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虾能感觉到疼痛吗?人们尝试揭开意识之谜
![参考消息](http://img.mcbbbk.com/upload/news/2024/0922/photos/middle/20240922144006_6mdj_ib1v6fds.jpg)
参考消息网5月28日报道 龙虾能像人类一样感知到疼痛吗?英媒称,科学家正试图解开意识之谜。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5月23日报道,人类已经知道,龙虾和人类一样具有伤害感知系统。人类有这种特殊的“传感器”,因此在受伤时会畏惧退缩、或哭泣。
人们观察龙虾后,发现这种动物也能够感觉不适。比如,一旦被厨师扔进滚水中,龙虾就会蜷缩尾巴,好似痛苦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虾有意识吗?(视觉中国)
然而,这当真是它们“感觉”到了吗?或仅仅只是条件反射呢?
人类一个简单的动作,背后是大脑中一系列复杂的意识经验。我们不能假设其他动物也会有这样的意识——尤其是大脑结构和人类大不相同的动物。
但也不无可能,有些科学家甚至认为,连龙虾这种没有任何内部经验的物种,也许都能产生意识。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神经科学家托诺尼说:“比如说狗,行为方式更接近人类,身体结构也与人类更加相像。狗与人类的大脑结构也差得不远,因此犬类也有内部经验,它们看东西、听声音的方式和人类是一样的,也就合乎情理。但要说龙虾也能这样,就很难让人信服。”
意识研究的众多难题之中,就有这么一项:大脑构造如果和人类的大不一样,是否还能够产生意识?其他难题还包括,人类大脑中的意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意识?有朝一日,人工智能是否能实现这样的感知?
整合信息理论
报道称,托诺尼或许能解开这些谜题。他提出的“整合信息理论”虽然目前尚未被证实,但是其中一些假说,是能够用实验验证的。我们很快就能知道该理论是否正确。
2004年,托诺尼发表了意识理论的第一篇文章。后续不断扩展和完善了这一理论。
托诺尼提出,意识经验是需要精心安排的。打个比方,一个人环顾四周,会对周围物体之间的相对坐标有所了解。意识经验也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个体之间也“有所区别”。根据状况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意识经验产生。
也就是说,意识经验有许多种。除此之外,意识经验具有集成性。当人们看到桌子上的一本红书时,虽然刚开始,我们会将其外形、颜色、所在位置分开处理,但是在同一个经验中,这几项属性最后也会被集成、整合到一起。大脑也会通过其他的感官整理信息。
根据这些公理,托诺尼提出,我们能够从“信息整合”的水平上识别出一个人(或动物、人工智能)的意识,意识很可能就藏在大脑(或电脑的CPU)里。
他的理论认为,单一经验中所需要感官共享和处理的信息越多,意识的水平就相对越高。
意识之谜
在研究睡眠的各个阶段时,托诺尼发现,人们在浅层睡眠期间的梦少——对应TMS相对简单;深层睡眠期间经常会出现梦中意识,此时大脑的信息整合水平更高。
大胆的假说需要确凿的验证——科学界鲜有比意识之谜更深刻的问题了。
托诺尼目前的验证方法,只是提供了验证大脑信息整合作用的一个“测算替代物”。要真正证明该理论的价值,还需更加成熟的工具,能够以更加精确的方式、推算出大脑的各种信息处理过程。
如果整合信息理论最后被证实了,很多事情会随之改变。比如,如果能证实龙虾等生物确实存在意识,将对动物权利保护有变革性的影响。
该理论还能够解答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困惑。在托诺尼看来,如今的计算机基本构架(晶体管网络),构不成信息集成的产生水平,更不用说产生意识了。因此,即使程序设定人工智能可以像人类,也绝对不可能有像我们那样丰富的内在世界。
他强调说:“计算机的物理构架大同小异,任何构架都无法产生意识。”所以谢天谢地,《人类》和《西部世界》剧集中的道德困境永远不能成为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托诺尼的理论,《西部世界》剧集中的道德困境永远不会成为现实(资料图)
