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鸡尾鹦鹉

鸡尾鹦鹉

鸡尾鹦鹉体长32-33厘米,翅膀长度约16-18厘米,野生的顶冠长4-6厘米,饲养驯养的冠毛长4-11厘米。体重80-100克寿命20年,已知的活得最久达36周岁。是凤头鹦鹉科中的一种小型鹦鹉。类似于其他一些凤头鹦鹉(cockatoos)的特征,比如葵花凤头鹦鹉,鸡尾鹦鹉也有一个竖立在脑袋上的顶冠。除此以外,鸡尾鹦鹉和葵花凤头鹦鹉也具有其他一些相同或类似的特征,如面部的羽毛都会将嘴巴的两侧遮盖住,而这一特征在凤头鹦鹉家族以外的鹦鹉品种中很少具有。与大部分葵花凤头鹦鹉相区别的是,鸡尾鹦鹉具有长长的尾羽,尾羽的长度大约相当于身长的一半左右。而鸡尾鹦鹉具有显著特点的顶冠会在受到惊吓或兴奋的时候直立起来,顶冠呈现倾斜状态则表明鸟儿此时处于比较放松的精神状态。 [2]

鸡尾鹦鹉的羽毛一般是中度灰色的,身体下部颜色比较浅,橙色脸颊,翅膀上有白色的大羽斑。雌性鸡尾鹦鹉的翅膀下缀有一排黄色的小点,但雄性鸡尾鹦鹉则没有这一特征。存在一些其他种类的突变,例如具有淡黄色羽毛的黄化鸡尾鹦鹉。雌性的黄化鸡尾鹦鹉也具有带斑点的尾羽。雄鸟和雌鸟都有黄色的脸部羽毛:雌性鸡尾鹦鹉的嘴巴和眼睛周围覆盖着黄色的被毛,而雄性鸡尾鹦鹉的脑袋大部分和顶冠的前部羽毛是黄色的。 [3]

鸡尾鹦鹉没有亚种,以颜色区分达18种不同的变种,另有少数一些不确定特例。脚爪适合攀爬,四个脚爪中两个向前生长,两个向后。

鸡尾鹦鹉

小葵花凤头鹦鹉

是凤头鹦鹉科中的一种小型鹦鹉,体长32-33厘米。

体长约33厘米。

野生的顶冠长4-6厘米,饲养驯养的冠毛长4-11厘米。

具有形长且耸立的黄色凤头,颊黄。

鸡尾鹦鹉具有显著特点的顶冠会在受到惊吓或兴奋的时候直立起来,顶冠呈现倾斜状态则表明鸟儿此时处于比较放松的精神状态。

小葵花凤头鹦鹉的羽冠展开时呈扇形,在不打开冠羽时,冠羽会在脑后形成一个微翘的“辫子”。

鸡尾鹦鹉

小葵花凤头鹦鹉

主要栖息在干燥与半干燥的各种林地、灌木丛、河流边的森林区、荆棘丛、果园、农场田园、平原、路边等地区。 [2]

觅食行为

野生鸡尾鹦鹉通常会进食果实、种子及果仁,因此在农业区被视为害鸟。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种类的食物供它们食用,因此它们可得到多种食物从而达到营养均衡。

种子是鸡尾鹦鹉的首选食物,它们便进化出锋利的喙,提高脱壳和食用效率。鸡尾鹦鹉会在开阔的地方觅食草、灌木、树木等的干种子,但也会食用新鲜种子,并通常从水坑等淡水池中获取水源。

防御行为

由于没有普遍的自然防御机制,鸡尾鹦鹉总是在感知到威胁时选择飞行以逃离危险,它们能够以每小时64千米以上的速度进行飞行。在极端情况下,例如当捕食者进入巢穴时,鸡尾鹦鹉会利用它们锋利的喙和发达的下颌肌肉一同发出有力的咬合,从而咬伤入侵者。

社群行为

在野外的鸡尾鹦鹉通常成对或成群聚集活动觅食,也有数百只聚集的情形,在水源区经常可发现其与虎皮鹦鹉一起大群集结。

交流行为

鸡尾鹦鹉会在受惊或兴奋时将鲜黄色头冠竖起;在愤怒或自卫时,会将鲜黄色头冠紧贴头部;平时放松时头冠微微倾斜。

发声在两性沟通中起着重要作用。交配前,母鸟在保持尾羽直立(表示准备就绪)的同时发出沉闷的声音。公鸟则发出更具侵略性的声音,它们也会做出各种身体行为来配合它们发出的声音,并用喙快速敲击以引起母鸟的注意。

