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学院产学研统筹推进促进“非遗”传承
学生在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展览室参观
李明珍在教学生小花戏
晋中学院师生与民间艺人合影
晋中学院学生在学习非遗制作技艺
晋中学院学生在灵石县灵尚手工刺绣传习所
随着时代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加之老一辈非遗传承人年事渐高,“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目标,成了非遗传承的首要挑战。高校集纳莘莘学子,又拥有丰富的文化学术资源,在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中有特殊担当。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晋中学院探索多元课堂,夯实传承平台,为“非遗”传承和发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传承 :“非遗大师”走进课堂
“一辈子也没想到我能登上大学讲台,在大学课堂教小花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明珍对自己艺术人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感慨良多。
在晋中学院,剪纸、刺绣、左权民歌、形意拳、平遥推光漆器等10多个非遗项目进入课堂,多位民间艺人在大学讲台闪亮登场,成为晋中学院教学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
2012年12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晋中学院“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正式成为山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7年5月,“晋中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项目正式启动。
多年来,晋中学院致力于加强“非遗”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打造“非遗大师”工作室,创新“非遗”教学团队,让“非遗”大师参与课堂教学工作,形成协同创新的产学研教学研究模式。
聘请国家级和省级“非遗”大师进校园担任特聘教授,参与“非遗”课堂教学,并成立“非遗”大师艺术工作室。邀请“非遗”大师定期来校讲学,开展“非遗”传承活动。美术系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薛生金担任校“非遗”传统工艺特聘教授,建立了平遥推光漆器大师工作室;音乐系聘请“羊倌歌王”石占明、“小花戏泰斗”李明珍、“开花调歌后”刘改鱼担任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特聘教授,建立了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大师传承工作室。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来校讲学,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学生可以在校园选修研学“非遗”各项技能。传承人通过以师带徒的方式对青年教师和大学生进行手把手传授,为大学生展示晋中民间艺术的魅力,促进非遗项目在师生中的传承,培养并增强了年轻一代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受到学生热烈欢迎。
而在校内,晋中学院不断加强“非遗”传承师资力量的建设。2010年成立了“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设立了文化生态基础理论研究所、民间艺术研究所、民俗研究所、非遗旅游资源研究所,还在校内相应的学院设立了各类民间艺术研究室。在美术学院设立了民间美术研究室,在音乐学院设立了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研究室。“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于2012年成为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5年成为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
依托“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的师资力量和科研优势,晋中学院整合学校音乐系、美术系、中文系以及全校文化艺术类学科,加强对传统民间音乐、舞蹈、美术和传统工艺等方面的课程体系建设,为“非遗”传承、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实践: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晋中学院不断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努力拓展各类校内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的实习和实践需要。
在美术系加强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艺等方面的美育课程建设等工作;在音乐系加强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的美育课程建设等工作。从2007年起就开设了漆艺——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晋商“三雕”装饰艺术、陶艺、刺绣、剪纸、祁太秧歌、左权民歌、左权小花戏等为教学内容的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晋中“非遗”传承地的实践活动,开展“非遗”产业策划、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等相关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中,以“非遗”相关选题作为毕业设计内容,引导学生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性设计等工作。这些课程和实践展示了晋中民间艺术的魅力,培养并增强了年轻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为了让“非遗”更有活力,不少“非遗”传人不再“固守作坊”,而是与高校合作,开辟“非遗”传承的“校企合作”模式。围绕“非遗”项目传承活动的开展,按照“校地融合、资源共享”的理念,晋中学院在校内建立视听演艺模拟舞台、陶艺基地、书画装裱实训基地、漆艺实训基地等,在校外与大同云冈石窟艺术研究院、平遥古城、清徐葡萄酒厂、介休张壁古堡旅游公司、灵尚绣品等研究所和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通过挖掘优秀传统艺术传承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形成了集“非遗”传承实践、教学研究、创新设计、技能锻炼、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实现了合作共赢。
晋中学院与非遗传承人携手并肩,通力合作,改革“非遗”教学方式,营建人人知晓、热爱、学习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平台,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基因不懈努力。
互动:成立“非遗”学生社团
与传统的“非遗”技艺传承方式相比,高校在人才培养、教育环境和创新平台等诸多方面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高校集中了诸多学科的高层次研究人才,能够帮助非遗技艺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整合相关学科领域,突破原有束缚,广泛传承,创新发展。而高校社团历来是高校特色文化蓬勃兴盛之地,而今也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晋中学院大力支持“非遗”学生社团的建设工作,将其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以来,一批以发展兴趣爱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学生社团相继成立,热爱民间艺术的学生自发组合在一起,卓有成效地开展各种“非遗”实践活动。美术学院成立了“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艺术爱好者工作坊;音乐学院成立了“亲圪蛋”大学生民间音乐艺术团和“亲圪蛋”民族风组合。有关传统文化和艺术方向的学生社团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组织了一系列“非遗”实践活动。例如,观看博物馆“非遗”专题展览活动、参与“非遗”品牌策划活动、参加“非遗”志愿者实践等一系列有意义的专题活动,学生主动参与到“非遗”学习、体验、保护、传承、创新性设计的活动中来。
在“非遗”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植根于地方音乐、舞蹈、美术和传统艺术手工艺等优秀的传统艺术门类;在课程内容层次上,兼顾理论、欣赏、实践等多个方面,做到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统一;在课程形式上,采取课堂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方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能力培养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非遗”学生社团的活动,使“非遗”传承不再是老一辈的老生常谈,而是成为教师、学生和“非遗大师”之间的互动。晋中学院副院长李山岗告诉记者,“非遗”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它既不同于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又与自身的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各种类型的“非遗”进校园,让大学生近距离了解了“非遗”,也吸引大学生加入感兴趣的“非遗”社团,大学生通过微信、微博等现代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瞬间把各种各样的非遗项目推广、传播到更大、更广的空间范围,打破了一直以地域性形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限制”,对非遗的推广、传播乃至传承都有积极作用。
来源:晋中新闻网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晋中学院产学研统筹推进促进“非遗”传承
融合黎族非遗技艺创新艺术课程体系
“点翠”:动物保护与非遗传承之困
打造宠物经济、非遗文化等城市消费新流量
全国首个非遗大师合伙人平台非遗徽街金秋盛放
当“非遗文化”撞上“商业创新”,会擦出怎样火花?
民族非遗主题类体验游戏模式设计与文化传播研究
非遗加说唱、土陶捏萌宠!今年展演体验有点潮
非遗菜系传承人、宠物摄影师、创客指导师…这些新职业突然火了!
倒计时9天|四川省大学生非遗影像创新大赛作品征集!
网址: 晋中学院产学研统筹推进促进“非遗”传承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24315.html
上一篇: 跨界融合:科技与艺术的交汇点 |
下一篇: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