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项斯微 和 傅踢踢 分享了他们的心得:
文 / 项斯微
每个人都会分享一下和《我的朋友阿波罗》相遇的故事。很巧,我是那种会打破规则的人。
看到这个书名,再看到封面上有一只狗,我心里是有点嫌弃的。我虽然也养宠物,但是我不愿意看宠物电影,因为我觉得很多宠物电影就是假大空的情绪,只有美好的、正面的东西。但现实中你和宠物相处还有许多负面的东西。我想,可千万不要是一个和狗感情很深,最后被治愈了的故事。
打开《我的朋友阿波罗》,看到第一页讲的是柬埔寨女人,我就放心了;再看两页,又有一个男人死了,这个男人还有三个老婆,我就感觉这个书非常厉害;看了30多页也没有狗,心里对这本书是赞叹不已。书里有一个观点是“作家就是吸血鬼”,我非常赞同。
写到后面,终于提到了狗。读者一开始不会觉得她和这只狗的感情有多深,哪怕读到最后,她和这只狗之间都有一种疏离的东西,但是她的确写出了我养宠物这么多年,一直在思考的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
你们知道在上海给一个动物安乐到火化最低标准是多少钱吗?750块。
当时我的猫已经15岁了,关于宠物死亡的问题,是我养它的后半段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的猫得了乳腺肿瘤,我带它去宠物医院,那个“95后”的年轻宠物医生一定要救活它。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我问他宠物安乐多少钱,被他臭骂了一顿。其实我问安乐多少钱,不是因为我不喜欢我的猫或者怎么样,而是我成长到这个年纪,非常清楚有一些残酷的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
书里面有几段我特别感同身受。在故事的最后,她的这只狗快要死掉了,散发出很浓烈的气味。女主是独居女性,她不停用消毒水拖房间的地,可气味还是非常地浓烈。我的猫当时也是这个样子。它的伤口太大了,没有任何办法,只能每天给它清洗伤口,人和宠物的生活质量都非常差,家里弥漫着一股味道。在《我的朋友阿波罗》里,女主得知一个远方的朋友在海边有一栋废弃的别墅,她就把狗带到了那里,但是我生活在上海,没有这样的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有一天早上起来,我决定把我的猫安乐了,打电话预约后就去了。当然,我不敢告诉那个年轻的宠物医生。这次我换了一家医院,那里的医生还是蛮好的,他给我十分钟的时间,在房间里哭一会儿。之后的过程我就不细讲了。
在这个书的很多部分,女主与这个宠物的关系都是略微疏离的。但是到了最后一章,他们在海边度过宠物生命的最后一刻,又是非常浪漫的。但是我觉得还不够残酷,因为结局很美好。在海边,它远远地在那里,看到它倒下了,然后在心里呼喊它的名字,就这样告别——这是每个宠物主人期待的美好结局。其实这是很难的。我很喜欢她最后写的一句话:“我们想念的东西,我们失去的以及我们哀悼的,难道不正是这些构成了内心深处真正的自我吗,不要说我们想要什么,说一说我们从来没有得到过的东西。”
自从给猫安乐之后,我也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算是得到、什么算是失去呢?这些都是很难说清楚的一些问题。
我觉得宠物是很倒霉的,我觉得一只猫很可爱,就把它带回来了。它其实并不喜欢我,可它没得选。我的猫十几年都不爱我,如果它是一个男人,可能早就打开门出去了。但是它是猫,它没办法离开,它被主人禁锢在那个地方。但是狗的好处就是它蛮容易爱上你的。
我有时候觉得自己蛮自私的,它也没有挑选别的主人的权利。书里写到了一些关于宠物的神秘主义的东西,比如说宠物能知道主人好像要得病了,或者在主人回家之前先在家里挠门之类的。有的女生会用猫来找男友。比如说带一个男朋友回家,如果猫对他的态度还可以,可能就觉得这个男人还不错,如果猫很不喜欢这个男人,就觉得这个男人是不是人品有问题。
我有一个朋友马上要结婚了,我有预感她的婚姻不会很幸福,我问,你为什么要结婚?她说,因为我的猫很喜欢这个男人。
文 / 傅踢踢
《我的朋友阿波罗》这本书严格意义上不是通常定义的类型文学。我看到它的第一反应是:“它是类似于《忠犬八公》这样的故事吗?”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第一反应,是因为我家里面养了一条柯基,今年3岁多。我养狗之后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变化,当它从很小的个头慢慢长到成年犬的体型,我开始思考它离开的那一天我该怎么办。从此,我再也不敢看宠物类的电影,想到它离开的瞬间,我在情感上有点接受不了。
看完书之后,我打消了心里的疑惑。很多相关资料说这本书的主人公跟这条大丹犬阿波罗之间有一些超越人与宠物的情感,他们之间有友谊、甚至是超越友谊的认知,我产生的新的疑问:这里面会不会涉及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刻奇的可能性?