鸡尾鹦鹉与一些其他的鹦鹉不同,它们并不能准确模仿人的声音,但具有模仿旋律的能力。高音调的啁啾声表示受到威胁,并且通过音调和持续时间,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确定威胁的大小。例如,低音调的叫声可能表明威胁较小,而在飞行时发出高音调的叫声表明威胁严重到足以立即逃避。另外因为鸡尾鹦鹉的叫声非常响亮,所以它们可以在相对较远的距离进行交流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广布于全澳洲,尤其是内陆地区,没有分布在北部的约克角半岛、澳洲的滨海地区或是数量较少,塔斯马尼亚岛的族群多为澳洲本土引进与逃脱的笼养鸟。人工养殖以使该物种遍布世界各地 [2]

鸡尾鹦鹉分布图 [4]

繁殖期筑巢于树洞或岩洞中。澳洲北部的鸡尾鹦鹉繁殖期约在4-7月,南部的在8-12月,每巢2-7枚,平均窝卵数约4枚。卵呈白色。孵化主要以雌鸟为主,孵化期为18-20天。亲鸟喂食雏鸟的时间主要在早上与傍晚,3-4周后羽毛长成。 [2]

鸡尾鹦鹉的繁殖相当普遍,难度低,它们通常在9至12月大时即有生殖能力,但最好在15-18月大时再让它们繁殖,因为即使在15-18月大期间有些鸡尾鹦鹉还是在发育期,在生殖系统未完全成熟下繁殖易造成难产、产不正常的蛋、不会尽力地照顾雏鸟等问题,由于亲鸟本身未完全性成熟,导致照顾幼鸟时所付出的精力、体力会影响尚未发育完全亲鸟的健康,巢箱可使用30 x 30 x 30 cm规格,一窝约产4-6枚卵,每隔一天生一枚,在7-10天时(约已产3、4枚卵时)即可检查是否有受精,孵化期约19-21天,幼鸟孵化后须提供较多的软性食物供亲鸟喂食,幼鸟约一个月大时羽毛长成。刚饲养的成鸟很快可适应环境,对其他种类没有攻击性,叫声清脆清亮,适应环境后相当健壮,食物以混合谷物种子为主,也吃水果与蔬菜。 [5]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6]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7]

威胁因素

由于鸡尾鹦鹉经常迁徙到农业区觅食种子,它们通常被农民视为害鸟而进行驱赶或捕杀。另外一些猎鹰也会捕食鸡尾鹦鹉,而鸡尾鹦鹉除了高速飞行外,对捕食者并没有天然的防御能力。

保护举措

主要的方法是通过立法来保护鸡尾鹦鹉。为了减少鸡尾鹦鹉被滥杀,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设置了鸡尾鹦鹉开放时段(该时段受到法律保护)。

灰色鸡尾鹦鹉:(野生色),通称原始灰鸡尾鹦鹉,全身体羽为青灰色,头具淡黄色冠羽,嘴黑灰色,头顶、前额、下颌至喉部均为淡黄色,脸颊具橘黄色圆形块斑,上体、胸、腹为青灰色,两翼外侧覆羽为白色(也有的背部及翅膀上具白色块斑),尾羽为黑灰色,中央尾羽特长。跗跖、脚为黑灰色。

珍珠鸡尾鹦鹉:最初西德所培出来,是将灰羽上的黑色素去除而使黄色斑点状呈扇贝状分布,通常公的珍珠鸡尾鹦鹉会在约6个月大以后逐变回灰黑色,而母鸟则不会,有逐续改良公珍珠的品种,抑制过多黑色素的制造。另外珍珠也可和其他品种配种而混出各样颜色的斑点(如肉桂或白脸)。 珍珠在成鸟换羽后,公的会有珍珠斑退去的现像,而母鸟尾羽会有白色斑纹。

派特鸡尾鹦鹉:派特最早的变种,源自1949年的美国加州。派特是身上的灰毛有不规则区域的退去,依身上黑色素消去的程度可以分为轻度(Light)、重度(Heavy)、完全(Clear)。市上多为重度派特,意即灰毛的比例较少,而完全(Clear)时除了黑眼外则会与黄化相像而被称为黑眼黄化,而白脸的完全派特则为白子。另外,由于派特的变化较难预测,若左右两边翅膀出现对称的黑羽时则称之为对称派特(reverse pied),也是俗称的“一条龙”。 派特鸡尾鹦鹉的羽色是黑色素部分脱落,所以羽毛颜色呈现出斑状。身上的灰色羽毛随基因改变或被对称的白色或黄色羽毛取代,因此,派特身上只有某些区块会带灰色的羽毛。

