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久不见,我是母亲大人,再提笔时已到己亥猪年,过完年鸟儿酒足饭饱了吗?
传说过年胖5斤 图片源自网络今天分享的依旧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含辛茹苦喂养大的鹦鹉宝宝,如何避免它们逃逸/飞跑/逃跑。
一直以来,鹦鹉圈内长期存在的两大现象,一个是各类鹦鹉户外放飞教程——训练如何飞手、户外定点着陆;另一个就是在各个贴吧、论坛、公众号里随处张贴的寻找走失鹦鹉的启示,其中不乏有重金悬赏的,有的赏金甚至超过了鹦鹉的价格。(多数鹦鹉在IUCN保护名录,不便透露具体赏金数)
天天喜闻乐见的寻鸟启示可见对于爱宠飞走一事,对饲主来说可谓是天大的打击,愿意倾囊而出去换回和自己朝夕相处的鸟宝贝。但是,有些东西是再多钱也换不回来的,能够顺利找回鹦鹉的案例凤毛麟角,没有后悔药,没有SAVE/LOAD大法,只剩下“遥看瘦影翩翩去,默默无语泪两行”。
平常在家的乖乖鸟,一呼就应的、指哪飞哪的训练有素的家伙,怎么可能外出飞跑呢?其根源就在于此,俗话说:河里淹死的都是号称“会游泳的”。如果饲主从来不把鹦鹉放出笼,或者从来不带其外出,那就不可能有逃逸事件发生。然而,也不能因噎废食,不与鸟儿互动、不与鸟儿建立亲密关系的饲主不是合格的主子。
家养鹦鹉需要更多关爱而避免心理疾病。咬毛——这是广大鹦鹉饲主听了头疼的一个词,除了病毒、卫生环境差、脏器疾病导致啄羽外,多数情况属于心理疾病。正是因为鹦鹉有着超高智商,当环境因素有变,如饲养场所改变、活动范围变小、其他鸟类入侵;饲主情况有变,如主人生病、去世或易主,它们都会有所察觉,并神经质地啃咬自己的羽毛。
这样的情况只发生在家养鹦鹉身上,尚未听闻野生鹦鹉咬毛事件。越依赖饲主的鹦鹉,心理就越脆弱,越容易咬毛;小型鹦鹉也会出现咬毛现象,大型鹦鹉更甚。虽然羽毛是鸟身体的一部分,是它们赖以生存的保障,大自然进化过程中鹦鹉本不应该撕咬自己,但是依旧发生了悲剧的自残,说明它们心理极度地受伤,精神上受到的打击已经让它们失去了理性所能控制的范畴。简直就是“反自然”的行为!
心理疾病出现,需要通过兽医干预治疗,但是在我国面向社会经营的鸟类专科医院凤毛菱角,这些医院往往只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一线城市,如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数量之少,在全国能拿手指头数完。我不禁思考:医疗改革的春风什么时候能吹遍大江南北,让每个地市都有专门的鸟类兽医医院呢?切实解决每个宠物鸟看病难的问题。
如果你和你的鸟儿没有生活在那些城市或外出就医非常困难,那就只能靠自己了,平常多与爱宠互动、不断更新玩具,丰富日常生活的信息量,当然也要带它们出去走走亲近大自然。
玄凤鹦鹉皮蛋游历滨河公园 图:难道是母亲大人来自鹦鹉自身方面
鹦鹉在食物链中属于底层,它们是很多肉食野兽、蛇、鹰的盘中餐,数亿年来它们警惕的神经已经刻在了DNA上(有研究表明鹦鹉和恐龙是近亲)。
自然界中它们生活在无处不在的危险中,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唤醒他们远古的本能——逃逸。几乎所有鸟类都会如此,想必大伙都知道路边的麻雀吧。在野外遇见危险后,如果鸟类不选择先逃跑,而是选择停下来观察对方动态的话,那么死亡的概率大大提高。所以,它们会“先跑再说”,确保了安全,再仔细观察、回想刚刚发生了什么。它们逃跑飞走的一瞬间是没有理智的,纯粹本能应激反应,再亲密的主人在身旁也会如此。
来自饲主方面
鸟儿逃逸最主要的因素归咎于其主人认知不足,这些饲主迷信“我家鸟儿最乖了,不会飞走”、“平常都训练好了,不可能飞走”,让我想起男厕便池墙上贴着“靠近文明,不要迷信自己的长度”的标语……
无可奈何而后有思,让饲主追悔莫及的林林总总有以下经典场景:
