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因组数据的迅速增加,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探讨物种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基础是目前分子进化的研究热点。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课题组针对已公布的海豚基因组,通过与其他近缘物种的基因组进行比较,系统地鉴定出海豚中经历正选择的基因及位点,为理解海豚等鲸目动物的水生适应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提供了线索。 鲸目动物是哺乳动物中少有的水生物种,它们与现存的偶蹄类大约分化于50个百万年以前。鲸目动物的“二次入水”事件是哺乳动物进化史中一次罕见的生活史转变,它们的生活习性由陆生转变为完全水生。剧烈的环境转变导致它们在生理上及结构上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以适应水生生活,例如具有增厚的皮下脂肪层(鲸油),长时间潜水及回声定位的能力,同时具有强大的肌肉系统支持水中运动等。 尽管人们已经了解到很多生理/形态上的适应性特征,但是这些特征的分子基础并没有得到系统性的解决。基于此,孙......阅读全文
10月25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以YTHDF1 links hypoxia adaptation an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rogression 为题,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陈勇彬学科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该
CRISPR/Cas系统是目前发现存在于大多数细菌与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种后天免疫系统,其以消灭外来的质体或者噬菌体并在自身基因组中留下外来基因片段作为“记忆”。 CRISPR/Cas系统全名为常间回文重复序列丛集/常间回文重复序列丛集关联蛋白系统(clustered regularly inte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办公厅(室):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部署的、引领未来发展、对科学和技术发展有很强带动作用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201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基础研究不断深入,全年共发表科技论文6429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94篇,同比增长8.3%。在《Science》《Nature》《Cell》《PNAS》四大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2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涌现了非洲猪瘟病毒结构及装配机制解析、二倍体马铃薯自交不亲
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对4种代表性的弹涂鱼(mudskippers)进行了基因组测序,由此阐明了两栖鱼类适应陆地生活环境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论文发布于12月2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石琼(Qiong Shi)研究员
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大约是背景灭绝(注:指没有人类活动而产生的环境变化时,物种的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并且这可归因于人类的影响、生态和人口的波动,以及由于小种群所致的近亲繁殖。种群急剧衰退(RPD)的速度和起始日期,可以提供关于“在濒危物种中种群衰退的驱动力”的重要线索,但一般都是未知的。
“十三五”期间,通过支持我国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从国家重大需求中凝练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提升我国主要学科的国际地位,提高科学技术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学部遴选优先发展领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则是: (1)在重大前沿领域突出学科交叉,注重多学科协同攻关,
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达尔文理论也显示出了一些不足之处。 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现代生物学的许多主流研究方向都以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自然选择”的进化论为基础:只有最能适应环境的生命体才能在物种演化的洪流中获得生存和繁衍的权利。这个自然选择的过程也被称为适应,而最容
3月21日,EMBO Repor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李家立课题组的研究论文,该文揭示了DNA去甲基化与DNA损伤修复之间的调控作用。昆明动物所助理研究员蒋德伟为文章第一作者,研究员李家立为通讯作者。 准确而有效的DNA损伤与修复应答对机体各种类型的细胞维持基因组完整性是十分重
在新世纪之初,由于全球人增地减、资源匮乏,人类对环境的依赖性愈来愈强烈。随着人类的生活要求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大量人工合成的并难以被天然微生物迅速降解转化的污染性化合物进入到自然环境中,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土壤污染区,污染还导致资源环境中生物重组,使物种的分布与
在新世纪之初,由于全球人增地减、资源匮乏,人类对环境的依赖性愈来愈强烈.随着人类的生活要求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大量人工合成的并难以被天然微生物迅速降解转化的污染性化合物进入到自然环境中,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土壤污染区,污染还导致资源环境中生物重组,使物种的分布与多度均发生深刻
来自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揭示了ghrelin/GHSR信号通路系统的保守性,以及新的motilin/MLNR信号通路系统的演化形成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杂志上。 这一研究受到了973项目和国家自然
