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喜欢宠物,上至皇家宫廷,下到平民百姓,这种风气都非常流行。动物与人之间,原本只是实用或敌对的关系,但人与宠物之间更多的是情感关系,养宠物也成为人们怡情养性的休闲方式。养宠物行为本身,因此也富有了更多的文化和情感意味。而沉迷于养宠物,人为“物”役,也常被批评是“堕落”的标志。就如许多著述在批评八旗纨绔子弟时,都会提到他们整天就知道提笼架鸟、斗鹰走狗。其实在明清时期,鸟与狗也都成了百姓喜欢且能养得起的宠物。
古代宠物大致可分为猫、狗、禽鸟、鱼等几大类,也有其他不常见的宠物,如虎、豹之类。
禽 鸟
禽鸟讨人喜爱,活泼有趣,生机盎然。白鸽、鹦鹉、雀、鹤、鹰等,都是古人喜欢养的禽鸟。
古代帝王尤其有养鸟的条件,如最有文艺格调的皇帝宋徽宗在“艺文之暇,颇好驯养禽兽以供玩”(宋岳珂《桯史》卷十)。
宋高宗也喜欢养鸟:“好养鸽,躬自放飞。”(《古杭杂记》)
养鸟的乐趣之一在于听其鸣叫,鸟能通过人的调教训练,发出复杂的声音。
据说明武宗喜欢画眉鸟,他听说以鹅脑喂养画眉,能令其声巧善鸣,就下令光禄寺每天供应300只乳鹅脑来喂画眉。这种劳民伤财的养法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
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谈到其祖父母喜欢养鸟,共有舞鹤三对,白鹇一对,孔雀两对,吐绶鸡一只,白鹦鹉、鹩哥、绿鹦鹉十数架。
其中有一只叫“宁了”的异鸟,“身小如鸽,黑翎如八哥,能作人语,绝不含糊”。
当祖母叫使婢时,它就应声曰:“某丫头,太太叫!”有客人至,则叫:“太太,客来了,看茶。”
家里有一个新娘子嗜睡,此鸟黎明即叫:“新娘子,天明了,起来罢!太太叫,快起来!”新娘子不起,就骂道:“新娘子,臭淫妇,浪蹄子!”新娘子由此怀恨在心,用毒药将此鸟毒杀。
张岱怀疑宁了就是秦吉了,这种鸟又名鹩,主要产于云南南部、广西南部及海南岛等地,灵敏聪明,训练后能模仿人语及动物叫声。
鸽子也是较为常见的禽鸟。
宋人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说:“东南之俗,以养鹁鸽为乐,群数十百,望之如锦。”
其实不只是东南,全国各地都养鸽子,古代还有信鸽,用以千里传信。一般的鸽子都是群养群放,场面壮观。
人们还把哨子挂在鸽子尾部,鸽子飞翔之时,哨子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燕京岁时记》就记载:“凡放鸽之时,必以竹哨缀于尾上,谓之壶卢,又谓之哨子。壶卢有大小之分,哨子有三联、五联、十三星、十一眼、双筒、截口、众星捧月之别。盘旋之际,响彻云霄,五音皆备,真可以悦耳陶情。”
北宋名士林逋隐居西湖孤山,不仕不娶,喜欢植梅养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以有“梅妻鹤子”之说:“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
养鱼和钓鱼
金鱼是家庭中常见的宠物。园林的湖溪之中,往往有金鱼点缀,室内也可用鱼缸蓄养。
养鱼之风始于北宋,理学家程颢说:“养小鱼,欲观其自得意,皆是于活处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三)看重的就是小鱼身上的生机与活力。
宋代最流行养的就是金鱼,民国时人胡怀琛在《金鱼谱》中考证说:“金鲫鱼,宋以前未见于诗人咏吟,大抵宋后始盛。”
宋代也流行钓鱼,有些皇帝喜欢钓鱼,与侍臣同钓,侍臣虽先得鱼,但因为皇帝还未钓到鱼,就不敢举竿。
动物斗戏
古代动物斗戏很多,如斗鸡、斗蟋蟀、斗鹌鹑、斗牛等。
斗鸡起源很早,《战国策·齐策》中谈到齐国的繁盛:“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
古代民间很喜欢斗鸡,斗鸡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汉学家高德耀还专门写了一本名为《斗鸡与中国文化》的书,详细梳理了斗鸡的形式、特点及其文化史意义。
斗蟋蟀在吴、越等地非常流行,早期人们只是通过斗蟋蟀来休闲,“金盆玉笼,聊寄闲情云尔”(清诸联《明斋小识》卷九)。算是一种闲人雅事。
