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训练知识收集贴。转【我爱德牧吧】

训练知识收集贴。转【我爱德牧吧】

什么是正向训练(转)
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如训犬师的数量,多不胜多,不过,也有一些被称为「正向」的可怕技巧,从狗的角度来看一点也不正向,那麽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用来判断的标准吗?毕竟,如果你发生了件相当讨厌的事,但人家告诉你这其实是正向的,你喜欢这样吗?如果你认为对狗这麽做没关系,那若是你患有蜘蛛恐惧症,有人强迫你用手抓蜘蛛,一边设法说服你这是个正向经验,你觉得这就没关系了吗?
 训犬的人各式各样,因为它是个不受管制的行业,想要训狗赚钱吗?开个店就行了,因为就是这麽容易,所以,下次有人告诉你他是训练师,他希望你在你的狗身上尝试某种听起来不是很正向的技巧时,你要质疑他的判断,当成好比他建议你把糖倒入汽车油箱里时一样。如果这个技巧涉及电击、疼痛或恐惧,信任自己觉得这不正向的直觉,跑掉吧!
 训练狗有如训练任何有学习能力的动物一样,意思是操作制约及反应制约(即古典制约)有其作用。
 我们惯常利用操作制约教导狗儿出现某类行为,例如坐下,后果依行为而定(我的主人说:「坐下!」,我坐下,我的主人因为我坐下而喂我吃鸡肉,他叫我坐下,我就常坐下)。
 我们想改变狗儿的自律神经(或情绪)反应时就利用古典制约,古典制约是两个刺激之间存在关连性(戴棒球帽男子的出现预测我的主人即将喂我吃鸡肉,现在,我喜欢戴棒球帽的男子)。
 在不深谈太多科学之下,简言之,会以一般用语说明自己技巧的训练师应该也同样能够对你说明科学解释及理由。你要要求训练师指出训练你的狗时将运用四个操作制约原理的哪一个?如果训练师真是只作所谓的「正向」训练,答案应该是正增强(R+)和负处罚(P-)。
 别误会了,其他原理也同样有用,但是被我称为「正向」的这两个原理通常涉及增强物(例如食物、玩具和特权)。移除食物、玩具或特权的负处罚其实是「正向」技巧。
 相反地,正处罚(P+)常涉及应用胁迫,例如扯抽牵绳、电击或训斥,为的是减少不喜的行为,负增强(R-)涉及移除厌恶刺激,以提高特定行为发生频率。
 许多运用正处罚和负增强的训练师在自己网站上用了一些非常「正向」的语言,他们非常了解多数狗儿饲主不想伤害自己的狗,所以他们把胁迫性的技巧藏在无威胁性的语言里,例如「自由训练」或「平衡训练」或「遥控训练」,电击项圈成了「遥控项圈」、「纠正项圈」或「提醒项圈」,它所给予的电击成了某种「提醒」、「刺激」或「轻点一下」。有位相当知名的澳洲训练师在他的网站上写著「正向训练技巧」(为了不想引起围攻训练师的情形,在此不指名),可是,事实上在他的著作里,他推荐的正向技巧之一是「猛打狗屁股一下」。另一位训练师最近被人发现,狗儿饲主报名课程后,到了所谓的正向课程上才发现它其实是使用电击项圈的课程。
 消费者得自己小心,不是所有标榜正向的东西都是正向。
 在这种极度无管制的环境,饲主要如何找到知识丰富而且真正使用正向技巧的训练师呢?以前的指导原则是去找「认证过」的训练师,但是并无全国性的认证标准,而且到处都是CPDT或CPDT-KA认证,这些训练师可能包括使用非正向技巧的人。事实上,美国宠物犬训练师认证委员会的试题上有如何使用电击项圈的问题,也没有对电击项圈的使用表达反对立场,所以虽然他们有许多认证训练师都拒绝电击项圈,大众依然缺乏保证。
