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10月1日起施行:将建立栖息地制度、拓宽收容救护渠道

《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10月1日起施行:将建立栖息地制度、拓宽收容救护渠道

东方网记者柏可林9月21日报道: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物,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经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将于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


目前,上海地区共记录到的鸟类有518种,兽类有46种,两栖类有15种,爬行类有36种。今年以来,上海收容救护的野生动物数量持续处于高位,全市林业部门联合公安、市场监管开展的执法专项行动中,查获的活体动物超过1600只,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市林业总站1-8月收容救护数据则显示,全市共收容救助野生动物1087次。

《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基本制度进行必要衔接和细化的基础上,重点将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实践工作有益经验和举措予以提炼、固化和创新完善,形成契合上海特点的制度规范,助力“生态之城”建设,从而为更高水平推进本市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条例》共有五章三十七条,分为总则、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野生动物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是明晰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职责。《条例》在强调市、区政府加强领导的基础上,明确上海林业部门、农业农村部门作为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分别负责陆生、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发展改革、市场监管、公安、交通、规划资源、生态环境、水务(海洋)、邮政和城管执法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保护工作。同时,建立市、区两级多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工作协调机制,定期沟通研究保护工作重大事项,加强协同合作,加大对各类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此外,《条例》还进一步要求依托“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平台,加强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促进业务协同、提升管理效能,推动保护工作数字化转型;并要求建立专家委员会,为相关保护工作提供咨询意见。

二是建立市野生动物栖息地制度。《条例》将市野生动物栖息地作为核心内容,形成全过程制度安排:第一,明确市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上海栖息地状况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估,编制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方案;第二,要求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按照保护方案的要求,采取多种措施对原生状态退化的栖息地进行修复;第三,明确市主管部门对栖息地修复成效进行评估,符合保护方案要求的,列入市野生动物栖息地名录;第四,明确区主管部门按照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技术规范等规定,进行维护管理;第五,对于建设项目可能影响栖息地的,要求予以避让或采取措施消除、减少不利影响,规划资源部门还应当就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征求市主管部门的意见;第六,明确禁止破坏栖息地环境以及毁损设施设备的有关行为。同时,为更好发挥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协调平衡与栖息地周边社区发展的关系,《条例》进一步规定,可以根据栖息地实际情况开展科学考察、科普教育、自然观光等活动;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指导、监督。

三是完善野生动物保护举措。一方面,《条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要求,强化了野生动物分类分级保护,明确对纳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三有”陆生动物名录的野生动物实施重点保护和有针对性保护;并建立和完善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管理制度,对名录的制定程序作出细化规定。另一方面,《条例》结合上海实际,在野生动物收容救护、遗传资源保护以及野生动物危害的科学防护等方面,作了进一步完善:第一,针对上海收容救护的野生动物数量持续处于高位、作为指定收容救护机构的两家动物园负担较重的现状,要求主管部门加强收容救护能力建设和统筹协调,并明确可以组织从事野生动物科学研究、人工繁育等活动的组织和个人依法参与收容救护工作,进一步拓宽收容救护渠道;第二,对于原产本市、种群数量极少的野生动物遗传资源,要求通过多种措施予以重点保护;第三,针对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给农作物带来损失以及影响航空飞行安全等情况,要求市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危害调查评估,区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危害防护工作,加强实践指导,并专门对农林生产活动中设置防护网的行为作了具体规范。

四是健全野生动物管理措施。《条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有关猎捕、禁食、人工繁育等规定基础上,进一步充实、细化了野生动物管理措施:第一,明确禁止食用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以食用为目的进行猎捕、交易、运输和非法购买等行为。第二,明确和细化人工繁育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三有”陆生动物的备案要求;对于终止人工繁育活动的,还要求事先向原备案部门报送处置方案,确保动物得到妥善处置。第三,明确市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保护需要以及人口密度、动物危害防控等因素,划定人工繁育场所禁设区域。同时,针对近年来一些野生动物在居住区内分布扩散、干扰居民正常生活的情况,《条例》专门明确居住区内发现野生动物情况异常的,可以向区主管部门报告,由区主管部门负责采取措施。此外,《条例》还从科学角度,明确禁止投喂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野生动物。

五是推进野生动物保护社会共治。《条例》将“社会共治”作为保护工作原则之一,从保护巡护、宣传教育、捐赠资助、志愿服务、行业自律、信用管理、投诉举报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此外,结合近年来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所开展的跨区域野生动物保护实践工作,《条例》明确建立长三角沟通协调机制,重点加强在毗邻地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资源调查、特定物种保护、突发事件处置以及执法等方面的协同。

市绿化市容局表示,下一步将落实配套任务,做好《条例》施行准备工作,加强部门协作,形成更加顺畅的保护管理机制,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推动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树立市民群众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让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到野生动物保护的实践中来。

相关知识

你在上海看到过貉吗?这部条例下月施行,明确禁止投喂野生动物
家养宠物、流浪动物如何免疫和管控?《上海市动物防疫条例》12月1日起施行
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  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上海14个陆生野生动物临时收容救护点名单一览
2020年6月1日《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下列行为中,违反该《条例》
广西爱国卫生条例获审议通过 将于5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动物防疫条例
10月1日起施行!事关养犬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守护生灵,珍爱自然,这些野生动物保护知识要收好

网址: 《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10月1日起施行:将建立栖息地制度、拓宽收容救护渠道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84109.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对于濒危动物保护,我们普通人能做
下一篇: 与亚马逊雨林的漫长告别中,动物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