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国的训犬行业趋于稳步的发展中,对训犬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不少宠物店,繁殖基地也增设了“宠物代训”服务,相信在未来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我们现在能在短期内学会训犬,还得借力于历史上研究过训犬的学者们。
希望这篇“人类训犬简史”能给你带去新的启发或认识。
文章稍长,但非常有意义,还请耐心看完。
初始的野蛮时期
在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开始,
训狗只有一个目的,
服务战争!
狗要参与军事行动,
其中一个任务,
就是要去炸坦克。
看到下图你可以看到身被炸药包的狗狗正在冲向敌军的坦克,
狗狗当场会被炸死。
展开剩余93%
训练方法极为粗暴,
让狗狗一直处于极度饥饿状态,
将食物藏在坦克下面,
让狗一次又一次钻进去。
在战场上,大量的服役犬只伤亡,
需要持续不断的大量军犬补充,
狗狗的品种暂且不管。
快速训练出服从性极高,
且抗压能力极强的狗成为需要。
于是,
压力与强迫成为战争年代的训练方法。
不过,
并不是所有的狗都能承受高压训练,
不能承受压力的狗直接被淘汰。
战争年代对狗的训练,
不仅对狗有着极高的选择性,
同时还要求训练者在身体上、精神上,
比挑选出来的狗更强硬。
世界范围的战争结束后,
退役军人将这种训练方法带到了和平的生活。
但问题随之而来,
第一,普通人没有军人的坚毅,
根本掌控不住硬度高的狗。
第二,
高压训练出来的狗在家庭环境下,
变得格外的躁动。
由于这样的训练方式不太适合普通人,
所以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温和的,
可以让狗更好融入日常生活的办法。
理性的光辉
1.
90年代初期,1904年,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颁给了俄国生理学家,
巴浦洛夫。
巴浦洛夫用他的狗,
做了一个20世纪最伟大实验之一:
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
他发现响铃铛、给狗食物多次之后,
响铃铛,不给食物,狗也会分泌唾液。
这意味着,与食物毫不相干的东西,
理论上可以和动物的行为产生关联。
这个实验让我们理解到了动物行为,
并且可以人为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
2.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李.代桑克发现:
一个行为的结果是好的,
这个行为就会频繁出现,
与之相对的是,
结果是坏的,
这个行为就会消退甚至会消失。
这个理论被称为:效果率
这给如何激发、抑制狗的行为,
提供了可操作的理论依据。
不过这些干预行为还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还没有在实际生活中被应用。
3.
又过了多年,
现代行为学奠基人,美国心理学家,行为学家,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他利用巴浦洛夫和代桑克的理论,
又做了一个实验,
他做了一个箱子,箱子里有一个按钮,
把小白鼠/鸽子放进箱子。
实验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小白鼠按按钮,有食物奖励,
很快,小白鼠学会了按按钮。
第二部分,
小白鼠不按按钮杆,箱子通电,
不久,小白鼠也学会了按按钮,
但只要箱子停止通电,小白鼠拒绝按按钮。
这个试验被称为操作条件反射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斯金纳的箱子证明了两点:
第一:奖励可以培养行为;
第二:长远来看,惩罚对行为制止,并没有显著作用。
果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们可以看得更远,
在这个实验后,现代科学的干预行为,
真正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
人与狗的和谐相处
1.
时间到了1980年,
一位慈祥的英国训练师,
在BBC一次节目上,
对她的狗,
给出严厉又不失滑稽的指令:
“坐呀” “走嘿”!
她就是芭芭拉.伍德豪斯,
第一位国际性的训练师,
第一次提出“没有坏狗狗,只有坏主人”的训练理念。
2.
美国海洋动物训练师,
凯伦.普赖尔发表新书
《别毙了那只狗》
在书中,
凯伦在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基础上,
进一步解释:
惩罚改变不了行为;
以及如何通过积极奖励,
改变孩子,宠物,
甚至老公的行为。
(真香定律:的确,毕竟我们人类只是高级动物)
1992-1993
凯伦将响片引入犬行为训练。
从此,
对狗的训练进入新的时代。
也迎来了训犬的“春天”
用更为温和有效的方式训练狗狗。
番 外 篇
1.
其实在80年代,
美国的William Koehler
用传统的训练方法也训练过不少顽固的狗狗
那个时代,
“P链训犬法”非常火爆
Koehler是训练军犬的,
也是迪士尼电影公司御用的动物训练师,
他的训犬法宝便是“P链训犬法”
他在狗狗暴冲的时候会使用P链,
用P链迅速拉扯狗狗让它转向
如果狗狗坐下,他就会表演。
遇到其它情况,
Koehler的训犬方法比较粗暴
对于爱刨地的的狗,
他建议挖个洞装满水,
把狗鼻子按进水里;
对于爱扑人的狗,
他建议用膝盖撞击狗的胸部,
让狗感到疼痛后离开;
至于过渡吠叫,
那就直接用皮带抽打。
即便如此,
在我们看来如此暴躁式的训犬方法
影响了近半个世纪
另外,
就算是现在,
也在×音上看到有人用这样的方法训犬
2.
训犬师Koehler毕竟是训练军犬出身,
就像文章开头所说,
“快速训练出服从性极高,
且抗压能力极强的狗成为需要。”
不过对于训犬方式的不断探索非常有意义,
如今,我们推崇的响片训练法
正是因为我们开始在乎在意狗狗的感受
狗狗犯错不是不处罚而是正处罚:
狗狗做出我们想要的行为后就按压响片
给予奖励(正增强),
若没有做出我们想要的行为则不按压响片
不给奖励(负处罚),
显然它不会给狗带去任何因厌恶刺激所致的负面联想。
3.
Tinbergen提出动物行为研究需从四个基本问题出发,
行为的运作机制是什么?
行为对动物的影响是什么?
行为的演化历程是怎样的?
它是如何在个体发育中变化的?
这四个问题构成了当代动物行为学研究的主要框架。
训犬师Turid Rugaas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概念,
当我们了解狗的身体语言之后,
便可以使用类似的行为与狗互动,
并反过来影响其行为。
事实证明,
在针对犬行为调整的实际运用中,
这与正向训练可以作很好的结合。
现在,
我们的训犬手法越来越“人性化”
不再片面粗暴地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
让狗狗做出令我们欣喜的行为,
或者让不喜欢的行为消失,
而是去挖掘每个行为背后的成因,
重视每一个环节,
全面认识后再做调整和训练。
后记:
短短一百多年,现代犬行为研究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曾几何时,
我们以为狗只会通过条件反射学习行为,
但随着行为生态学、认知生态学、神经行为学等分支学科的探究,
我们发现狗的认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架构,
他们也拥有印记学习、顿悟学习、观察学习、社交学习的能力,
任何一个行为养成和人类一样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部分参考文献及资料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