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球,又称马毬。是将马术与持棍打球相结合进行的运动项目,在《中国古代体育史》中马球被定义为“人骑在马上将球用球杖击入球门的运动项目”。马球作为趣味性、对抗性、技术性兼具的体育活动,备受国际体育界欢迎。
马球在汉代兴起的渊源: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的产物
关于马球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马球起源于波斯,相传波斯皇帝与基督教联姻举行马球赛进行庆祝,且《经行记》有载“土有菠萝林,其下有毬场”,波罗球场即进行马球运动的;而还有观点认为马球起源于中原,我国考古的东汉墓葬砖画中就已出现打马球图,曹植《名都篇》中“连翩击鞠壤”也证明了马球在东汉时期的流传。
无论马球起源于何方,不可否认的是马球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相隔万里的东西方均有对马球的记载,且各具特色,说明了其多元化的分布格局以及为世界所广泛接受的根源。
我国历史上与马球息息相关的蹴鞠在战国时代便已经有了明确文献记载。作为古代游牧文明“骑”文化与农耕文明“球”文化结合的产物,马球在中国的流行必然离不开“骑”文化的洗礼与“骑具”的发展。春秋战国时代,骑兵尚未成为主要兵种,即使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骑兵才仅仅是崭露头角,远不足以称得上冷兵器时代的王者。
我国历史上大规模的骑兵出现在西汉时期。西汉开国之初饱受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袭扰,汉初统治者励精图治蓄积国力准备反击匈奴,面对以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步卒无法适应边关作战的需要,发展骑兵已是迫在眉睫。在汉代政府畜养马匹的倡导下,汉代马匹资源十分充足,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引进了大批产自西域的优良马种,马匹的质量迅速提高,为马球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汉代出于对抗游牧民族的需要,主要兵种向骑兵演变,农耕文明与马背上的匈奴不同,并不具备先天的骑术优势,而为了锻炼士兵的对抗能力,培养出优秀的骑兵战士,驻扎河西的名将霍去病在军队中推广一种别样的军事训练:将蹴鞠活动用于骑兵训练,以兵器打鞠,极大地推动了汉代骑兵的训练,也使得汉代马球运动的兴起。然而此时的马球仅仅流行于军队中仅用于军事训练或节日助兴。随后马球在我国古代不温不火的延续下去。
马具完善马匹充足,是马球在唐代盛行的物质基础
马具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史,由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存在天然的骑术、马匹质量上的差距,在长期对抗游牧民族的战斗中,农耕民族不得不发挥聪明才智借助外力弥补劣势,马具就是这种思想下的典型产物。据考古证明殷商时期我国就有了马具,汉代为了提高马力,发明了马蹄铁;南北朝时期马具又增添了头络、马鞍与挽具,尤其是马鞍的发明,使不善骑术的农耕民族也有了马背上打天下的能力,骑兵开始成为冷兵器时代的最强兵种,至隋唐时期马蹄铁的广泛普及,古代马具臻于完善,马球运动有了其盛行的安全保障。
而唐代政府鼓励民间私人养马更是为马球运动普及打下基础。唐初北方边患已经由汉代的匈奴转变为突厥。魏元忠曾上疏“师行必籍马力,不数十万不足与虏争,臣请天下自王公及齐人挂籍之口,人税百钱。又驰天下马禁,使民得乘大马,不为数限,官籍其凡,勿使得隐。不三年,人间畜马可五十万,即诏州县以税口钱市之,若王师大举,一朝可用”。开唐代民间养马之先河。至玄宗开元年间,国力达到鼎盛的唐政府加大力度鼓励民间养马:自今诸州民,勿限有无荫,能家畜十马以上,免贴驿邮递征行,定户无以马为资。养马之风的盛行开创了“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的盛况。“宛驹冀俊”等大批优良马种的培育、民间养马之风的盛行以及马具的发展完备,使得唐代时普通民众也有了参与到马球运动中的能力,马球终于突破了汉代以来的“小圈子”逐渐盛行于唐代各阶层。
