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动物研究的中国声音|从私密空间到公共空间——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人与动物关系

动物研究的中国声音|从私密空间到公共空间——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人与动物关系

原创 象妹 小象君 Elefam

讲座人| 尹 铎

编辑| 象 妹

视觉| 乐 乐

文章来源:小象君 爱意教育 山东大学动物保护中心 联合主办

2022年第二期《动物研究的中国声音》沙龙

文字整理稿

尹铎

广州大学

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

副教授

《动物研究的中国声音》沙龙第二期《疫情下人与动物的关系》嘉宾,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之一为新动物地理学。

各位读者大家好!我是来自于广州大学的尹铎,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从私密空间到公共空间——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人与动物关系。

我的学科背景是地理学和旅游管理学。地理学主要研究人地关系,人地关系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自然,那自然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动物,所以说地理学家对于动物的探索历来就是一个经典的传统的话题。

以往的地理学家研究动物可能更多的是基于生物地理学的视角,研究某一种属的动物的空间分布的格局差异。现在随着国外的新文化地理学的兴起,人们开始逐渐去反思把动物只当做一种客观的物体和目标进行研究的正确性。

新动物地理学主要的观点就是强调要把动物当作一个行动者去看待。即动物是具有主体性的,它具有能够发挥主体性、并对同一地方的其他行动者造成影响的能力。那么动物如何发挥其能动性?我们的研究会集中于日常生活的人/动物互动和实践下空间和地方的碰撞。

01 城市空间下的人与伴侣动物

首先我们来看城市空间之下人和伴侣动物,以及在新冠疫情影响和冲击之下的两者关系。当我们谈城市伴侣动物,就不得不去强调,在我们以往认知的这种仅仅是不同人类群体所构成的城市空间中,实际根本性地忽略了动物的存在。但城市的伴侣动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毛孩子,事实上地成为了城市动物群组中仅次于人类的存在。

中国农业农村部指出狗已经特化为伴侣动物

城市伴侣动物首先出现在一个最为重要的空间当中,就是我们的私密空间。也就是我们传统认知当中的住宅或者是家屋中。在私密的空间当中,人和这些伴侣动物共同组成了所谓More than Human Family,即超越人类的家庭。不管伴侣动物被视为家庭成员,还是被视为必须服从规则的他者,它们都不可忽视地融入的到了各个城市家庭当中,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在这样的一个私密空间当中人对于宠物的态度或者是关系其实是好恶交织的矛盾态度。

除了在私密的空间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一些伴侣动物的特性——比如说犬类动物需要活动量——所以它们不可避免地要在公共空间中进行活动。在以往的社会学和地理学研究中,我们发现狗为原本陌生的这种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一种互相交往和交流、彼此熟识的一种渠道和机会。但同时,它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了因为养宠而产生的、对于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的争议。

比如说宠物狗会不受控制的吠叫,犬类粪便的处理也一度成为城市卫生问题。以及在野生动物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无论是家猫还是家犬,都会不可避免的影响这些野生动物的生存。然而,将宠物狗一类的伴侣动物融入城市生活的努力,与现有规范城市生活的法律框架之间是存在分异的。

那最典型的就是在我们许多中国的城市当中,城市规划者和城市地方管理政策制定者往往没有考虑到这种More than human family对于使用公共空间的这种权利和要求。缺乏在这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当中规划专属于“超人类家庭”的绿地和公共空间。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必须不得不与其他不喜欢狗的或者是没有养狗的家庭共用城市公共空间。

02 紧急状态下的“毛孩子”们

除了这种城市的日常生活实践之外,动物往往也被排除在城市应急管理之外。以往的研究都集中在火灾、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到来的时候动物的应急管理政策,比如说美国常年受飓风侵扰的西海岸,由于当时地方政府缺乏对于这些救援政策的当中,对于犬只管理的规定,而导致许多许多美国人在飓风到来前拒绝撤离,最终使得城市社区中的人身安全和财产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那么就当下而言,疫情的反复的出现加强了城市空间的脆弱性。这种突发性的公共卫生安全最容易造成恐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主要探讨两个主题,第一,伴侣动物在城市当中正在经历着什么。以及突发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又对原本城市多物种间关系造成了什么影响。

我们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就是质性分析。我们对新浪微博在疫情最严重的三个月期间的所有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和宠物关系的帖子、评论及回复进行了爬虫。以它们为蓝本进行文本分析。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官方对伴侣动物传播疾病的可能性的报道。当时有一个《十个新浪爱问网友的提问》,其中有一条就提问到了伴侣动物是否会感染新冠病毒,又是否会通过动物传染给人。这在生物医学的解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所以当时的医务工作者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予以直接的回复,只是说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没有证据表明会传播。但这个回答就让一些比较激进网友和养宠的这个家庭产生了不必要的担心,第二天就发生了在全国范围内的弃养潮。

事实上医务工作者在官方媒体上进行的有关动物与人类跨物种传染风险的讨论不仅仅是一个医学的问题。在城市的宠物经济愈加繁荣的情况下,与宠物经济相关的商人会借机利用医务工作者的专业话语来引导公众对于饲养伴侣动物和疾病预防关系的认知进行探讨。

比如说很多人引用疫情爆发之前钟南山院士团队发表的、对一种城市呼吸疾病和养宠物关系的科普来宣传大家不要害怕。甚至出现了养宠可以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声音。这可以说是基于经济驱动力对于科学权威话语的再建构。

第二,非养宠者在这种报道之下,会进行武断的研判,认为邻居饲养动物可能会增加自己感染病毒的风险。面对这些人的指责,养宠的主人又会选择重构这种医务人员的话语,以证明与伴侣动物接触的安全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医学的话语会不断地被不同身份和不同观点的行动者予以重构,来应对疫情之下城市当中的多物种生存冲突。