 国际犬类专业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anine Professionals,简称IACP)在同级机构中拥有最多的电击项圈训练师,而且自豪地把狗班长西萨米兰放在该协会首页。米兰已知使用诸多正处罚技巧,例如直升机法(helicoptering,译注:此法以双手拉紧p字链上的牵绳,将狗往上拉提,同时把狗头猛扯外甩,致使身体离地,像直升机螺旋桨般把它的身体悬空抛飞)、脚踢、电击项圈、环刺项圈和把狗钉倒在地无法动弹,该协会同意否决任何训练工具的禁令,因此,笔者看来,他们默默地支持电击项圈。
 美国全国服从讲师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Obedience Instructors,简称NADOI)是美国最早的认证机构,它的认证的确要求能够证明训练师能力与经验的证据,但是它明确禁止会员批评其他训练师或他们的训练方法。于是,他们也可能默默地放过了该会训练师工具箱里不太正向的工具。
 为求公开,我是美国认证把戏犬讲师(Certified Trick Dog Instructors,简称CTDI,由Kyra Sundance运作的「与你的狗一起做更多」计画认证),认证条件是训练把戏犬时使用正向训练,避用电击项圈等。然而,在例如坐趴等待的基础行为训练中并不禁止使用电击项圈,我们许多人对此感到很不对,所以,我们之中有些人是完全正向,有些人不是。
 据我所知,英国宠物犬训练师协会的会员资格较能保证训练师真的使用正向训练。
 美国有两个专业人士机构要求认证训练师不可使用环刺项圈、p字链或电击项圈,它们是美国宠物专业公会(Pet Professional Guild)和维多莉亚史迪威正向训练(Victoria Stilwell Positively),前者好在他们也让其他犬行业专业人士(例如美容师和兽医技术助理)加入,也有支持无暴力训练的饲主加入。
 如果你的训练师参加过以下训练师学校,你可以相当确定他们对于正向训练为何最合用的科学原理及理解程度有不错的概念:Academy for Dog Trainers、Companion Animal Sciences Institute、Karen Pryor Academy、知名训练师Pat Miller的Peaceable Paws,还有其他间,但是完全正向训练的学校极少会有「K9」在名字里。
 如果你是老说「我以前被打现在也没出啥问题」的饲主,或者你因为不想「纠正」你的狗而觉得自己是差劲的饲主,你需要记得,我们在其他方面也走了很长一段路才把它们变得不再寻常,在一九六四年以前,车子里几乎都没有安全带,现在多数人即使只是开车到街角也会系上安全带。以前,老师会用尺打小朋友,现在有其他方式管束小朋友,虽然人们主张体罚有效,针对科学文献的大型分析显示,「立即服从」是达成了,而且被视为喜见成果,但是伴随体罚而来的许多问题行为却不喜见。
在训犬上,电击项圈训练师也常夸耀他们的立即成效,但是对于非预期的后果——全面抑制行为的现象(习得无助)或不合时宜可能突然冒出来的行为——则三诚其口,他们攻击使用食物,告诉人们他们得一辈子带著食物,但是也顺带忘记告诉人们,电击项圈的使用也是一样的。狗很会区辨,很快就能学习到:「当戴上第二个项圈…」,如同它们学习到:「零食包出现了。」一样容易,我宁愿一辈子喂狗吃东西,也不要永远给它疼痛。
狗儿初学习某行为时需要高增强频率,而且它们需要重复多次才能把它做得流畅熟练,正向训练能够造就出表现复杂行为或跑完一圈敏捷赛也不需要每个障碍都给赏的狗儿,诸如Emily Larlham和Pamela Dennison等美国训练师每天都证实这一点。