马球规则完备趣味性增强,备受唐人欢迎
马球发展至唐代已经形成一套非常完备的比赛规则,在宫廷贵族进行马球比赛前,通常还会有教坊乐官进行赛前奏乐,曲意激昂,营造出活跃的赛前氛围,若有皇帝在场,则还会奏《凉州曲》彰显威武之势,比赛中进球则击鼓为号。高端的马球比赛已经形成视觉和听觉的巨大冲击。在平民阶层,虽然没有奢华的阵仗,但也趣味性十足。
马球选手们分为两队,双方穿着不同颜色衣服,直接进行对抗。两队球门设在球场的两端,一般还会有专人负责看守,判断是否进球。比赛开始后双方队员在赛场上快速奔跑争夺球权,将球击入对方球门。对抗性极强且对马术要求较高,有史料记载在中宗时期,唐朝马球队曾以四人对抗吐蕃马球队十人获胜,不仅体现了当时唐代马球技术高超,更从侧面反映出马球的盛行。在唐代马球赛中比赛赛制也比较多样,有夺得头筹即算胜利的赛制,也有规定比赛筹数率先达到即为获胜的规则,不规定时间长短。因此《杖前飞·马球》中曾言“连夜结残筹”。唐代马球丰富的比赛形式、完备的比赛规则更加增强了马球运动的趣味性,成为当时唐代各阶级追捧的娱乐项目,推动了马球在唐代的盛行。
皇帝的喜好是马球得以在唐代大力推广的关键
马球运动备受唐代皇室喜爱。甚至九五之尊的皇帝也不例外,大唐二十帝,十八位都热衷于马球运动。资治通鉴曾记载唐中宗“上好击球,由是风俗相尚”,皇帝喜欢的,必然也会引起达官贵人与平民的正向追捧。在其后的唐明皇也“好马,击球,内厩所饲者,意犹未甚适”。唐穆宗更是因参加马球比赛致伤而死,可见唐代皇帝对马球的喜爱程度。不仅如此,这些帝王的球技还颇为精妙。如《唐语林》载:“宣宗弧矢击鞠,皆尽其妙。所御马,街勒之外,不加雕饰,而马尤矫捷。每持鞠杖,乘势奔跃,运鞠于空中,连去至数百,而马驰不止,迅若流电。二军老手,咸服其能。”有着“打球皇帝”之称的唐僖宗夸下豪言:“朕若去应考‘打球进士’,准能获头名状元。”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马球在唐代一众皇帝的大力提倡下延伸到宫廷权贵中,并逐渐下移到民间引起人民争相效仿。整个社会阶层皆“以此为乐”,毫不夸张的讲,马球已经成为代表大唐的国球。
尚武风气的盛行是马球流行的社会基础
唐代以武立国,军队战斗力更是名闻天下。唐初盛行军功入仕之风,在此风气影响下尚武之风于民间大行其道,杨炯《燕歌行》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即是最真实的写照。至武则天时代推行武举,加之府兵制寓兵于农的特色,将民间尚武之风推向高潮。在“天子又锐志武事”的尚武精神发展成为时代特色时,就与竞技对抗性极强的马球运动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马球本身便发源于军武之中,因此在尚武风气浓重的唐代,成为“朝野上下竞向趋之”的热门运动。甚至唐代读书人新科及第之时都要举行“月灯阁马球赛”以为庆祝。更不用说强者为尊的军队了,在唐军中,“打球”便等同于“提高官兵骑马作战技能”,唐人阎宽《温汤御球赋》中记载:“击鞠之戏者,盖用兵之技也。武由是存,义不可舍。” 玄宗天宝年间马球正式确定为军队必修科。自此马球在军民两界风靡。
结语
马球在唐代盛行并非偶然,经过汉代以来长期的经济技术发展,到了唐代,马具完备、马匹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马球有了风靡的基本物质条件,加之统治者的喜好以及社会尚武风气的盛行,共同推动了马球在唐代各阶层的盛行局面。
参考文献
1: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古代体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