Do cats have a sense of taste? https://www.cathealth.com/cat-care/nutrition/2178-do-cats-have-a-sense-of-taste.
11. Hoyumpa Vogt, A., Rodan, I., Brown, M., et al. (2010). AAFP-AAHA: feline life stage guidelines. 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 12, 43–54.
12. Bernstein, P.L. & Strack, M. (1996). A game of cat and house: spatial patterns and behavior of 14 domestic cats (Felis catus) in the home. Anthrozoös, 9, 25–39.
13. Kessler, M.R. & Turner, D.C. (1997). Stress and adaptation of cats (Felis silvestris catus) housed singly, in pairs and in groups in boarding catteries. Animal Welfare, 6, 243–254.
14. Dybdall K., Strasser R., & Katz, T. (2007). Behavio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owner surrender and stray domestic cats after entering an animal shelter.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104, 85–94.
15. Patronek, G.J., Beck, A.M., & Glickman, L.T. (1996). Risk factors for relinquishment of cats to an animal shelte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 209, 582–588.
16. Miller, D.D., Staats, S.R., Partlo, C., et al. (1996).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decision to surrender a pet to an animal shelte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 209, 738–742.
17. Casey, R.A., Vandenbussche, S., Bradshaw, J.W.S., et al. (2009). Reasons for relinquishment and return of domestic cats (Felis silvestris catus) to rescue shelters in the UK. Anthrozoös, 22, 347–358.
18. Morris, K.N., Wolf, J.L., & Gies, D.L. (2011). Trends in intake and outcome data for animal shelters in Colorado, 2000 to 2007.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 238, 329–336.
19. Lord, L.K., Griffin, B., Slater, M.R., et al. (2010). Evaluation of collars and microchips for visual and permanent identification of pet ca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 237, 387–394.
hes_expiry"�x�?��
相关知识
猫咪幸福生活的5大特征
关于猫咪须的5大秘密! 猫咪的须可以剪吗? 猫咪的须能带来好运?
让猫咪乐翻天的5款神器!实用又舒适,打造猫咪的幸福生活!
猫咪的典型行为特征分析
5大最友善的鸟儿
揭秘猫咪的5大睡姿,你家猫是哪一种?
猫咪身体健康的5个特征
狗狗必学的5大“教养”秘籍:主人必须牢记的指令与基本指示法
猫咪行为特征的反应
猫咪感到“焦虑”的5大暗示,你get到了吗?
网址: 猫咪幸福生活的5大特征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43537.html
上一篇: 如何让猫咪感到幸福 |
下一篇: 怎么让猫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