雷兵狼

关于攻击的迷思(转)
第1号迷思:攻击性犬只是天生的,不是后天造成
 贴心可爱的幼犬长大后不可能变成会攻击开咬的狗儿,对吧?
 错了!
 养成狗儿和人类的行为及个性时,先天与后天通常具有同等重要性,创造出激动犬或攻击性犬只相当容易,即使幼犬天生有优良遗传——即使它的祖宗八代全都是协助犬。
 如何让这麽优的幼犬出现攻击问题呢?
  。不让它社会化
  。把它关在屋里或院子里,直到社会化黄金期结束。
  。让幼犬至少到了六个月大才见到陌生狗或陌生人,然后再想不透幼犬为何「吓得半死」。
  。等到狗儿持续出现攻击行为多年之后才去找训练师,对他说:「我们需要在两天内解决这个问题,我周末就要生孩子了!」然而当训练师无法魔杖挥挥就解决问题,感觉这个人令你很挫折。
 不教导幼犬使用嘴巴的礼貌
  。在它咬人行为没有改善时,只是把它关笼或放逐到后院,希望它「长大以后就会好!」
  。不寻求协助,也不奖励轻轻用嘴的互动。
  。不利用以手喂食的方式改善你与狗的情感连结及嘴劲控制。
 常常使用洪水法
  如果你的狗害怕狗,把它丢进一个房间里,与50只蹦蹦跳跳、令人讨厌的大狗一起,继续抱持著希望:「它习惯了就好!」
 确保幼犬遇到陌生人犬时获得很多不快经验
 。常常对它大骂及拉扯项圈
 。不制造让它成功的机会,总是在你知道它无法成功(超乎极限)的环境里训练
 。忽略幼犬的紧迫讯号,一直逼迫它,直到超乎它能自信忍受的极限,于是你教会它,它无法信任你保障它的安全。
 忘记幼犬只有九个月婴儿的心智能力,把它当成阶下囚对待!
 。对它做很多把它吓得半死的事:对它破口大骂、因它保护资源而处罚它、打它、电击它、强迫它四脚朝天、咬它的耳朵、在它扑人时用膝盖顶它胸口等等。这些处理早早就教会它——这个世界很可怕,既然人类没法保护它,利用自己的牙齿自卫才是有用的生存策略。
 幼犬满四个月后就不再进行社会化
 。不再让它接触陌生人犬,直到它一岁半到达成年(等同人类四岁)。
 忽视各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一只「和善」的狗绝对不会有第二个恐惧期是吧?
 问题初现时不寻求专业协助
  期待它会「自动消失」,等到你被狗儿行为搞得筋疲力竭,剩下两天就要把它安乐死了才寻求协助,然后要求训练师在两天期限里把它「治」好。
 恭喜你!你已打造出攻击行为及激动犬的问题!
第2号迷思:特定犬种才有攻击行为
 当美国政府以这个迷思针对特定犬种立法禁止,这个迷思等同造成了令狗受害的大屠杀。特定犬种法案的拥护者想要你相信的是,只有比特犬、德国狼犬、杜宾犬、罗威那犬、松狮犬等是高攻击性的犬只,而拉不拉多犬、黄金猎犬、米格鲁犬和其他「和善」的犬种永远不会咬人,这个说法本质上就是明显的错误。
 比起犬种,社会化经验、饲主管理狗儿的能力、狗儿学习嘴劲控制的成效以及狗儿的生活经验更可能取决狗是否会咬人的风险。
 身为混种松狮犬的饲主,这个迷思真是让我火冒三丈,我的狗比许多「和善」犬种的狗儿训练得好多了,那些狗儿放纵失控,风险才更高。
 有些比特犬是协助犬,德国狼犬以执法工作称著,罗威那犬、杜宾犬及比利时狼犬等犬种亦同,也有吉娃娃、博美犬和巴吉度犬把人们咬得必须去就医。
 任何犬种都能够咬人,也会咬人,有些狗可能咬得较严重,有些狗可能较能容忍引发攻击行为的刺激,有些狗可能天生就懂轻柔用嘴等等,不过任何狗儿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都有能力开咬,它们也会这麽做。
第3号迷思:可是,小型犬咬人低吼的时候好可爱!
