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对人与动物关系的塑造,以及动物能动性展演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洞察城市“人-地”互动的有趣视角。在快速现代化与高速流动性的城市空间中,伴侣动物愈加适应繁忙和高度不稳定的城市家庭生活。不管是被视为同伴、毛茸茸的孩子亦或是必须遵守支配和服从规则的“他者”,它们都不容忽视地融入了城市家庭,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健康和休闲体验息息相关。
本期将推介两篇针对中国“伴侣动物”研究话题的文献。第一篇聚焦于新冠肺炎爆发期间我国公众对城市伴侣动物的感知,以此来反思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可持续的动物伦理问题。第二篇则关注我国城市空巢老人与伴侣犬的休闲互动,探索如何以更加多样化的社会支持网络来改善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
公众对于城市伴侣动物的感知
在复杂的城市系统中,伴侣动物的饲养、动物产品在城市空间中的流动以及城市化对物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野生动物-家畜-人类相互作用的多样传递链形成提供了机会。当城市出现新的传染病,尤其是突发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时,伴侣动物是否会传播病毒时常成为社会辩论的焦点。
2020年伊始,新冠病毒爆发。随着疫情加剧,公众开始对伴侣动物产生无端恐惧,城市居民与伴侣动物的冲突更加明显,并出现了诸如抛弃猫狗等一系列极端事件。可见,新兴传染病的爆发不仅与医学和生命科学问题有关,同时还反映了人类与动物等多物种共存于城市空间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和情感上的纠缠交错关系。为了解公众对城市伴侣动物的感知以及这种关系在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转变,研究以我国新冠肺炎爆发为背景,基于疫情期间的微博评论数据,采用内容分析法探讨公众对城市伴侣动物的感知。
▲公众讨论发帖的可视化
分析发现,公众对伴侣动物的感知源自各类媒体对疫情进展的实时报道,并在社交媒体上参与了广泛的讨论。讨论主要基于两个主题:伴侣动物是否会传播疾病?疫情期间又该如何饲养?
官媒报道与伴侣动物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医务工作者在官方媒体上进行有关动物与人类跨物种传染风险的讨论。这种专业的医学知识不仅被公众用于预防疾病,而且被特定的群体利用和重构,以促进日益繁荣的宠物经济,调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休闲冲突。如,为促进宠物经济,部分从事宠物销售、美容和相关行业的商人借此机会利用医务工作者的专业话语来引导公众对饲养伴侣动物和疾病预防关系的认知。非养宠者则认为邻居饲养动物可能会增加自己感染病毒的风险。面对这些指责,养宠主人会选择重构医务人员的话语,以证明与伴侣动物接触的绝对安全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医学话语被重构以应对多物种的生存冲突。伴侣动物是否会传染疾病作为一类突出的公众认知问题,反映了超越人类的家庭、宠物产业以及与这些因素有关的社会问题在我国城市日益凸显。
大流行期间的公众讨论与伴侣动物饲养经验
关于饲养经验的话语主要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公众对伴侣动物的看法受到媒体发言和论述的强烈影响。随着疫情的传播,一些封闭式社区出现了抛弃甚至虐杀伴侣动物的极端事件,这与以往媒体所呈现的人与动物的积极关系大相径庭。面对此类恶性事件,公众对动物伦理的广泛讨论引起了官方将动物纳入对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考量,并开始迅速纠正过度的防疫措施,倡导公众对动物的保护。此外,武汉小动物保护协会等非政府组织与武汉各地的饲养者合作,为滞留家中的伴侣动物提供援助。这种非政府组织和爱心市民自发的营救和保护行为成为了政府应急计划的有力补充。可见,公众对动物伦理的关注会促使政策制定者采用一种更加道德的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模式,并得到负责任的非政府组织和有道德的市民支持。
小结:本研究表明,人类和动物伙伴在城市日常生活空间中是相互融合与彼此作用的。人类传染病的流行、跨物种感染以及遗弃动物等都可能使伴侣动物成为新的公共安全风险。因此,今后的研究和政策应考虑如何将非人类行为者和动物福利纳入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领域,并将动物作为一种道德和政治主题纳入更广泛的政策决策,以加强对伴侣动物的照顾和保护。
我国城市空巢老年人与伴侣犬的
日常生活营建、户外休闲与健康实践:广州案例
