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知不觉中,鹦鹉已经成了继猫、狗、鱼之后,如今世界上最常见的宠物。是什么让这种原本应该生活在广袤森林、稀树草原的野生小鸟摇身一变,成为了许多家庭客厅中的专属小鸟?“原生故乡”和“人类社会”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到底对鹦鹉们来说有着怎样不同的体验?
在讨论二者差别的基础上,我们希望进一步来探讨人类在其中的根本角色。将动物圈养起来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圈养动物获得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是否来源于我们想要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而作为“宠物”,牠们是否注定过着我们一厢情愿替牠们选择的“鸟生”。这里面或许包含着更宏大的人与动物关系的伦理哲学思考。
© 版权所有

在我们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需明确一个基础事实,那就是,鹦鹉作为宠物的历史并不长,不同于宠物狗有上千年的驯化历史。鹦鹉天生有着过分的精力和鲜明的性格。加上由于鹦鹉宠物贸易的频繁(尤其是非法贸易),大多数作为宠物的鹦鹉本身就来自于野外,或者脱离野生环境仅仅只有几代的时间,更是脱离不了一些野外生存的本能和行为。
野生鹦鹉vs. 圈养鹦鹉的不同生活
大多数鹦鹉在野生环境中是集群生活,群体的大小和构成还会随着年龄和季节变化,有些群体多达上千只。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交活动和信息交流非常频繁。野生鹦鹉白天会花费大约40-75%的时间来寻找食物和处理食物。牠们每天的活动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飞行、行走和攀爬。除此之外,还会余留一部分休闲活动的时间,比如互相梳羽、清洁身体等等。

而对于圈养鹦鹉来说,预先处理好的会定时、定量奉上,有遮风避雨的场所,有预先安排好的社交群体。乍一看,有人大概会说,圈养为鹦鹉提供了一个稳定又舒适的生存环境——不用动脑筋,天敌也被隔绝在栏杆和玻璃之外,且很少有极端的天气变化。
但实际上,先不说究竟有多少宠物鸟能够享受到他们说的免于饥渴、免于极端气候的福利,被剥夺选择权和选择项的“理想环境”也可能是“监狱”。
动物同样拥有感知不同情绪的能力和需要表达的天性行为。尤其对于鹦鹉这种有很高行为表达需求、寿命普遍较长的群居性动物来说,圈养环境下受限的活动空间、单一的生活环境、无聊的生活、漫长的时间、缺乏交流的对象等等,虽然可能不像危机四伏的野外来的那么凶险,但却也是鹦鹉长期痛苦压力的根源 。
什么是动物福利及威胁因素
© 版权所有
[表1 野生鹦鹉和圈养鹦鹉生活环境和行为需求的比较]
人类与所利用的动物之间究竟处于一种怎么?动物有没有感情,是否有自我意识,我们需不需要站在动物的角度,替牠们去感受情绪和痛苦...这一直是个哲学大课题,但是也是一个不断更新认知、需要不断思考的一个课题。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动物的认知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归功于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很多动物同样具有情感和感知痛苦的能力。于是,尽量减少甚至免除被利用动物的痛苦成了人类达成共识的基础动物福利原则,可以概括为“五大自由”: (1)免受于饥渴和营养失衡,(2)免受于痛苦、疾病和伤害,(3)免受于环境和极端温度带来的不适,(4)免受于恐惧、忧虑等负面的精神状态,(5)能够自由表现正常行为。很明显,动物具有生理和心理双重的痛苦感知能力这点是可以肯定的。 那么,对于鹦鹉来说,在圈养环境中,具体有哪些相关因素会造成鹦鹉的痛苦呢? 影响圈养鹦鹉福利的主要威胁因素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饲养相关,生活环境相关,以及人类互动相关的因素(表2)。比如,与“饲养相关”的因素中,营养失衡是引起圈养鸟类90%的临床症状的根源。这是因为野生鹦鹉的食谱非常丰富,植物的大部分部位都能被取食,而且植物品种也多达十几种到几十种。而圈养鹦鹉大都以种子、谷物为主,不仅缺乏营养,脂肪含量也高。