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盲目消费鹦鹉这件事儿,把鹦鹉整得有些抑郁了

盲目消费鹦鹉这件事儿,把鹦鹉整得有些抑郁了

如果你了解真相,你还会愿意去消费一只鹦鹉吗?

鹦鹉竟然也会抑郁?你没看错。

艳丽的羽毛,强有力的弯钩喙,神气的姿态,彰显鹦鹉不俗的聪颖和智慧,给予我们对鹦鹉的强烈印象和幻想。然而,作为大众最熟悉的鸟类之一,我们真的了解鹦鹉吗?这些频繁出现在花鸟市场、动物园、卡通片、还有许多家庭里的小鹦鹉,真正的性情是怎样?有着怎样的习性特点,又面临着怎样的生存危机和伤害呢?

我们,怎样才能真正爱护牠们?

一只高智商“鸟士”

了解一下?

你知道吗?世界上现存的鹦鹉种类有400多种。牠们分布广泛,主要生活在东南亚、南亚、中美、南美和澳大利亚的热带雨林与稀树草原。其中有9种鹦鹉在我国也有分布。鹦鹉有着较长的寿命和较高的智商。一般来讲,鹦鹉寿命的长短与体型成正比,小型鹦鹉平均寿命为5-20年,而中大型鹦鹉则能活30-60年以上。同时,鹦鹉在鸟类中也是出了名的高智商,认知能力在很多方面类似非人灵长类。据研究,高智商可能是为了帮助鹦鹉更好地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除了长寿命和高智商,鹦鹉还有哪些特点呢?虽然我们常看到单只饲养的鹦鹉,但是其实,鹦鹉是非常典型的群居动物。在野外,鹦鹉群体白天一同觅食进食,交流信息,晚上一同飞回夜宿地集体休息。亲密的伙伴会互相梳理羽毛,互相喂食。然后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共同哺育下一代。

野外很少有健康的鹦鹉是独自活动的,因为群体生活对于鹦鹉来说,意味着生理和情感的安全感。

在澳大利亚林地上空,当看到绿色与金色交相辉映,我们便知道是虎皮鹦鹉群来了。From网络

鹦鹉天生有着异常充沛的精力。例如深红玫瑰鹦鹉在秋季,白天会花费将近一半时间用来觅食进食,其余时间还会用来进行警戒、梳羽、攀爬、飞行、繁殖等行为,所以,鹦鹉的日常生活是非常充实的!

“濒危”二字爬上了鹦鹉的介绍

但是你不知道的是,鹦鹉作为榜上有名的濒危鸟类群,很早就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权威机构和保护组织的重视。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list)显示,现存的404种鹦鹉种类中,有将近1/3的种类被评估为受威胁物种。

而导致鹦鹉濒危的两大元凶,一是由于森林砍伐引起的原始生境被破坏,二就是由于宠物贸易引起的野生鹦鹉猎捕和走私。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又称《华盛顿公约》,CITES)数据库统计,近46年间(1975-2021),近七成的鹦鹉种类(276种)有以商业为目的的野生个体国际贸易记录,其中包含54种受威胁物种。出于保护鹦鹉野生种群的目的,避免因为无节制捕猎贸易而造成物种灭绝,CITES将除了四种鹦鹉以外(玄凤鹦鹉、桃脸牡丹鹦鹉、虎皮鹦鹉和红领绿鹦鹉)的其他所有鹦鹉都列为了禁止国际贸易或受管制种类。

