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腹角雉的饲养繁殖 3温战强 3 3郑光美(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 北京 100875)摘 要 笼养下黄腹角雉自 3 月下旬开始产卵 ,6 月中旬结束 ,产卵期持续近 3 个月 。年产窝数 315 ( 34) 窝 ,年均产卵 1018 (715) 枚/ 只雌鸟 。1994 、1995 年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 2617 % 、1215 %和6816 % 、4718 % ,对孵化率低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 。两年共孵化出 f2 代 5 只 , f3 代 7 只 ,育成 10 只 ,取得了较好的经验 。雏鸟 6 项生长指标的 logistic 方程拟合表明 ,体重和尾羽指标拟合度最高 。关键词 黄
2、腹角雉 繁殖 人工孵化 育雏黄腹角雉 ( t ra gop a n cabot i ) 是我国的特产珍稀雉类 ,国家 级重点保护动物 ,开展人工 繁育是保护 该 物 种 的 重 要 途 径 之 一 。1993 1995 年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米) ,但繁殖期减少喂量 ;随着繁殖期的临近 ,从12 月至次年 3 月加喂新鲜麦芽 ; 面包虫在非繁 殖期是每月第一周连喂 3 天 ,繁殖期和雏鸟期 则酌情增加 。112 卵的收集与保存 密切注意雌鸟的产卵 情况 。俟雌鸟每产1卵 ,即及时取出 ,并以 1 家鸡蛋代之 ,使窝中始终保持 1 枚家鸡蛋 。待雌 鸟产满一窝 , 出现
3、抱窝行为时 , 将 家 鸡 蛋 也 取 出 ,以促其产第二窝 。用扭力天平和游标卡尺研究方法1111饲养概况研究工作是在北京师范大学黄腹 角 雉 饲 养 场 内 进 行 的 。7 只 实 验 动 物 ( 4,3 ) 中有一对为 1991 年引自浙江乌岩岭的 成体 ,另外 5 只均为饲养场人 工 繁 殖 的 后 代 。 采取对养方式 。笼舍由栖舍和运动场组成 ,其 中栖舍大小为 4 m 2 m 4 m ,水泥地面 ,上面 局部铺以细沙 ,舍内设高低两根栖杠和一供暖 装置 ,置食槽 、菜缸和饮水器各 1 个 。运动场为长方形的砖网结构 ,大小为 8 m 2 m 3 m ,外 围砖墙高 118 m
4、, 上接 112 m 高 的 铁 丝 网 罩 。 沙质地面 ,内植小灌木 ( 连翘 、大叶黄杨) ,并放置树桩 、假石 、栖杠和人工巢 。邻笼之间以砖墙和铁丝网分割 , 其中砖墙高 016 m , 上 接 214 m 高的铁丝网 ,繁殖期以布遮挡视线 。笼舍周围 种有葡萄 、葫芦 、爬山虎等攀援 植 物 和 高 大 乔 木 ,环境比较安静 。所喂饲料为自配的非繁殖期 、繁殖期和雏 鸟期三种饲料 。此外 ,每天还喂以熟鸡蛋和青 绿饲料 ( 如 胡 萝 卜 、白 菜 、油 菜 、西 红 柿 、葱 、大 蒜 、姜等) ; 下午不定时投喂粒料 ( 小麦 、碎花生测量卵的鲜重及长 、短径 ,记录各鸟的窝
5、卵数 、产卵期和产卵量 ,并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卵的体积及比重1 :v = 0151 l b bd = m / v3 )式中:卵的体积 (cmv l bm:卵的长径 (cm):卵的短径 (cm):卵的重量 ( g)3 )d :卵的比重 ( g/ cm为便于统一管理 ,刚产下的卵一般不马上入孵 。保存方法是 : 将卵用 015 %的高锰酸钾 溶液 (水温 3035 ) 清洗消毒 ,而后放入储卵 箱中 ,使卵的钝端朝上呈 45。箱中温 度 稍 低于室温 ,通气条件良好 。保存期一般为 2 天 ,但3 本文为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 批准号 :9402712) ;第一作者介绍 :温战强