在这种情况下的鹦鹉,寿命也很难长久。而“人类互动相关”的因素——虐待和忽视则是造成所有痛苦因素的根本。 这些所有的因素会直接或间接给鹦鹉造成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痛苦,这些痛苦具体表现形式可能是不停地尖叫,刻板行为,啄羽等等,精神状态也会变差,变得非常恐惧和具有攻击性。反过来,这样神经质的鹦鹉会更让主人崩溃,加剧虐待和忽视的产生。 现在我们已经确定了家中的鹦鹉可能正在承受痛苦。那么鹦鹉们的痛苦会通过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呢?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圈养鹦鹉常容易出现的异常行为,然后相应讨论怎样的环境丰容能够有针对性的帮助改善鹦鹉的现状,提高动物福利。(环境丰容是指通过识别和提供有效的环境刺激来改变圈养动物的生活质量,以实现牠们在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1精神性啄羽症(Psychogenic featherpicking) 在圈养鹦鹉中很常见,也是很明显能够通过外形观测到的压力表现。据估计,十只鹦鹉中就会有一只患有啄羽症(图1)。很多研究表明啄羽与自然状态下的觅食行为无法得到满足有关。研究认为,觅食是野生鹦鹉的一种正常的行为需求,而圈养的鹦鹉因为有现成的食物,觅食行为被剥夺,从而通过啄羽毛这个动作来模拟啄食的行为。
严重的会引起撕咬皮肤(图片引自Rubinstein and Lightfoot 2014)
在对橙翅鹦哥进行的食物丰容实验中,给对照组和丰容组提供相同的食物,不同的是对照组的食物直接放在盘子里,而丰容组的食物则被放在复杂的取食器里,结果发现对照组8只鹦鹉中有6只有啄羽行为,而食物丰荣组没有这种行为。而当再给与相同的丰容给对照组后,原来6只鹦鹉的啄羽行为也得到了改善。
各种觅食器,(图片来源:Porter K,2007 The Parrort Enrichment Activity Book, V2.0)
#2对新奇事物的过度恐惧和攻击性
在自然界中,很多鹦鹉是被捕食的对象。对于鹦鹉来说,从未见过的事物是引发过度恐惧和产生攻击性的诱导因子。哪怕是主人给圈养环境带来了某些良性的改变,比如说出现新的面孔、新的笼外环境、新的玩具和食物,都可能引起鹦鹉尖叫、啃咬、畏缩、战栗和逃避的行为。这些敏感的反应和变化在鹦鹉中并不罕见。就像前面所说的,有这些异常行为的鹦鹉更可能受到主人的虐待、忽视甚至遗弃。 而实验表明,原本生活在简陋单一环境中的动物如果突然接触新事物,表现出这些负面情绪和行为的可能性更高。所以,定期且有规律地提供新事物可以缓解这些行为。并且,定期能接触到不同新事物的鹦鹉比生活在简陋笼子里突然接触新事物的鹦鹉,接受新事物所需的时间更短;成对饲养的鹦鹉比单独饲养的鹦鹉接受新事物的时间短 。这说明有伙伴的存在和陪伴,能够有效缓解个体对新事物的恐惧。 #3对人类的攻击性 很多人会出于某种目的而饲养鹦鹉,比如期待牠像小狗一样黏人,或者会说话。但是事实上,很多鹦鹉具有野性,可能终生都不会亲近人类。尤其是成年后,繁殖期间,鹦鹉还具有领域性。对于突然出现的人,甚至是过去熟知的家庭成员,都有可能被认为是领域入侵者。同样,原本抱着满心期待的主人会非常无奈地忽视甚至遗弃这些具有攻击性的鹦鹉。啃咬和攻击是鹦鹉饲养者经常抱怨的事情之一。这可能跟鹦鹉以前有过的精神创伤或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
截图来自纪录片《解密鹦鹉》,这只鹦鹉突然开始对家庭其他成员产生了攻击性
#4不停尖叫
不停歇地大声尖叫在鹦鹉饲养者经常抱怨的事情中排第二。也导致鹦鹉容易遭到虐待和弃养。鹦鹉原本就是需要和同伴交流的鸟,在野外,高声呼叫是警戒、警告或者呼唤同伴的常见行为。而像虎皮这样一刻不停喋喋不休的小鸟都很容易在家庭环境让人听觉疲惫。那么,当比虎皮声音大几十倍的大型鹦鹉的叫声,被无限拉长并且不断重复时,就足以让人听觉崩溃。研究表明,单独饲养的鹦鹉要比成对饲养的鹦鹉尖叫行为的时间多一倍。所以成对饲养对缓解鹦鹉不正常尖叫的行为是有效的。 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Q_UHUep-OwR_MLZipQ-sYA请欣赏凤头鹦鹉的尖叫,来源网络 #5 刻板行为 (Stereotypic behavior) 刻板行为是指动物进行某些重复的、不变的、无意义的行为,经常出现在福利差的圈养动物身上,如动物园、海洋馆、马戏团和家养笼中都很容易看到。而野生动物几乎不出现,丰容较好的圈养动物也比较少出现。