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为什么单身女性越来越多?

为什么单身女性越来越多?

1、单身女性现状

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将婚姻作为人生的目标,这种观念,在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越是普遍。

这种对于自我,对于婚姻的全新观念,正一点点的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也许再过几十年,这种全新的观念会直接促成婚姻法的改革,比如瑞典。

自从进入21世纪,全世界都似乎都在迎来一个属于单身者的时代。

传统的单身大国日本,大约有35%的成年人口单身,近年来韩国大有反超之势,30岁以下的年轻人有九成未婚。

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单身女性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的已婚女性。

这种现象在我们国内好像感觉不到,但是在北上广深大都市,这种增长的趋势却增长非常明显。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一把年纪了还不结婚,未来怎么办?但是更多的单身女性们却觉得,不结婚的她们过的非常的惬意和幸福。

曾经以婚姻生活为主线的女性们,总是从一段婚姻跳到另一端婚姻,觉得整个人生都是围绕婚姻在旋转,单身只是在婚姻和婚姻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

而现在这种过渡状态变成了一种常态,甚至慢慢逆袭,将会变成一种主流生活形态。

2、单身和孤独

在传统的观念里,长期单身未婚的人总是被人认为是性格怪癖,心态扭曲的形象,比如那些故事里的女巫,比如那些文学作品里害人的老巫婆。

那是由农耕文明里,女性的社会分工角色决定的,她所能依托的只有婚姻,而最大的社会价值就是生儿育女。

而在个人的生存能力上,这个社会分工体系里并没有给你留位置,所以你的选择非常的有限,甚至对于大部分女性来说只有一种,那就是结婚生子。

所以在那个糟糕的年代,女性动不动就当做物资,在自由和选择上很有限。

而且当你到了适婚生育年龄却没有选择这条路的话,不管是统治者,还是社会观念都不会允许的,在法律上这是非常严重的罪,在文化观念上这会被渲染成大反派,大邪恶,从而被排斥。

这就导致了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单身总是和孤独终老,和无人送终,和不幸福联系到了一起。

但是到了现代,这种来自于几千年来文化渲染带来的传统观念,慢慢没有了生存的土壤。

一方面,孤独和幸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现代社会心理学通过对人际交往的跟踪研究发现,人即使在完全独处的状态下,也能感到满足。

相反,当我们社会接触的数量和质量没有得到预期的时候,我们发而会觉得孤独。

三五好友给你带来的幸福感,远远超过一段关系冷淡的婚姻。

而且,婚姻生活还会占据你大部分的时间,让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和朋友们维持有质量的联系和交互。

所以对于那些处于低质量婚姻里的人来说,还不如离开对方,去找几个真心的好朋友来获得的满足感更高。

另一方面,马丁·赛里格曼在幸福心理学里关系幸福的定义,良好的社交关系只是五个关键指标之一。

现代人所追求的幸福,还有对于自我的认知和了解,还有对于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还有对于社会的贡献和感恩。

婚姻,已经从曾经女性不得不选的唯一选择,退化成了其中一个选项而已。

美满的婚姻的确能带来幸福,但是有意义的人生,并不一定需要婚姻。

3、女性单身源头

那么女性的这种全新的家庭观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冒出来的呢?

我们得从工业革命解放女性开始说起。

在工业革命以前,全世界的女性地位并没有什么区别,主要依赖依然是男人,因为男人贡献了一个家庭最大的经济来源。

归根结底,依然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体系里,没有女性的位置。

但是工业革命不一样,蒸汽机的出现让让复杂的工作边的简单,那时候棉纺厂里大量的女工一下子收入超过的家里的男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经济来源,自然就想要话语权。

于是轰轰烈烈的女权主义运动,一发不可收拾。

在那个时代,各大工厂里大部分都是未婚女性职工,因为他们是市场上最廉价的劳动力,慢慢的随着打字员,电话机等等发明后,急需释放的廉价劳动力一下子攻占了这些新兴的行业。

