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痕迹管理”在基层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其优势在于通过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有效还原干部对工作的落实情况,供日后查证。据杂志报道,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反映,为避免在上级检查时被问责,日常工作中,他们不得不过分在“留痕”上做文章,此举严重背离了痕迹管理的初衷。
痕迹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将其应用于基层工作中本是一种管理改革。但是,与任何方法一样,如果不顾实际,那效果与初衷就会背道而驰。事事留痕、处处留痕,“痕迹管理”变成“痕迹主义”,这就是管理考核的跑调走偏,其本质就是形式主义和本本主义。
“痕迹管理”也是近年来新兴的党政机关绩效考核手段,每个单位、每位干部,平时都做了哪些工作,又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可以通过具体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展现出来。应该说,“痕迹管理”大大弥补了过去党政机关绩效考核相对虚化的不足,使考核内容更加具象,有章可循,便于操作。不过,一些地方在执行过程中过于注重“痕迹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演变为“痕迹主义”。
“痕迹主义”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小题大做。一些地方要求事事留痕、处处留痕,事无巨细都要求按照统一模板准备材料,有时难免有“高射炮打蚊子”之嫌。报道中提到的某地“一次卫生清扫需9份档案”,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本来是一件很普通的小事,硬是要求红头文件、工作方案、会议记录、分工细则、清扫照片等条条块块一个都不能少,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
二是以“貌”取人。一些部门下基层检查时,只是粗略翻翻资料,看看“材料准备得齐不齐、好不好、美不美”,并不认真查看具体内容。即使工作做得并不扎实,材料纯属东拼西凑,只要包装做得好看,照样能得高分。
三是舍本逐末。“痕迹管理”本来是用来印证工作的辅助材料,但一些地方和部门过分强调“留痕”,“不看实绩看材料,不看实地看纸面,不看做的看写的 ”,反而使得“痕迹管理”喧宾夺主。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跑偏了的“痕迹管理”,对于基层工作起到了错误的导向作用,进而带来了三大危害:其一,劳民伤财。在“痕迹主义”的语境中,材料的厚度往往代表着工作的深度,一些基层干部为了体现工作扎实,将各种有用的没用的材料都往档案盒里放,造成办公浪费。
其二,弄虚作假。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部门安排的工作任务往往很急,要求限时完成,有时不同部门的检查还会“撞车”,导致基层分身乏术、疲于奔命,只好连夜加班加点补材料、“造痕迹”。
其三,影响作风。一些基层干部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用在保留工作痕迹上,自然无法投入太多精力在帮群众解决难题上。有的驻村干部走访贫困户,问几个问题、拍几张照片就算“留痕”了事,村民对此很是反感。
应该说,我们推行“痕迹化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抓铁有痕,而不是为了“笔下留痕”。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痕迹管理”是考核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考核的目的和决定性标准。我们不能将方式等同于标准。基层工作的考核标准应该精简,要聚焦两个方面。一个是效果,即工作成效和工作进展;另一个是民意,即群众满意不满意。至于开了多少会,发了多少文,并不重要。因此,对那些可有可无的痕迹,就应该鼓励基层干部大胆做减法。组织考核时,考评领导还应旗帜鲜明地为其撑腰。
从根上说,基层“造痕迹”是因为上面要看痕迹。以痕迹论业绩,假痕迹才会盛行。有些地方,考核基层干部只看“材料准备得齐不齐、好不好、美不美”,如此,一些基层干部才会工作没做多少,心思全花在“造痕迹”上。这也说明,我们所有围绕基层工作的考核要重实效,要以解放基层干部干事动力为起点,不能只加压不加油。只有关注基层,了解基层,才能更好关心基层,继而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基层问题一个个销号。这就必然要求,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基层工作的实际,切实给基层干部减压松绑,卸“包袱”。事以做成,业靠人兴。只有让基层干部干在实处,干出实效,才能使基层更美,发展更快。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2019公考必看热点:莫让“痕迹管理”变为“痕迹主义”
猫的眼屎是否必须清理,猫眼屎擦了有痕迹
房间消毒去味攻略:告别宠物猫留下的痕迹
2020国考面试热点:宠物经济
2015年国考时政热点:群体和谐要“向内用力”
2023国考申论热点:遗弃宠物行为要不要纳入不良征信记录?
2021年国考申论热点:宠物也有焦虑
2022国考申论热点:遗弃宠物行为要不要纳入不良征信记录?
曝知名宠物网红疑虐猫,硬拉拖拽违背生物常理,为逐利摆拍痕迹重
知名宠物博主疑似虐猫,视频摆拍痕迹重,猫咪惨叫连连!
网址: 2019公考必看热点:莫让“痕迹管理”变为“痕迹主义”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51412.html
上一篇: 解决环评案例分析考试的方法!! |
下一篇: 毛毛的变形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