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上,曾经出现过这样很有意思的画面:作为高等智慧生物的人类,竟然称呼一只猫为“猫主子”,当然这只是对于自己宠物的爱称,但是其实细究起来,并不是全然没有道理 。在日益繁忙起来的生活中,饲养宠物已经成为了人们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工作上即使有什么不如意,回来抱着主子好一顿“撒娇”,就什么事儿也没有了。
小小的生命却起到了灵丹妙药的作用,早知如此,秦始皇还需要派徐福东渡蓬莱做什么?养它一个阿房宫的宠物,延年益寿不是梦想!
实际上,在古代确实就已经开始流行饲养宠物之风,就算是八旗子弟们的斗蛐蛐儿,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养宠物的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蛐蛐儿更不在话下。但是若要真正追溯起来那个“全民养宠物”的时代,唐朝可是当仁不让了。
唐朝丝路文化的开辟,不仅带来的大量的金银珠宝, 更是带来的许多形色各异的动物。 在经济达到鼎盛的状态下,人们的生活也不仅仅限于普通的一日三餐,宠物之风开始悄悄“走红”。时年若是谁家里没有个阿猫阿狗的,走出去还要挨人白眼,显得太没有排面。一来二去,几乎是家家都有属于自己的爱宠,形式各异,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看不到。
那么问题来了,已知我们现在的宠物可以来自于花鸟市场购买,古人们的“主子们”又是从哪里获得的呢?
宠物中的“金枝玉叶”与“平民百姓”
唐朝的宠物来源与饲养它们的主人的身份息息相关。宫中的宠物相比民间的宠物,更加尊贵一些,好像自成一个金字塔。
宫中的宠物就像是金银珠宝,由各种藩属国、各种地方进贡。
藩属国的进贡比较好理解,前朝时期富有财力的藩属国们,会选择进献奇珍异宝;稍微穷一点的国家,会进贡绫罗绸缎;再差一点的国家,进贡粮食麦种、鸡鸭鱼肉。
要是哪一年遇上饥荒了,皇帝可就要着急了,也不说要什么,只要人家藩国使者不哭着跑来喊“陛下,给我送点钱粮吧!”就算是万幸。
好在唐朝由于国内经济相当可观,也不会出现这种反向的“爱的供养”。
但是进贡的问题仍然存在,地处偏僻的藩属国怎么办呢?每年进贡的贡品,就成为了这些藩属国国主头疼的问题:送钱吧,没有;送粮吧,自己的百姓都吃不起。绫罗绸缎吧,陛下也不稀罕那玩意。那送点什么好呢?
于是大臣建议:“咱们国家其他东西没有,土特产飞禽走兽多呀。”
那就送这个吧。于是每年出现这样的盛景:“陛下,我大老远给您送了一对狮子来啦!”
每个国家送的东西也不同:南海那一带的,爱送五色鹦鹉,唐玄宗就有一对五色鹦鹉,常年教它吟诗作对;渤海以东,基本上是送苍鹰,像是有意显得隔壁家的鹦鹉小家子气——“陛下您看我家雄鹰多雄伟!”;波斯一般不送波斯猫,送马,汗血宝马成圈成圈的往国库里塞;南召之类的热带国家更夸张,心想陛下没见过大象,那么就送几头大象给陛下养着玩玩罢。
地方国家各有各的花样,宫中的宠物也是愈发多了起来。换做今天,唐朝宫中的动物拉出来,做三个北京动物园都不在话下,可见当时宠物之风的盛行。
陛下爱养宠物,那么官员们当然不能光看着邻国献殷勤。这是多么绝佳的拍马屁时间。各级官吏使出浑身解数,来给陛下送宠物。说来也怪,前朝时期,官员们送给皇帝的,不过是两条腿的美人,如今倒变成了四条腿的、八条腿的、没有腿的飞禽走兽了。
安禄山一直是唐朝历史上拍马屁一级表演艺术家。他自己都是中原人,也弄不到那些奇珍异兽,但是他自己另外有办法。
他也送鹦鹉,但是他送给唐玄宗的鹦鹉比较有特色——张嘴就来。倒省去了唐玄宗天天恨铁不成钢的训练南海鹦鹉的那股子劲儿。唐玄宗开心,立刻就将那两只南海来的蠢货打入冷宫。
安禄山还送过杨贵妃狗。他也算是玲珑剔透的人,猜来猜去送了一只小型犬,相当于今天市面上的比熊,长得可爱不说,还很聪明,贵妃视若珍宝,立刻晋级顶级狗奴,就连作为皇帝的唐玄宗都曾因为这只狗受过贵妃的“冷落”。因为宠物而不理睬皇帝的,杨贵妃也算是唐朝第一人了。
民间的宠物没有宫中那样夸张,多半来自于花鸟市场和友人互赠。毕竟也没有平民百姓想要去养大象。一般来说,民间养猫猫狗狗比较常见。
《夷坚志》记载,唐朝人员琦丢失了爱狗,心碎不已,引发了几千分今天的“寻狗启示”,逮人就发悬赏:“员琦养狗,黑身而白足,名为银蹄。随呼拜跪,甚可爱,忽失之,揭榜募赎。”
发悬赏还要强调“甚可爱”,可见这个小狗“银蹄”还真是这位唐朝友人心尖尖上的宠物了。
大诗人李白曾经看上友人胡晖家里的白鹇,几次三番找他要。胡晖也很从容:“谢谢你喜欢,但我不给。”
胡晖真乃大奸商也!最后李白忍痛以一块白玉的重金交换才把这只白鹇换回来。
刘禹锡不要宠物,但是喜欢送,前前后后送了好几只白鹤给白居易,让白居易很是郁闷:“为什么只送白鹤,就因为我姓白吗?”
