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上午,北京市又有30项地方标准出炉,其中,首次制定《养老机构心理咨询服务规范》等18项标准,养老机构心理咨询服务首次有了规范。
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有养老机构520余家,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237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近1000家。
《养老机构心理咨询服务规范》采用记忆障碍自评量表、画钟测验、7项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9项患者健康问卷等适用于老年人的通用筛查量表进行初步评估,列举箱庭疗法(沙盘游戏)、表达性艺术疗法等常用的心理咨询方法,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接受心理咨询服务提供专业保障。
《规范》全文如下:
附:常见的老年人情感特点
1、衰老感和怀旧感同现
衰老感是指正常的心理衰老现象,如退休、丧亲等生活事件所产生的“老了,不中用”的心理体验。衰老感使老年人受到消极的自我暗示的影响,加重了脑功能的衰老和病变,导致短期记忆衰退,变得顽固古怪,严重的自我封闭还会导致濒临死亡感。
怀旧感是指个体在面对老年境遇时,对年轻时代和事物的记忆充满怀念的一种心理体验。如果老年人过于怀旧,容易产生思念,难免会感到悲伤和悲观,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2、空虚感和孤独感共生
空虚感是个体在空闲状态下对时间的高度估计以及如何度过时间所产生的一种内在体验。退休后,老年人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来分配。如果没有新的内容来充实,一旦缺乏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就会感到无聊,容易引起失眠、烦躁不安、悲观失望的感受。
孤独感是指个体对社会交往的需求无法满足所产生的一种内在体验。它常常给人们带来孤独、凄凉和被遗弃的感觉,严重的会导致老年人人格蜕变,阻碍老年人的健康。
3、焦虑感和抑郁感相伴
焦虑感是指个体因客观事物而产生的心理体验,这些客观事物在面对现实时会出现,并对自己构成威胁。一些老年人会因为不适应新角色而产生的角色冲突而感到焦虑。从积极的角度看,焦虑可以增强老年人改变现状的紧迫性。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会给老年人带来负面影响。
抑郁感是个体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遇到挫折而悲观失望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有些老人会担心自己的身体不适应日常生活,他们会因为得不到孩子和周围人的理解和体谅而感到悲伤。这种情绪很容易使老年人对身边的一切事物漠不关心、缺乏兴趣,或者经常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烦恼,并且这些现象在新事物的刺激下也不会自行消失。
4、自尊感和自卑感共存
自尊感是指他人的言行满足自尊需要的情感。老年人普遍具有强烈的自尊感,这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起着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作用。当自尊心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老年人往往表现出愤怒,或是走向事物的反面而产生自卑感。
自卑感是指自尊无法满足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一些老年人觉得退休后跟不上社会和年轻人的节奏而容易产生自卑感,这很容易使老年人自我封闭、自我孤立、自我退缩,并回避社会交往。
|耆福居全媒体出品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中国养老护理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养老形式和商机
市民政局加强养老服务专项资金监管
养老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当AI撞上养老
从老龄化分析与传统养老观到智能居家养老模式的应用与发展
“宠物养老”
养老护理员的申报条件、职业等级、就业方向
宠物养老陷困境
#全国首家宠物养老体...
肖肖说养老
网址: 养老头条:最新版《养老机构心理咨询服务规范》发布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67073.html
上一篇: 人力资源师二级证书和国际信息化人 |
下一篇: 12355心理咨询志愿者招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