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绿尾虹雉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外现存数量不足3000只,珍稀程度堪比大熊猫,被称为“鸟中大熊猫”。记者近日从国内唯一对该物种开展人工繁育的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今年,研究人员成功孵化出5只绿尾虹雉雏鸟,这也是近年来雏鸟存活数量最多的一年。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 陈黎:24小时值班,然后每天中午的时候,要称一下蛋,然后照一下蛋,看一下它的胚胎发育情况,如果觉得它的胚胎发育不好的话,我们可能就会对温湿度进行一个调节,所以说1天的24小时基本上是没有离过人的。
绿尾虹雉的雏鸟披着一身深栗色的绒羽,一岁之后,雌鸟将继续保持以栗色为主的毛色,但雄鸟将换上一身泛着金属光泽的羽毛,全身颜色多达10种。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像彩虹一样,因此,绿尾虹雉也被称为“高山彩虹”。调查研究发现,绿尾虹雉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海拔3000-4900米的山区,并边缘性地出现在云南、西藏、青海及甘肃的部分地区,多栖息在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裸岩地带以及高山草甸的阳坡和半阳坡。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 佐琳:绿尾虹雉对栖息地要求比较严苛,它要求基本上就是人为干预很少的地方。它主要春天以树木和草本的嫩芽嫩叶为食,夏秋之季就是以草种和一些果实为食,而冬天主要是以高山上的一些植物的根茎为食。
绿尾虹雉和大熊猫一样,都是19世纪60年代,在四川省宝兴县被发现的。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易危物种。
人工繁育绿尾虹雉存在较大难度
人工繁育是国际公认拯救濒危动物的有效手段,而绿尾虹雉是世界上最难饲养和繁育的鸟类之一。为保护和繁育这一珍稀濒危野生鸟类,它的发现地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
专家介绍说,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国外专家相继从我国购买、交换绿尾虹雉活体到本土饲养,但存活率均不高,且存活后寿命不长。而作为国内唯一保护研究绿尾虹雉的单位,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繁育绿尾虹雉也是困难很大。
绿尾虹雉保护研究专家 王海瑞:在圈养条件下,它很少有本交(自然交配)的能力,就是丧失了这种自然交配的能力。其次即使它那个自然交配成功了以后,它这个生下来的这个幼雏,母鸟它不愿意去抱雏,不愿意去抱窝,它不愿意去带崽。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2017年的记录数据显示,绿尾虹雉幼鸟成活率仅为60%。受精率低和幼鸟存活率低,仍然是绿尾虹雉人工繁育亟待攻克的两大难题。
加强人工繁育 未来启动野化放归
根据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负责人的介绍,人工繁育绿尾虹雉的最终目的是野外放归,以壮大野生种群。对于今后,人工繁育的数量,也确定了目标。
根据野外调查,目前,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野生种群约有600到800只,是绿尾虹雉野生种群分布最多的地方。
绿尾虹雉保护研究专家 王海瑞:我们任何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最终目的就是为这个野外种群的复壮,这个就是最终目的,但是我们现在绿尾虹雉保护,我们还处在一个最初的阶段,就是先帮圈养的把它复壮起来,最终我们再复壮(野外种群)。
为此,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深入开展野外种群和栖息地动态监测,加强栖息地巡护,依法打击危害绿尾虹雉及其栖息地的行为。同时,保护区将力争在5年内,实现人工圈养种群从现在的16只扩大到50只。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 佐琳:五年之内我们主要是以扩大人工种群为主,五年之后然后再启动野化放归,(人工繁育)种群达到一定的数量了,然后再启动野化放归。
相关知识
“鸟中大熊猫”绿尾虹雉人工繁育成活率获突破
“鸟中大熊猫”绿尾虹雉笼养种群翻一倍
罕见!“鸟中大熊猫”绿尾虹雉现身北川
“鸟中大熊猫”!今年全球第一只笼养绿尾虹雉破壳而出
珍贵!“鸟中大熊猫”现身 绿尾虹雉首次被拍到
绿尾虹雉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绿尾虹雉”现身宝兴“家庭野餐” 四川新闻频道
自然探秘所 | 这就是绿尾虹雉
“国鸟皇后”——绿尾虹雉
“绿尾虹雉”雉科虹雉属动物
网址: “鸟中大熊猫”绿尾虹雉人工繁育成活率获突破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68574.html
上一篇: 绿尾红雉邮票:璀璨夺目的珍稀品种 |
下一篇: 探秘全球:从发现绿尾虹雉开始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