 小型犬咬人或低吼的时候,人们投以大笑——噢,吉娃娃?咬人?哈哈哈哈哈哈!那是什麽?它嘴里有根断指吗?
 等等,这并不好笑,对吧?
 攻击行为永远都不可爱,也不好笑。
 我的狗吃生食,我也有很多喂生食的朋友养了玩具犬种,我曾看过不及4.5公斤的狗儿轻易咬断比人类小指头、幼儿耳朵或鼻子或眼窝更具挑战性的骨头。
 我的一位朋友现在是行为谘询师,她曾救援过一只史奇派克犬和博美犬的混种犬,这只狗过去经常把人严重咬伤(第五级咬伤,稍后说明),让她自己、家人、朋友及幼小孙子都处于极高风险,她做了很多很多的训练和管理才能够保住这只狗的命。
 小型犬(尤其爱咬人及低吼者)常被人抱著走,饲主这麽做有很多理由:可能想让它感到安全,或者觉得这样才能保护客人不被它们小小锐齿咬到。如果狗儿依然没安全感,它可能会转移对象而咬了抱它的人(通常咬脸),或者咬到身旁人们的脸。
 不管咬谁,这个情形不安全、不好笑、不酷也不该置之不理。
 请尽快寻求经验丰富的合格训练师协助,你必须从严挑选,向狗儿有类似问题的饲主询问他对训练师的看法。
 请谨记:越常让狗儿练习咬人,它们咬人就会变得越厉害!早期迅速的干预措施是你的朋友!
第4号迷思:咬不就是咬吗?
 一只空咬(译注:不接触皮肤)的狗和一只经常咬伤人或让人住院的狗有很大差别。
 兽医行为专家伊恩‧唐拔博士创造了一个有助简单了解咬伤程度的分级表,把伤重程度分为六级。记得我朋友的博美混种犬吗?它经常咬至第五级伤,但它体重不到9公斤。
  什麽是第五级伤?请见以下分级:
  第一级:狗儿低吼、前扑、露齿,牙齿没碰到皮肤。多半是威吓的行为。
  第二级:牙齿碰到皮肤,但没有咬出洞,可能因狗头部或嘴吻而留下红色齿痕/轻度瘀青;可能因脚掌或爪子而有轻度抓伤,轻度表皮擦伤也在此级。
  第三级:咬出洞,深度约一半犬齿长度,可能一至四个洞,咬一口,没有撕裂伤,没有咬著甩。瘀青。
  第四级:咬一口,咬出一至四个洞,洞深超过一半犬齿长,通常接触皮肤/咬出洞的牙齿不只是犬齿;黑色瘀青,撕裂伤及刮伤,狗儿紧咬著并咬著甩。
  第五级:多次开咬,第四级伤或更重,是一致重复的开咬攻击。
  第六级:任何致使人类死亡的咬伤
 是的,小小狗咬人也可能很吓人,对吧?
 嘴劲控制应该在幼犬期开始训练,也应该透过与狗进行适当社交互动及人类直接干预的作法来让这个训练更加扎实,既然我们已知所有狗都能够咬人,也会咬人,为了有备无患,教导它们尽可能轻柔用嘴极为重要。
 如果不立即采取干预措施,原本咬伤等级较低的狗有可能会提高咬伤等级。咬人如同任何机械技能,熟能生巧,狗儿越常练习开咬,它的技巧将会越好。
第5号迷恩:对人有攻击性=对狗有攻击性
 我认为,要是我们能不把狗想得那麽低能,许多广为流传的训犬迷思应该就会消失。
 即使学习时再怎麽有障碍的狗儿也有足够智商知道人类不是狗,狗不是人类。我们闻起来不像狗,我们看起来不像狗,我们玩的方式不像狗,我们吃的方式不像狗,我们不会去闻跨下(感谢老天!),我们通常不会跨骑人腿(我当酒保时服务过的一些大学兄弟会成员则是例外。)
 有很多狗对人会激动或对狗会激动,但并不是对人犬都会。
 你的狗不喜欢其他狗不代表在无狗的环境里,它将会伤害你的祖母或幼儿。
 转向攻击是当狗儿无法接近使它出现攻击行为的对象时,转而向最接近它的人或熟悉的狗发泄挫折,这种行为并非不常见,所以这类狗儿在刺激出现时必须谨慎管理(所有狗儿在刺激出现时本来就应该谨慎管理,所以这不该太令人意外或造成极大不便)。
 有些狗可能对人或对狗同时都出现激动,不过一般来说,对人的激动性和对狗的激动性没有关系,是不相干的问题,需要分别在不同治疗情境中进行处理。