6、 ,男 ,26 岁 ,工程师 ,硕士 ; 现工 作 单位 : 林 业 部 环 境 与 野 生 动 物 监 测 中 心1 0 0 7 1 4 ;收稿日期 :1997 - 01 - 06 ,修回日期 :1997 - 03 - 03北 京每窝最后一枚卵常马上入孵 。此外 ,如果箱内温度超过 20 ,则适当缩短保存时间 。雏 箱 中 , 箱 子 大 小 为 1 1 8 m 1 1 0 m 1 1 5 m , 内 置 栖 杠 一 根 , 6 0 瓦 白 炽 灯 2 个 , 箱 底 铺 消 过 毒 的 细 沙 子 , 灯 下 铺 干 净 的 毛 巾 , 以 减 少 育 雏 初 期 的 感 染 , 同 时
7、也 有 助 于 保 温 。育 雏 前 半 个 月 保 持 昼 夜 亮 灯 , 后 半个 月 只 晚 上 开 一 个 灯 。从 5 日 龄 起 , 在 天113人工孵 化1994 年 前 采 用 乌 骨 鸡 代 孵 ,1995 年改用孵化器孵化 。乌骨鸡孵化 挑选体质健康 、恋巢性强的 乌骨鸡代孵 。孵化期间每天放出两次 ,每次 1015 分钟 ,让其自由采食饮水 。孵化器孵化 所用孵化器为德国产 grum2 bach 小型孵化器 ,可自动控温 、控湿 、翻蛋及晾 蛋 。对不同批次的卵 ,采用同一孵化条件 :温度3716 3718 , 相 对 湿 度 58 % 65 % 。每 隔215 小时自动
8、翻蛋一次 ( 入孵 27 天的卵停止翻 动) 。每天自动晾蛋 1 次 ,每次 30 分钟 。从孵 化第 20 天起 ,每天增加人工晾蛋 45 次 ,时间 分布为 : 早上 、中午 、下午 17 点 、晚 21 点和 24点 ,每次 510 分钟 ,视室温而定 。 入孵时以扭力天平称重 ,以后每隔 3 天在同一时间称重 1 次 。入孵一周 后 用 照 蛋 器 照 蛋 ,根据卵的失重及胚胎发育情况适时调整孵 化条件 。气 暖 和 的 中 午 将 其 移 至 室 外 , 行 使 日 光 浴 。初 开 始 时 间 应 短 一 些 , 随 雏 鸟 适 应 能 力 的逐 步 提 高 , 日 照 时 间 相
9、 应 延 长 。一 月 龄 后 可 完 全 放 到 室 外 。雏鸟前 2 天一般不吃东西 ,多在灯下昏睡 , 此期可给以 0101 %的高锰酸钾水诱其饮水取 食 。第 2 天放上切碎的油菜和西红柿 ,待其知 道取食后 ,添喂剪断的面包虫和熟鸡蛋黄 ,6 天 后逐渐增添雏鸟饲料 。角雉喜食新鲜的油菜和面包虫 ,前 10 天宜以蔬菜和面包虫为主 食 , 以 后 可 逐 渐 减 少 面 包 虫 的 喂 量 , 1 月 龄 时 停 喂 。结果与讨论2114人工育雏黄 腹 角 雉 为 早 成 鸟 , 雏 鸟211产卵1994 、1995 年黄腹角雉产卵情况和卵的量度见表 1 、2 。出 壳 几 小 时
10、后 , 体 羽 变 干 , 飞 羽 展 开 , 即 能来 回 跑 动 和 扇 动 翅 膀 。此 时 可 将 其 转 入 育表 1 1994 、1995 年黄腹角雉繁殖情况the breeding results of ca bots tragopan in 1994 and 1995ta ble 1窝卵数clutch size产 卵 量total eggs( 枚)窝均产卵mean clutch size( 枚)年year雌鸟编号no . of female产卵期egg2laying perio d备 注remar ks1234m0009702m0009707m0009708合 计m000970
11、2m0009707m0009708合 计3 . 305 . 294 . 55 . 273 . 276 . 123 . 276 . 123 . 256 . 154 . 56 . 53 . 236 . 163 . 236 . 16534234222981330137153532 . 73 . 333 . 32 . 33 . 83 . 21994342533332331 枚畸形19954表 2 1994 、1995 年卵的量度the measurements of eggs in 1994 and 1995ta ble 2鲜重 ( g)长径 ( mm)短径 ( mm)体积 (cm3)比重 ( g/
