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鹡鸰是雀形目鹡鸰科鹡鸰属鸟类 [5
]。黄鹡鸰成鸟额、头顶、头侧、枕和后颈为蓝灰色,细长的眉纹黄白色,眼下亦略缀黄白色;上体灰褐绿色,腰泛黄色;翼黑褐色,翼上覆羽和内侧飞羽的白端在翼上形成黄白色横斑;尾较为窄长,为黑褐色,外侧两对尾羽几乎全白色;下体鲜黄色,有的颜部白色,两胁泛有灰绿色;虹膜褐色,像和脚黑色。 [6
]
黄鹡鸰分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在中国多地均可见,其中在西北和东北部地区的种群主要为夏候鸟,其他地区的多为旅鸟和冬候鸟,栖息于高原、低山及平原的林缘地带,尤喜栖于林中溪流、平原河谷和湖畔等水域附近,也伴村落而居。黄鹡鸰常成对或小群活动,迁徒季节成大群,喜栖于河边或水中的石头上,尾部不停上下摆动,或沿水边来回行走,飞行时翅膀在鼓翼间隙频频收拢,呈波浪式前进,常边飞边发出“唧、唧”的叫声。黄鹡鸰主要以昆虫为食。黄鹡鸰繁殖期为每年5-7月,窝卵数通常5枚,孵化期14天,雌雄亲鸟共同营巢和育雏 [7
]。
黄鹡鸰由于人类干扰和环境污染,种群数量呈减少趋势 [8
]。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4]
黄鹡鸰在中国亚种较多,各亚种羽色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上体主要为橄榄绿色或草绿色,有的较灰。头顶和后颈多为灰色、蓝灰色、暗灰色或绿色,额稍淡,眉纹白色、黄色或无眉纹。有的腰部较黄,翅上覆羽具淡色羽缘。尾较长、主要为黑色,外侧两对尾羽主要为白色。下体鲜黄色,胸侧和两胁有的沾橄榄绿色,有的颏为白色。两翅黑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具黄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两道翅斑。 [2]
大小量度:体重♂16~22克,♀16~21克;体长♂150~190毫米,♀151~173毫米;嘴峰♂11~13毫米,♀11~13毫米;翅♂72~83毫米,♀74~83毫米;尾♂64~80毫米,♀64~80毫米;跗蹠♂22~27毫米,♀23~25毫米。 [2]
(注:♂雄性;♀雌性)
栖息于低山丘陵、平原以及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常在林缘、林中溪流、平原河谷、村野、湖畔和居民点附近活动。 [2]
多成对或成3~5只的小群,迁徙期亦见数十只的大群活动。喜欢停栖在河边或河心石头上,尾不停地上下摆动。有时也沿着水边来回不停地走动。飞行时两翅一收一伸,呈波浪式前进行。常常边飞边叫,鸣声“唧、唧”。
迁徙:每年春季4月初迁到中国,秋季10~11月。
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多在地上捕食,有时亦见在空中飞行捕食。食物种类主要有蚁、蚋、浮尘子以及鞘翅目和鳞翅目昆虫等。 [2]
原生种分布: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亚美尼亚、澳大利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白俄罗斯、比利时、贝宁、不丹、波黑、博茨瓦纳、文莱达鲁萨兰国、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麦隆、加拿大、中非共和国、乍得、中国、圣诞岛、刚果、科特迪瓦、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吉布提、埃及、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埃塞俄比亚、芬兰、法国、加蓬、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希腊、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匈牙利、印度、印尼、伊朗、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朝鲜、韩国、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拉维、马来西亚、马里、马耳他、毛里塔尼亚、密克罗尼西亚、摩尔多瓦、摩纳哥、蒙古、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尼泊尔、荷兰、尼日尔、尼日利亚、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帕劳群岛、菲律宾、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卢旺达、圣马力诺、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拉利昂、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斯威士兰、瑞典、瑞士、叙利亚、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泰国、东帝汶、多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干达、乌克兰、阿联酋、英国、美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西撒哈拉、也门、赞比亚、津巴布韦。