雷兵狼

服从治疗攻击行为
许多人说:「你为什麽不训练你的狗坐下,让它不要叫?」乍看之下,这似乎是个合理的解决方法,为什麽我们不用响片训练狗儿坐下,再用坐下对付攻击行为?毕竟,响片训练师不是大力鼓吹教导不相容的行为吗?我常告诉我的学生,我喜欢专注在解决的方法,而不是问题:「别告诉我你要你的狗停止吠叫,告诉我你想要它做什麽,我们可以训练这个行为!」
 攻击行为和激动性(reactivity,暂译)在这件事上有点棘手,因为我不相信二者是「服从」的问题,事实上,我认识不少狗儿在服从竞赛及很多其他表现上都很成功,即使它们符合攻击行为和激动性的定义。狗儿在赛场表现优异,但如果有机会即可能在瞬间对儿童开咬。
 家有激动狗或攻击犬只的饲主客户常说:「就好像按了个开关,它表现得好似不知道我的存在,它对自己名字或任何讯号都没反应,即使它平常非常服从。」在此强调,非常服从的狗儿有可能也是攻击性极高的狗儿或激动犬。
 与激动性和攻击行为相关的吠叫、前扑及开咬行为是情绪反应的外显表现(有时是神经化学或遗传表现),这些情绪通常是愤怒或恐惧。
 透过以下作法,你可去除掉这些情绪的表象:
1.处罚行为
 如果你因为狗低吼而处罚它,它可能会停止低吼,然而对于引起它害怕或生气的刺激,它并没有变得比较不害怕或不生气。
2.增强不相容行为
 你可训练狗儿能够听令坐下,再利用它对抗攻击行为和激动性的外显表现,通常这看来似乎相当有效。
 当它看来成功,这是因为这个方法通常结合了部分的减敏和古典制约——你不可能在狗儿接近忍耐极限的时候让它出现坐下反应,所以你必定得在缓慢增加刺激强度的情况下训练它。如果你使用正向训练教导这个行为,当然也会建立一些正向联想,问题是狗儿虽在面对刺激时看似在控制之下,不过它对于该刺激的情绪并没有改变。坐下的讯号成为可预测增强物的可靠指标,并非是刺激的出现。
 在处理激动犬及攻击行为的早期阶段使用不相容行为有另一个不良副作用:可能会毒害了讯号,我其实看过很多这类例子,饲主在另一只狗在场时不断和狗儿练习坐下、趴下,倘使他的狗能够遵从讯号,它依然对于出现反应感到不自在——尤其被人要求趴下,让它处于较不安全的姿势。狗儿处于冲突当中,它必须选择服从饲主或让自己处于感到不安全或较无力逃脱或自卫的局势,想像一下:有人在暗巷里从你身后偷偷接近,他的手指在你的脖子上游走,这时若要求你:「躺下,双眼闭上,深呼吸并且放松。」你做得到吗?这麽做你就会开心一点吗?觉得更不安全还是更安全?
 这种冲突导致不确定性及混淆——有时对趴下讯号出现反应对狗儿是好事,但是有时却使它感到遭受威胁,好似它无法逃离或无力改善。狗儿对趴下讯号的反应变得越来越差,不会迅速达成,训练者则搔头不解,人犬都挫折。
 人们常利用操作制约的技巧来治疗攻击行为或激动性,无论是我们看来「对狗友善」或「赏罚平衡」的方法都完全没有处理到问题。你治疗的是症状而不是肇因,有点儿像是让肺癌患者服用止咳药,是啊,你可能暂时减少了不适或咳嗽,不过事实是,癌症依然还在,在身体各处蓬勃扩散。在当下看来,你已解决了问题,实际上是没有人理会肇因。
 让狗儿接触刺激时能较不害怕或激动的关键在于,让它对于该刺激有较好的感受。这是古典反制约和减敏计画的目标——治疗问题根源。它的技巧与直觉相违:刺激的出现(并非狗的行为)必须是预测增强物的可靠指标。
 本质上,我们在狗儿一见到另一只狗或某个人就给它喜欢的东西(玩具或食物等),持续直到狗或人消失眼前,至少在训练初期是这麽做。无论狗儿出现什麽行为,我不在乎它是坐下、趴下、站著或背毛全竖起来,没错!即使它注意到那只狗,出现了一些尚未全力发作的反应,我会喂它吃东西,也许它小声低吼了一下或者闷声汪汪,我还是会喂它吃。
 人们超讨厌这麽做,他们对著我极度激动地说:「你这不是增强了攻击行为吗?」
 不是!恐惧和愤怒是情绪,「坐下」和「趴下」是行为。当你治疗恐惧和攻击行为,如果你治疗了肇因(情绪),你会看见它的症状(吠叫、前扑、空咬、低吼等行为)消失。你已经治疗了癌症,而不是咳嗽。
 最后,我绝对认为教导不相容的行为应该是这类训练的最后一个步骤,之后我们会谈到激动狗和攻击犬只是否有可能被「治愈」。一旦你已经完成了系统反制约(systematic counter conditioning)和减敏的训练,你绝对应该专注在训练不相容行为,简单地说,就是奖励狗儿任何没有当激动白痴的行为!
 教导狗儿遇到不自在情境该出现什麽行为的生活技能是训练当中很重要的一环,不过它应该发生在最后阶段,而不是在起点就出现。教导你的狗出现不相容的行为,并且让它在各种情境皆能出现这个行为,有朝一日当狗儿发现自己处于刺激逼近它临界极限的社交情境,这些训练将给予它减低压力的生存技能。
我训练狗时喜欢分别处理〔操作制约的临界极限〕(operant thresholds)和〔古典制约/减敏的临界极限〕(classical conditioning/desensitization thresholds),前者永远落后后者很远,而且永远在疗程后期才会用到前者。