12、cm3)样本数no . of samples年yearf resh weightlengt hwidt hvolumedensit y x sdx sdx sdx sdx sdcovcovcovcovcov54144 1 . 7 0 . 0341 . 12 1 . 2 0 . 0347 . 03 3 . 9 0 . 08199430 1995 33 50 . 92 4 . 1 0 . 08 54 . 11 1 . 9 0 . 03 41 . 62 1 . 3 0 . 03 47 . 91 4 . 2 0 . 09 1 . 06 0 . 02 0 . 02cov :变异系数笼养下黄腹角雉一般在下
13、午或晚上产卵 ,隔日或隔 2 日产出 1 枚 , 偶有隔 3 日产 1 枚 。 窝卵数 25 枚 ,多为 3 枚 。窝与窝间隔时间从1523 天不等 。野外研究表明 ,黄腹角雉开产日期为 3 月 底至 4 月初 ,年产 1 窝 ,隔日产出 1 枚 ,窝卵数34 枚 , 偶有一窝产 6 枚的2 。从表 1 看 , 野生和笼养角雉在开产日期上基本相同 ,尽管二 者所处的环境因子有很大差异 。但笼养下雌鸟 的产卵窝数和产卵期显著高于野外 。这说明 ,在搞好饲养管理的基础上 ,黄腹角雉的繁殖潜 力还是很大的 。我们赠送给美国的两只 8 月龄雌鸟在夏威 夷曾饲养至 1996 年 1 月底 。2 月 17
14、 日 和 19 日 ,在美国埃德蒙顿 ( edmo nd) 饲养场分别产出首枚卵 。这是迄今国内外包括野外和人工饲养 条件下产卵最早的记录3 ( 美国以往在人工饲 养下产卵最早为 3 月 21 日) 。夏威夷 2 月份的 户外气温为 6585 。比同期北京高 ,日照时 数也比北京长 ,这可能是它们提前产卵的原因之一 。由表 2 可以看出 ,在卵的鲜重 、长径 、短径 三个指标中 ,卵重的变异系数最大 ,长径和短径 的变异系数较小 ,这说明卵重的个体变异较大 , 而卵的大小在个体间变异较小 。212 人工孵化 1994年用乌骨鸡入孵种蛋 30 枚 ,受精 8 枚 , 受精率 2617 % , 出
15、雏 1 只 , 受精 卵孵化率 1215 % 。1995 年用孵化器入孵种蛋35 枚 , 受精 24 枚 ( 1 枚畸形 , 未发育) , 受精率6816 % ,出雏 11 只 ,受精卵孵化率 4718 % 。在 总计 19 枚死胚卵中 , 前期死胚 9 枚 , 占 47 % ,中期 死 胚 3 枚 , 占 16 % , 后 期 死 胚 6 枚 , 占32 % ,破壳后死亡 1 枚 ,占 5 % 。这说明孵化的 前期和后期是关键和易出问题的时期 。分析 1994 年 7 枚卵死胚的原因 ,可能有如下几点操作上的失误 : ( 1) 由于缺乏经验 ,在遴 选抱窝鸡时个别鸡的体温偏低 ,同时也没给鸡
16、 消灭体内外寄生虫 。如 6 号卵可能就是因为乌 鸡体温偏低 ,胚胎发育过缓而死亡的 ,而 3 号卵 却由于乌鸡体温明显偏高而在第 25 天就出壳了 。(2) 乌骨鸡抱窝时间太久 ,后期可能孵的不好 。(3) 孵化箱设计不合理 , 通风通气条件不 好 ,孵化后期也没增加晾蛋 。1995 年死胚的原因可能有 : ( 1) 近亲繁殖 。如 1622 号卵系姐弟配对所产 ,胚胎早期一切发育正常 ,后期却常常突然间死亡 ,唯有 17 号 卵孵到最后 ,却也因无力出壳而死亡 。(2) 孵化 后期动蛋照蛋过多 ,后来注意了这一点 ,情况大 有好转 。总结两年孵化的经验教训 ,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 (
17、1) 挑好抱窝鸡 。( 2) 在孵化的前810 天尽量少动蛋 、照蛋 。( 3) 孵化后期应增 加晾蛋时间 。野生黄腹角雉的孵化期为 28 天 。1995 年 孵出的 11 只雏鸟大部分在 2930 天出壳 ( 占8118 %) ,这是由于所孵的卵系陆续放入的 ,为 照顾孵化后期的卵 ,我们增加了晾卵的次数和 时间 ,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孵化器内温湿度的波 动 。另外 ,从出雏情况看 ,入孵时间相近的卵 , 其出雏时间有趋向同一的趋势 ( 3 例 ,7 枚卵) ,即本应先出的卵破壳后会一直等到和后入孵的 卵同时出壳 。在孵化中对一些受精卵在第 6 、12 、18 、24 和 27 天分别照蛋 ,以
