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尼亚萨湖牡丹鹦鹉

尼亚萨湖牡丹鹦鹉

尼亚萨湖牡丹鹦鹉(学名:Agapornis lilianae):体长12-14厘米,体重28-37克。成鸟体羽基本是绿色, 前额和喉咙呈橙红色,顶冠、脸颊和上胸部为橘红色;胸部下方、腹部和尾巴内侧覆羽为黄绿色;尾巴绿色;眼睛外有一圈粗宽的白眼圈,钩状鸟喙鲜红色,虹膜深红色至棕色。

以地面上的草类种子、浆果、水果、植物嫩芽等为食。也会定期前往农耕区觅食谷类作物,有时候会造成相当程度的损害,因此被视为农业害鸟。可以在飞行中或栖息在树上时听到它们的高音调,叽叽喳喳的叫声。 分布于坦桑尼亚南部、莫桑比克西北部、马拉维,赞比亚东南部和津巴布韦北部。

(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1])

尼亚萨湖牡丹鹦鹉体长12-14厘米,体重28-37克。成鸟体羽基本是绿色,前额和喉咙呈橙红色,顶冠、脸颊和上胸部为橘红色;头顶和胸部上方散布些浅粉红色的羽毛;胸部下方、腹部和尾巴内侧覆羽为黄绿色;狭窄的尖翼使得尼亚萨湖牡丹鹦鹉能够以速度和机动性飞行;尾部上方浅绿色,尾巴绿色;眼睛外有一圈粗宽的白眼圈,钩状鸟喙鲜红色,虹膜深红色至棕色。亚成鸟通常比成鸟的羽色更黯淡,脸颊上有轻微的黑色杂羽,而鸟喙的基部黑色。 [1]

雄鸟一般身体细长,颈部较粗,头稍小,前额突出,白眼环细小,从正面看,嘴基部狭窄;雌鸟身体大多偏宽,体型略大,头稍宽,前额平坦,嘴基部呈宽三角形,白眼环较粗大,鼻孔不被羽毛掩盖。

该物种的栖息地包括南部的红松林地、河岸森林、金合欢林带,并且在其范围的北部经常生活在无花果林。 在马拉维的利翁代国家公园,它可以活动在各种各样的栖息地,与湿草原有最密切相关。主要栖息于充满树木的河谷地区、偏好金合欢属植物,会在600-1000米之间的林区活动,有时候会依照不同季节前往高地林区、平原地区和草地活动。 [1]

尼亚萨湖牡丹鹦鹉通常会组成20-100只以上的族群,当谷类做物成熟时他们会前往农耕区,会聚集好几百只的族群;平时白天大多在地面觅食,会在灌木丛林或是低矮的树上活动,对水源非常依赖,往往一天要前往水源处饮水数次;在飞行的时候会伴随刺耳的叽叽喳喳的鸣叫,因此相当显而易见。 [1]

主要以地面上的草类种子、浆果、花朵、水果、植物嫩芽等为食。也会定期前往农耕区觅食谷类作物,有时候会造成相当程度的损害,因此被视为农业害鸟。 [1]

原产地:马拉维、莫桑比克、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引进:纳米比亚。 [3]

尼亚萨湖情侣鹦鹉在野外的繁殖季为1-7月,在赞比亚,尼亚萨湖情侣鹦鹉有两个繁殖高峰,1-3月和6-7月;而在马拉维,在1-2月产卵。会寻找枯死的树洞筑巢,也会在峭壁上的裂缝中筑巢;甚至会寻找当地一种名为白头牛织鸟(Dinemelliadinemelli)废弃的巢穴使用。 [1]

人工豢养的尼亚萨湖情侣鹦鹉非常容易繁殖,繁殖期大多在春季开始,可以提供20×20×30厘米的厚木巢箱;一次会产下3-8枚卵,孵化期约为22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需32天。幼雏在巢中停留约44天。如果缺乏矿物质,亲鸟会有拔去幼鸟身上羽毛的倾向,照顾得宜一年可以繁殖数次,但是为了亲鸟的健康一年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1]

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2]

由于赞比西河流域的卡里巴湖(Lake Kariba)的大部分的洪水泛滥,莫桑比克的卡霍拉巴萨大坝(Cahorra Bassa Dam)的修建,它们被一些农民视为害鸟而遭遇捕杀,国际笼鸟贸易的大量捕捞,许多在莫桑比克当地捕获并销售,该物种也在津巴布韦捕获和交易。这些因素都大大减少了该物种的数量。 [3]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近危(NT)。 [3]

相关知识

尼亚萨湖牡丹鹦鹉
牡丹鹦鹉属(Agapornis)品种一览
带你认识:十大名贵牡丹鹦鹉
原创 牡丹鹦鹉分类大纲
牡丹鹦鹉分类大纲
牡丹鹦鹉的九大品种,附图!
牡丹鹦鹉的品种及部分图片对照
爱情鸟(牡丹鹦鹉)
原创 爱情鸟(牡丹鹦鹉)-家养鸟3
非洲鹦鹉族

网址: 尼亚萨湖牡丹鹦鹉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74587.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性价比最高的鹦鹉排行榜
下一篇: 圣玛尔塔锥尾鹦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