刻板行为可能与觅食行为、自由行动以及社交接触受限有关。然而很多饲养者往往难以发现或干脆忽略这些行为,有些刻板行为甚至会被认为是动物聪明、有趣的表现。刻板行为在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类中也很常见,接近70%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会表现出刻板行为。类似人类的精神障碍,笼养动物的刻板行为也是环境诱发的精神性缺陷。 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Q_UHUep-OwR_MLZipQ-sYA视频中的非洲灰鹦鹉正在重复刻板行为,来源网络 鹦鹉则可能只在独处时才表现出来刻板行为,饲养者更不容易发现。刻板行为持续的时间越长,想要改善和逆转也越难。常见的鹦鹉刻板行为,比如定点啄食、虚假咀嚼、啃咬栏杆、翻转舌头;固定路线的来回踱步;重复的摆弄玩具、取食器和饮水器等等。研究表明,当橙翅鹦哥觅食行为得不到满足以及圈养环境单一时,96%的个体会表现出刻板行为,甚至有些个体85%的活动时间都是刻板行为。 总结而言,对圈养环境三个方面的丰容能有效缓解鹦鹉的压力:提供觅食的机会(复杂的取食器,新奇食物,开盖设计等),增加笼子的物理复杂程度(多栖息点,攀爬或摇摆设施,可用喙、脚操作的活动物件),提供社交接触的机会。环境丰容需要定期的更换旧事物,提供新事物,给鹦鹉营造一个尽可能动态、接近天性表达的环境。 最后,我们想强调,很显然,圈养鹦鹉和野生鹦鹉最大的区别不在于牠们的生活环境有多接近,一个很好的主人也可以为牠的宠物鹦鹉提供无限接近“伊甸园”的生活。牠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牠们是作为“野生动物”还是“宠物”的命运,而创造出牠们分化命运走向的就是我们。 一只宠物的快乐与否、痛苦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人的想法和手段。作为“宠物”,即使是有幸遇到最负责任的主人,被当做宠物的动物都难逃被限制被选择的一生。无忧无虑对于我们来说固然已经很好,但这真的是动物想过的一生吗?代价可能是在这个过程中失去相应的自由和表达天性的权利。鹦鹉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恐怕只有鹦鹉自己知道。 但是鹦鹉无法开口来为自己呼吁,我们却有必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主动去“接近”动物,用我们无穷的智慧来贴近牠们的心灵和声音。动物福利已经诞生,但是这还是基于动物被人类利用、受人类支配的前提。但是,人类是不是一定有资格、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有资格利用动物,动物在基础福利之上,是否还享有一定程度的权利?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认知思维的提高,我们作为客体,一定会对动物主体有更深的、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感受。我们更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们是谁? 爱德基金会让候鸟飞“守护鹦鹉”项目,成立于2021年1月,关注全球野生鹦鹉非法贸易现状、野生鹦鹉种群、及鹦鹉动物福利问题等。通过伤害干预、立法建议、公众倡导、个体救援,致力于改善鹦鹉面临的现状难题。让更多人能够了解鹦鹉的天性需求,和全球非法捕猎和贸易的严峻状态,从而作出正确选择。拒绝伤害鹦鹉,一起守护鹦鹉!
相关知识
鹦鹉的压力,你看得出吗?
不止是人会有压力,鹦鹉同样也有,如何缓解鹦鹉压力呢
养鹦鹉的利与弊 看完你还敢养吗
非洲鹦鹉,有你喜欢的品种吗?
狗狗压力太大的主要表现,中了三个左右,你还要留意了
4种低养护的宠物,减少你的压力
荒诞搞怪,铲屎的居然给自己的宠物纹身,你能接受这种美吗?
宠物:你了解这些品种的鹦鹉吗?
辽宁, 鹦鹉在女子耳环上表演杂技, 单脚倒吊还送上“窒息一吻”
【致鸟】晚上需要给鹦鹉盖笼布吗?
网址: 鹦鹉的压力,你看得出吗?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96267.html
上一篇: 原创 为 |
下一篇: 植物也能感受痛感?以色列科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