红领绿鹦鹉在我国境内也有分布,为二级保护动物,禁止个人饲养,摄影:顾云芳

猎捕走私屡禁不止

然而,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利益阻止不了偷猎和非法贸易的存在。虽受CITES严格出口限制的保护,很多种类的鹦鹉种群数量却在持续下降,比如非洲灰鹦鹉。鹦鹉盗猎走私屡禁不止的原因有几点:1.大型鹦鹉性成熟较迟、繁殖周期长,一个完全不依赖野生种源的“封闭人工繁育系统”可能需要养育幼鸟4年以上,才能用于繁殖,也不容易配对成功。而野生鹦鹉获取成本更低,有时也更适合繁殖。据调查,一些国家的繁殖场会进口已经建立了繁殖对的野生鹦鹉,这样“效率”更高。野生鹦鹉也经常被认为是更多产的繁殖者。

越来越多的饲养者倾向购买未断奶或刚断奶的幼鸟。相对成鸟的来说,幼鸟更亲人,易于与饲养者建立关系。所以,从经济角度,养殖户更愿意将幼鸟直接出售,然后低成本快速补充野生种源用作繁殖,是更“经济”的做法。正是因为这些巨大市场需求背后的利益,让走私团伙甘愿铤而走险。很多自称是人工繁育的中大型鹦鹉其实来源都是野生的,通过合法养殖场掩护使其合法化。在很多国家,每年鹦鹉的实际出口数量常常超出CITES准许出口的合法配额数量,甚至,连配额设定本身都存在巨大问题。以灰鹦鹉为例,据官方数据显示,在2007至2014年间,灰鹦鹉实际交易数量比合法数量多出4.2万余只。种种漏洞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很多鹦鹉种类的野生种群数量不能真正受到保护,依旧面临灭绝的风险。

From:World Parrot Trust(2018

鹦鹉的盗猎走私除了会对鹦鹉野生种群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之外,对鹦鹉个体同样会造成直接伤害。在走私过程中,很多鹦鹉会因为惊恐、疾病、窒息、饥渴等原因死去。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统计,鹦鹉在非法贸易运输过程中的平均死亡率高达30%-40%。据世界动物保护协会调查,在一次走私过程中,多达60-80只非洲灰鹦鹉被关在一个笼子里,在某些情况下,死亡率会高达70%-90% 。

2015年,印度尼西亚泗水海关日前破获一宗走私保护动物的案件,嫌犯将24只濒临灭绝的小葵花凤头鹦鹉(Yellow-crested cockatoo)塞进水瓶里,欲偷偷运出印尼。图片来源:Anadolu Agency

2010年,在喀麦隆douala机场,1000只非洲灰鹦鹉在运输箱中被发现,来源:World Parrot Trust

美丽聪明不是原罪

伤心的小鹦鹉有话想说

确实,鹦鹉非常美丽聪明,但是这同时也成为了它们受害的原罪。有调查研究发现,鹦鹉的羽色丰富度,说话能力等等与牠们是否容易成为捕猎目标成正相关。比如,体型较大、羽色鲜艳且模仿能力强的亚马逊鹦鹉和金刚鹦鹉更容易受买家喜爱,高市场需求也使牠们更容易成为非法贸易的目标。

哥伦比亚地区非法鹦鹉贸易中鹦鹉特征分析,图片引自 Romero-Vidal et al., 2020

但是要知道,鹦鹉没有被驯化的历史(详见对驯化动物的标准和定义),它们有着极强的野生天性。加上由于频繁的鹦鹉宠物贸易(尤其是非法贸易),大多数作为宠物的中大型鹦鹉本身就来自于野外,或者父母祖辈来源于野外,更是脱离不了一些野外生存的本能和行为。正如在第一部分介绍的那样,鹦鹉在野外有着高社交、丰富饮食结构、大量活动等需求,在圈养环境中,这样的需求依旧存在。

很显然,圈养环境很难为鹦鹉提供如飞行、活动、丰富饮食等需求。出于包括动物福利在内的种种原因考虑,人工繁育作为保护手段之一,也仅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作为最终手段介入,且最终目的还是野化放归,而非商业利用(基于前述的商业利用鹦鹉可能对鹦鹉野外种群和动物福利造成的实际影响)。需要关注的是,在我们身边,因为忽视和不了解产生的伤害无处不在!

