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为了生存需要和社会发展,向自然界索取并积极地探索自然,人类生存所需的衣食住行及人类所使用的各类物质产品,无一不是来自自然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对自然界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获取能力、支配能力和使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的最佳状态。即人类在获取、支配、使用各类物质、能量、信息时,尽最大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避免生态环境恶化或退化。二是保持生态平衡。即防止滥伐滥采各类植物和滥捕各类动物,以保护生态多样性。三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物质、能量的效能,以降低物质和能量的消耗。财富大量积聚的代价是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向自然界的过分索取。据研究,人类现在1年所消耗的矿物燃料,相当于在自然历史中要花费100万年所积累的数量。四是有计划地开发自然界中的各种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子孙后代着想。
人类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建立的规范、原则和方式,可称之为生态文明。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是以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换来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以征服自然为目的、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物质财富增长为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转化为损害人类自身的力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却变成了被自然征服的对象。因此,我们必须大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正视当前我省存在的资源和生态问题
近年来,我省在治理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很大成效:在治污方面,1996—2003年,河南省淮河流域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由1996年的77.8万吨降至2003年的18.47万吨,削减率为76.2%;先后投资37.46亿元,在黄河、长江、淮河、海河四大流域建设了22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关闭污染企业1.7万家;主要河流COD平均浓度由955mg/L下降为48mg/L,降幅达95%,水质明显改善。与此同时,我省淮河流域的GDP增长88%,城市化率由18.4%提高到27.2%,人口由5500万增至5700万,生活污水排放量由3.2亿吨增加到7.8亿吨。这些成绩,是在经济高速增长、人口密度增大、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增长的情况下取得的,基本实现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双赢”。去年,我省开始实施以营造良好生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的《绿色中原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使我省的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基本治理好黄河故道区、黄泛区和小浪底下游沙地。应该说,我省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已具备了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为做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保障;二是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为全面开展环境治理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三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创造了条件。在去年召开的省第五次环保会议上,省政府郑重宣布:“十五”期间投资300亿元,重点抓好114项环保重点工程,改善河南的环境质量,实现“水清、天蓝、大地披绿”的目标。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人与自然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资源约束问题突出。我省人口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人口增长的绝对量多,人均自然资源较少。例如,我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供水不足的城市有9个,在太行山及豫西黄土地区等地约有120万人和23万头牲畜饮用水困难。这使得我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时,在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的选择时,都必须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
第二,耕地保护压力大。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山丘区总面积的82%,有307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目前,人均土地资源仅有1.05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4,以占全国1.74%的土地养育着占全国7.5%的人口。作为全国最古老的农业开发区之一,我省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后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在前些年各种开发热中也流失了大量实用耕地,同时造成了对现有耕地利用强度加大、耕地肥力衰退等问题。人多地少的矛盾日趋严重,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第三,林业建设明显滞后。全省森林覆盖率只有19.83%,居全国第21位,有林地面积占全国第20位,活立木蓄积量占全国第18位;有近200万公顷的宜林荒山荒地和急需退耕还林的坡耕地。人均林地面积0.02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52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和1/7。
第四,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严重。全省仍有1/3以上的河流、水库等地表和浅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在我省境内的黄河、海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中,符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标准的Ⅰ~Ⅲ类水质河段仅占检测总长度的44.0%。近半数省辖市大气环境质量属轻度污染,少数城市属中、重度污染。另外,生产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很低。
第五,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我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现有的工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采掘业、原料工业占的比重高达60%以上;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占70%以上,属于层次较低的资源开发型。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生产要素的高投入和资源的高消耗。例如,1美元产值所耗能源,我省大约是全国平均耗能的1.2倍,是日本的19倍。另外,单位GDP产值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和粉尘等污染量居高不下,远远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
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我们河南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省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解决我省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一,要树立整体生态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求我们重新定位自然界的价值,重新定义发展的本质,转变单纯利用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就是要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点。其中,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保证和条件。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要大力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头脑中牢固树立起整体生态观,强调“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和生态经济价值,突出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第二,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运用各种治理措施综合治理,优先抓好对全省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坚持科技进步原则,建立科技支撑体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坚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切实把生态环境建设、污染防治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不断强化政府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主导作用,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投资,鼓励公众参与,加强舆论监督。同时,注意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争取更多地吸收和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多渠道、多形式地利用国外资源;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克服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存在的粗放经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效益低下等问题,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坚持合理开发、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综合运用经济、管理、法律等手段,管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三,要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循环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路径。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各项政策措施推动我省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要下大决心淘汰、关闭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设备、工艺和企业;用节能降耗、综合利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新工艺、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环保认证;进一步利用再生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降低农业污染;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加大投资新建、改建、扩建一批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场等。
第四,要实行严格的环保政策。各级政府要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在制定重大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发展政策、建设重大项目、开发改造城市时,要严格进行专家咨询、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实行公众听证制度,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和对生态的影响,尽量减少因决策失误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要认真贯彻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的基本原则,不断完善环保机构管理与技术队伍建设,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测站和环境信息网络建设,全面提高环境监测、监管能力;要加大自然资源、生态与环境保护等地方法规的建设和执法力度,让那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危害生态平衡、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体承担相应的法律赔付责任,让那些享受经济利益的人付出生态环境的恢复成本,让生产者自觉追求环保的生产方式和技术,让消费者自觉选择环保的消费方式。
第五,要引入绿色GDP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要树立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引入绿色GDP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更要关注社会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并以此作为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要深入研究、探讨和初步建立适合我省省情的绿色GDP指标体系,全面衡量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各地区、各部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注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
第六,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提升全社会的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和生活方式。全省各类社会媒体一要紧密结合省情,对公众进行广泛的生态教育,提倡绿色消费,教育和引导大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二要高度关注环境问题,反映人民群众呼声,揭露环境违法行为,加大环保舆论监督力度。全省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特别是中小学校,要广泛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环保理念,从小养成关爱自然的习惯,从小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⑦6(执笔:刘科)
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尊重自然、珍爱生命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省委宣传部课题组
责任编辑:陈要逢
相关知识
CAWF加拿大爱护动物基金会 链上公益促进宠物慈善 人与自然本为一体,人与动物源为一家。如何加强动物保护,构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丽世界,成为人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一个国家对...
家庭宠物关怀:构筑和谐共处的高品质生活指南
怎么让两只猫咪和谐相处?
和宠物的幸福共处——构建融洽和谐的家庭关系
萨摩耶与猫的友谊:和谐相处的真谛
《星辰变》短剧全集免费在线观看 探索野宠世界,从野宠100短剧中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猫咪的心理疾病——影响人猫和谐相处的重要因素
猫和狗要多久才可以和谐相处
快来学!BB与宠物如何和谐相处?
“绿动未来 和谐生态”徐州市生态鸟类摄影作品展征稿启事
网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中原的基本条件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29937.html
上一篇: 揭开老鼠与人类生存神秘关系 |
下一篇: 小鸟为什么是人类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