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
但有时难免求而不得。
不过,人体里有一种“激素”,
科学研究证实,心情低落时,
就能让自己快乐起来。
四种激素让我们保持快乐?
人的“ 七情六欲” 受“ 情绪激素” 影响。吃到美食,开心得手舞足蹈;陷入爱情,情不自禁地拥抱;一场球赛,踢得酣畅淋漓…… 这些美好愉悦的场景中,都离不开“ 情绪激素” 。不同于腺体分泌的活性物质,比如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等,“ 情绪激素” 更多是指神经递质—— 神经系统用来传递化学信息的“ 信使” 。
展开剩余82%
身体经历的任何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等,都会通过神经系统影响大脑和身体,并在两者之间来回传递信息,左右人体激素分泌,从各个方面影响人类的生理和情绪。因此,快乐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 化学体验” :当大脑释放“ 快乐激素” 时,人就会感到快乐。
九个方法助你快乐无限
以上四种化学物质都能触发快乐,并且每种都与特定的事件有关。换句话说,生活中一些简单的仪式或行为,便可以拯救不开心,让人远离焦虑烦躁、释放快乐活力。
坚持运动。运动是公认的提升快乐激素的最好方法。慢跑能促进内啡肽分泌,迅速缓解忧虑;散步半小时到1 小时,能促进多巴胺分泌与吸收;当经历蹦极、跳伞、滑雪等新鲜、刺激、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时,大脑也会分泌多巴胺。
睡个好觉。睡眠时,多巴胺消耗量会变得很少。每晚睡够8 小时有助保存多巴胺含量,使得第二天充满活力。睡眠不足虽然会促进多巴胺大量分泌,但身体上的疲累反而会让心情不愉悦。
和谐性爱。性高潮虽说只有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但其带来的愉悦感最多可以持续两周。美国曾对236 名20-65 岁的受试者进行长达半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性生活质量高、常有性高潮的人,总体生活态度更积极乐观;而那些长期得不到性满足的人,体内多巴胺会减少,容易变得脾气暴躁、郁郁寡欢。
科学美食。多巴胺由酪氨酸合成,豆类、深海鱼类、奶制品和坚果富含酪氨酸,建议适当增加摄入量;新鲜蔬果,尤其是深绿色蔬菜、维生素C 含量高的水果等,也有助合成多巴胺。研究显示,高脂饮食可能会破坏多巴胺合成,要少吃。此外,适量吃点黑巧克力,或富含ω-3 脂肪酸、镁和锌的食物,有助血清素的产生。
亲密接触。与他人身体接触、建立信任关系可以促进催产素分泌。不妨给家人或朋友一个大大的拥抱,经常约朋友逛街、聚餐等,或者给惦念的人寄一张卡片或发个视频,诉说你的想念。养宠物也可以增加内啡肽和催产素的分泌,同时能降低应激激素皮质醇含量,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
突破挑战。当你打算培养一项爱好、学会某种技能,并且每天朝它迈出一小步时,大脑就会用多巴胺奖励你。内啡肽研究者罗杰吉尔曼发现,人体产生内啡肽最多、最集中的区域,就是学习和记忆区域。挑战新事物一开始可能会让人觉得不适,但随着自信慢慢地建立,就会变得更快乐。
多晒太阳。多到户外走走、晒晒太阳,可促进多巴胺产生,舒缓情绪,尤其是早上醒来晒晒太阳,能刺激大脑分泌血清素,让人一整天都神清气爽。
闭目冥想。深呼吸、冥想、静坐、瑜珈等都可以促进内啡肽的分泌。每天留给自己一点平静的时间,闭上眼睛冥想、深呼吸,不仅能抚慰心灵、缓解焦虑,还能体验到欣快感。
听歌看剧。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看些喜剧节目,即便勉强一笑也能促进血清素分泌。听音乐、唱歌有助提高催产素和内啡肽水平,让人开心。此外,洗热水澡、按摩能放松肌肉、减轻疲劳,血清素、多巴胺和催产素都会增加。
快乐也不是那么容易
没有人的生活是完美的,快乐也不是永恒的,不要为了追求“ 快乐” 而试图逃避悲伤或消极的经历。袁勇贵表示,盲目提升快乐激素不是什么好事,应该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用上瘾物质等刺激快乐激素分泌。
警惕成瘾行为。非法使用多巴胺会增加药物成瘾行为。除了毒品,受法律管制的常见多巴胺兴奋剂还包括处方止痛药、苯二氮卓类药物、酒精、咖啡因。吸烟、酗酒、吸毒等行为的作用机制与多巴胺类似,瘾君子们在“腾云驾雾”时所体验到的“过把瘾”快感,并不能让人获得长久的幸福,甚至会付出健康和生命的代价。
避免运动过度。不要为了增加“快乐激素”而过度锻炼。例如,适度游泳可以提高体内多巴胺水平,但过度游泳则会降低多巴胺,带来运动伤害。
尽量少吃甜食。人们常说,没有什么坏情绪是一份甜品解决不了的。然而,奶茶、甜点等食品的糖分含量超标,会让人体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多巴胺,通过血管流至全身,刺激神经致使精神亢奋的同时,疲惫、衰老、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健康问题会随之而来。
摆脱电子依赖。每天明明想要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却无法摆脱多巴胺的快乐诱惑,进而带来很多健康困扰。尤其是在睡前,每一次短暂的刷屏之后,往往都会产生愧疚、空虚、失落以及自我否定。
再多说几句
人生往往是快乐与悲伤相依相存的。放纵自己只能得到一时的快乐。从积极和消极的事件中获得成长和人生意义,回首一生时才能快乐而充实。
内容来源:人民健康网
文章来源:水煮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