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
作者:傅蓉
摘要:本文梳理了近十年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成果。总结了研究工具、特殊老年人心理健康、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心理健康的调适与干预等四个研究热点的进展情况,指出了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热点;研究进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的发展,人类平均寿命有所延长,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向老龄化方向发展。老年人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组成人群,他们的身心健康备受社会关注。
目前,我国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迅速。仅以老年人、心理健康为关键词对CNKI2002~2012年数据库进行检索,就获得255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囊括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方法、研究工具开发等多个方面。本文拟对近十年间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分析,总结研究的进展及趋势,旨在为今后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一、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是科学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研究工具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研究的有效性。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的主要工具是量表。有研究者认为,近年来较常使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因跨文化、适应性等问题不能准确判断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不适合我国老年人使用。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中科院心理所于1995年组织编制了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量表,并在2008年完成了量表的第三版修订工作。该量表从认知效能、情绪体验、自我认识、人际交往以及适应能力等5个方面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共65道题,采用四级评定方法,具有较高的信效度。目前,量表已被广泛使用于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中。
此外,还有研究者积极引入国外相关量表为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态评估提供了多种测量工具。周罗晶等于2004年引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心理指数量表(WHO-5Well-BeingIndex)并将其运用于广州老年人心理健康指数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WHO-5由愉快并且精神状态好、平静和轻松、积极上进并且精力充沛、睡醒时感觉清新并睡得很足、在日常生活中充满了令人兴趣的东西五个条目构成,采用6级评分。其中文版的信度为0.87,效度0.67。该量表可用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测量,也可用于抑郁症的初筛工作。
牛田华等人首次将心理状况危险因素自我管理评分等级量表Kessler10量表(K10量表)应用于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测评。该量表由Kessler和Mroczek编制,共10个条目。它将心理健康状况分为4个等级:10~15分(心理健康状况良好)、16~21分(心理健康状况—般),22~29分(心理健康状况较差)、30~50分(心理健康状况差)。
二、特殊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早期,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城市老年人,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特殊老年人群体(灾区老人、空巢老人、移居老人、留守老人等)受到关注。其中,汶川地震后重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成为当前研究热点。
研究显示,重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约有75.2%的灾区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况。直系亲属遇难人数以及财产损失程度对老年人打击最大。值得注意的是,宗教信仰对震后老年信徒的心理有消极影响。王婷等人通过对216名受灾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后发现,信仰佛教的灾区老年人在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情绪体验、适应能力等方面均比无宗教信仰的灾区老年人更低。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其原因在于地震发生时,大量的悲惨画面、消极信息冲击了老年信徒原有的信息加工体系。当“种善因,结善果”的佛教教理无法解释这一冲击时,信徒会对原有信念产生怀疑,心理防御机制开始起作用,伴发各种消极情绪(如害怕、沮丧、绝望等),最后导致心理危机。
此外,我国空巢现象严重,空巢老年人作为老年人群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心理健康问题也为研究者所关注。有研究者指出,根据与子女之间生活距离的不同,空巢又有相对空巢、绝对空巢之分。相对空巢是指与子女同在一个城市,但不在一起生活,绝对空巢是指与子女不在同一城市。总体而言,空巢使老年人得到来自子女的物质与精神上的支持减少,因此,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与相对空巢老年人相比,绝对空巢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需要予以更多关注。
同样,移居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老年人移居外地后,由于人际交往范围缩小、地区文化差异、生活习惯差异以及社会福利制度存在地区局限性等原因,老年人对子女的经济、心理依赖程度较高,更容易感到孤独、无助,缺乏安全感。有研究显示,移居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本地老年人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留守家乡的老年人心理健康也存在问题。其原因在于子女外出务工加重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及心理负担,特别是需要照顾隔代子女的老年人。陈琳莹等对广州142位留守老年人调查发现,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较差,其认知效能、适应能力、自我认识和情绪体验4个评价心理健康程度的因子均显著低于全国老年人平均水平。
三、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测定一直是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的主要方向。目前发现的影响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如生活满意度和应对方式;客观因素,如健康状况、经济收入以及人口学因素,如性别、年龄等。由于对人口学因素的研究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主客观因素特别是客观因素的挖掘已成为当前研究趋势。
(一)客观因素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客观因素之一。社会支持有客观支持(可见的、实际的、物质的支持、社团的存在)与主观支持(个体体验到的或在情感上感受到的支持,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接受的情感体验)两类。熊建萍考察了河南城区老年人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内在联系,认为社会支持与老年人的性格、情绪、适应能力、人际交往等因素有不同程度的内在相关。
有研究者单独考察了社会支持中医保制度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力。研究显示:医保制度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力显著高于人口学因素。不同医疗保健制度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医保条件下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以及主观幸福感均显著高于合作医疗组,抑郁得分显著低于合作医疗组。