迷鸟分布:佛得角、科摩罗、法罗群岛、冰岛、马尔代夫、塞舌尔、斯瓦尔巴和扬马延。
来源地不明:关岛、北马里亚纳群岛。 [1]
在中国遍及各地,其中夏候鸟及部分旅鸟主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东北部和新疆,其他地区主要为旅鸟和冬候鸟。 [2]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河边岩坡草丛和潮湿的塔头甸子中的塔头墩边上,偶尔也见在村边居民柴垛中营巢,巢隐蔽甚好。巢呈碗状,主要由枯草茎叶构成,内垫有羊毛、牛毛和鸟类羽毛。巢的大小为内径6~7厘米×7~8厘米,外径9~10厘米×11~12厘米,巢高6~7厘米,深5~6厘米。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最早在5月初即见有产卵的,大多在5月中下旬开始产卵,每天产1枚,每窝产卵5~6枚,多为5枚。卵灰白色,其上被有褐色斑点和斑纹,卵的大小为14~15毫米×19~21毫米,重1.9~2.2克。 [2]
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4天。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雏鸟除头顶、肩和腰有少许灰黄色绒羽外,其他全赤裸无羽,两眼紧闭,通体肉红色。雌雄亲鸟共同育雏,每日有两个喂食高峰。一次在9:00~10:10,每小时喂食达16次;一次在16:00~17:00,每小时约14次。雏鸟留巢期14±1天。 [2]
黄鹡鸰(18亚种)序号
中文名
学名
命名人及年代
01
黄鹡鸰西欧亚种
Motacilla flava flavissima
Blyth,1834
02
黄鹡鸰东北欧亚种
Motacilla flava thunbergi
Billberg,1828
03
黄鹡鸰指名亚种
Motacilla flava flava
Linnaeus,1758
04
黄鹡鸰法国亚种
Motacilla flava iberiae
Hartert,1921
05
黄鹡鸰意大利亚种
Motacilla flava cinereocapilla
Savi,1831
06
黄鹡鸰埃及亚种
Motacilla flava pygmaea
A. E. Brehm, 1854
07
黄鹡鸰巴尔干亚种
Motacilla flava feldegg
Michahelles, 1830
08
黄鹡鸰俄罗斯亚种
Motacilla flava lutea
S. G. Gmelin, 1774
09
黄鹡鸰北方西部亚种
Motacilla flava beema
Sykes,1832
10
黄鹡鸰天山亚种
Motacilla flava melanogrisea
Homeyer, 1878
11
黄鹡鸰极北亚种
Motacilla flava plexa
Thayer & Bangs, 1914
12
黄鹡鸰阿拉斯加亚种
Motacilla flava tschutschensis
J. F. Gmelin, 1789
13
黄鹡鸰北方东部亚种
Motacilla flava angarensis
Sushkin, 1925
14
黄鹡鸰准葛尔亚种
Motacilla flava leucocephala
Przevalski, 1887
15
黄鹡鸰台湾亚种
Motacilla flava taivana
Swinhoe, 1863
16
黄鹡鸰东北亚种
Motacilla flava macronyx
Stresemann, 1920
17
黄鹡鸰堪察加亚种
Motacilla flava simillima
Hartert, 1905
18
黄鹡鸰中亚亚种
Motacilla flava zaissanensis
Poliakov, 1911 [3]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3年评估。 [1]
该物种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注:第332项,黄鹡鸰 ) [4]
在欧洲,有约7,900,000~14,000,000繁殖对,种群数量约23,700,000~42,000,000只(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4)。欧洲种群占全球种群的25~49%,由此初步估计全球种群约48,400,000~168,000,000只,估算值需进一步确认。 [1]黄鹡鸰在中国种群数量部分地区较普遍。 [2]
相关知识
灰鹡鸰与黄鹡鸰怎么辨别
黄头鹡鸰吃什么?营养全解析!
鹡鸰
1212# 灰鹡鸰
鹡鸰颂
灰鹡鸰
白鹡鸰
鹡鸰女神
#1207 白鹡鸰
#1208 黑背鹡鸰
网址: 黄鹡鸰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69121.html
上一篇: “鹞”字的解释 |
下一篇: 家里今早飞来鹊鸲和白鹡鸰 ,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