1,鹦鹉出笼子在家里放风,忘记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结果鸟飞跑了。
2,鹦鹉在肩膀上扛着外出兜风,不做任何保护措施,信誓旦旦地认为它不会飞走,结果鸟飞跑了。
3,户外不靠谱的放飞练习、飞手练习,过度迷信“它还会飞回来的”,结果万万没想到鸟飞跑了。
尤其是第三种情况,我们普通饲主不要妄想着把鹦鹉训练成马戏团的鹦鹉,不要盲目模仿电视节目上精彩的放飞表演,户外放飞风险非常的高!999次放飞成功,哪怕1次失败,那么就意味着“放飞失败”,或许就再也见不到爱宠了。
鹦鹉自己也很无辜,惊慌失措地飞跑后本以为可以躲到个安全的地方,但适得其反,冷静下来会发现自己身处一个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嘈杂世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饥肠辘辘、口渴难耐。终导致以下后果:
1,大部分鹦鹉由于食物短缺(家养鹦鹉已经失去独立寻找食物的本领)体力下降,最终被天敌捕获或者直接饿死、渴死、冻死。
2,小部分鹦鹉会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再次被人捕获,或者几经辗转再次回到原主人的手中,或者开启了新的家庭之旅被温柔以待,或许被熊孩子虐待而死。
再次提醒各位鸟友,鹦鹉一旦逃逸,找回的可能性虽然很小,但是也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寻找。
第一时间沿着鸟飞走的路径去追,通常在10分钟之内可以与鸟取得联系,笔者的玄凤鹦鹉皮蛋曾有一次逃逸的经历。那天外出,突然一辆大卡车汽笛巨响,鸟一跃而起巨大的力量将飞行绳从手中挣脱。搜寻在路径周围展开,并喊它名字,鹦鹉听到了也做出了回应,于是在不远处树上发现了它并成功营救。
若当下搜寻未果,请尽快在附近张贴寻鸟启示(附鸟近照)或利用互联网发布寻找信息,寄希望有人拾到归还。
首先推荐拴脚链或绑飞行绳,出门前检查绳子连接处是否稳固,带好鸟粮、纯净水出发!这种方案的好处是可以零距离和鸟互动,手里握好绳子,让鸟站在肩膀上,和人以同样的视角观察风景。
其次推荐外出笼、外出包,出门前检笼子门栓是否拴牢,带好鸟粮、纯净水出发!这个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携带的笼或包占较大空间。
最后的方案是剪羽,网上有很多剪羽教程,飞羽给剪没了当然飞不跑咯。这个方案笔者不推荐,原因有三:一,一剪刀薅下去,把鹦鹉剪得跟葛优似得,影响美观。二,有虐待鸟儿的倾向,剪羽的过程会让鹦鹉恐惧。三,平常在家放风,由于羽毛受损飞行时受伤的风险增大。
个别鹦鹉会诱发晕车症状,汽车的震动是机械式震动,半规管能力较差的鹦鹉无法忍受。若发现鸟精神萎靡、呕吐,请更换交通工具外出。
如果你也喜欢鹦鹉欢迎一起交流讨论
更多鹦鹉资讯、视频欢迎关注 难道是母亲大人
相关知识
看好你的鸟!鹦鹉外出逃逸问题研究
【致鸟】 鹦鹉笼子哪种合适?怎么给鹦鹉选择鸟笼?(节选自《鹦鹉科学饲育指南》)
鹦鹉鸟
鹦鹉外出装备盘点!主要功能及优缺点分析!
【致鸟】 为你的鸟宠提供兽医护理的重要性(节选自《鹦鹉科学饲育指南》)
鹦鹉鸟喙的护理方法
【致鸟】你真的决定好了要养鹦鹉吗?
鹦鹉鸟用
饲养灰鹦鹉,被鸟友问的最多的6个问题,看看有没有你关心的!
【致鸟】 鸟类就诊1——鹦鹉的体格检查(节选自《鹦鹉科学饲育指南》)
网址: 看好你的鸟!鹦鹉外出逃逸问题研究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78084.html
上一篇: 盘点自然界中10种最粘人鸟类! |
下一篇: 户外活动放飞信鸽遇尴尬一幕,像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