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出来”的笼鸟文化
本刊记者 赵艺瑶
秋末冬初,候鸟南飞,北方清冷的寒色中很少有鸟雀纷飞的舞姿,依稀可见的是身裹厚实大衣的老大爷穿街走巷,提笼架鸟,哼曲逗弄,舒适惬意的画面引得行人纷纷回首。在灵秀工巧、制作精良的樊笼中,一只身披多彩羽毛的鸟雀上蹿下跳,叽叽喳喳的鸟语声活跃了周边清冷的凉气,尤其在大爷伸手玩弄时,笼中的鸟儿瞬间爆发了自己的气势,不复刚才的温柔可亲,凶悍的表情似是要吓退围观的行人。曾几何时,充满“京味儿”的老北京城中,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在街巷也是这样“提笼架鸟”,玩物丧志,以此荒度一生。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养笼玩鸟”的趣味性逐渐普及大众,因其闲适的姿态、潇洒的人生深受人们的喜爱,现在已然成为了独具魅力的传统民俗文化。
“文化都是闲出来的”,笼鸟文化也不例外,是在人们玩弄的逗趣中形成。其实自古以来,我国都有养鸟的习惯,这使得许多野生的鸟类逐渐演化成家养的鸟禽,为了拘束鸟雀的自由,鸟笼事业蓬勃发展,养鸟之风盛行集市。诸如画眉、百灵、鹦鹉等色彩斑斓的鸟雀被放入专门的笼中饲养,对于这些鸟儿来说,虽然环境被封闭了,但是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鸟笼装备设置周全,喂食、扑飞、抓杆等鸟的具体习惯在有限的空间中被放大,精美华丽的樊笼成为了它们生存的“蜗居”。这些鸟雀毛色艳丽,啼鸣声百转千回,时而高亢,时而低沉,观之心旷神怡,听之清脆悦耳,给养鸟人带来了生活的惬意和舒适。而正是这种文人雅客的赏音逗趣,以其休闲的娱乐性质传播着艺术的风情,也饱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
千百年来,社会的演变滋生了养鸟玩笼的文化现象。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便出现了玩鸟的风尚,至唐朝已成气候,这从唐太宗养鹞的故事中可窥探其中的端倪,虽然鸟笼极为简陋,但一个架子和一条栓鸟的链子撑起了樊笼的制作技术,对当时已然是很大的进步。宋明时期,笼鸟文化的休闲活动逐渐被世人普及,尤其在步入清朝之后,这种现象呈繁荣之势发展。当时游牧人出身的满清贵族因喜欢豢养鹰犬,清入关之后,作为国都的老北京城开始盛行以笼饲养禽鸟的风气。在王公贵族的影响下,上至大臣名士、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是把弄鸟雀的忠实“玩家”。在当时的街头巷尾,身穿长袍马褂、戴着瓜皮帽的老北京的“爷们”,常拎着关押鸟雀的笼子去城墙脚下或河边遛鸟。但是如今随着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政策出台,现在很少看到这样闲适的面貌了,只能在国际化大都市的角落处,依稀会夹杂着几处这样的风景,让人颇为稀奇和怀念。
所谓笼鸟文化,既是关于樊笼的制作技艺,又有鸟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生态涵义,一般来说美鸟必配佳笼,两者不可分离。其中,作为鸟雀活动的空间环境,许多爱鸟之人对樊笼的要求极为讲究,内在的顶棚、盖板、钩子、鸟杠等设备零件必不可缺,外在雕梁画栋的整体设计更承载了无法预估的艺术门道。虽然只是为了让爱鸟在栖息之所活得更为舒服体面,但因其匠心独具的制作技巧而传承至今,并发展成为了优秀的工艺品。如果说樊笼是精挑细选的文玩,那么珍贵的鸟雀则是“大爷们”必争的至宝。因身份地位的缘故,不同的玩鸟人对禽鸟的选择是不同的,诸如七彩文鸟、金丝雀等羽毛鲜艳的观赏鸟,或诸如画眉、八哥等具有清脆啼鸣的宠物鸟,让人常常目不暇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笼鸟文化是制造艺术和人文艺术结合的风尚,也反映着当代历史的面貌。
当我们细细品味集市上的鸟笼时,方才发现不同地域的制作有不同的风情,最为明显的当属南北方的区别。樊笼素来讲究“南方北圆”的特点,南方多编织竹木,而北方则以藤木为材料,这些笼丝密集而不乱,细腻而不断,纷繁交织之中呈现出独树一帜的艺术技巧。在简洁大气的北笼、小巧秀美的南笼、华丽壮硕的广笼、含蓄内敛的川笼等中国四大名笼中,为了适应鸟禽的生活习惯,不同种类的樊笼中置入了不同的结构配置,尤其边沿上颇具传统特色的图案升华了鸟笼的艺术性,或龙凤呈祥、或苍松翠柏、或高山流水等精雕细刻之中,蕴藏着顺应时代的中国潮流和浓浓的华夏之风,这向人们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极大增强了鸟雀的观赏性。养鸟的攀比之风推动着鸟笼工艺的不断革新,我国产生了众多各具特色又美观实用的樊笼艺术品,并随着历史的发展,深深扎根在各地的沃土之中。
。。。。
鸟笼若是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化珍宝,那么被困在笼子中的鸟雀则是生态元素的代表。正如当前的人们喜欢喂养猫狗等宠物自娱一样,古代先贤常常把饲养鸟雀的行为当成娱乐活动,这将驯鸟文化推向了高潮。养鸟人或作金丝雀、百灵鸟、文鸟等食谷鸟类和画眉、八哥等食虫鸟类之分,或盛行“习文养净口百灵,习武提画眉鸟笼”的说法,还可按照笼子和鸟雀匹配的大小、外形条件和啼鸣声音等挑选珍贵的鸟雀,以此作为陪伴。这些养鸟者常常为爱鸟之人,然而却并不乏因错误的饲养方式而使鸟雀死亡的例子,这完全违背了生态和谐的规律。所以养鸟人需要注重鸟雀的“精、气、神”,在长期的养鸟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其全面均衡的饮食营养,也要注意樊笼空间对鸟雀的影响,只有外在的身体和内在的活力统一,方能养活鸟雀,而这也是爱鸟的表现,更体现了和谐相处的自然之美。
