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水处理生物学(5)

水处理生物学(5)

内容回顾






第六节底栖动物
按照水体中生物的存在位置与状态,水生动物分为浮游生物、自游生物、漂浮生物和底栖动物。
底栖生物是水生生物学对水生生物的一个分类,是一类生物的统称。是指栖息在水域底部和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动的各类水生动物组成。
底栖动物的生活习性包括附着、爬行、匍匐、攀缘、穴居等。多数底栖动物都不能远距离移动。
底栖动物有不能远距离迁移的特点,可以作为环境污染的指示性生物。
一、底栖动物生活特点
底栖生物包括底栖动物与底栖植物两大类。
底栖植物主要是水生维管束植物和藻类;底栖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海绵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足动物。
根据其大小可分为三大类:
1) 大型底栖动物( 不能通过500μm筛网)
2) 微型底栖动物( 能通过42μm筛网)
3) 小型底栖动物( 能通过42—500μm筛网)
二、底栖动物分类
三、底栖动物的生活类型
:在水底表面或突出物上营终生固着或临时固着的水生动物。低等种类有海绵和刺胞动物。
永久固着生活的有淡水壳菜,临时固着的有蛭类和摇蚊和石蛾幼虫等。
:将身体的全部或大部分埋藏于疏松的底质中。淡水中有线虫、颤蚯蚓寡毛类、双壳类软体动物和摇蚊类幼虫。一般认为90%生活在20cm的底质中。
:泛指爬行于底质表面和攀缘于水底突出物(水草)上的动物。一般个体较大,有重壳。常见有环棱螺、圆田螺及甲壳类的蟹类和螯虾等。
:用机械或化学方法在较硬的物体上钻蚀空洞。多见海洋生物,如船蛆。
四、底栖动物的摄食方式与生殖方式
根据摄食对象方法的差异对底栖动物分为:
撕食类、搜食类、刮食类、和捕食类。
底栖动物的生殖方式有:
大部分底栖动物是无性生殖:裂殖、芽殖。
少部分底栖动物是有性生殖。
五、底栖动物在水环境中的分布和功能
底栖动物的气息活动和分布受沉积作用很大,沉积速率较高的粗颗粒区域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密度低,沉积速率底颗粒沉积少且有机物含量较高的区域,底栖动物可大量存在。
底栖动物寿命长、迁移能力弱、且包括污染物敏感和耐污种,可以作水下指示性生物(水下哨兵)。
底栖动物链可以有效降低内源污染释放总量和释放速度。
第一节病毒的基本特征
第五章病毒
一、病毒的发现
1886年,德国农业化学家迈尔在荷兰的接种试验
(烟草花叶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
一、病毒的特点
1. 个体极小
大多数比细菌小的多,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大小以纳米表示。
发现
1892年,俄罗斯
伊万诺夫斯基
烟草花叶病感病因子
(细菌滤器滤过性)
1935年,美国生物化学家
斯坦莱
烟草花叶病毒结晶
2. 专性寄生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独立的代谢活动,它们只能在特定的生活着的寄主细胞中繁殖,脱离了寄主细胞便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代谢活动。在活体外病毒不具任何生命特征。
3. 没有细胞结构
病毒为非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其化学组成和繁殖方式简单。大多数是蛋白质与核酸组成的大分子,而且只含单一类型的核酸(DNA或RNA),病毒的繁殖方式与细菌不同,它不具备繁殖所需的机构,必须依赖于寄主细胞而进行复制和转录与合成。
4. 类化学大分子
病毒在胞外环境中,如同化学大分子,不表现任何生命特征,不生长,不能繁殖,具有化学大分子的属性。但是化学分子保持其活性,有侵染力。
根据病毒的特点,病毒被定义为超显微的、没有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寄生的大分子微生物。它们在活体外具有一般大分子的特征,一旦进入寄主细胞才具有生命的特征。
病毒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人类的传染病中约80%是由病毒引起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艾滋病(AIDS)的病原体,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缩写。以细胞免疫发生严重缺陷为特征。
二、病毒的分类
病毒的宿主范围广,几乎能感染所有的生物。但是病毒又有高度的专一性。一种病毒只能感染一定种数的宿主。
1. 习惯上根据寄主的种类将病毒分为微生物病毒、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微生物病毒中主要研究的是细菌病毒——噬菌体。
动物病毒寄生在动物(人体)内,可以引发疾病:人的流感、水痘、乙肝、甲肝;动物的瘟疫及昆虫疾病。
植物病毒寄生在植物体内,引发:烟草花叶病、小麦黑穗病。
噬菌体寄生在细菌体内。(p77图5-1)
:DNA病毒、RNA病毒。

水处理生物学(5)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知识

陶粒在血鹦鹉温室大棚养殖水处理中的应用
生物学中的行为生态学和生态生物学研究
宠物鼠的生物学特性(精).ppt
合成生物学行业深度报告:合成生物学产业化加速阶段成长高确定性
宠物鼠的生物学特性PPT课件.ppt
兔的生物学分类
动物生物学学科的融合及其发展趋势
动物的求偶行为及生物学意义
犬的生物学特性
微量元素硒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docx

网址: 水处理生物学(5)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82993.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东海所召开“水生动物行为学”交流
下一篇: 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