目前我们还不能知道龙虾和电脑是否能有意识。但是在未来,托诺尼的理论或许能够帮我们理解完全不同于人类的“思想”。
【延伸阅读】当动物开始吃人类食物、垃圾或宠物时……
参考消息网2月28日报道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2月22日刊登题为《人类食物如何在改变野生动物》的文章,作者是维多利亚·吉尔,文章摘编如下:
如果一只熊醒来饿了,垃圾箱、垃圾填埋场、农场甚至汽车都可以给它提供一顿饱餐。
不过,在日益城市化的环境中,熊和其他野生动物吃“人类的食物”越来越多,这正在改变它们的行为和生理。
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吃了大量人类食物的熊冬眠时间减少了差不多50天。
这产生了“隐性影响”,超出了正常冬眠时间的基本需要。
有迹象显示,较活跃的熊,其细胞老化快于饮食习惯较正常的熊。研究人员发现它们的DNA发生了变化,即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名为端粒)明显减少。随着动物年龄的增长,那些保护帽自然会缩短。
这是微妙且重要的生理变化之一。这与它们以家畜、食品垃圾甚至人类的宠物为主要饮食组成部分的现实相关。
在科罗拉多州开展这项有关熊的研究之前,研究团队中有人进行了另一项研究。研究揭示了北美的美洲狮是如何从捕食野生猎物转向投机取巧猎食家畜甚至吃狗和猫。
这除了让这类食肉动物与人类发生冲突,还让它们的尸体进入了新的生物学领域。科学家在论文中指出,当美洲狮以宠物为食时,它们可能是在吃携带“共有病原体”的动物。能够感染家猫的疾病也可能具有感染美洲狮的能力。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科学家乔纳森·保利博士说,这一切都证明“某些生态系统面临新的现实”,因为它们正在被人类以及我们所种植、培养和丢弃的东西进行改造。
保利博士对英国广播公司新闻频道的记者说:“看看越来越受人类存在影响的环境,我们就知道哪些物种能够利用这些资源,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捕食中的黑熊(视觉中国)同样来自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博士生丽贝卡·柯比首次开始进行黑熊研究时,是要了解人类食物对黑熊的重要性。通过分析这些动物的血液和毛发样本,她发现它们的饮食中多达30%由这种食物构成。
进一步研究显示,它们的细胞中出现了人类食物的信号。吃人类食物较多的熊不仅冬眠时间减少,而且它们的端粒也变短了——实际上它们的细胞老化得更快。
柯比说:“这进一步证明了无处不在的人类食物可能对野生动物产生影响。”
最近俄罗斯的一个偏远地区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因为几十只北极熊进来寻找食物。海冰变薄加上刺鼻的、容易接近的食物垃圾,这对熊来说是不可抗拒的。
最近的一项研究跟踪了伊比利亚半岛濒危的埃及鹰,发现它们喜欢栖息在靠近垃圾填埋场的地区。吃从垃圾场觅来食物的雏鸟,比其他雏鸟“营养好”,而且“食物短缺的时候也少”。
但是,尽管这些鸟儿吃东西不挑拣,但我们堆积如山的垃圾似乎并不具备鸟类成长所需的全部营养。靠生活垃圾场喂养的雏鸟,其体内的维生素和有机化合物含量较低,而这些维生素和有机化合物对它们的免疫系统发挥作用十分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在进食的北极熊宝宝(视觉中国)巴塞罗那大学保护生物学小组的博士生海伦娜·陶勒·艾米特勒解释说,这些垃圾填埋场对该物种的营养是一把双刃剑。
她说:“我们开始看到这些‘隐性影响’。但我们仍在努力弄清这些是如何改变这些(野生动物)群落的。”
(2019-02-28 13:31:18)
【延伸阅读】一代新型“网红”来袭,但他们可能不是人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虚拟视频博主是Cosplay爱好者模仿的对象。
参考消息网12月24日报道 英媒称,无论是YouTube还是Instagram,一代新型“网红”潮流似乎已经袭来。他们是虚拟人物,却时常以假乱真,如同现实人类一样聊天。未来,我们的偶像会是一群虚拟人类吗?