雷兵狼

爱打架就是老大的迷思
谈起狗儿的社会结构,人们常说它是个「线式强势位阶」的制度(译注:1.『线式』:意谓假如甲狗高于乙狗,乙狗高于丙狗,那麽甲狗的地位即高于丙狗,2. 『强势位阶』:意谓由地位较高者藉强势表现而维持的位阶制度),在这个制度中地位最高的狗凌驾在所有其他狗之上,而地位排行第二的狗仅屈就于它之下,但仍在其他狗之上,依此类推至地位最低的狗;此外,大家还普遍相信以下假设:
1.地位的建立和维持要看谁力气大及谁较强势
2.较强势的狗(即地位越高的狗)越具攻击性
3.最强势的狗最具攻击性,所以那些老威胁别人、低吼、打架、咬人家的狗常被当成是地位最高的狗
  这些假设多半相当不正确,以这种简单制度解释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结构本已薄弱,何况这些假设性说法还偏离了如此简化的解释,而且当人类把维护本身傲慢的重要性远放在训练本身或治疗问题行为之前时,这些说法很可能造成反效果,导致非人道的待遇,也可能很危险。
社会地位及攻击性
  大家一般都假设,地位高与攻击行为有所关联,但现实里你很难找到一只常吼别人、老是以暴力相向的狗老大,地位最高的狗极少吼别人--它们根本很少有必要这麽做!真正的狗老大通常很冷静自在,对于拥有的特权地位很有安全感也很有自信,因而没有必要这边吼吼、那边叫叫地维持地位,套句心理学家琳达.卡森博士的话:「假如你真有本事,根本没必要四处张扬。」真正的狗老大反而比较可能会分享玩具、骨头或睡觉的地方,并不会为此吵架;相反地,地位最低的狗儿也很少吼人家,因为对它们而言,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就是想办法隐形,不引起其他狗的侧目,如果它们吠叫、低吼或咬别人只会引来它们最不想要的目光,更何况如果打起架来,最可能打输的当然是地位最低的狗。
  既然狗老大不须威胁别人,而地位最低的狗一定是头壳坏去才会威胁别人,毫无疑问地,如果狗儿没事就吼人家而且经常打架,这显示它对自己的狗群地位既没有安全感也不确定;在团体中,经常张牙舞爪表现攻击行为是地位居中份子的注册标志,比起狗老大或地位最低的狗,它们较常作出威胁的姿态,也较常打架。
  在幼犬成长过程中,某只原来胆小畏缩、地位最低的幼犬摇身长成大流氓欺压别人的情形很寻常,它在成犬面前仍然行事低调,但它面对其他幼犬或青春期狗儿(尤其是年轻公狗)时,过去地位最低的它现在可能大肆耀武扬威,彰显它的恶霸新势力,不停骚扰别人,譬如它可能一直瞪著别人看、把别人当猎物般摄手摄脚地追踪、当讨厌的跟屁虫、跟进跟出地甩也甩不掉、或对别人乱吼鬼叫地。当有只低地位的狗在成犬背后接手管事压阵时,其他成犬便很少会去理睬那些血气方刚的年轻狗儿,而整个狗群中的气氛通常也较不会那麽紧蹦。
下位者维护型位阶制(Subordinance Hierarchy)
  若以犬类发展的过程解释成功建立的位阶制度,比较符合犬类社会结构的解释显然是「下位者维护型位阶制」(也就是讨好求饶制),此说由英国灵长类学家塞玛.洛威尔博士(Dr. Thelma Rowell)首先提出。
  这种位阶制度的维持由下位者对上位者表达尊重,由于下位者极少挑战上位权威,所以上位者少有必要以肢体或心理上的胁迫表现强势(如有必要则通常利用心理战),如此一来便得以维持这种位阶制。
位阶制度的发展过程
  由于幼犬个头较小,气力及心理成熟度亦略差,当它们年纪小时无法与体型较大的同群幼犬、青春期狗儿或成犬在地位上作竞争。
  于是,幼犬在尚未拥有足以威胁现有位阶制度的能力之前,就已经学习到它们在狗群中的地位。大多数成犬对青春期以前的幼犬都相当容忍,但等它们进入青春期之后,成犬(尤其是公狗)会时时像背后灵般尾随它们,监视它们或对它们低吼(尤其对年轻公狗);尽管如此,成犬的骚扰行为大半只是心理折磨,而非用肢体,假如有只成犬真的将幼犬修理得很惨,这只成犬一定严重缺乏社会化至不正常的地步。
  不过,在这个位阶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幼犬和青春期狗儿时时面对其他狗儿骚扰,它们会感到惊怕非常,于是它们学会:若要避免年长狗儿的折磨,就得夸张之至地表现讨好求饶行为。