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又称纸皮树、肥猪树,为桑科构属多年生阔叶乔木,自然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和东南亚,是一种典型的乡土树种和先锋植物。构树雌雄异株,种子数量多,易繁殖,生长快,表型性状和遗传多样性丰富,基因组紧凑,可作木本植物研究的模式材料。同时,构树有着悠久的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任务部署,提升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为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构建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共计141个项目。 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年立项137个项目、2012年立项2个项目和2013年立项2个项目。验收结果显示: 1.“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重要农艺性状单元型区段及互作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晓。 入选新闻囊括了一年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 入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
5月8日,国际期刊《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健旭研究组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孙中生、赵方庆两个研究组合作,对我国褐家鼠及姊妹种——大足鼠的基因组比较研究的成果(滕花景/张瑶华/石承民等,Population
过去100年发生的多起事件让世人密切关注未来发生传染病大流行的风险。2018年是1918年流感流行的100周年,估计有数千万人死于100年前那次流感。现在拥有比一个世纪前更好的干预措施,季节性流感疫苗,但不一定完全有效预防。每年需要接种或选择接种的人所占比例较小。世界上还有抗生素可以帮助治疗细菌
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巴基斯坦科学基金会合作研究项目初审结果的通知 经公开征集,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巴基斯坦科学基金会(PSF)共收到合作研究项目申请191项。根据我委相关规定,经过初步审查,并与巴方核对清单,确定有效申请为168项,现将通过初审的项
根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将201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予以公布。 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有违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或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在15日内(8月4日——8月18日)向国家自然科
人类大脑为何是动物中最大的?许多人类学家认为,庞大的社会群体是人类大脑变得越来越大的驱动因素,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家们对此提出异议。近年来,科学家们从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阐述。在此,小编进行一番梳理,以飨读者。 1.两篇Cell揭示一个让人类大脑比较大的特异性基因---NOTCH2NL doi
5月份即将结束了,5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点研究值得学习呢?小编对此进行了整理,与各位分享。 1.Cell:皮肤中的调节性T细胞促进毛发再生 doi:10.1016/j.cell.2017.05.002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开展小鼠实验发现作为一类
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Cas9被《科学》杂志列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CRISPR是规律间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的简称,Cas是CRISPR相关蛋白的简称。CRISPR/Cas最初是在细菌体内发现的,是细菌用来识别和摧毁抗噬菌体和其他病原体入侵的防御系统。
人体是由自身细胞及共生的大量微生物细胞所共同组成的复杂共生生命体。人体肠道微生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被称为“第二基因组”。在人体微生物组学中,96-99%的微生物聚集在胃肠道,肠道微生物与机体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本文,我们整理了肠道微生物行业的产业现状,包括肠道微生物的应用场景、产业化
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瑞典科研与教育国际合作基金会合作交流项目初审结果的通知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瑞典科研与教育国际合作基金会(STINT)的双边合作协议,双方在2015年共同资助中国与瑞典科研人员之间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的合作交流项目。2015年7月,我
英国《自然》杂志今天刊登了一篇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为第一单位的论文,研究人通过古DNA研究发现,一名欧洲早期现代人几代前的祖先曾与尼安德特人混血。这篇与德国、美国、罗马尼亚等国学者合作完成的论文,是继2010年未知古人类丹尼索沃人之后在人类演化研究领域的又一重大发现。 中科院脊
签字仪式 4月30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玉龙县雪山藏獒育种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拟成立“云南中科藏獒种质资源开发技术有限公司”。旨在充分利用优质的藏獒资源,采用先进的基因分析技术,提供藏獒基因鉴定标准,培育符合国际名犬标准的藏獒品系及规模化养殖。致力于形成国际品牌的藏獒品种与企业,
科技创新驱动改革发展,创新成果改变你我生活。2018年上半年,我国在科学领域取得不少新突破和新发现,这些新成果不断刷新公众的科技感知力,也正在改变你我的生活。 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在我国诞生 重大脑疾病治疗有了新前景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陈勇彬课题组前期与吴东东课题组合作,利用进化生物学的方法,筛选得到一系列青藏高原家养哺乳动物低氧适应的关键新分子,并发现许多已报道的肿瘤明星基因在高原家养哺乳动物中受到正选择,提示低氧适应新基因在低氧实体瘤中具有潜在重要功能。 2019年10月25日,陈勇彬课题组与杨翠萍研究员
关于印发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导医学科技工作发展,科学技术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
相关知识
水生生物,水生生物有哪些
动物行为适应机制
动物行为的遗传基础.pptx
水生哺乳动物驯养师
科学家在家养动物高原适应进化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昆明动物所揭示人类活动在兽类多样性格局改变中的作用
“海豚语”十级不是梦! 这种AI已精通多门“动物”语言
动物分子营养学
动物行为研究的新进展(二):分子遗传学与动物行为
动物的行为生态学和进化适应.pptx
网址: 昆明动物所揭示海豚水生适应的分子基础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83014.html
上一篇: 水生动物主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来 |
下一篇: 水生动物:类型、特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