18、了解胚胎的发育情况 ( 见 图 1) 。黄腹角雉蛋壳的颜色深 , 蛋壳厚 , 因此不象家鸡蛋那样入孵 2 、3 天就能看出是否受精 ,而一般需要在一周后方能看出明显的血管 。但如果卵确已受精 ,在孵化 4 、5 天时能看到整个卵内发红 ,未受精卵则无此现象 。从图 1 可以看出 ,在入孵第 6 天时 ,可见受 精卵内出现较明显的血管网 ,但黑色的胚珠尚不明显 。未受精卵则呈粉红色通体透明状 。第12 天时 ,血管网扩展成浅黑色的团块状 , 但尚 未在卵的锐端合拢 ,在卵的中央可看到黑色晃 动的胚珠 。早期死胚的卵血管颜色浅 ,胚珠不再左右晃动 。第 18 天时 ,黑色的胚胎约占卵长 的 1/
19、2 , 头部晃动仍很明显 , 气室增 大 。第 24 天 ,气室进一步增大 , 胚胎几乎 充 满 气 室 下 空 间 ,活动度减小 。第 27 天 ,气室大而清亮 ,黑色 的胚胎向一侧倾斜 ,有时能见到胎动 。可用如图 1 黄腹角雉胚胎发育情况fig. 1 the development of embryo of ca bots tragopan1 :第 6 天 ( t he 6t h day) ; 2 :第 12 天 ( t he 12t h day) ; 3 :第 18 天 ( t he 18t h day) ;4 :第 24 天 ( t he 24t h day) ; 5 :第 27 天
20、 ( t he 27t h day)对孵化器入孵的 8 枚受精卵和 5 枚未受精卵失重情况统计表明 :受精卵 27 天平均共失重5159 ( 4102 6133 ) g , 平 均 失 重 率 1210 % ( 1010 % 1314 %) , 日 均 失 重 0120 ( 0114 0123 ) g , 日 均 失 重 率 0144 % ( 0137 % 0152 %) 。卵重 ( y) 与孵化天数 ( x ) 的直线回归 方程为 :y = 46 . 6884 - 0 . 2089 x (d . f = 6 , r = 0 . 9986 r0 . 001 , p r0 . 001 , p 0
21、 . 001)由上可见 ,未受精卵回归直线的斜率大于 受精卵 ,其 27 天总失重和日均失重等也都大于 受精卵 。这一结果与郑 光 美 等2 的 报 道 有 所 不同 。213 人工育雏 1995 年孵出雏鸟 11 只 ,除 1 只因先 天 有 病 , 1 日 龄 即 死 亡 外 , 其 余 无 一 患 病 ,全部养活 。这说明我们的育雏管理措施是 可行的 。21311 形态特征发育 刚出壳的雏鸟体羽都贴附在身上 ,飞羽被羽鞘包裹 ,两腿无力 。3 、4 小时后体羽变干 ,飞羽羽鞘破裂 ,羽片展开 ,立 即有扇翅和啄击动作 。此时可见其全身密被绒 羽 ,从头顶至尾部为一棕褐色的纵纹 ,头的余部
22、 呈棕黄色 。上喙棕黑色 ,尖端具一淡黄色卵齿 ,约一天后脱落 ,下喙肉红色 。喉 、胸 、腹浅黄色 , 腹部稍淡 。胁部淡灰色 。跗跖和趾肉红色 ,翅 栗黑色 。具初级飞羽 7 枚 ,初级覆羽 7 枚 ,次级 飞羽 8 枚 ,次级 (大) 覆羽 10 枚 ,小翼羽 3 枚 ,不 具尾羽 。从第 7 、8 天开始更换雏绒羽 。首先是肩部35 至 40 日龄全部脱换为稚羽 , 此时的体色与成体雌鸟相似 ,从外部特征上尚不能分出雌雄 。120 日龄时可见雄鸟头顶出现黑色及橙红色羽冠 ,绕颈部及下喉部也长出橙红色羽片 ,并 逐渐向肩 、背部和上胸扩展 。雌鸟羽色无甚变化 。雌雄鸟的耳羽簇明显 。15
23、0 日龄时 , 见雄 鸟头顶羽冠下有翠蓝色皮肤增厚 ,是为肉角的 雏形 ,同时在喉下也发现短的蓝色肉裙 ,跗跖上 有稍稍突出的距 。以往一般认为雏鸟要到次年 春天才能分出雌雄 ,但我们的观察结果表明在3 月龄时即能基本分出 , 这应与我们良好的饲 养条件分不开 。郑光美 等5 认 为 黄 腹 角 雉 的 尾 羽 发 育 较 晚 ,至第 5 周龄时才出现羽芽 。本次观察结果 与之不同 ,发现在第 2 周龄时即能明显看到 18枚被羽鞘包裹的尾羽 。21312体重及外部器官的生长对雏鸟嘴峰 、嘴裂 、翅长 、跗跖 、尾羽及体重每隔 10 天测量一次 ,将所得结果用 lo gistic 方程拟合 ,均