肉桂鸡尾鹦鹉:肉桂色的变种始于1960年代晚期,由比利时人繁殖变种。肉桂鸡尾鹦鹉的体羽为茶棕色,身体部分颜色深浅一致,有些公鸟在背部或翅膀上会因黑色素的缺乏而有如大理石一般的羽色或斑点。嘴和脚为暗褐色。

华勒鸡尾鹦鹉:华勒是在1971年的美国佛罗里达州出现,华勒跟肉桂很相似,但此品种的嘴和脚是粉红色,羽色比肉桂色调更浅。由于黑色素很弱,所以看上去黄色的部分表现力很强。

白子鸡尾鹦鹉:白化(或称白子)鸡尾鹦鹉,并非白化病的结果,是结合白脸和黄化两种基因的新品种,全白的毛、红色的眼珠及粉红色的脚,因其毛色全白而相当稀有,因此非常珍贵。全身羽色皆为纯白色,脚为粉红色。由于黑色素完全消除掉的缘故,其没有黄化种的橘色面颊并且没有任何黄斑。

白脸鸡尾鹦鹉:白脸于1969年在荷兰出现。公鸟长大后会整头变白。白脸基因较帕斯多还来的弱,白脸若和华勒或绿宝石搭配会淡化它们的羽色。另外和黄化搭配时会产生全白的鸡尾鹦鹉而被称为白子。白脸的体羽颜色为有点接近木炭的灰色。白脸的脸颊为白色,并且没有桔色面颊及黄色头羽。白面的起因是缺乏脂色素引起的,其缺少黄色和橙色色素。

帕斯多鸡尾鹦鹉:是在1989年,被英国的Bob Crossley从白脸所培育出来。帕斯多由白脸培育出来,其减少了羽色上的黄色和红色,因而脸颊被淡化颜色呈淡橘色的外观。

白金鸡尾鹦鹉:白金的羽色类似原始灰,但极偏淡,是一种银灰的羽色。冠羽和头部黄色及脸部红斑均与原始灰相似。白金的嘴、脚为淡米黄色。幼鸟的眼睛会从红色变为黑色。

绿宝石鸡尾鹦鹉:是20世纪80年代后半美国的Margie Mason所培育新变种。绿宝石的体羽颜色为淡灰色混合著些微的土黄色,所以呈现出绿宝石的颜色。绿宝石鸡尾鹦鹉的翅膀边缘色较深,越接近中央部分羽色则越淡。

显性银鸡尾鹦鹉:1979年首见于英国,银灰色的羽毛和黑灰色的鸟喙、脚及眼珠。是原生灰的黑色素褪化的结果,若是带2个因子时会比只带1个还要浅色。

隐性银鸡尾鹦鹉:1960年代首见于新西兰,银灰色的羽毛和黑灰色的鸟喙、脚及眼珠。是原生灰的色素褪化的结果,若是带2个因子时会比只带1个还要浅色。

黄化鸡尾鹦鹉:始于1958年美国的弗罗里达州,黄化种是由于黑色素的缺乏,导致它们身体羽为白色,头具淡黄色羽冠,嘴为象牙白色。头部、脸颊、下颌至上喉部均为淡黄色,脸颊具橘黄色圆形块斑。跗跖、脚为肉粉色。

花色鸡尾鹦鹉:通称珍珠鸡尾鹦鹉,体羽为青灰色,全身具黄色斑块。翅膀上白色花纹点状分布。其它似灰色鸡尾鹦鹉。 [8]

笼舍规格

鸡尾鹦鹉体格健壮,抗病力强,耐粗饲料,较容易饲养和繁殖,在一般饲养条件下很少发生死亡现象。但要注意不要断食、断水,饲料不要太单一。作为观赏鸟或驯鸟也可用鹦鹉架饲养。由于它善于攀缘,喜欢啃咬木质,鸡尾鹦鹉的饲养应使用金属笼,每对鸡尾鹦鹉的繁殖笼大小为长60厘米、宽45厘米、高40厘米,栖杠宜选用硬木或硬树枝,直径2厘米左右。食水用具应结实、稳妥,,防止被咬坏或蹬翻。巢箱可用五合板制成封闭式的巢箱,大小为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6厘米,中间最好加一块5厘米高的隔板,巢箱正面开一个6-7厘米的出入孔,内垫锯末。沙盘最好用铁皮托盘。水罐每天或隔大清洗1次,更换清洁饮水。青菜每天或隔天喂1次。沙盘每周清理1-2次,食罐、水罐及用具应每月消毒1次。春秋两季气温变化较大,要注意调节室温,预防疾病的发生。冬季注意保暖,室内温度不低于16℃。夏季温度较高,一般在30℃以上时应加强通风。 [9]