这本书抽象地讲是一人一狗和他们所背靠的世界的故事,或者说他们如何理解他们所背靠的世界的故事。我们来具体展开一下他们的身份和状态:这个小说是第一人称来进行的:“我”是高校教授写作课的女教师。小说的核心事件是与“我”有深刻情感关系的男性导师自杀了,围绕这起自杀事件衍生出了一系列风波,比如围绕丧礼回顾男性导师的一生,比如这个男性导师生前是非常风流的人,“我”与他的三任夫人围绕男性导师产生了种种暗涌的情感与记忆上的冲突。
小说的另外一个核心事件是男性导师的第三任太太要求“我”来照顾这条叫做阿波罗的大丹犬,接下来的故事转变为一个内心悲伤的、孤独多情的女主人公和一条面临死亡的狗,他们如何相处、如何接纳、如何建立友谊的故事。
一开始,阿波罗被交给“我”的时候,“我”把它看作一个从男性导师那里“继承”的符号,但是,它慢慢地变成了“我”在精神上重新理解世界,甚至是在精神上重生的契机。阿波罗所代表的变化,是蛮有意思的一个点。
我排斥一些所谓的宠物电影——那些标准化的、套路化的、以煽情为主的动物电影。关于宠物的死亡或者离去,在情感上并非完全不能接受,相反,在理智上我们早已经接受这一点了,想要在情感上接受这一点,无非是跨过最强烈的感情冲击使那一关。
顺着这个想法,我相信大多数养宠物或者想要养宠物的人都能接受一点:宠物们大概率是要先于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当宠物从幼小的个头长到成熟的体型,当它的体型不再变化的时候,甚至是它一岁多、两岁的时候,我就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想到,有一天它不在了,我该怎么办?
当我们讨论或者描述这个话题的时候,在情感上已经有了一个预设,即我们已经把它与我们生命中的某个角色对应了。很多人真的是这样来理解宠物的,把宠物当作小孩来看待。这里的“小孩”不是通常意义上说的人类小孩,它们之间有很多差别,首先是它回应你的方式,肯定跟人类活动的方式不一样;其次是时间的关系,人类小孩大概率要比抚养他们的人活得更长,我们在小孩身上寄托的东西是跟希望、成长相关的,但是在一个宠物身上,我们不太可能到了一定阶段突然说,我要在她身上寄托希望。
那么,我们在宠物身上寄托的是什么?我时常思考这个问题,并从现实当中我的的反应去倒推我的感受。我知道自己是很溺爱宠物的性格,做了万全的心理准备,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跟它相处时,还是突破了心理预期。我以为我养一条狗就相当于养了一个儿子,后来才意识到简直是带回来了一个“小祖宗”。
日常相处中,你知道它不能跟你对话,但是你看到它的眼神,你会自动赋予这个眼神一些意义;它自己可能不一定是这么想的,但是你还是会赋予它一些意义。在这个意义的驱使下,你会无条件地为它做一些事情。比如说,给它买更好的狗粮。哪怕这个狗粮已经经过精挑细选,你还不满足,甚至到了周末还要给它做一些鲜食,去超市里面买胡萝卜、三文鱼、黄瓜,全部水煮、剁碎装在盒子里给它吃。
这种行为本身不是理性驱动而是感情驱动的,但是当你回溯这个感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在它身上真的投入了很多,而且你也没有那么计较回报。很多人拿狗跟小孩做对比。大多数人就会得出一个认识,猫和狗其实就是不需要考虑学区房和教育问题的小孩,当然,他们后来会发现,教育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比方说有时候你的宠物狗的行为不是很规范,有伤人的风险,你就需要进行宠物的再教育。
2018年 #美国国家图书奖# 获奖作品
The Friend: A Novel
《我的朋友阿波罗》
[美]西格丽德·努涅斯 著
姚君伟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年11月
相关知识
动物对死亡的反应: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
存在主义视角下医护人员的死亡焦虑及其应对策略
孩子养的宠物突然发生意外,请看看孩子是如何接受并理解死亡的?
美国课堂如何进行死亡教育?
老年狗狗的死亡前兆——让我们更好地陪伴我们的宠物(如何识别老年狗狗的死亡前兆并给予适当的护理)
宠物殡葬那些事:我们该如何与TA告别?
宠物离世,我们该如何面对
如何对孩子谈死亡?清明时节是开启生命教育的好时机
宠物小知识:面对宠物的死亡,人的正常哀伤过程分为5个阶段
如何正确引导学前儿童认知死亡?
网址: 另类“死亡哲学”:我们要如何坦然面对宠物的死亡?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62985.html
上一篇: 让狗狗与猫咪和睦相处—如何让它们 |
下一篇: 无耳老猫9岁被弃养,抑郁女子一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