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浅谈中国文物里的犬文化

浅谈中国文物里的犬文化

宋代玉狗 上海博物馆

可见,养犬玩赏最先出现于古时帝王贵族之间,随后逐渐由上层阶级传入民间。《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斗鸡走狗”之风在我国不少地区历代延续。随着社会的发展,豢养名犬发展成为一种时尚。

义犬

民间说犬有“八德”,说比鸡的“五德”还多三德,分别为忠、义、勇、猛、勤、善、美、劳,其中以忠诚著称。

元代狗猎兔纹玉饰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三国时期张俨《赋犬》云:“守则有威,出则有获。韩卢、宋鹊,书名竹帛。”韩卢、宋鹊均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名犬,短短四句,颂扬了狗的威猛忠诚。而韩卢、宋鹊之后,还有黄耳、黑龙。《晋书·陆机传》记载:“机有骏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笑语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斋书取消息否?’犬摇尾作声。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比传书更感人的是义犬救人。晋干宝《搜神记》记载:三国吴时,襄阳纪南人李信纯醉卧城外草中,适猎者纵火,火顺风且至。其爱犬曰“黑龙”者,于溪中湿身,周回洒李卧处,遂免大难。而犬以往返困乏致毙。李醒乃悟,为之恸哭。太守闻而悯之,具棺椁衣衾以葬。后纪南有义犬冢,高十余丈。五代贯休《行路难》为之赞美:“古人尺布犹可缝,浔阳义犬令人忆。”宋洪迈《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禽畜之贤,则有义犬、义乌、义鹰、义鶻。”

总之,从我国古籍中有关犬文化的记载中可以看到,犬文化现象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和习俗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古人将其升华为一种忠义精神,譬如教育人忠于国家、忠于朋友,称为“甘效犬马之劳”。

康熙素三彩狗 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藏

直至清代纪昀于《阅微草堂笔记》中还赞曰:“余谓犬之为物,不烦驱策,而警夜不失职,宁忍寒饿,而恋主不他往,天下为僮仆者,实万万不能及。其足使人愧,正不在能语不能语耳。”

相关知识

富贵旺年「浅谈中国犬文化」
浅谈中国宠物文化
大英博物馆文创:有最多的中国文物,为何只专注卖猫??
原创 大英博物馆文创:有最多的中国文物,为何只专注卖猫??
文物里的萌宠
中国养犬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考古文物中的狗与古代驯犬文化
叫醒文物里的神兽:“马踏飞燕”为啥不拍正面照
狗年说狗:中国犬文化溯源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网址: 浅谈中国文物里的犬文化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92943.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狗在中国文化中有多重要?除了十二
下一篇: 中西方文化关于狗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