据BBC中文网12月19日报道,“绊爱”(Kizuna AI)在YouTube上有230万粉丝。她几乎每天都会发布视频,面对镜头讨论生活、爱情和电子游戏。
但她实际上是一个由电脑生成的虚构角色,外表是一个年轻女人,声音来自一名演员。她自称是先进的人工智能。
报道称,她也是近段时间风靡日本的虚拟YouTube博主之一。
吸粉力强
据报道,虚拟视频博主们拥有卡通的外表,运用廉价的运动传感技术生成。与普通的YouTube用户一样,从人际关系到电视节目都能成为他们口中的日常话题。
有迹象显示,这种虚拟人类正越来越流行。今年早些时候,总部位于东京的数据研究公司“本地用户”(User Local Inc)报告称,目前,YouTube上虚拟博主的数量已超过4000个,在两个半月的时间里翻了近一番。对此类亚文化感兴趣的,并不只有日本人。
日本虚拟现实新闻网“帕诺拉”(Panora)的运营者広田稔(Minoru Hirota)说:“这已是一种趋势,在去年一年里尤其被很多人关注。”
“‘绊爱’在欧洲、美国、泰国和韩国都很受欢迎。据说其YouTube频道有超过一半的订阅用户来自海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绊爱”在YouTube上有超过200万粉丝。
2016年,“绊爱”开始生产视频。不久后,一波YouTube虚拟视频博主开始出现,其中包括带有猫耳朵的“辉夜月”(Kaguya Luna)、穿着西装的“巴卡鲁马”(Baacharu)和“狐娘”(Nekomasu)。
広田稔解释说:“‘狐娘’是一只长着狐狸耳朵的可爱女孩,但她的声音却来自一名在便利店兼职工作的男性。”
虚拟博主“阿美大和”(Ami Yamato)来自伦敦,她常在真实场景中出演,视频中还经常有真人坐在她的旁边。
真实与虚拟的重叠似乎是一个百谈不厌的话题。今年8月,日本唱片公司樱花音乐(Sacra Music)为“辉夜月”举办了一场“音乐会”,吸引了200名观众。
此次活动的举办地并非一个真实地点,而是在共享的网络世界。每位观众都坐在家里,戴着虚拟显示头显。在“音乐会”中,他们被显示为挥舞着荧光棒的棕色光点,成群结队的虚拟人类一起观看“辉夜月”在舞台上表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代新型“网红”潮流似乎已经袭来,只不过,他们可能不是人类。
人造名人
像“辉夜月”和“绊爱”这样的虚拟视频博主并非新鲜事物。2007年,日本媒体公司“克里普敦未来”(Crypton Future)决定为其语音合成软件设计一个相关的角色形象。结果,梳着天蓝色马尾辫的16岁女孩“初音未来”(Hatsune Miku)横空出世。她后来出现在各种漫画、动画和电子游戏中,甚至以全息图像的形式出现在演唱会现场。
当虚拟视频博主在日本兴起时,虚拟人物也大规模进军Instagram。例如,“蜜葵拉”(Lil Miquela)通过电脑生成的自拍照已经吸引了150万粉丝。与“阿美大和”类似,她经常出现在真实人类的身旁。
“蜜葵拉”自称巴西裔美国人,是一名19岁的模特。她甚至和其他虚拟Instagram用户有过关系和争执。不过,所有此类用户都与洛杉矶的一家公司有关联,而该公司得到风险投资大腕的支持。
Instagram上另一位虚拟明星是“舒杜·格兰”(Shudu Gram)。当她2017年第一次在平台上亮相时,她戴着南非恩德贝勒人(Ndebele)传统的金色项环。
这张风格鲜明的照片引发了人们很大的疑虑。虽然它们看起来像是有专业布置和打光的时尚照片,但实际上是用3D软件制作的。
在虚拟人物的世界里,匿名可以成为一种强大力量。如果舒杜·格兰的创造者身份仍是个秘密,人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再或者,如果“绊爱”并非建立在对人工智能的幻想之上,她还会像现在这样受欢迎吗?
在这种亚文化中,包含着一种更深入的亚文化,広田稔称之为“虚拟——美少女——化身”。在这种文化中,男性插画师绘制女性角色,然后用变声器变声。长期以来,互联网让人们很容易将自己展现为不同性别,広田稔还将这一现象与日本歌舞伎剧院中更古老的传统“女形”(Onnagata)——一种让男演员扮演女性角色——进行了比较。
広田稔认为,这是许多人创造虚拟形象的核心原因:“在日本,很多人不想让自己出现在互联网上。虚拟博主可以帮助那些人。”
利润丰厚的亚文化
不过,归根结底,虚拟“网红”崛起的驱动因素很可能是钱。
“这是一种利润丰厚的亚文化,各大品牌在这方面投钱是有意为之的。这些虚拟的YouTube用户也紧跟风口。”
“绊爱”和“蜜葵拉”等账号很像YouTube或Instagram上的网红,他们会吸引知名公司的注意,公司则投钱让他们的产品有特色。因此,为了达到此目的,使用一个可控的虚拟化身而不是真人模特可能反而具备优势。
“我绝对相信广告的角色驱动性质,有助于把日本的虚拟视频博主打造成到比普通人更有吸引力的东西,因为它们更容易营销和推广。”Cosplay和动漫爱好者劳伦·亨特说。
威尔逊也持类似看法。他说,可以想象,未来的时尚品牌会有自己的虚拟角色,类似于克里普敦未来公司的“初音未来”,甚至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社交媒体,它可以是一只吉祥物或一名模特。
“否则,他们或许努力提升模特的形象,但几个月后,合同到期时模特们却跳槽去了竞争对手的品牌。有了这种技术,他们可以在使用真人模特时,同时发展出一个角色。”
随着面部识别技术越来越普及,生活在小说里似乎不再是梦想。无论虚拟YouTube或Instagram博主在未来成为互联网的一部分,还是仅仅昙花一现,至少现在,虚拟与现实的界线已然模糊。
(2018-12-24 09:35:00)
【延伸阅读】美媒:科学家用AI“时光机器”解密古代社会
参考消息网4月2日报道 美媒称,科学家用人工智能(AI)和X射线解密古代社交网络。
据美国《连线》月刊网站3月21日报道,卡塔鲁奇娅·萨沃纳里奥的遗嘱在威尼斯国家档案馆保存了650多年,从未有人读过它。学者们不明白,为什么这份写于1351年的文件从未被打开过?