此外,多项研究表明,养老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较大影响。家庭养老的老年人比社会养老的老年人有更高的生活幸福感,并且在认知和智力、人格、适应能力等方面也好于后者。这可能是因为家庭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保留了原有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中能够感受到自身价值与社会支持。而社会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则丧失其原有社会关系,容易产生孤独感。
此外,由于中国传统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若离开家庭进入养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会被他人视为不幸,所以社会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及自我负累感,这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其心理健康。
(二)主观因素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主观感受与体验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较大影响。一项年龄横断面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压力知觉会通过压力应对方式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自我概念是另一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观因素。高自我概念的老年人在心理健康自评量表各心理症状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低于低自我概念的老年人,而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自我概念因子是生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三)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
随着影响因素不断被发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通过多种因素以及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共同来解释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解登峰等研究了社会支持利用率、亲社会性与老年人性别、性格等人口学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老年人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率与其性别、性格两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共同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亲社会性则与年龄存在交互作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四、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研究
以往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多属状态描述。但近几年,这一课题的研究方向已渐趋转向心理健康的干预与控制,通过大规模样本的现场实验量化干预效果。
(一)有氧运动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
太极、气功等有氧运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其原因在于这类运动节奏缓慢,要求练习者心神守摒弃思绪,能够最大程度的缓解不良情绪。方慧通过被试间现场试验发现进行太极运动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敌对因子显著好于未进行此类运动的老年人。而进行六通拳运动的老年人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焦虑、偏执水平上明显好于未进行此类运动的老年人。有研究者设计了被试内现场试验对太极拳的影响力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太极拳练习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心境状态水平锻炼后均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
(二)艺术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
艺术是创作者通过文字、绘画等表达方式对生活感悟的加工、整理。优秀的艺术作品常能引发观赏者的情感共鸣,促进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因而具有一定的心理支持效果。艺术作品包括音乐、绘画、文学等多种形式。高健等对75名参加老年大学书法绘画班的老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发现,参加书画练习的老年人的心理性、社会性及躯体性应激程度明显低于非参加者,其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优于非参加者。
张效利认为文学审美同样具有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功效,它可以从陶冶情操、修养心性;领悟哲理,了却心结;感受历史,益思启智;咀嚼文化,清心怡情等四个方面对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心理干预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
心理干预是引导老年人逐步适应老年生活,适应生理变化的重要手段。当前已被研究证实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有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剧治疗以及支持性心理咨询。蒋伯钧等对上海211名老年人进行对照试验研究。研究者为实验组设计了一个长达14小时的心理健康讲座,讲座包括老年期心身特征、老年期常见心身问题及障碍、老年期心身保健等若干专题。实验处理结果显示,经过心理健康讲座及课后咨询辅导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2002至2012的10年间,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在研究工具、特殊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方面都取得较大进展,为今后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但研究也存在着状态描述多,实际干预少;单个影响因素测定多,因素间交互作用评定少;重复研究多,创造研究少以及实验及调查研究中取样范围偏窄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注意。
注:本文选自《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第11期2012年11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此文
更多精彩分享敬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吧
总编辑:韦志中
责任编辑:兰美丽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心理学在老年人心理健康中的应用.docx
养狗还是养猫?研究称养狗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更有益
原创 饮食如何影响心理健康:有什么证据?
【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老年人孤独感与宠物依恋的关系研究
宠物对空巢父母身心健康的影响
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狗如何促进儿童、成人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老年人居家期间心理健康如何调适
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网址: 学术 | 近十年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45596.html
上一篇: 详解加纳消费品(小商品类)市场 |
下一篇: QQ宠物如何增加心情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