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猫”,一种神秘而又迷人的生物。就像老舍先生说的那样,它们是那么的古怪,胆小却贪玩,黏人却又孤傲,没有什么能够左右它们,除了它们自己。我们忘不了与这小家伙的第一次相遇,却不知它们是如何从我们的记忆中褪去,毕竟它与它们的总是那么孤傲地离开。
就像是猫咪的历史,现今我们也不能明确猫咪是如何进入中国古代社会之中。一种说法是猫咪是外来物种,随着佛教东传,跟着僧人一同进入。但早在东汉之时,便有篆书的“猫”字,且周代之时,因狸猫能扑食田鼠,保护庄稼,周天子将其列为腊祭八神中的农神。所以这种说法有待考证。
虽然不知猫咪从何而来,但唐宋之时的养猫热却有许多的文献与画作所记。本次展览也是借助这些文献与画作来向各位展示国人的吸猫史。
第一章
农业之神
“鼠害苗,而猫能捕鼠,去苗之害,故猫字从苗。”
——清 王初桐 《猫乘》
从王初桐的这一句话中便能看出“猫”字的由来,也体现出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猫”与人之间的关系。周代的《诗经》中便有猫的记载,但周代之时的人们之时发现了狸猫作为野兽,能够捕食田鼠。将其奉为神明,也足见人与其接触需保持距离。
名称:“君幸食”彩绘狸纹木胎漆盘
作者:佚名(汉)
材质:木胎
大小:口径27.9cm,高5.4cm、
底径15cm,重481克
收藏机构: 湖南省博物馆
艺术时期:汉代
凡是神祗,必有图像。这种图像如何图腾一样,但神奇的是国内最早发现狸猫图案的并不是在祭祀场所,而是在马王堆一号墓中辛追夫人的陪葬品——“君幸食”彩绘狸纹漆盘中。
汉代陪葬品中漆器是最为常见的,纹饰又以卷云纹见多,狸纹却是罕见。那汉人为何会在食盘中绘制狸纹呢?我们可以从食盘的功能性出发,食盘自然是存放食物的,更易受到鼠害的侵袭,所以自然会将狸猫纹饰绘制在存放食物的器皿之上。
马王堆 T形帛画中的辛追夫人
但在辛追夫人的陪葬品中,狸猫纹饰就有百种之多,它们形态各异,表情凶狠,仿佛是守卫食物的将士。汉人视死如生,这些狸纹漆食盘不仅仅是陪葬品,也是辛追夫人生前最为喜爱的物品之一。虽然没有文字介绍,但百种狸纹,辛追夫人可能就是古代第一吸猫人。
汉人将狸纹与龟、龙、凤、麒纹一并绘制在物品之中,也为后世将猫作为一种富贵、长寿的寓意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
富贵之相
狸猫意象发展至魏晋,却被添上了一层负面的寓意。在《晋书》与《北史》中就记录了许多关于猫的灵异志怪之事,例如可以通过祭祀“猫鬼”来谋财害命,或者野猫可成妖。这种故事发展至明清,便将猫与狐等同,“猫妖”、“狐妖”均有拜月成人,蛊惑人心之能。
但这些灵异志怪并没有影响唐宋之时的养猫热。自李唐起,上层社会养猫之风渐兴。猫咪除了能帮家中捕鼠,且具有憨厚可爱之态。
名称:仕女图轴
作者:周文矩
创作时间:南唐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180.9x102.1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五代
“猫目睛暮圆,及午竖敛如誕,其鼻端常冷,唯夏至一日暖。其猫不容蚤...”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所》
随着养猫热,唐人也加强了对于猫的观察。与李商隐、温庭筠号称“三才”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所》中写道:“通过观察猫咪的眼睛可以知晓时辰的变化,猫眼至晚变圆,至午变坚。猫的鼻子只有夏至这一天为暖,且猫咪不容易生跳蚤。”
从唯夏至一日暖,可见段成式多能吸猫,而且是整年整年地吸,不然也不会发现猫咪的鼻子只有夏至那天是热的。
唐人喜猫,可见一斑。
虽说唐人喜猫,但由于花鸟画于五代时期才初设,故在唐代的绘画中难见一猫。五代时期初设花鸟,五代两宋期间的花鸟大都服务于宫廷,故猫咪的形象大都为富贵之相。
五代 周文矩 《仕女图》中的猫
为了鉴定猫咪是否有富贵相,古人还建立了一套“相猫法”。笔者就拿五代两宋猫题材绘画中的猫举例。
当看到这只猫时,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其特征:长毛、身白、黑尾,额头一抹黑,此猫被称之为“挂印拖枪”的“狮猫”。所谓的“狮猫”是指猫的品种,一般为白或黄长毛,不能捕鼠,是五代两宋时期上层社会所豢养。加之,猫额头上的一团黑为“印”,暗指“官印”,豢养此猫的家庭将会升官进爵。
名称:狸奴婴戏图页
作者:佚名(宋)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4.5cm x 25.7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波士顿美术馆
艺术时期:宋代
古人还认为纯色的猫无论黑白,均可称之为“四时好”,其中又以白、黄最佳。《狸奴婴戏图页》的画面中心便有一只“四时好”,宋代绘画中婴与猫都带有富贵、健康的意象。笔者曾在《幼崽百戏大赏》一文中阐述过,由于宋代王室子嗣不兴旺,宋代的医学也发展至一个高度,人们对于婴儿的健康问题尤其关注。
名称:冬日婴戏图