作为“闲出来”的娱乐文化,人们常对笼鸟进行把玩,但这种逗弄的方式往往是不同的。有些鸟雀发出或高亢激昂或清雅婉转的啼鸣,这使得一些“大爷”聆听之时颇为心旷神怡;有些鸟雀则以其色彩斑斓的羽毛和轻盈流利的飞姿,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有些诸如鹦鹉“出口成章”的鸟雀,因滑稽的模仿而让人深觉有趣;还有特殊技能或是好斗的鸟雀,在玩鸟人的眼中颇具独特的风情。把玩笼鸟历来已久,其中最为普遍的方式便是所谓的“遛鸟”,尤其在大清王朝,养鸟人常把笼子挂在适当高度的树枝上,或提着鸟笼沿河边行走,以求其与野鸟争鸣,从而练就家养鸟雀的胆量。其实人们除了与鸟雀相处之外,还常常玩弄颇具收藏价值的鸟笼,这些精致华丽的工艺品蕴藏的有关雕刻、绘画等民俗文化,对文人名士来说有着别致的情趣。无论是鸟还是笼,把玩之时都能让人修身养性,达到精神境界的满足,而这正是笼鸟文化的独特意蕴。
。。。。
多年以来,笼鸟习俗顺应时代潮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终于在我国艺术奇葩之林中赢得一席之地。笼鸟风尚所代表的价值已经不是刚开始所定义的“纨绔子弟玩物丧志”的休闲活动,通过在历史长河中的积累和沉淀,其逐渐升华为文人雅士陶冶情操的趣味活动,并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中生根发芽,成为反映人文历史变迁的精神文化。鸟雀如此,鸟笼亦如此,无论这种文明深处何方,其始终是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中流淌,不仅深具经济价值,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不遑多让。尤其小小的鸟笼浓缩了众多传统文化的精华,诸如雕刻、图腾、手工文化等在其中散发着古老氤氲的芬芳,不仅让人孤芳自赏,更传播海内外,受到了人们的热烈追捧。
然而,现如今由于许多禽鸟逐渐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笼鸟娱乐活动的发展正面临着危机。作为我国传统习俗,许多地区曾经积极打造了各具特色的集养鸟、驯鸟、饲鸟、栖鸟、赏鸟、斗鸟以及制作鸟笼于一体的产业链,以向人们传达爱鸟护鸟的自然情结。不过人为地养鸟对鸟雀的伤害终究是极大的,于是对鸟雀保护政策的出台使得养鸟之风减弱。众多爱鸟之人开始从对鸟雀的逗趣上,转移到对鸟笼的把玩上,尤其那些品质精良、高贵典雅的鸟笼,极受笼鸟界的欢迎。鸟笼逐渐成为了文人圈的珍宝,甚至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容纳的工艺美术,体现着地域性的审美情趣,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收藏热。虽然圈养珍贵禽鸟的风气日渐式微,但在这样“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中,笼鸟习俗的演变推动着笼艺制作的传承和革新,俨然成为了新风尚,并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行走在老北京的街道上,小巷人来人往,远处古色生香的屋檐下,一排排别具匠心的鸟笼在摆放,这让人不禁想起老舍先生在《茶馆》中的一段描写,“松二爷和常四爷都提着鸟笼进来,王利发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先把鸟笼子挂好,找地方坐下。松二爷文诌诌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笼鸟文化见证了我国一段时期历史进程的变迁,在这种丰富人们平淡生活的娱乐活动身上,它有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风情,尤其老北京胡同中富贵闲人的提笼遛鸟,其浓烈的中国京味儿至今还留存在角落处,让人深感怀念。也许对普通人来讲,笼鸟文化只是生活趣事的感性表达,但对于养鸟人和玩鸟人来说,鸟笼不仅是技艺的传承,鸟雀也不仅是和谐相处的自然延伸,更有在那泛着波光的护城河边和雄壮的砖瓦红墙脚下,到处弥漫着那些笼鸟记忆的画面和气息!
本
刊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神州杂志,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保护笼养鸟文化?别把祸害鸟类说的那么高尚
从灵禽崇拜到生态文化科普教育——生态文化视域下的满族鸟文化
“提笼架鸟”可是训练画眉鸣唱的关键一步,要怎么遛画眉才好呢?
香港雀笼技艺:守护者觅得新传人
笼养鸟对鸟笼有什么要求 不同的鸟不同的鸟笼
涉黄、买卖野生动物?从万能的淘宝到万能的闲鱼
笼鸟现状:每在市面上出售1只鸟,就会有10只鸟死去
鸟鹦鹉笼厂家
笼鸟常见鸟病与防治
鸟的繁殖期 笼鸟繁殖期内对环境的要求
网址: “闲出来”的笼鸟文化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94539.html
上一篇: 优选笼具,护宠物火尾希鹛 |
下一篇: 养鸟人进阶功课:鸟笼里包含的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