《燕京岁时记》说:“当秋令时,一文可买十余枚。至十月,则一枚可值数千文。盖其鸣时铿锵断续,声颤而长,冬夜听之,可悲可喜,真闲人之韵事也。”
但后来为势利之徒利用,逐渐成为赌斗的工具,“自以财帛角胜负,而网利之徒设阱以诱,则戏而为博也”(清诸联《明斋小识》卷九),由游戏而变为赌博了。
秋天斗蟋蟀时,聚集各色人等,慢慢形成了一个与常态社会不同的“隐遁的社会”。(牟利成《隐遁的社会: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斗蟋》)
清孙珮《苏州织造局志》记载:“吴俗,每岁交秋,聚斗蟋蟀。光棍串同局役,择旷僻之所,搭厂排台,纠众合斗,名曰‘秋兴’。无赖之徒及无知子弟,各怀银钱赌赛,设柜抽头。邻省别属,罔不辐辏,每日不下数千人,喧声震动闾闬。”
因为蟋蟀难得,有人专门捉蟋蟀拿去卖钱:“秋七八月,游闲人提竹筒、过笼、铜丝罩,诣丛草处、缺墙颓屋处、砖壁土石堆磊处,侧听徐行,若有遗亡,迹声所缕发而穴斯得。”(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三)
古代有些地方流行斗鹌鹑,一般在秋冬时节进行。
鹌鹑“又名‘早秋’,笼至次年,尤善斗,恒在把握间玩之”(清李声振《百戏竹枝词·斗鹌鹑》)。京城之中“膏粱子弟好斗鹌鹑,千金角胜。夏日则贮以雕笼,冬日则盛以锦囊,饲以玉栗(粟),捧以纤手,夜以继日,毫不知倦”(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
中国古代亦有斗牛之风,如清代浙江一带尤为盛行,以金华最为有名:
“金华人独喜斗牛……每逢春秋佳日,乡氓祈报祭赛之时,辄有斗牛之会。先期治觞延客,竭诚敬。比日至之时,国中千万人往矣。”斗牛之日,组织者会专门辟出场地,搭设台子,围观者簇拥而至,牛头簪花,红绸披身,锣鼓开道。
参与的牛数十头,两两相斗,最后决出胜负,场面有时血腥残酷:“苍黄抵触,血肉淋漓,奔逃横逸,溅泥满身,冲出堤塍,掀翻台凳,不可牵挽。于是老妇孺子暨粉白黛绿者,哗然争避。或失足田中,或倒身岸下,遗簪坠珥,衣服沾濡,头面污损,相将相扶而去。”(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五)这场面简直可与西班牙斗牛节相比了。
也有主人不服气而相互争斗者,更是增加了场面的混乱。“金华近例,正月,乡人买健牛,各赴场相角,决胜负,至群殴,不能禁。”(清谈迁《北游录·纪闻下》)
宠物店
古代就有宠物店和专门驯养动物的机构,如在北宋开封最繁华的商业街潘楼,就有专门驯养鹰的“鹰店”。
大相国寺是“万姓交易”的地方,“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
也有专门豢养动物的地方,类似今日的动物园,供人参观游玩。
北宋的玉津园,乃是皇家林苑,“诸国所贡师(狮)子、驯象、奇兽列于外苑,谕群臣就苑中游宴”(《玉海》引《祥符诸国奇兽》)。
调教动物的现象,在宋代被称作“教虫蚁”。
古代的宠物很多,除了猫、狗,还有鹦鹉、孔雀、白鹇、鹭鸶等。尤其是鹦鹉,因能模仿人言,给人增添了很多乐趣。
文人雅士还调教鹦鹉读诗:“等候大家来院里,看教鹦鹉念新诗。”“碧窗尽日教鹦鹉,念得君王数首诗。”(五代花蕊夫人《宫词》)
还有人调教动物用以表演赚钱,如直到近现代还在流行的耍猴、海哥(海豹)表演、斗鸡、驯象、耍蛇、斗蟋蟀。
(本文选自王宏超著《古人的生活世界》彩图修订版,中华书局2022年出版,略有修改)
相关知识
书摘 古人也养宠物吗?
古人也养宠物吗?
萌宠发展史:古人也养宠物!那么他们养什么呢?
中国古人吃狗肉吗?
现在很多人养猫、养狗,古人都养哪些宠物?
【文化】古人养宠趣谈
文博日历丨古人也爱养鹦鹉?有壶为证→
文化冷知识:古人爱养什么宠物 ...@报考不讲李的动态
古人也爱养鹦鹉?这只来自河北的“小肥鸡”给出了答案
古人养宠记:猫狗是常规操作,虎熊狮也不在话下,比今人稀奇多了
网址: 书摘 古人也养宠物吗?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03327.html
上一篇: 宠物是如何被“制造”出来?人文主 |
下一篇: 织毛衣怎么起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