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宠物那么多病菌,有小孩的家庭到底该不该养宠物?

宠物那么多病菌,有小孩的家庭到底该不该养宠物?

宁波一位12岁女孩佳佳因眼部不适被送往医院检查,发现她的右眼视力很差,甚至只能看到放在眼前的手指。可孩子的视力一直很好,为什么突然到了几乎失明的程度?

在宁波和上海两地治疗后,医生们最终确定佳佳患有“右眼犬弓首蛔虫病”,而这,与佳佳非常亲近的宠物有关。有孩子在家,我们该不该养宠物?

可爱的宠物与可怕的犬弓蛔虫病

犬弓首蛔虫病是由弓首蛔虫引起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不管是可爱的猫还是可爱的狗,只要被弓首虫子寄生,拉出来的粪便就含有很多虫卵。

这些卵非常强大,很容易污染儿童玩耍的地方——地面、沙坑、鞋子、玩具等,或者它们粘在猫和狗的皮毛上,很容易被孩子们触摸和吞食。

这些卵一旦进入孩子体内,就孵化成幼虫,通过胃肠道壁,迁移到孩子的肝、肺、眼等部位。

如果幼虫侵入大脑,病人可能会癫痫发作,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与其他部位的感染相比,眼部感染治疗是最困难的。幼虫侵入视网膜并在其周围形成肉芽肿,可能导致宁波女孩类似的失明。

养宠物并认识到这些疾病的风险

养宠物的风险不仅仅是弓形虫病。世卫组织对这种“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有一个专门的定义,称为人畜共患病。目前,世界上已发现人畜共患病200余种,我国已发现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150余种。

一。狗

对狗来说,最可怕的是携带狂犬病病毒。如果被狗抓伤或咬伤,最直接的后果是可能引起狂犬病。该病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危害极大,因为一旦感染,死亡率几乎为100%。

除狂犬病病毒外,狗也可能携带弓形虫、沙门氏菌、弯曲杆菌等。

二。猫

猫是弓形虫的最终宿主。受感染的猫排出大量可长期保存的卵囊,如果吃了沾有这些卵囊的食物,人的眼睛、耳朵、喉部和内脏等器官可能会发病。这种疾病对孕妇的危害更大,感染弓形虫的孕妇容易流产、早产或死胎。

此外,被猫抓伤也可能导致狂犬病病毒感染。

三。鸟

大多数由鸟类传播的疾病是无症状的,有时会出现严重的疾病。如鹦鹉热、禽流感、新城疫等引起呼吸道疾病、沙门氏菌感染、弯曲杆菌、贾第虫等引起胃肠道疾病,鸟类还有可能引起皮肤病。

四。其他

鼠类,如老鼠和栗鼠似乎无害,但它们与许多严重的传染病有关,如流行性出血热和鼠疫。

相比之下,鱼类和爬行类宠物的风险相对较低。目前,海洋分枝杆菌是从宠物鱼传给人类的最常见的病原菌。人类主要通过清洗鱼缸和换水养鱼,或直接接触受感染。

宠物也是孩子们的好伴侣

尽管养宠物有风险,但孩子们和宠物一起玩也有很多好处。

一。培养责任感。养宠物、喂食、洗澡等基本护理是不可避免的,当孩子们照顾他们的宠物,能更好的懂得理解和责任。将来,他们也可以更好地照顾自己和家人。

二。减少过敏和哮喘。研究表明,和宠物一起长大的孩子患过敏和哮喘的几率较小。1岁前接触过宠物头皮屑或其他过敏原的儿童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更强的免疫系统。

三。减少儿童肥胖。宠物需要运动和游戏,孩子和宠物一起跑跳,增加孩子的运动量,有利于减少孩子的肥胖。

四。更好的心态。根据密苏里大学的研究,大多数青少年认为成年人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所以他们会隐藏自己的问题,而宠物可能是最好的倾诉对象。更为重要的是,抚摸宠物是帮助青少年抚慰和平静大脑的最有效方法。

养宠物带孩子的六大原则

如果你想在有孩子的同时养一只宠物,必须注意这六个方面。

一。正规场所购买有健康证明的宠物;

二。定期对宠物进行疫苗注射,并在宠物医院进行检查;

三。与宠物接触时尽量保持距离。最好不要和宠物睡觉,亲吻,共用餐具,尽量避免宠物接触厨房和食物。

四。及时清除宠物粪便。带它们出去排便时,最好用稀释的漂白水冲洗地面;回家后,清洁宠物的嘴、肛门、手脚,尽量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五。被宠物咬伤后,用3%-5%肥皂水或清水加酒精冲充分清洗伤口后立即到狂犬病防治门诊接种狂犬疫苗。

六。如果有免疫力差的人,如老人和儿童,要密切注意他们对宠物的反应。如果孩子原本患有哮喘等疾病,不宜养猫、狗、兔子、老鼠等宠物。

相关知识

宠物那么多病菌,有小孩的家庭到底该不该养宠物?
到底该不该养宠物?宠物和小孩该如何共存?
到底该不该给宠物洗牙 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到底该不该给宠物猫狗做绝育
宠物营养品到底该不该买?
狗狗营养品到底该不该买?✅详细选购指南
想养宠物缓解焦虑,但我睡眠质量本来就差,到底该不该养宠物?
家里有了宝宝,原来的宠物该不该送走?聪明的家长都这样做
养宠指南:适合有小孩的家庭养的9种宠物狗
怎么养宠物老鼠? 宠物老鼠有病菌吗?

网址: 宠物那么多病菌,有小孩的家庭到底该不该养宠物?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52797.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养狗者的心脏病风险低8%?这些毛
下一篇: 学术头条:20岁以下新冠易感性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