24、能较好 地适合该方程 ,以尾羽和体重指标拟合度最高(见表 3 ,图 2 ,3) 。表 3 雏鸟体重及外部器官的生长方程ta bel 3 logistical gro wth equations of the body weight and outer organs of the chicks类别渐近线拐 点生长率logistical 方程d1 f相关程度t 1090rter masymptoteinflectio n point ( d)growt h rate( d)logistical growt h equatio nco rrelatio n嘴峰culmen 嘴裂 gape 翅长 wi
25、ng 跗跖tarso - metatarsus尾羽tail feat her体重bo dy weight 22 . 8827 3 322 . 882716 . 10 . 0302145 . 5110 . 97031 + e (0. 4850 - 0. 0302 t ) 32 . 2312 32 . 231214170 . 0320137 . 3110 . 98923 31 + e (0. 4700 - 0. 0320 t ) 207 . 4884 207 . 488427 . 80 . 0337130 . 6110 . 98013 31 + e (0. 9346 - 0. 0337 t ) 8
26、7 . 2073 3 387 . 207326 . 20 . 0331132 . 7110 . 99411 + e (0. 8682 - 0. 0331 t ) 176 . 6222 3 3176 . 622243 . 00 . 062370 . 5100 . 99091 + e (2. 6797 - 0. 0623 t ) 883 . 0960 883 . 096074 . 00 . 0417105 . 3110 . 98913 31 + e (3. 0869 - 0. 0417 t )d1 f :自由度r :相关系数3 3 : p 01001 ,相关极显著从表 3 可见 ,嘴裂 、嘴峰的拐
27、点值较小 ,尾羽和体重的拐点值较大 ,说明嘴裂和嘴峰主要 在前期生长 ,尾羽和体重的主要生长期比较靠 后 。生长率以嘴峰的最小 ,嘴裂其次 ,尾羽的生长率最大 。 t 1090 值以嘴峰最大 ,尾羽最小 ,这说明嘴峰的生长历时较长 ,而尾羽的生长历时 较短 。所有这些都与实际观察的一致 。图 2 雏鸟尾羽生长曲线fig. 2 the gro wth curve of ta il f eather of the chicks图 3 雏鸟体重生长曲线fig. 3 the growth curve of body weight of the chicks:理论值 ( t heo retical va
28、lue):理论值 ( t heo retical value):实测值 (act ual value) ;:实测值 (act ual value) ;howman k. pheasant s of t he wo rld : t heir breeding and man2agement . wpa & hancock ho use publishes , 1993 .brown a. incubatio n techniques. w pa new s , 1993 ,41 :3135 .郑光美 ,张正旺 ,尹荣伦等. 黄腹角雉的人工繁殖和雏鸟生 长发育. 野生动物 ,1986 , ( 6) :3943 .3参考文献1 harvey r. practical incubatio n . payn essex printers l t d sud2bury , suffolk . 1990 .2 卢汰春主编. 中国珍稀濒危野生鸡类. 福州 : 福建科学技术
相关知识
黄腹角雉的饲养繁殖
黄腹角雉形态特征 黄腹角雉繁殖方式
黄腹角雉的生长繁殖
《黄腹角雉救助记》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腹角雉
#0033 黄腹角雉
黄腹角雉救助记.pdf
我省首次成功人工孵化黄腹角雉
走近科学《黄腹角雉救助记》
黄腹角雉:幸福“吉祥鸟”
网址: 黄腹角雉的饲养繁殖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33461.html
上一篇: 供应宠物刷宠物钢针针梳宠物狗排梳 |
下一篇: 拯救“一级国宝”黄腹角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