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学者谈“人宠矛盾”:需要更基础的公众教育

学者谈“人宠矛盾”:需要更基础的公众教育

当我们把它们当成城市、社区的一员之后,我们的视角可能就会转变

图为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银湖街道如意社区动物文明建设协会志愿者在巡逻中进行“文明养犬,善待动物”宣传。 受访者供图

《法治周末》记者 郑超

前不久发生的“四川女童被狗咬伤”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宠物(社区动物)管理和公共安全的深刻反思。不少地方加强了对狗的管理甚至主动展开抓捕,但也由此引发了更大范围的讨论与争议。

山东大学动物保护研究中心曾于2021年至2022年开展《城市社区猫治理现状研究》,希望通过社区大样本的量化数据来了解人们对社区猫的态度,以及通过质性分析社区治理案例,寻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山东大学动物保护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王博负责对该量化研究进行分析。围绕上述研究及其对社区动物管理和公共安全带来的启发,《法治周末》记者与王博进行了一次对话。

城市和社区的一员

《法治周末》:2021到2022年,山东大学动物保护研究中心开展了《城市社区猫治理现状研究》,研究背景是怎样的?调研结果有哪些发现?

王博:有一些声音提及到流浪猫的生态危害,比如流浪猫捕鸟、破坏社区卫生环境等。很多这类研究成为社区、公众眼中扑杀流浪猫的理论支撑,也是促使形成对流浪动物刻板印象的重要原因。

作为学者,我们认为有必要发表不同的声音。在山东大学动物保护研究中心郭鹏老师牵头下,我们开展了上述研究,希望了解城市居民对此问题的态度。虽然取样、方法、工具上难免有瑕疵,但是至少提供了另一种声音。

首先,我们希望重新定义所谓的流浪动物。所谓的“流浪猫”,就是社区猫。我们的观点是,社区猫可以很好地反映动物在社区生活中的一席之地。无论从这些猫被遗弃的来源(大多是家庭遗弃或丢失在先,后来才是无节制繁育产生更多),还是猫的生存空间,它们都不完全是野生的或流浪的,而是与社区紧密关联的,活动范围也是有一定边界的。

“流浪”一词,很大程度上撇清了人类应该为此承担的责任。比如我们常说的“去流浪”等,带有一些浪漫色彩,是人们主动的选择。显然,猫或狗的“流浪”,是与人类饲养活动脱不开干系的。

这次调研只聚焦猫,因为猫的社区性更强,出现在社区的频率更高。而狗更多出现在街道路边、或者有些狗本就是散养状态,比如一些施工工地附近,就会有很多看似流浪狗自由地游走,但其实是有集体主人的。

我们的结果有很多发现,各种指标都指向社区居民(样本有一二三四线城市、不同年龄段、不同受教育收入水平、不同类型社区等,有一定的代表性)普遍对社区猫的态度是积极的,即使谈不上喜欢,也会反对去扑杀。

当然,因为管理的缺位,物业、居委、城管、民间组织等所站的立场、视角可能都不相同。

对于如何治理,一些案例以及一些居民的呼声主要集中在可以采用一定方法对猫进行诱捕绝育后再放归,对于猫的生活地点可以在社区里进行规划和引导。

总之,这些都反应了猫的社区属性以及居民视猫为社区一员。居民强烈反对“赶尽杀绝”,一方面这种方法过于残忍,一些扑杀现场会造成围观,导致更多不堪后果;另一方面即使某一阶段社区猫从某社区被清除,过一段时间后,其他饱和社区的猫还是会“流浪”到该社区,无法根除。

而如果通过绝育手段,社区内的猫的数量与投喂资源能够形成一定的稳定关系的话,猫的数量可能会自然淘汰,数量总体上是相对平衡的,不会出现过度泛滥的情况。

当我们把它们当成城市、社区的一员之后,我们的视角可能就会转变。猫狗都是人类的朋友,在家庭中都曾给予人类莫大的慰藉,而因为一些人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使它们沦落街头,它们就应该变成敌人吗?

解决“人宠矛盾”之道

《法治周末》:在您看来,为何“人宠矛盾”频发,且引发全网关注?

王博:我关心人宠关系背后的心理机制。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引入一个概念——link violence,翻译过来是“暴力的关联”。

研究发现,对动物的虐待,与对儿童、老人的虐待,以及家庭暴力等,呈现出很强的关联性。不同形式的暴力问题背后,都呈现出一种强者对弱者的主宰和控制。比如,曾经长期目睹过动物虐待的儿童,相比没有类似经历的儿童,在长大后有更高的比例参与各种形式的暴力行为。很多对暴力犯罪者的研究也揭示,他们在童年曾经有过目睹或参与动物虐待的经历。

因此,我们之所以把这些流浪动物定义成社区猫、社区狗,是希望转变视角,拥有一个友善的氛围和环境。如前所述,它们的痛苦和我们面临的所谓矛盾,本身就是我们人类带来的。

管理养狗养猫行为,要从根源上去做一些工作。我们当然可以亡羊补牢式地绝育、领养、安置等,一些政策制度也很有必要,但我认为更基础的公众教育才是防患于未然。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即使出了问题和矛盾,也有协商解决之道。但如果从孩子到每个成年人,内心都怀有对动物、对他人的敌意和冷漠,缺少反思,那么“人宠冲突”的“火”是灭不过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同理心缺失的情况下,很多人养猫养狗,表面上说是爱,实际却并不在乎动物的生命状态;对猫狗进行的“品种改良”,培育出了人类喜欢的品种,却不顾这样产生出来的猫狗带有先天性的残疾;更不用说遗弃、喜新厌旧、漠视甚至虐待了。

一些所谓看似爱动物的行径,实际上表现了人类的自私、自大,说明这些人缺乏对个体生命的尊重。饲养宠物,需要真正的同情与关怀,要求认识动物的本性,尊重动物的天性和生活习惯,给它们提供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这些都是养宠物的人的基本素养。

责编:尹丽

相关知识

从情感关怀的视角谈班集体教育
教育宠物的基础
《最终幻想14》学者基础图文教学 宠物使用指南
宠物友好也要兼顾“人宠矛盾”
解决“人狗矛盾”需各界共同努力
清研智谈 | 以系统思维聚合力,加强城市文明养犬管理工作
支持男孩和女孩分开受教育的理论是,我们在生理或社会经验与社会需要上十分不同。以绘画来说,女孩喜欢画安静的生活、宠物或花朵,用10多种彩笔,喜欢红色、黄色等暖色调;男孩喜欢画动态的东西,用不超过6种彩笔,喜欢灰色、蓝色和黑色等冷色调。这种区别是天生的,而老师夸奖女孩们的作品,会让男孩们觉得他们画得不对。但反对者担心,将男孩和女孩分开,会让人以为性别之间的差异是根本的,这有违教育的根本宗旨。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当我的爪子伸向你时:1120条数据透析人犬矛盾
「原创」大观微议|宠物友好也要兼顾“人宠矛盾”
情感教育激发成长动力(教育时评)

网址: 学者谈“人宠矛盾”:需要更基础的公众教育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71359.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一种动物恐惧应激反应检测系统
下一篇: 捡来的猫为什么不能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