  不仅如此,幼犬和青春期狗儿很快就学到:大多时候,在年长狗儿开始找碴之前,只要主动表现出讨好的姿态就可能没事;幼犬与生俱来的典型求饶行为包括:身子压低贴地、接近对方时奋力摇摆身体,同时把耳朵压平后贴、表现顺服式的微笑、摇尾巴时连同屁股整个奋力左右摇晃;幼犬可能会用脚搭搭对方的前胸,并且舔对方的脸颊(这个幼犬搭脚舔脸的乞食行为在此出现新的含意,青春期狗儿及成犬仍保留这个用来讨好求饶的幼犬行为);另外,地位最低的狗也可能会倒地翻身,张开后脚露出鼠蹊部,而有些狗则可能作出顺服式排尿的动作(成犬或许可由尿液气味判断它的年纪)。
  自此时开始,要维持狗群的稳定位阶时,高阶狗儿只要对付那些不主动对它们表现尊重的狗儿,而所谓的「对付」通常也只是冷冷地凝视对方罢了。
地位的维护
  利用打架或肢体驾驭的方式维护地位极其罕见,因为位阶制度的主要存在功能即为减少打架的发生。一旦大家的地位建立完成,这个制度在问题出现之前即已提供许多答案,例如,当两只狗面前只有一根骨头时,谁该得到这根骨头的答案早已决定,没必要打一架,人类的社会阶级制度同样也以类似方式解决原本可能发生的争端。
  举例来说,一家大公司里出现两台车争同一停车位的问题,一台车是公司执行长的劳斯莱斯,另一台车是业务副理的福特,不过今天即便是业务经理与小秘书来争也不是什麽大问题,哪个脑筋正常的人胆敢将自己的车停在上司的停车位上?没有人会这样做,所以问题并不存在。
  狗的社会也一样,可是有些误解地位、强势表现及攻击行为的想法常使得打架问题变得更糟。打架通常是狗儿缺乏社会化和狗群里一些成犬不知如何社交所产生的结果,而且,一些对犬类社交行为的错误认知常造就某些「大狗儿主义」的饲主,他们不但允许自己的狗对别人露齿鬼吼而且还鼓励这种行为,以为他们的狗这样才算好狗一条!这类的饲主一般是13-59岁之间的男性,他们养的公狗也通常不外乎几个犬种,这类主人上训犬课时可能很令人头疼,不过还是有可能让他们开窍,你可以称赞他的狗:「它真是条好狗,可惜太爱鬼吼鬼叫的!嗯,也许我们可以帮它建立起自信,让它变成一只可当老大的狗,你也知道的,狗老大才不会老去吼别人,它们没必要这麽做。」我总是很讶异在我这麽说之后,这类大狗儿主义的饲主有很多人在开窍之后其实都成为很负责的饲主。
  不幸的是,当这种地位必须以强势蛮力获取的观念引申到训犬方法及对待方式时才真的很危险;许多所谓的「训练」并没有教导狗儿的作用,如果不称这些方法是虐待,它们也完全只是伤害狗儿的方法罢了,狗儿常被当成我们的敌人,而非我们最好的朋友;许多游戏行为、打招呼或害怕的行为都被错误解读成攻击行为,恰恰给了不用脑子的饲主一个好理由,可以藉训练之名虐狗。
  举例来说,张口在空中咬(没有接触)、背毛竖立、低吼及皱起上唇常被误以为是地位的表现,但是其实它们通常表现出的是恐惧的反应,这种行为多半是可怜狗儿被严重修理后的直接后果;同样地,很多人说狗儿喷尿作记号、跨骑在人身上、偷东西吃、跳扑到人身上、或瞪著人的眼睛看很久全是地位的表现,因而建议饲主应该处罚它们,另外一些接受错误认知的恶毒说法则更混淆视听,完全把养狗的乐趣拿走了。我认为这些行为只是需要以下处理:
狗儿在室内喷尿作记号——
它需要大小便训练
狗儿跨骑在人身上——
它需要学习停止这样做,而且也需要接触适合的狗伴
狗儿偷东西吃——
它迫切需要一个记得将食物收好的饲主,也需要使用我最爱利用的天谴法
狗儿跳扑到人身上——
它只需要学习见到人时坐下即可
狗儿死盯著人眼睛看——
它应该学习三件事:1.人的注视没有威胁性 2.听口令移开目光或注视他处,3.和善地与主人对看(主人也了解它的善意)。
  当然,狗儿必须在我们的控制之下,但这靠的是心理战,而不是强势蛮力,虽然处理一只地位中间的狗儿时,即便是个没啥训练经验的人也可以猛用牵绳抽它、吊它、把它翻在地上四脚朝天,或者屈打它臣服,但如果赢了小的却输了大的有何用处?把一只所谓「地位高」的狗变成一只「害怕」的狗可能有什麽好处呢?如果要它当伴侣犬或工作犬的话,这两类狗都同样无用武之地。
  还不止如此,大多数以肢体达成的纠正动作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得到,既然如此,何必建议那些新手饲主和狗儿拼力气,明明早知道他们会输啊?其实,假如动动脑就可达到相同效果,何必要花力气呢?明明可以坐飞机飞越太平洋,干嘛要用游的?
  我们应该建议大家使用的训练方法应该是一般饲主(不论是男女老少)都有能力运用的有效方法。我们从狗儿行为的研究中至少学到了一件事:从幼犬还小的时候,饲主就必须在它成长期间建立起对它的控制力。与其用高压方式逼狗儿就范;劝服它自愿臣服将容易多了,这样子它也会很喜欢与我们共同生活,不会老是和我们作对。



