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过程中,疾病防控是保障猪群健康和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环节。本文为您详细解析20种猪场常见疾病及其防治策略,帮助猪场管理者有效应对各类健康挑战。
一、猪呼吸道综合征
背景
以蓝耳病为基础,支原体及多细菌并发的呼吸道疾病,常见猪群表现出严重的呼吸道症状。
防治策略:
疫苗免疫:重视支原体疫苗免疫,同时做好猪瘟、伪狂犬病、圆环病毒及蓝耳病的免疫工作。
药物控制:
预防性混饲:每1000kg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100mg/kg,视情况调整药物配伍。
控制性药物方案:针对病情执行“替米考星+”方案,有效控制并发症。
管理措施:强化通风和保暖,保持适当频率的消毒,减少病菌传播风险。
二、猪高热综合征(高热病)
背景
以高致病性蓝耳病为基础,猪瘟为主要死亡原因,副猪嗜血杆菌常伴发感染,导致高热症候群。
防治策略:
混饮方案:每1000kg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卡巴匹林钙用于防止炎症损伤脏器,口服葡萄糖和小苏打能提高存活率,连续使用5~7天。
混饲方案:每1000kg饲料中加入20%替米考星2kg及荆防解毒散(精制的)2kg。若出现病毒性并发症如猪瘟、伪狂犬病,可通过疫苗解决,细菌和原虫性并发症则使用氟苯尼考。
注意事项:
采食量不足时,依赖饮水投药,确保药物摄入。
治疗顺序:先保命,后抗菌;先控制细菌,再处理病毒;先免疫猪瘟,后处理蓝耳病。
三、多系统消耗综合征
背景
圆环病毒是主要病因,常见于保育期猪只,表现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和多种并发症。
防治策略:
疫苗免疫:免疫效果显著,仔猪14天、21~35天分别注射疫苗1mL/头,保护期可达3个月。
药物控制:
增强非特异性免疫,预防并发症。林可霉素100mg/kg配合大观霉素(或新霉素)及清瘟败毒散效果明显。
使用75%复方磺胺氯达嗪钠粉500g,辅以黄芪多糖、多维氨基酸等,增强猪体质和抗应激能力。
管理措施:加强通风保暖,使用过硫酸氢钾制剂进行日常消毒。
四、肾病与皮炎综合征
背景
与圆环病毒及免疫反应相关,常见于生长肥育期猪只,表现为肾脏病变和皮肤炎症。
防治策略:
药物控制:
混饲方案:每1000kg饲料中添加清瘟败毒散、茵陈蒿散、卡巴匹林钙及抗菌素。
混饮方案:每1000kg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及小苏打1kg,连续使用1周。
注射方案:黄芪多糖注射液稀释头孢噻呋钠粉针,加入少量地塞米松进行注射。
消毒措施:使用对皮肤刺激小的温和型碘制剂进行带猪喷洒,减少感染风险。
五、传染性胃肠
背景
由病毒引发的急性肠道感染,损伤小肠绒毛,导致呕吐、腹泻及脱水,最终可能因脱水死亡。
防治策略:
生物安全:做好季节性生物安全防控,减少病毒传播。
疫苗免疫:在秋冬和冬春交接时,提前接种P+T二联灭活苗,对病毒预防效果较好。
药物控制:
补液方案:每1000kg水中添加补液盐4kg及葡萄糖20kg,及时补液。
收敛止泻:对严重腹泻病例进行止泻处理。
抗菌治疗:林可霉素、大观霉素(或新霉素)及白头翁散可有效预防细菌性并发感染。
管理措施:加强通风保暖,定期消毒,减少病菌滋生。
六、流行性腹泻
背景
自2011年起,流行性腹泻病毒变异后在许多猪场肆虐,破坏肠绒毛,导致反复发作的腹泻病。
防治策略:
生物安全:加强日常消毒,防止污染扩散。
疫苗免疫:常规P+T二联灭活苗效果较差,一些猪场通过自制病料疫苗取得了更好的效果。无论是两针普免还是跟胎免疫,最后一针需在产前15~20天注射,保证免疫效果。
药物控制:
补液方案:3日龄以内的仔猪腹泻救治效果较差,10日龄以上的仔猪需补液。使用500g口服补液盐溶于4L水,自由饮用或灌服15~20mL/头,新生仔猪可灌服杨树花口服液+新霉素溶液。
母猪清肠减毒:林可霉素+新霉素+白头翁散用于母猪清肠,减少毒性。
防肝源性腹泻:对因肝功能异常导致腹泻的仔猪,使用黄连解毒散和保肝中药进行干预。
管理措施:确保产房全进全出,保持通风干燥,避免在产房冲水,有效控制疾病扩散。
七、弓形体病
背景
弓形体病是人畜共患病,通过粪便、体液及污染的饲料传播,导致母猪流产、死胎等严重症状。
防治策略:
鉴别诊断:漂浮法查找虫卵,确诊后及时治疗。需注意与猪瘟及猪肺疫进行鉴别。
药物控制:
预防混饲:每1000kg饲料中加入75%复方磺胺氯达嗪钠粉600g,连用4天。
治疗方案: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500g,连用4天,采用阶梯用药策略,缓解疼痛时配伍氟尼辛葡甲胺。
注射方案:严重个体可注射磺胺类药物,配合氟苯尼考增强疗效。
生物安全:及时消灭场内中间宿主,如猫和鼠,减少病原传播。
八、附红细胞体病
背景
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崩解,出现间歇热、出血、黄疸、贫血等症状。
防治策略:
显微镜检查:取1滴血+1滴生理盐水,使用500倍显微镜检查,观察红细胞表面附着的虫体呈车轮状,是最佳用药时机。后期因红细胞大量破裂,药物效果会降低。
药物控制:
混饲方案:每1000kg饲料中添加青蒿末1~2kg、多西环素200g、75%复方磺胺氯达嗪钠粉500g,连用7天,建议每年3、6、9月份进行预防。
灌服方案:幼猪发病时可直接灌服盐酸多西环素溶液,肠道吸收效果好。