作者:苏汉臣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196.2cmx107.1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例如在这一幅《冬日婴戏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挂印拖枪”的狸猫与“军旗”两个图像,苏汉臣的这幅《冬日婴戏图》叠了前两幅作品的Buff。
名称:猫猴图卷
作者:易元吉
创作时间:北宋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31.9cmx57.3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宋代猫题材绘画大都为宫廷画师所作,故在绘画的寓意上多为长寿、富贵这样的美好祝福,所以单单以猫的品种来暗喻是不够的。于是乎出现了更多象征符号的糅杂。例如“猫蝶”代表耄耋(长寿之意),“猫猴”代表官运(封侯)。易元吉的《猫猴图卷》也属于这一类带有祝福含义的绘画,猴代表“侯”。
不过易元吉这幅画中描绘了一只弓背,竖尾,立耳,睁目的狸猫,,这是明显因为猴儿偷走“猫”的恶作剧受惊。能将猫咪惊恐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说明画家对于猫的观察极致入微。
名称:耄耋图卷
作者:赵佶
创作时间:1124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37.1x205.9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猫蝶题材应该是猫画中最为常见的题材了,猫蝶题材绘画中常出现牡丹、菊花、寿石,大意为“富贵耄耋”。“猫蝶”题材起源于五代,但并没有直接用“耄耋”命名,大多数均描绘猫与蝶共处的写生环境,并不直接点明。耄耋图真正得到发展则是需要到明代,得益于明代文人交流活动的增多,这种带有交际性、祝贺性的画作得以迅速发展。
名称:狸奴小影图页
作者:李迪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3.6×24.1cm
艺术时期:宋代
在整个宋代猫画中,李迪的小品猫画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同时也是代表着宋代猫画的转折点。在前面的叙述中,小编主要是围绕着宋代猫画来讲述宋人吸猫史,但这其中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绘画群体的限制。因为绘画群体要么是赵佶这样的君王,要么是宋代朝廷画院里的画师,对于他们而言,歌颂与祝福是主旋律。
这也使得宋代吸猫的群体发生了割裂,形成了两类,一种是将猫视为富贵象征,视猫为宠物(不捕鼠)的市井群体,同时他们也代表着上层社会的宠物审美;另一类则是受儒家思想熏陶,将天下之责纳入己身的文人群体,他们极力讽刺不捕鼠的猫(宠物),赞誉恪守职责(捕鼠)行为。
而李迪的画作提供了折衷区域,《狸奴小影图页》中描绘是一只背黄肚白的小狸猫,这种小猫被称之为“金被银床”,显然是富贵相。但此猫又身短,面长,被古人称为“捕鼠小能手”。画面中没有出现其他的图案,很难让人去确认这只小狸猫是否为宠物还是捕鼠能手。
所以猫画被引到了一个全新的区域,提出了原本人类赋予的各种意义,只是纯粹作为一个对于物象的描绘与神态的摹写。
名称:梁楷款狸奴闲趣图卷
作者:梁楷
创作时间:1203年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33.2cmx185.4cm
艺术时期:南宋
有人会认为李迪的这种做法是纯粹的,当然有人也会觉得这是一种精妙的逃避。市井审美与文人审美的割裂也使得宋代诗歌中的猫与绘画中的猫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割裂。
例如黄庭坚是宋代闻名的猫奴,其《乞猫》:“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一方面交代了宋代乞猫需要给主人家下聘,以鱼来换猫,体现其乞猫来捕鼠的急切心情。可这里的猫真的是简单的“猫”?那“鼠”又是什么?写这首诗的时候,黄庭坚受“乌台诗案”的牵连,坐罚铜二十斤。所谓的“罚铜二十斤”,就是罚钱。文人以猫劝谏始于苏东坡,“养猫以捕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这里所说的不捕鼠的猫就是暗指那些不作为却占据官位的闲散之人。
可到了南宋之后,文人的心态发生了转变。同样是猫奴的陆游却发出不同的心声:“狸奴不执鼠,同我爱青毡。”如果我的猫不用抓老鼠,那就同我一样喜爱青毡的温暖与舒适,体现了对于平凡生活的热爱与对于现实的无奈。
让我们回归猫的”富贵之相“,重新审视宋代猫画与猫题材诗歌的割裂便能发现,这种割裂其实是时代与文人个人的割裂,是宋代统治阶层与底层的割裂。
第三章
慵懒之态
1560年的某天,紫禁城里出现了一群身穿丧服的太监簇拥着金棺,他们边走边高声唱念大臣作的祭文,尖锐绵延的语调穿过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皇城内魂幡飞扬、哀声不绝……
1560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这一年发生了什么?戚继光驻守台州,还有什么吗?