Xianfei Chen, Hong Zhu, Duo Yin*. (2020). Everyday life construction, outdoor activity and health practice among urban empty nesters and their companion dogs in Guangzhou,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 17(11), 4901.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代际观念差异与经济盈余,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独自生活,成为空巢老人,面临社会支持缺乏与精神疾病等困难。研究发现,拥有亲密的社会联系和参与有意义的休闲活动对空巢老人获得积极心态与健康的身体至关重要。这些有意义的休闲实践,不仅如广场舞一般是社会群体之间的,往往也是会涉及到多个物种共同参与的。越来越多的伴侣动物进入普通家庭,成为缺乏家庭成员陪伴的城市空巢老人的重要情感支撑。
因此,文章着眼于中国城市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将他们的健康问题置于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和老龄化的背景下,探讨伴侣犬如何参与营造城市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多物种休闲(multispecies leisure)互动实现积极老龄化。
▲被“父亲”用心装扮的贵宾犬
▲与“外婆”一起散步的牧羊犬
共享的户外休闲空间: 对健康的潜在益处
户外通常是释放犬只“动物性”的绝佳场所,也是老人与伴侣犬共同参与休闲活动的空间。户外活动兼具伴侣犬运动需求和增加老年人活动量的优点,是强化多物种亲属关系与两者日常互动的重要实践。老年人与伴侣犬之间的日常户外休闲互动主要体现在两者共同自律、相互陪伴,共享休闲空间的节律之中,进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产生益处。在超越人类的家庭互动中,这种亲属关系表达了人在晚年生活中重建的亲密性与归属感,是其日常生活中最重要和持久的关系。他们共享家人的意义,这也导致伴侣犬在某种程度上比人类更善于成为能够为晚年生活提供陪伴与支持的家庭成员。
时空路径选择与合乎规范的动物“公民”
事实上,随着伴侣犬逐渐进入城市家庭,广州政府于2019年开始修订实施10年之久的养犬条例,以进一步规范饲养犬只的制度化,但主要集中在城市管理上,如犬只登记、养犬乱象等,并未对犬只的活动空间进行拓展。因此,城市公共空间允许犬只活动的范围十分有限。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政策以国家机构和经济增长为导向,没未充分考虑到分化的人口结构和“动物公民”,这对宜居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提出了挑战,凸显了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与非人空间的二元分离。因此,老年人与伴侣犬在共享户外休闲空间时面临着种种挑战,饲养者者不得不谨慎选择户外互动的时空路径与严格培养伴侣犬的户外活动礼仪,使之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非人类“公民”。简而言之,我国城市的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所有社会行动者的生存需求,对伴侣动物的接纳与城市的日常管控还存在一定冲突。
小结:正如“空巢”一词所暗示的那样,空巢老人尤其缺乏家庭成员的支持。因此,创造性地拓展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对其晚年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研究认为,伴侣犬的陪伴是丰富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的有效途径。然而,城市规划过程中如何将适宜老年人活动与伴侣动物生存的友好空间纳入到城市发展体系当中,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
文稿|陈贤斐
编辑|陈浩然
内容发布及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若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
图表源于网络及论文,见原图水印,非商用图侵删。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视点|伴侣动物与城市居民背后的人地互动
熊猫宝宝逗趣背后的社会真相:动物与人类的互动新思考
城市居民宠物犬饲养问题的社会学思
动物与人类的互动.docx
伴侣动物, 宠物种类, 家庭中最常见的6种伴侣动物
视点丨花天价“复活”宠物,请三思而后行
宠物鸟,人类互动的最佳伴侣
宠物与伴侣动物
“伴侣动物与家庭健康” 主题宣传活动成功开展
“人类伴侣动物”的定义
网址: 视点|伴侣动物与城市居民背后的人地互动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59936.html
上一篇: 劳动教育让研学实践有滋有味 |
下一篇: 深圳超美湿地!红树林生态公园最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