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概念辨析

概念辨析

/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

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谣言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你可能已经对谣言了如指掌了,但和谣言相似的概念——流言、传言、谎言,你也一样清楚吗?

学习,不能浮于表面哦~我们要登更高的山,下更深的海!今天,小田心就带领大家一起厘清这些概念!

一、谣言

(一)概念

谣言,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信息生产类型和传播形态,从人类社会诞生那一刻就随之出现,在人类可以想象的未来也多半不会消失,说它是“人类社会生活自始至终的伴生现象”也不为过。法国著名传播学学者让·诺埃尔·卡普费雷在其《谣言》一书中,就将谣言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传媒”。

随着时代不断变化,谣言的传播方式也不断发展,从最初口耳相传“窃窃私语”,到今天网络时代的“病毒式”“爆炸式”传播,谣言体现出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

尽管谣言的表现形态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但谣言的本质特征却亘古不变。《现代汉语词典》对“谣言”一词的释义是“凭空捏造的,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消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建明教授认为,“谣言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事实描述,并带有诽谤的意见指向,因此,它不是中性的传闻,而是攻讦性的负面舆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周裕琼在《谣言一定是洪水猛兽吗——基于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反思》中把谣言称为“未经官方证实却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对现实世界的假设,它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性说法,帮助人们解读当前模糊而重要的情境”。

Ps:上述这三种定义大家选一个记就可以,谣言的概念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只是在强调不同的侧重点而已。

从以上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对谣言具有人为性、目的性、虚假性、传播性等特征方面有着比较一致的认识。

(二)产生的条件

谣言反映了特定社会背景下谣言制造人的心态,谣言的产生与社会背景、个人心理、特定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1.社会背景

(1)社会危机,如在社会广泛出现群体危机和信仰危机,社会内部经济或政治矛盾激化时,谣言更易产生。

(2)正式渠道的消息传播不充分或不正确。事情在人们心目中越重要越不明朗,谣言就越容易产生。

(3)民众意见的发表受到限制。

2.个人心理

无论是谣言的制造者或传播者,他们都企图用谣言作为解除内心紧张状态的一种适应性手段,个人心理对谣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们对现状不满,利用谣言泄愤;焦虑不安和恐惧情绪,也会导致谣言的出现。人们在感到不安和害怕时,内心紧张,渴望知道更多的事实和消息。当没有确切消息时,人们的不安便会促使其寻找新的安定凭据。这时,任何提示都会使人接受,人们极易相信偶尔听到的有利于自己解除内心紧张的信息,并且乐于传播,而不管消息的真伪。

3.特定情境

谣言之所以能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一是由于群体内相当多的人同时对某件事表示关注,关心某事的人越多,相互间的情绪感染就越强烈;二是由于关心某事的全体成员对某事都没有确切的消息,都在积极地猜测事态的发展,交换有关信息,有的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消息灵通,而夸张地提高自己所述消息的价值,便导致谣言的产生和传播。

二、流言

(一)概念

流言是指不正确无依据的信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与L.波斯特曼在《流言心理学》 一书中提出了有关流言基本规律的著名公式:R=I×A。其中,R(Rumor)指流言,I(Important)指流言的重要性,A(Ambiguous)指流言的不明确性。流言的流量同问题对于当事人的重要性及有关其命题的论据的不明确性的积成正比。

Ps:这里要注意一下,国外研究中的谣言和流言都是用Rumor表达的,所以这里你既可以将它被翻译成谣言,也可以翻译成流言。在国内研究中,同样存在谣言和流言混用的情况,也有研究者认为谣言属于流言的一部分,大家不要觉得理解起来有困难,其实就是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同样,有学者将奥尔波特提出的公式(R=I×A)翻译成谣言公式,也有学者翻译成流言公式。后来,随着学者们的研究不断深化、细化,这一公式被不断发展,经历了以下几次修正:

1.R=I×A/C

由荷兰莱顿大学学者克洛斯提出,此处C指“批判意识”(Critical Sense)

2.R=U×I×I×A/C

由罗斯诺教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即Rumor=Uncertainty(不确定性)×Importance(重要性)×Involvement(涉入感)×Anxiety(焦虑)/Critical(批判意识)

3.R=I×A×J×E

由国内学者提出,Rumor=×Importance(重要性)×Ambiguous(模糊性)×Judgment(公众的判断力)×Encironment(环境)

4.公式如图所示:

由吴建老师提出,其中Stimulate为刺激性,News value为新闻价值,Media为谣言传播中的媒介,Transparency为透明度,Control为管控力度。

其实,这些公式没有必要都记,公式的发展体现的是学者们关注到的影响谣言的因素在增加,把握好就够了。

(二)特征

1.新奇性

求新好奇心理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流言内容新奇有趣,人们对新事物尚不甚了解,又要满足求新好奇的心理需要,于是就容易接受片面和不正确的信息。