哦,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爱猫“霜眉”死了。
名称:五狸奴图卷
作者:朱瞻基
创作时间:明宣宗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30X240cm
收藏机构: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艺术时期:明代
这只名为“霜眉”是朱瞻基最为喜爱的“宫猫”,史料记载这只猫在嘉靖初年便开始陪伴朱瞻基,那时候他才十五六岁。通常猫咪的寿命大概十八年左右,而这只名为“霜眉”的“宫猫”活了三十多年,或许史料有错,或许是“钞能力”在作祟,或许有着一些政治因素。
但朱瞻基对于“霜眉”的感情是真实的,唐宋两朝代丰富了狸猫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明代进一步加强了狸猫的神态摹写。将赵佶、梁楷的猫画与朱瞻基的《五狸奴图卷》对比便能发现,朱瞻基所绘的狸猫更具野性,神态、更为生动。这得益于宋代苏轼以猫劝解的方式时刻提醒着君王,这也是朱瞻基画猫的政治意图。
朱瞻基的猫画很明显是继承了宋代院体画风格,但在内容上却受到了宋代文人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明代花鸟画的兴盛,明代文人猫画得以产生。
名称:耄耋图轴
作者:戴进
材质:纸本水墨
大小:126×43cm
艺术时期:明代
明代文人猫画的产生得益于明代花鸟画的发展以及明代中叶后朝廷对于文化思想的控制减弱。宋代文人在诗歌中以猫喻人的思潮直接影响了明代文人猫画的创作风格。明代的文化阶层在创作中更加注重自身的感受而非人伦之道,在画作中更多表现为自身情感的表达。
所以明代文人所创作的猫画,总有一种“人气”,这种“人气”打破了之前宋代的“富贵气”,使得猫儿更加自然,神气。唐人画猫,宋人也画猫,那明人,更为准确地说是明代的文人作为创作者时,又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首先是载体变了,从工谨细的院体画变为了随性撒泼的水墨画。明代文人画猫多以没骨,兼以线括其形。其实,也是最为重要的便是神态的选择。de
笔者借着戴进的《耄耋图》与前代的耄耋图对比便能发现问题,前代的耄耋图中的猫咪与蝴蝶的关系只有两种,一种是猫咪捕获蝴蝶,一种是遥遥相望。而戴进的这幅《耄耋图》则大为不同,图中的猫咪拱起身体,目光盯着猎物,准备攻击的姿态。画作仿佛让这一场景按下了暂停键,从而引发人更多想象。
名称:耄耋图轴
作者:陆治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73×30cm
艺术时期:明代
水墨猫画的产生潜移默化地打破了唐宋猫画所讲究的“富贵气”,水墨画中的猫儿无法按照古人的“相猫法”进行判定,换言之,是些不入流的、天真自然的、具有野性的捕鼠之猫。而猫咪身上所谓的“人气”,是创作者对于其的喜爱而不自主的捕捉。这种捕捉并不是一种束缚,而是任由天性,至于画外之意的祝福也变得十分的随意与纯粹。
随意与纯粹使得明代文人在进行猫画创作时也打破了最后的“视觉透视”的束缚,重新回到了与汉代一样的图腾似的平面化创作。陆治的《耄耋图》已经初具这样的趋势。这幅画如果是从正面观看,猫咪的卧姿不会如此圆润。为了体现猫咪的卧姿,蝴蝶消失了,取而代之是寿山石,同样带有祝福长寿之意。虽然寿山石是正视,但猫咪却带有些俯视的视角。
名称:一团和气图
作者:朱见深
创作时间:1465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48.7cmx36cm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明代
如果将猫咪的卧姿与朱见深的《一团和气》相较便能发现这份独特的阴阳对称美学。此时的文人画家已然开始将自身带入,将自身的美学与猫画创作结合在一起。
名称:写生图册(二十开)之十九 猫
作者:沈周
创作时间:1494年
材质:纸本水墨
大小:34.6x57.2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明代
沈周《写生图册》中的猫便是典型代表,《写生图册》是沈周六十八岁时的作品,沈周极爱养猫,就连自己学生文徵明也受其影响。画中的猫形态如球,蜷成一团,黑色的毛发衬托出其眼炯炯有神。沈周以猫喻己,用猫儿的慵懒之姿来展现出自身一生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之心。
于是,猫又多了另一层寓意——隐逸。
第四章
以猫代己