但对物理学家福齐亚·阿尔贝廷而言,这份6页纸的文件正好适合做实验。
阿尔贝廷目前在意大利的恩里科·费米研究中心工作。她希望不解封这份遗嘱而读取其内容,她的办法是利用X光透视。在2017年的一次演示中,阿尔贝廷和她的团队用X光照射这份文件,以此方法为其中的文本拍照。然后,利用一些算法,他们以数字手段展开这6页纸,从而清晰地重制其中的手写单词。
他们尚未完全弄清楚这份文件的内容。阿尔贝廷说,萨沃纳里奥使用了一种旧的意大利语形式,与他们合作的档案官员还在解读这种语言。但这一技术应该可以帮助历史学家在不损害物品本身的情况下研究文本。阿尔贝廷说:“另外阅读这份遗嘱的唯一途径是将它剪开。”
跨越欧洲2000年历史
阿尔贝廷正在参与一个称为“时光机器”的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制造一种类似谷歌的搜索引擎,并且该引擎的搜索范围将跨越欧洲2000年的历史。
洛桑联邦理工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卡普兰说,为了做到这一点,研究人员计划对欧洲各个城市的档案文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将它们纳入一个数据库。卡普兰将领导“时光机器”项目的合作事务。卡普兰认为,最终历史学家可以利用阿尔贝廷的X光技术在一个自动化程度很高的过程中扫描大量未打开的大部头书。然后,他们可以将这些扫描结果输入卡普兰团队正在开发的一个由人工智能推动的文本识别算法中。该算法将自动把有关文本送入一个数据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时光机器”不只是时髦的应用。它巨大的数据库将让历史学家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和更大的地理范围中研究社会组织模式。该项目是过去几年来一种新趋势的一部分。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试图使用数据科学来从旧文本中发掘新信息。奥地利科学院的历史学家约翰内斯·普赖泽尔-卡佩勒说,当历史学家为他们的科研项目申请研究基金时,“你要建立一个数据库并做一些网络分析,这几乎是一个必要条件”。
例如,莱顿大学的历史学家茜尔德·德韦尔特和她的团队已经建造了一个工具。该工具会在数字化的中国和朝鲜文本中自动标记人名、地名和时间。他们已经设计了数据库,这样它可以同地图绘制软件相连,以便更容易直观地展示人如何在时空中移动,以及思想如何在时空中传播。
数据科学防止“择优挑选”
这种基于数据的方法可以就过去提供一种新鲜的视角。普赖泽尔-卡佩勒说,传统上,历史学家使用叙事来理解过去,并把他们的重点放在“大人物和重要地方”上。这种框架可能导致“择优挑选”,这样学者们只会强调支持他们叙事的案例。他说,在历史研究中,择优挑选依然经常发生。
数据科学会部分地防止这种主观性。普赖泽尔-卡佩勒说:“如果你系统地搜集证据并将它们放进一个数据库,你会摆脱择优挑选。”这可以让历史学家避开占支配地位的叙事。例如,普赖泽尔-卡佩勒绘制了一些网络来识别拜占庭帝国文件中的重要角色。这些人在对这些文件的初步阅读中显得并不起眼。他说:“他们不是最容易受到关注的人。但他们总是存在于背景中,将各个人群联系起来,而本来这些群体可能不会被联系起来。”
(2019-04-02 15: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