2.失真性

流言本身就是不确切、无根据的传闻,再加上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有意无意地将信息加以改变、使其在传播中失去了本来的样子,甚至面目全非。

3.蒙蔽性

流言是虚假不实之言,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由于它的内容不仅与人们生活有密切关系,而且是新鲜、少见、有趣的, 这样就迎合了一部分不明真相的人的心理。有的人开始并不相信流言,但传得多了也开始信了。

4.广泛性

流言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一旦出现,一传十、十传百,迅速扩散开来,并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紧张的氛围。人们在这种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开始接受流言并相互传播,流传范围越来越大,流行速度越来越快。当一种流言几乎人人皆知时,它的扩散速度会慢下来,直到消失。

(三)产生的条件

1.社会发生剧变

如在战争、灾害、动乱、社会转型期,公共突发事件等情况下更易发生流言。由于原来的社会秩序被打乱,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难以适应社会变化,会惶惶不安,缺乏安全感,企盼得到解决方法,了解事变发生的情形,预想未来的境遇等,因此,更易接受和传播流言,以求得安全感,填补心理空虚。

2.沟通渠道不畅

人们有了解世界、理解环境的需要。正式的信息传递渠道受阻必然导致信息缺乏,情况模糊。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能听到的声音突然听不到了或听不清了,会更加紧张不安,而流言缓解了这种“信息焦虑”。

3.涉及切身利益

如有关个人利益得失的问题,对个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个人前途有重大影响的问题等,都更易触碰到人们的敏感神经,并削弱其理性思考的能力。

三、传言

(一)概念

传言俗称小道消息,是人际交往过程中非正式沟通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对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特殊作用。同时,传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不可能被禁止、更不可能被消灭的,但它可以被控制。

(二)特征

1.自由性

传言不受组织机构的监督和限制,直接沟通,灵活方便,传递迅速。一般在社会的下层流动, 有时也会波及中、上层。

2.突发性

传言与人们的心理危机状态密切相关,每一次较大的社会动荡,都伴随着传言。

3.变形性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言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身兴趣及经验体会,或多或少地进行夸张加工。传播距离越远,就越失真。

4.多样性

传言内容多为政治、经济、政策、人事等与传言者利益有关的、正式沟通网络中尚未出现的消息,以及名人动态、他人的私生活等与传言者情绪有关的、正式沟通网络中不可能出现的消息,此外也有一些科普、文化、宗教等与传言者兴趣有关的、正式沟通网络已经出现的消息。

5.周期性

传言从产生开始,传递速度就会由慢而快达到高峰期,然后急速转入衰退期,这就是传言的一个周期。多数传言只存活一个周期。但有些传言会出现多个周期,即几次衰退,又几次兴起,即反复性传言。且每次反复,都会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因为这种传言有多次强化的效果,所以其影响比单周期传言要大得多。

6.指向性

名人、权威人士、领导干部等最易遭受流言袭扰,在特定范围内,这种指向性尤为突出。这既与他们的地位和工作特点有关,也与平时活动中其优点和长处过于突出而缺点和短处被掩盖有关。当然,也不排除某些人因职务、荣誉与自身实际情况不相称而成为众矢之的的可能性。

四、谎言

从说话人一方来看,若其在主观上认定某表述为真或假却故意将其说成假或真并期望听话人相信该表述是自己真实意图的流露,那么,该言语表述就是谎言。

从接受者一方来看,若其认为说话者所表述的信息与自己的主观认识不一致,则该言语表述就是谎言。

(一)特征

1.主体性

说谎是涉及人的活动,人的认知、情感、交际意图和意识程度都会影响谎言的生成和理解。

2.灵活性

谎言是发生在一定语境中的语言现象,因此,交际语境对谎言的生成和理解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语境可能会催生不同的谎言。

3.动态性

谎言的生成要经过一个选择相关语境因素(如听话人的外貌、年龄、语言特点、周围环境)、形成语境假设(即用何种谎言形式最合适)、生成谎言的动态过程。

五、谣言与流言、传言、谎言的区别

(一)谣言VS流言

1.针对性的差异

谣言往往针对社会公众事务领域,其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而流言往往更多地指向一般个人及家庭、亲友等,更多地针对品德、品质、行为等“个人领域”,较少侵入社会公众事务。

而且,相对于谣言,流言出现的情境更为具体和贴近,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希望归属于某个群体的心理需求,如受众在某个QQ群或微信群的会呈现“趋同性”,因为渴望群体认同。

2.真实性的差异

谣言以“捏造”为最主要特征,流言则不然。即使仅从语义上分析也可以看出,虽然部分流言也属“虚假信息”,但其特征要点却在于“流传”,而非“捏造”。

3.传播行为的差异

谣言制造者往往希望其“产品”能够在公共空间、大型网络平台上进行“点对面”的大规模传播,从而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本质上是一种群体行为。但流言往往是一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在汉语民间语境中又称“流言蜚语”“搬弄是非”“嚼舌头”,多在比较私密的、范围有限的人际交往圈子中流传。在网络时代,则往往通过同事、同学等熟人构成的QQ群、微信群等网络社交平台上流传,其传播往往带有“悄悄话”特征——“点对点”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具有“增进社交黏度”的功能,带有某种“亲密社交行为”的性质,其内容影响力大多局限于社交圈子层面。