隐逸,这一词在中国的山水画中使用了太多,但用猫来寄予隐逸之意还是来源于宋代诗词。例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这份寓意却在明末清初的画家手上得到了图像化的机会。
名称:猫石图
作者:朱耷
材质:纸本水墨
大小:34cm x 218cm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开卷一支玉簪花低垂着,洁白温润,紧接着寥寥几笔辅以荷花、荷叶,再有兰花数枝。后有岩石块垒,猫儿卧在山石顶,弓着腰,仿佛要融入山石之间,成为这淡雅之景的一部分。
八大的画总是以动物喻人,更多的时候是喻他自己。这幅《猫石图》以起伏之势布置,以花来暗喻自身不同流合污的品质。这与当时朱耷身处的情境有关,荷花这个意向是朱耷绘画自始至终的题材,正是因为清朝政府对于南方文人采用怀柔政策,使得部分南方文人入朝为清官。
1692年左右,朱耷回到了江西南昌老家。他看到南昌老城便想起了当年金声桓对于南昌城民的屠戮,想起了自己的亲人。正如石山上的老猫,他只能闭眼,隐匿于山石之中,这种痛苦虽未言出口,却无声且深刻。
名称:猫与牡丹
西文名称:Cat, rock, and peonies
作者:佚名(清)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1.1cm x 20.6 cm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故宫藏猫蝶砚
作者:郭沫若
创作时间:1962年
材质:纸本墨笔
大小:76cm×36cm
猫画发展至明末清初时已然十分成熟,甚至猫画已经成为了一种商品,用于相互赠送与祝寿。“猫蝶”也不仅仅出现在绘画之中,同样出现在许多文人用品之上。这种商品化的趋势是建立在民间对于猫的信仰之上,与此同时,商品化的趋势使得大量以卖画为生的画家群体开始投入猫题材的绘画,例如扬州画派、海上画派。
名称:枇杷猫雀图
作者:任颐
创作时间:1884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136.5cm×32.9cm
收藏机构: 中国美术馆
艺术时期:清代
任伯年的作品就是深受民间信仰影响,常年绘制猫石图、猫蝶图、猫雀图。为了增强作品的效力,任伯年在早期就开始在作品上加印“伯年长寿”或“伯年长寿印信”。
结语
回顾狸猫文化的千年发展,不难发现狸猫一步步被人类社会所驯服的过程。从远古先民对于狸猫神性的尊崇,到唐宋追求猫儿的“富贵气”,让猫所谓的神性给人带来欲望的满足,以至于后来的明清时期文人借助猫儿来表达个人情感抒发。猫变成了长寿的代指,成为了忠臣君子的象征,成为了人类情感的表述。简言之,猫在一步步变成人,或者说是人的附属品。很幸运,我们还是可以从最原始的艺术品中看到千年之间猫咪的模样。
参考文献:
[1]侯成. 中国古代“狸奴”审美研究[D].贵州大学,2022.DOI:10.27047/d.cnki.ggudu.2022.001053.
[2]江海洋. 两宋猫题材花鸟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21.DOI:10.27666/d.cnki.gzymc.2021.000238.
[3]李奕. 李迪艺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9.DOI:10.27381/d.cnki.gwlgu.2019.001931.
[4]郑婧婧. 两宋花鸟画中的狸奴题材[D].中国美术学院,2016.
[5]高公瑞. 明清国画中的猫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
相关知识
历代瓷器上的动物纹饰——水族
等你来投稿!倍内菲“校猫艺术展”公益活动作品征集中
北京站丨滑板艺术展&斯芬克斯猫艺术展,这个展位有点酷哦!
中国猫奴撸猫简史:吸猫成瘾背后的人口结构变迁
艺术家与美术史中的“猫文化”!
现当代绘画中猫的隐喻性研究
在这个艺术展上,见“朋友”也见“自己”
猫奴的诞生:我们为何“吸猫”成瘾?
浅析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绘画语言与情感共鸣
楚天小记者走进猫咪艺术展,开启灵动有趣的“喵力治愈计划”
网址: 国人吸猫史——历代猫题材绘画艺术展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69403.html
上一篇: WPA世界宠物协会作... |
下一篇: 携着赫本一同踏上时尚之路!柯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