“不许伤害我家主子!”
宠物在给唐朝人民带来心灵慰藉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本不应该存在的麻烦。据记载,因为水土不服,每年宫里仅仅是死去的进贡动物,就高达上千只。
皇帝那个心疼啊,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好好的宠物,怎么说死就死呢?是不是有人苛待我的宠物了?
每年春天,是唐朝百兽苑中宫人最头疼的时候,春季流感高发期,这来个鸡瘟、那来个猪瘟的,哗啦啦一死一大片。数都数不完,偏偏达官贵人们还心疼的要死:好家伙,连个宠物都照顾不好!都去给朕罚俸禄吧!
除此之外,每年冬天,皇帝还要下令给宠物们做冬衣,杨贵妃的狗每年冬天的冬衣高达十余套,比宫中普通宫人一年的衣服都多。杨贵妃还不放心,自己亲自检查给狗缝制的冬衣,并且点评:“扣子不扎实、打回去重缝。”“说了几次了,衣服里的棉絮应该多放些。”
放在以往,这宠物就是宠物,那么死了也就死了。但是在唐朝,宠物死了或者丢了,将会对主人造成极大的伤害。
唐代宗养了一池子锦鲤,结果那年冬天太冷,第二天锦鲤们纷纷面见阎罗去了,唐代宗十分痛心,立刻尊锦鲤为“国鱼”,为了纪念自己的爱鱼,他不惜颁布命令:“今年全国范围内不许钓鱼!”
民间的百姓们也受不得自家主子受半点委屈,当时在长县,一户人家养了鹅,结果被隔壁家的邻居拿去偷偷炖了。为了自家的鹅主子,这户人家一气之下把邻居告到了官府,官司打了整整八个月,可见是真的“有被冒犯到”。
在儒家礼仪的思想下,唐朝无论是百姓还是平民,都对自家的宠物倾注了真挚的情感。这“不一样的烟火”,也足以可见当时的唐朝人在养宠物方面有多痴狂了。
是宠物,也是玩伴
唐朝人养宠物,不仅仅只是养着,还喜欢同他们一起玩乐。
据记载,唐昭宗喜欢耍猴,这个爱好属实在皇帝中很是特别,他经常与猴子一起玩,就连避难也要带着自己的猴子,所以才有了罗隐的那一首“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
唐朝人还喜欢斗鸡,唐武宗给分别给爱鸡取名叫做“惺惺奴”、“玄素先生”、“长鸣都尉”等等等等,全唐诗中提及斗鸡的,就有五十多首。
在那幅著名的《替花仕女图》中,侍女们脚下玉雪可爱的团子,便是杨贵妃养得那类狗;总而言之,早唐朝的历史文化里,几乎处处可见宠物的身影,因此说唐朝人养出“不一样的烟火”一点都不过分。
总结
没有游戏、不能开黑、没有手机、不能追剧。古人的生活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枯燥乏味的多,也正是如此,才衍生了一大片爱宠物的古人朋友。尤其是在经济繁荣的唐代,在民风彪悍开放的同时,对于宠物的热爱更是直接越过阶级。就像今天网络上非常流行的“吸猫”,其实都是古人玩剩下的把戏。
谈及唐朝,我们或许暂时只能想到神秘的丝路、繁华的街市以及一桩桩一件件宫廷秘史,殊不知,这个曾经作为最繁华朝代身份出现的年代,竟然有这么多关于宠物的诙谐历史。看见猫猫狗狗走不动道也并不是现代人的通病,毕竟还有“不一样的烟火”的唐朝人冲锋陷阵,时刻走在爱护宠物的第一线,至死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