4.词性色彩上的差异

重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认为,相对谣言而言,流言的感情色彩更偏于中性,因为“流言是在社会公众中相互传播的有关共同问题的信息,可能不确切,但并非有意讹传。而谣言则是有意捏造的关于某人或某事的信息,往往是虚假的”。

(二)谣言VS传言

1.“生产者”不同

制造谣言,往往具有诋毁攻击特定对象(个人、群体、机构甚至政权)的目的,其“生产者”很有可能就是对于诋毁对象怀有敌意的个人或群体。因此,谣言的来源往往相对明确,起源时间也较为切近,具有较强的可追溯性。而传言的“生产者”则通常是某些由于时代或学识的局限而缺乏科学或社会常识的群体,“生产日期”也相对较为久远,甚至因天长地久而演化为民间习俗,想要找到源头比较困难。

2.意图指向不同

谣言在主观意图上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通常指向社会公共大事或名人。而传言类型的虚假信息主要指向生活事务领域,最常见的如衣食住行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信息,涉及民众生活的比较多。听信者和传播者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常识的匮乏,想当然地对事物作出了错误的理解和解释,并无对特定对象的恶意。

3.传播过程不同

谣言除了是人为刻意制造以外,其整个传播过程也一直有制造者的主动参与介入,力求引导受众。而传言不仅源头不可靠,其传播过程更没有人去刻意控制,而是任其自然流传、自生自灭,即使介入传播的人,往往也是不自觉的、被动的。

另外,有一部分传言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被证实是符合事实真相的。这类传言之所以最初被认为是传言,是因为刚开始信源不明确,又尚未经过官方、权威信源的证实。这类传言大多涉及人们生活重要事项的相关政策变动信息和重要生活物资的价格调整信息等。

(三)谣言VS谎言

1.对人与对己

谣言制造者,除极个别极端案例外,如幻想型精神病患者,其行为基本上是针对他人的。而谎言则往往针对编造者自己,或编造学历,或编造事迹,或编造境况,或编造年龄,或编造身世….总之,绝大多数谎言,都是编造者为了“抬高”自己或避免自己受到“矮化”,而针对自己编造的虚假信息。

2.主动与被动

谎言的目的是掩盖真相,制造者多数是为了掩饰某种不愿为人所知的真相,很大程度上具有“被动防御”的性质。而谣言的目的是为了制造一个真相,它具有主动进攻的性质。简而言之,谣言的特点是“骗”,而谎言的特点是“瞒”。

3.传播与控制

从传播角度看,谣言制造者更希望其“产品”传播范围越广泛越好,会竭力推广其“产品”。而谎言制造者一般来说不但不想扩大传播范围,反而在多数情况下会竭力掩饰其谎言的存在,尽量缩小其关注和知悉范围,甚至编造新的谎言来对旧谎言予以覆盖和消除。

同时,由于谣言传播的广泛性、大众化,“病毒式”“爆炸式”传播成为常态,因此,谣言一旦传播开来,即使是制造者也可能难以控制,往往处于失控状态。而谎言由于编造者有意识控制其传播范围,几乎不可能任其广泛传播,相对来说可控性较强,失控的可能性很小。

注意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在心里想“啊,终于完了”~

其实,上述内容虽然看起来比较多,但理解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你只要记住小标题,明白每一点讲了什么,当你进行回应或使用它的时候,这些知识点是很容易调动起来der~

如果大家还有一些困惑和感想,欢迎到评论区分享哦~

参考文献:【1】谣言特征及与相关类似概念的异同辨析——浅论谣言与传言、流言、谎言的不同特征,王绮,王德强【2】论传言、流言与谣言心理,刘玉梅【3】网络谣言界定及法律规制,刘鹏【4】谎言的语用特征,曹悦

联系我们

立足川大 辐射西南

专注于新闻传播类考研

欢迎加入全新Q群交流

川大2021级:970443302(20年底初试)

川大2022级:808756384(21年底初试)

西政2021级:861136765(20年底初试)

成理2021级:964351786(20年底初试)

相关知识

概念辨析
宠物常见传染病症状辨析
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辨析
154.从饲养宠物辨析他人心理
【辨析】教综易错点—皮亚杰认知发展的结构: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连载六)
【心理测试】从养宠物辨析他人的心理 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宠物智能家居概念
连续学习与概念表征
2019红点设计概念大奖
要点:宠物病理概念

网址: 概念辨析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07242.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设关系模式R(A, B, C,
下一篇: 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