狭小贫瘠的笼子、单一或匮乏的饮食、没有同伴交流、环境嘈杂无法休息、无法进行活动锻炼......这些看似理所当然、“正常”的饲养环境实则无法满足鹦鹉正常的生理需求和行为需求,所以对于鹦鹉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伤害。

广州某商场鹦鹉活体展示,有笼子狭小贫瘠、没有同伴、缺少食物、无法休息等等问题

重庆某室内动物园,狭小的笼子、没有合适的站杆供休息

当受限的圈养环境和条件无法满足其行为表达需求时,聪明的鹦鹉和人一样,也会出现精神性疾病。精神疾病会外化成不良行为,具体表现为如自残(拔毛)、惊声尖叫、刻板行为等异常行为。

上海某游乐园鹦鹉表演,鹦鹉出现典型的抑郁症状——精神性拔毛

我们在许多案例中遇到被人遗弃的各类鹦鹉,一些鹦鹉因为生病被遗弃,一些仅是因为主人的新鲜劲已经逝去,不愿意再处理鹦鹉的日常“麻烦”。

图为某小区业主WX截图:一住户深夜称“因为女儿没心思养鹦鹉了”,所以打算弃养。

需要注意:家养鹦鹉不能在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情况下随意放飞野外!

据美国人道协会2013年的统计,仅美国一个州就有1330只无家可归的鹦鹉。遗弃除了会直接造成动物福利的伤害、救助机构超负荷的结果,还有可能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疾病传染等后果。 出于对动物福利、种群保护和实际饲养难度的考虑,鹦鹉已经被越来越的人意识到并不适合作为宠物。因此,作为普通公众,保护鹦鹉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鹦鹉,知道牠们的天性需求和其背后隐藏的伤害。

那么,当你了解了鹦鹉的真相后,你还愿意消费一只鹦鹉吗?想要守护鹦鹉?你可以这样做!

1. 阅读一篇鹦鹉的科普推文或观看一部鹦鹉纪录片,更加了解鹦鹉的伤害和保护,推荐纪录片解密鹦鹉和守护鹦鹉SP号。

2. 通过转发、讲述等方式,呼吁身边人也来关注鹦鹉,了解鹦鹉的天性需求和伤害现状。

3. 参与一次守护鹦鹉街头宣讲行动,向更多人讲述鹦鹉的伤害和保护,实践公益倡导。

4. 聆听一场鸟医讲座,学习基础疾病判断和救治流程,随时做好帮助小鹦鹉的准备!

5. 开始关注身边的鹦鹉,做一次简单的伤害调查。学会判断该场景中鹦鹉的伤害情况,并记录下来。您可以call护鸟热线(具体请私我),我们将尽力协助您一起改善干预,帮助困境中的小鹦鹉。

6. 更多方式等你来创造,用自己的力量,一起守护鹦鹉!

相关知识

鹦鹉重复主人遗言揭露凶手 还有哪些鹦鹉“多嘴”?
养宠物鹦鹉一定要放飞吗?别再盲目跟风了!
被关3年患抑郁 鹦鹉竟拔毛自残
走进抑郁症鹦鹉的世界,了解它们抑郁背后的原因
想养一只鹦鹉却不会养?没关系,教会你如何把鹦鹉喂得毛顺油亮
这年头,鹦鹉也学会视频“聊天”了
自残的鹦鹉、抑郁的猴子,动物也会得精神疾病?
英国一鹦鹉患抑郁拔毛自残 不停呼唤已故女主人名字
抑郁症鹦鹉
英国一鹦鹉患抑郁拔毛自残 不停呼唤已故女主人名字

网址: 盲目消费鹦鹉这件事儿,把鹦鹉整得有些抑郁了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83287.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鹦鹉丢失事件之坏人是真的变老了吗
下一篇: 动物中最喜欢听鸟儿们叫了,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