雷兵狼

一般以为「处罚」就是施予打、骂等手段,使对方皮肉受苦或心理受创,其实以学习理论(Learning Theory,请查询心理学资讯可获更多解释)来看,这种定义太过狭隘,以下简略解释一点儿。
  操作制约是由行为后果(consequence)主宰的学习方式,无论这个后果是好是坏,简而言之,如果某行为将来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了,这种操作制约学习便是「增强」(Reinforcement),反之,如果某行为将来发生的可能性减少了,这种操作制约学习便是「处罚」(punishment)。
  所以,狗坐下后你就给它一块狗饼乾,想当然尔,你「以为」这样即可「增强」坐下的行为,不对!言之过早,你必须接下来观察它,如果它变得较常坐下,这时你才可以说你增强了它坐下的行为,因为它的行为很可能没有改变(没有产生学习),或甚至更少坐下来(表示坐下的行为受到了处罚),端看那块狗饼乾对狗代表什麽意义。
  「增强」和「处罚」又有正负之分,这里的「正」与「负」不代表「好」跟「坏」,而是分别代表「出现/施予」和「消失/移除」,四个学习原理如下:
   『正增强』(positive reinforcement)
   『负增强』(negative reinforcement)
   『正处罚』(positive punishment)
   『负处罚』(negative punishment)
『正增强』(positive reinforcement)
  行为出现后,出现动物喜见的事物,于是行为变得较常发生。例:狗狗趴下来,即出现一块牛排可以吃,它变得常常趴下。
『负增强』(negative reinforcement)
  动物不喜见的事物一直持续,直到行为出现才消失,于是行为变得较常发生。例:狗狗想睡觉,你一直戳它烦它,于是它钻到你没法构到它的牀底下,以后它常常会钻到牀底下睡觉。
『正处罚』(positive punishment)
  行为出现后,出现动物不喜见的事物,于是行为变得较少发生。例:狗狗趴下来,有人便飞踢它一脚去撞墙,以后它几乎不趴下了(或者一旁有人时不会趴下来)。
『负处罚』(negative punishment)
  行为出现后,动物喜见的事物即消失,于是行为变得较少发生。例:两只幼犬咬著玩,其中一只咬得过猛弄痛了另一只,它哀叫一声后就不玩了,以后咬痛对方的这只幼犬不再咬得太过份。
  很多时候,两项原理同时作用,同时作用于不同行为:
  例一:你下口令要狗坐下,但它仍一直站著,于是你一直猛扯项圈直到它坐下,重覆几次之后,它越来越会听口令坐下。
「站著」的行为受到了正处罚,「坐下」的行为受到了负增强。
  例二:狗狗不断跳扑在你身上,你转头看他处不理它,直到它四只脚落地不再扑在你身上,你转头回来注视它,告诉它好乖,摸摸它;重覆几次,它渐渐不扑你了。
「跳扑」在你身上的行为受到了负处罚,「四脚落地」的行为受到了正增强。
  如果将这四个学习原理运用得当,它们可以极为有效,以正处罚为例,你必须遵守以下原则,否则效果不彰:
1. 处罚必须一开始就重罚,不能由轻渐重,否则会逐渐习惯
2. 处罚必须符合犯错行为的严重性
3. 处罚必须每次犯错都施予
4. 处罚必须即时
5. 处罚不可与无法适时出现的特定刺激产生关连性,例如:特定人士或物件
6. 最好配合区辨刺激(请见如果你非得用处罚不可...一文)
7. 提供动物出现其他行为的机会
8. 不可介入情绪,作为报复
  可惜一般人通常无法遵守这些原则,只害得动物受苦,正处罚的大问题在于:
1. 虽然依照学习原理,受到正处罚的行为将消失,可是事实上它只受到压抑,当处罚消失时可能会完全回复;例如:狗狗翻垃圾桶被爸爸当场厉声责骂,可是等到爸爸出差几天,狗狗开始垃圾淘金记。
2. 处罚初时看来似乎有效,那是因为动物不明白哪个行为带来处罚,于是停止了所有行为,可惜多数饲主喜欢这种什麽都不做的「乖」狗,于是它对施予处罚的人具有正增强的作用,使得处罚动物的行为持续(这类例子应该不需我多提,各位回忆一下,诸多亲身体验应该会浮上心头)。
3. 如果处罚无法即时,与动物的行为无法产生关联,久而久之动物因无论做什麽都会受罚,将出现沮丧放弃的状态,软瘫在地,了无生气,任凭处置,这称为「习得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4. 有些行为即使受到处罚也不会消失,反而会变本加厉,例如:当处罚成为增强出现的前置讯号时(长期被人忽视的狗儿乱吠->饲主揍了它一顿->虽然被揍,但是总算有人注意到它了->没人理就乱吠),或当恐惧引起的行为受到处罚时(害怕的狗俯地求饶,尿尿示意顺服->饲主大怒,吊它起来打一顿->它越害怕越会尿)。
  注意:即使处罚生效,它只能减少行为发生,无法告诉动物「对」的行为是什麽,它无法增加行为的发生,你必须利用增强原理才能获得你想要的行为。
  「正处罚」和「负增强」采取施予或移除厌恶刺激(aversives,也就是令动物不快的刺激),所以响片训练的正统作法完全不采用这两者,它采用「正增强」和「负处罚」——施予或移除动物喜见的刺激,这是响片训练不同于其他训练的重大差异之一,也是响片训练的动物为何开心快乐的缘故,因为它永远不会有厌恶刺激带来的不快联想。
  如果你一方面使用响片正增强「好」的行为,一方面使用正处罚或负增强对付「不好」的行为,这也是一种训练方式,但是请别说自己作响片训练,这种作法绝对不是响片训练(请见毒害的讯号-为何不能混用响片和处罚)。
  想一想,你的训练方法应用什麽原理?它是不是真的有效,或者似乎只有效几次?你为什麽使用这些方法?是习惯使然?还是因为自己使用处罚的行为被增强了?或者,你从没想过自己是在处罚它?或者,你为了完成训练不择手段,只求有效,毕竟你是主人,它是畜牲?



7楼2014-12-07 13:08

无敌战神小美美 9楼2018-04-27 17:20

相关知识

如何训练德牧定点大小便?广州哪有训练狗狗上厕所的宠物学校?
德牧训练不咬人
德牧养久了才明白,德牧不听话背后原因大揭秘,建议收藏
德牧幼犬喂养技巧
德牧一般什么价位的好 养德牧训练方法和技巧介绍
德牧脚烂了
德国牧羊犬怎么训练叼东西 德牧捡东西训练教程
怎么训练德牧的服从性,三个月大开始反复训练要奖惩分明
德牧什么颜色最罕见
奉劝你一句,养德牧要谨慎,各种心酸只有自己懂!

网址: 训练知识收集贴。转【我爱德牧吧】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87521.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狗狗不同阶段,“建议”做的事和“
下一篇: 人狗“相处禁忌”多,这几件事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