那除了观点鲜明的两派人士之外,普通公众对于动物伦理的广泛探讨其实也会引起官方对动物纳入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考量,并可以促进官方纠正由由于过度防疫而导致的一些对待动物的不正确现象。像白岩松主持人在央视的节目当中就曾号召大家要正确看待这疫情,并提到“疫情隔离了人,但不能隔离爱”等等。

总体而言,人与伴侣动物在城市日常生活空间中是相互构成与互相渗透的。在未来,我们应该把非人类的行动者以及其福利问题,更多纳入到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领域,从而更好地协调伴侣动物在城市中的存在问题。

03 疫情下失语的野生动物

接下来我们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野生动物旅游开展过程当中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的是否发生了改变。野生动物旅游被定义为在非圈养的区域,或者在自然栖息地,或者在人工环境区域下供游客观赏或邂逅野生动物的一种旅游行为。

野生动物旅游在伦理上是具有争议的,因为一些野生动物是被猎捕或者是购买后运送到这景区当中。此外旅游活动的开展虽然为游客提供了近距离观察野生动物和与之互动的机会,但同时也对动物本身的生活造成了较大的打扰。

感染新冠的美国白唇鹿

首先,对疫情的防控不仅仅影响了游客的出行和旅游者的生计,也在影响着野生动物的生存。比如美国的动物园里老虎、白唇鹿和狮子都有感染新冠肺炎的病毒,这对它们的健康生命无疑造成了影响。此外,在部分地区,比如非洲,原有的野生动物旅游的开展使得当地的土著居民不再以狩猎野生动物为生。但是疫情的到来使得旅游活动戛然而止,于是在疫情之下盗猎的现象反而是更加猖獗。

第二个方面,在疫情冲击下,很多野生动物本身的“野生”身份也受到了挑战。比如云南昆明每一年都会有西伯利亚飞来的红嘴鸥,其观览和喂食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传统的旅游项目。在初始迁徙时,红嘴鸥是靠吃水里藻类、浮游生物和小鱼等在云南过冬的。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类的投喂,红嘴鸥前往云南的种群越来越大。现在翠湖、滇池里边的这些鱼虾已经完全不能够供给这么数量庞大的红嘴鸥了,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游客的鸥粮和面包。

上图:疫情前昆明游客投喂红嘴鸥的壮观景象

下图:疫情期间觅食不得的红嘴鸥

然而疫情时期,所有的昆明人和外地游客都不允许出来,迁徙而来的红嘴鸥陷入食物不足的困境,在新闻报道里,它们集体“懵圈”在原地。这其实已经暴露了这样一个问题:离开了人类的投喂,当地的生态环境根本支撑不了这个大种群的生存。

那么在人类活动干扰下迁飞而来的红嘴鸥还是野生动物吗?

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我们日常中关注到的往往是具有声量的圈养动物,比如南京的红山森林动物园,它疫情之下受到了盒马鲜生等农产品超市和地方的市民的帮助,从而保证动物园的基础运行。但对于像上文中提到的非圈养野生动物来说,它们明明受制于人类和非人类共同聚集的社会和自然条件影响,但在紧急情况中却反而更容易被忽视。因为人们往往默认它们是“野生”的,而忽略了人类文明扩张与野生动物旅游对它们生活方式的塑造。

甚至同样在疫情下的动物园救助中,毛茸茸的哺乳动物的地位可能就要比两爬类野生动物更高,因为前者往往是动物园的明星。而两爬类动物往往在动物园里只是占着一个非常小的场地,因为不那么受游客喜欢,它们的福利和生境往往更容易被忽视掉。所以说,新冠肺炎的疫情也暴露了当代旅游业所造成的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伦理紧张。

04 结语

除了野生动物之外,新动物地理学探讨的非常多的另一个话题就是乡村中的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即所谓动物肇事。常见的问题就是处理村庄中的人象冲突。

但现在动物肇事已经不仅限于乡村之中了,伴随着上海的生态的恢复,城市绿地空间越来越多,貉这种野生动物也开始出现在各个小区当中,有时也会引起人们的恐慌。这些野生动物的生物的节律和它的行为习性,也会因为人类的干预而发生改变。比如说很多人会定点投食流浪猫狗,这些貉就会按时去吃这些猫粮和狗粮,从而改变它们的生物行为。

随着貉越来越多,如何管制,如何在社区上海的整个城市的这个尺度去管治它们,并对它们进行人与动物关系的研究,都需要纳入考量。这只是一个案例,像国外的还有研究城市鸽群、城市中的老鼠等等。我想这也是我们地理学学者未来可以介入的工作。

以上就是我对新冠疫情之下从私密到公共的不同的空间所展现的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理论的反思,希望大家能够多关注多交流,让我们的研究能够走得更远。

动物研究的中国声音

2022 © 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公众号“小象君Elefam”

原标题:《动物研究的中国声音|从私密空间到公共空间——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人与动物关系》

阅读原文

相关知识

动物研究的中国声音|从私密空间到公共空间——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人与动物关系
突发危机事件下的公众心理特征及干预疏导策略——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调查分析
新冠背景下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研究与应用研讨会会议通知
深度解读|旅游与动物
从野味到宠物:人与自然关系如何“再平衡”?
学术头条:20岁以下新冠易感性较低,动物或成新冠宿主,基因和血型决定新冠重症几率
雪貂、小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萌宠宝贝”正在总动员
新冠肺炎100题
直击|美国新冠疫情下的“众生相”
动物传播新冠病毒的风险有多高?

网址: 动物研究的中国声音|从私密空间到公共空间——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人与动物关系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29948.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还以为是死鸟呢,这鸟居然用背睡觉
下一篇: 一只鸟和人类关系好的让宠物狗都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