注射方案:三氮脒注射效果显著,但应激较大,建议使用盐酸多西环素注射液,铁质流失严重的幼猪需补铁。
九、大肠杆菌黄白痢
背景
大肠杆菌黄白痢是仔猪常见的腹泻疾病,会导致仔猪生长发育延迟,每发生一次腹泻,会带来10~15天的生长损失,因此需引起高度重视。该病可以根据仔猪的生长阶段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
12天以内的仔猪:主要通过母体垂直传播。母猪的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仔猪,仔猪患病时可以通过治疗母猪进行控制,这也是防治的重点。
12天至断奶前:在此阶段,产房的水平传播是主要原因。建议执行产房的“全进全出”制度,并且要定期进行空栏消毒,以防止病原在环境中的传播。
断奶后:断奶后腹泻多为断奶应激的并发症,通常不是黄白痢的原发性因素,需要关注管理与应激控制。
鉴别诊断
pH试纸法:大肠杆菌较难在小肠的酸性环境中生存,而在pH值约为8的结肠段繁殖良好。通过检测仔猪粪便的pH值,可以快速区分病毒性或细菌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粪便pH值偏酸性。
细菌性腹泻:粪便pH值呈碱性。
疫苗免疫
当药物效果不佳且药敏试验显示耐药时,可通过疫苗进行预防:
K88、K99、987p三价灭活苗:母猪产前40天和15天各注射2mL,能够有效预防大肠杆菌感染的垂直传播。
K88、LTB双价基因工程活疫苗:母猪产前10-25天将1头份疫苗与小苏打2g混合拌料喂食,效果明显。
药物控制
混饲方案:一些药物对大肠杆菌敏感,包括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替米考星、复方阿莫西林和头孢类药物,混入饲料中可以有效控制感染。
注射方案:对病情严重的仔猪,可采用注射疗法。盐酸头孢噻呋尤其是第四代头孢类药物,如头孢喹肟,对治疗黄白痢效果显著。
加强管理
环境管理:保持猪舍的通风和保暖,尤其是在寒冷季节,防止腹泻加剧。
饲料管理:在拉稀严重时可以适当减少饲料供应,以防止进一步加重病情。
返饲免疫:在药物治疗无效时,需谨慎评估返饲免疫的风险。
通过及时的疫苗接种、药物治疗和严格的环境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大肠杆菌黄白痢,减少猪群的生长损失。
十、猪丹毒
背景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细菌代谢产生的毒素堵塞动脉,进而引发不同的病症。根据病情发展,猪丹毒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败血型:体温升高至41~42°C,常见于成年猪,皮肤出现大红斑块,类似于穿着“红袍”,病程发展极快,往往来不及治疗。
急性型: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经典的“打火印”状病变。
皮肤型:皮肤和肌肉坏死,可能会连皮带肉脱落,后期新肌肤逐渐生长,死皮脱落。
慢性型:引发体表、关节及心瓣膜等部位的损伤。
疫苗免疫
对于发病频繁的猪场,建议使用弱毒苗进行免疫,效果明显。
在使用弱毒苗前后,应停止使用敏感药物,避免影响疫苗效果。
免疫方案:对10kg以上的断奶仔猪,注射0.2mL/头;对于发病严重的猪场,建议间隔1个月后再次注射2mL,以确保免疫效果。
药物控制
注射治疗:
对急性病例,建议在发病后4小时内肌肉注射青霉素、头孢类药物或林可霉素,配合地塞米松以控制炎症。
稀释药物时,使用黄芪多糖注射液或鱼腥草注射液,以增强疗效。
治疗的及时性非常重要,延迟至24~36小时后,皮肤坏死严重,治疗效果显著下降。
混饲治疗:
每1000kg料,加复方阿莫西林粉1~2kg+卡巴匹林钙400~800g,一直用到体温和食欲恢复正常的24h后才能停药。
如果用的是普通阿莫西林,注意一定要达到剂量。
建议与恩诺沙星 (无味)配伍
猪丹毒是一种发病快、病程急的疾病,尤其是败血型和急性型,需快速采取应对措施。疫苗免疫是长期防控的有效手段,急性发作时,及时注射药物并配合饲料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关键。在养殖管理中,做好预防和及时治疗可以有效减少猪丹毒带来的损失。
相关知识
生态养殖及动物疫病防控
中国动物保健杂志
1例猫眼球摘除术详解
第七届中国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大会之兽医检测诊断与规模养殖场及动物疫病防控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
中国畜禽种业
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要点(第一版)
疾病防治|犬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控建议
老鼠如何传播疾病:常见疾病及防控措施
我们搞生态养殖更有信心了!
什么是动物福利?如何改善动物福利,提高生猪适应力及抗病能力!
网址: 猪场养殖必备一:20大常见猪病全攻略及防控措施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26201.html
上一篇: [宠物相关]之前看贴吧有人问宠物 |
下一篇: 鹦鹉那么可爱,但是听说它们会传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