饲料饮食

饲料主要有谷子、黍子、稗子、稻谷、麻籽、葵花籽、鸡蛋小米、油菜或其它青菜等。1·粒料搭配比例谷子40%,黍子20%,稻于10%,麻籽20%,葵花子10%,把几种饲料混合均匀即可。2·鸡蛋小米在配鸡蛋小米时,应在每1千克小米中加2克食盐和4-6克多种维生素、钙粉和微量元素。 [9]

繁殖要求

幼鸟的性成熟期为8个月左右,此时即可参加繁殖。鸡尾鹦鹉一年四季均繁殖,但夏季天气最热的7-8月份,也是鹦鹉换羽的季节,应把窝巢拿掉停止繁殖。如果不把窝巢拿掉,鹦鹉会继续繁殖,由于天气闷热,孵化的蛋虽说发育得很好,但出雏率很低,会有相当部分的雏鸟憋死在蛋壳内,并使鹦鹉的换羽期推迟。这样反而不如让鹦鹉停止繁殖,待恢复体力换羽后,再挂窝巢进行繁殖,保持较高的出雏率,以提高经济效益。鸡尾鹦鹉全年可繁殖3-4窝,初产的鸟每窝可产3-4枚蛋,以后一般多为4-6枚,蛋呈白色,隔天产1枚蛋,在产第三枚蛋后,雌鸟开始孵化。等雏鸟能吃食后可分笼饲养,这时雌鸟又开始下蛋繁殖了。在种鸟繁殖、孵化期间应注意环境的安定,尽量减少外界的干扰,不要移动鸟笼,尽量不去翻动鸟巢,以免惊动亲鸟后弃巢,影响孵化和育雏。小鸟出壳后要注意室温和食、水的充足,在繁殖期应补充无机盐饲料和微量元素。冬季繁殖鸟的室温应保持在20℃以上,相对湿度45%-50%,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鸡尾鹦鹉平均寿命18年左右,最长可活20多年。鸡尾鹦鹉繁殖高峰期可达5-6年左右,以后繁殖率逐渐下降,为了对种鸟群进行提纯复壮,应不断更新种鸟。 [9]

经济价值

鸡尾鹦鹉是仅次于虎皮鹦鹉的第二受欢迎的宠物鸟,如今成为最常见的宠物鸟之一。通过选择性育种,已经实现了数十种颜色突变,这类鹦鹉通常高价出售,从而获得经济利益。另外美国国家鹦鹉协会等社团定期举办展览,鸡尾鹦鹉饲养者可以在其中展示他们的宠物鸟并争夺奖品。

生态价值

虽然鸡尾鹦鹉更喜欢食用晒干的种子,但也会食用新鲜种子。当它们食用新鲜种子时,就在生态系统中充当种子散布者的角色,鸡尾鹦鹉食用种子的时候会把种子和壳撒在离自己1~1.5米远的地方,从而增加了种子的自然传播距离。

观赏价值

鸡尾鹦鹉脑袋上竖立着一个顶冠,脸颊上分布着橘红色的圆形区域。并且和大部分凤头鹦鹉相比,鸡尾鹦鹉有着较长的尾羽,占身体长度大约一半。同时该鸟整体体形优美、鸣声悠扬,因此是国际上知名的观赏鸟。

相关知识

鸡尾鹦鹉价格
桃脸牡丹鹦鹉、虎皮鹦鹉、鸡尾鹦鹉
桃脸牡丹鹦鹉、虎皮鹦鹉、鸡尾鹦鹉人工驯养繁殖
什么鹦鹉可以合法饲养
养鹦鹉=牢狱之灾?
黄冠亚马逊鹦鹉中国可以养吗,黄冠亚马逊鹦鹉图片
绿颊锥尾鹦鹉寿命多久 绿颊锥尾鹦鹉的寿命
男子购买灰鹦鹉当宠物被抓 检察官:个人可饲养鹦鹉仅三种
宠物鹦鹉品种 宠物鹦鹉的品种
哪些鹦鹉是可以养的而不犯法

网址: 鸡尾鹦鹉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50567.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什么种子靠鸟传播,鸟粪里常有幼苗
下一篇: 精心培育的种子选手,居然这样干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