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云南省晋宁县人与动物交界面人—动物接触行为模式分析

云南省晋宁县人与动物交界面人—动物接触行为模式分析

云南省晋宁县人与动物交界面人—动物接触行为模式分析

【摘要】: 目的调查云南省晋宁地区人-动物交界面处人与动物接触的状况与特点,探究人群接触各类动物的行为接触模式,并分析各类行为模式群体的比例及特征,为该地区地人畜共患病传播与爆发做系统评估,从而为我国人畜共患病的研究提供实证资料。方法采用典型抽样的方式,于2015年10月到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夕阳彝族乡内包括天井村、大绿溪村、大风口村、新绿溪村及夕阳中学所在五个调查地点内的进行人群匿名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过去一年生产计生活动;过去一年动物接触行为状况;个人医疗状况、疾病史以及对动物来源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认知及态度等。采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 17.0软件进行资料的描述性分析,应用SAS 9.3软件的PROC LCA模块对调查对象各类动物接触行为状况进行潜在类别分析,找到最优模型,确定各类动物接触行为的潜在类别及各潜在类别占调查主体的比例。结果1.本次研究共招募调查223名受试者,回收218份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8%。受试者以中老年为主,平均年龄为(47.7±14.5)岁;以女性为主(63.8%),农民占85.3%。2.218名受试者中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占87.2%;从事动物相关活动的占4.6%。有115名调查对象报告去市场购买活体动物或动物肉时会有行为上的改变,占52.8%;27人(13.2%)报告会在被动物抓伤咬伤后处理伤口,其中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占多数,比例为48.1%;有216人表示在发生异常感染症状后会去就医,占99.1%,其中去医院接受治疗的人有140人,占绝大多数(64.2%)。调查对象在疾病爆发风险和传染风险方面有一定的认知,有137人担心在市场上售卖的动物中爆发流行性疾病,占63.1%,118人认为动物能够传播疾病,占55.4%。3.218名研究对象报告了过去一年接触野生动物的情况,主要以蝙蝠、啮齿类、鸟类、三类野生动物为主,其中蝙蝠主要以生活接触为主,占9.3%;对啮齿类动物以生活接触较多,占65.4%;野鸟类动物以生活接触为主,占49.8%。4.218名研究对象过去一年接触家养动物的情况,主要以家禽、山羊、牛、猪、狗、猫等6类动物为主,家禽生活接触占63.9%,处理或肢解家禽占49.8%;家畜中生活接触最多的为猪,占23.9%,处理或肢解山羊、牛、猪的各占32.2%、33.7%、47.8%;猫狗主要以生活接触、处理或肢解、抓咬接触为主,其中生活接触狗较多,占53.7%,处理和肢解狗占24.9%,相较于猫,被狗抓咬伤比例更大,占6.3%。5.调查人群接触动物行为模式有差异,其中:(1)人群蝙蝠接触行为模式主要分为三类,即非亲密接触、亲密接触和无接触三类,其中绝大多数人群为无接触行为模式,占90.2%,非亲密接触类型,占总人群比例9.3%,亲密接触者占0.5%;(2)人群啮齿动物接触模式可分为两类,即“间接直接混合的多类接触行为组”和“以生活接触为主的单一接触行为组”,后者占人群绝大多数,占98.4%,“间接直接混合的多类接触行为组”中女性比例更高(0R=8.872);(3)禽类接触模式可分为四类:“单一生活接触行为组”、“处理家禽行为组”、“直接间接混合的多类接触野鸟组”、“直接间接混合的多类接触禽类组”,其中“单一生活接触行为组”所占比例最多,占71.1%;“处理家禽行为组”和“直接间接混合的多类接触禽类组”中女性比例更高(OR分别为20.809、10.819);(4)家畜接触模式可分为四类:“低接触组”、“以饲养为主的生活接触组”、“以烹饪为主的处理家畜组”和“多类接触家畜组”,其中“低接触组”占人群比例最大,占58.1%;“以饲养为主的生活接触组”、“以烹饪为主的处理家畜组”和“多类接触家畜组”中女性比例更高(OR分别为11.802、1.048、17.651);(5)猫狗等宠物接触模式可分为三类:“低接触组”、“生活接触宠物组”和“直接间接混合类别接触行为组”,其中“低接触组”所占比例最大,占79.4%;“生活接触宠物组”、“直接间接混合类别接触行为组”中女性比例更高(OR分别为1.990、36.032)。结论1.调查人群中专职从事与动物相关的生产活动较少,绝大多数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以职业为途径接触各类野生动物的比重很小。2.调查人群对人畜共患病认知有限,疾病感染途径相关知识匮乏,缺乏暴露动物源后自我保护意识,人畜共患病的防控知识仍然宣传不到位,应加强有关疾病病原知识的健康教育。3.调查人群接触动物模式多以低频率、生活接触为主,尽管接触水平不高,但应充分警惕现有低频接触状态时的病原发生适应性变异而导致的人群感染风险,因此应减少与动物的直接接触或无保护性接触,注意动物接触方式及饲养方式,减少个人病原暴露风险。4.尽管调查人群高频暴露动物行为模式所占总体比例不大,但仍然存在,因此针对该类人群应充分认识高频暴露动物行为可为动物病原与未感染人群提供了有效接触机会而增加病原跨种传播的可能性,针对该类人群应教导其正确与动物相处,减少高暴露风险的接触行为。5.女性应作为重点干预及健康教育对象,教导其正确认识动物的危害及其携带病原的传播途径,减少其直接暴露动物的机会。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1234187246572142592

相关知识

动物的行为模式与环境适应
宠物收养行为模式分析
动物行为学分析系统,小动物行为分析软件
动物行为与进化心理学.pptx
为什么要研究动物心理?分析动物心理学从主观模式向客观模式的发展进程。
动物行为研究报告
动物行为视频分析系统
人与动物的共同“敌人”:“冠状病毒”是什么?
动物行为研究的新进展(二):分子遗传学与动物行为
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网址: 云南省晋宁县人与动物交界面人—动物接触行为模式分析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87761.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动物行为学课程论文.doc
下一篇: 严惩虐杀动物行为,制定《动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