新技术新行业对传统的颠覆,带起来了一大批经济自由的女性。

她们开始了对于婚姻观念的第一次思考。

既然我可以自己养活自己,那么是否可以自己挑选自己想要的婚姻呢?于是女性在婚姻中的主动权开始越来越大。

当然,那时候就算经济实力足够了,但是精神上还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觉得婚姻才是归属,有另一半才有安全感,才有家,才是人生,只是话语权开始上升。

不过问题又来了,某一些行业中,女性的比例太过高于男性,这里很难找到丈夫,于是单身的人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城市化带来了城市这个包容性非常强大的新生事物。

城市,它丰富又多元,它像一个大熔炉一样包容着一切自由,当然也包括单身主义者。

于是经济基础和精神支持两者齐全了,单身正是开始成为一种被接受,被认可的生活方式,并逐渐扩大。

传统文化对于女性外出工作,对于女性大龄未婚,对于女性独身者的各种偏见,在这里都统统被大城市的多元给淡化了。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多维度的服务机构又出现了,那些在分散小群体乡村社会完全不需要,但是在大城市土壤里却欣欣向荣的各种服务机构,保证了单身主义者在吃住行上,在玩乐社交上的畅通无阻。

社会的协作分工让女性有了经济基础,城市自由文化给予了她们精神上的包容,而完善的服务机构完整完整的生活方式的支持。

这三者,让单身主义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生活观念。

4、单身是一种选择

单身这种选择,并不仅仅在追求人生意义的角度上不是唯一。

从经济学上,结婚和生子,也变成了一种非必选的生活方式。

比如结婚,对于很多经济收入非常高,生活也非常自由的人来说,结婚就是一场对于财产的大冒险。

因为婚姻的背后,是法律对于双方在财产、责任和义务上的强制规定。

所以很多人选择同居,选择生子,但是就是不结婚。

比如很多国内的富豪,两个三个四个,然后养在国外的很多。比如在瑞典,一个女性好几任同居者好几个孩子一起同居的也有。

再比如生子,有些女性,想生而不敢生,因为经济成本太高,收益太低。另外一些女性,觉得生孩子这件事和追求事业,追求自我实现比起来,她更想把有限的精力放到前者。

当然这时候很多人会出来说,那么人类的母性本能呢?伟大的母性呢?

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电视新闻里渣母渣父多的是,更不用说能压过母爱本能的事情其实很多。

比如吸毒、赌博是两种能压过母爱本能的瘾。而重度抑郁症也是一种能压过母爱本能的病。

而对于很多女性来说,母性生育本能,完全可以被自由经济生活带来的掌控感,和自我实现带来的精神愉悦所取代。

所以结不结婚,生不生子,变成了一个人自由选择,完全基于自己内心追求的自由选择。

这种趋势,会随着城市化的加剧,随着城市自由对于传统观念的宽容,会愈演愈烈。

当然,对于现代中国来说,这种自由只属于一小部分高知高收入的女性,毕竟在中国女性的精神解放其实还挺远的。

很多人会说比印度好多了,比中东那地儿好多了,在咱中国家里不是老婆至上的么?不是耙耳朵那么多么?

但是这种怕,并不是表明了权利的对等,更多的是一种掌控资源者对于宠物的一种放纵。

真正的平等在权力上,在于社会资源的分配权,在于个人生活方式选择的自由上。

一个人虽然表现出一副怕老婆的样子,并吹嘘是尊重,但是对于女人结不结婚,对于女人是否处女,对于生男生女依然传统。

甚至于老婆穿的性感一点出门,他们都会觉得吃亏了?为什么吃亏?吃什么亏?你亏了什么?

但是,随着90后,00后这批网络原住民们,这批在网络世界这个比城市化更加宽容和多元的地方长大的人长大后,单身主义将真正的变成一种被普遍接受的选择。

这时候,各种问题就会出现,生育率是第一个问题,传统婚姻体系的冲突是另一个问题。

这时候也许婚姻法就会改革,并去鼓励那些不结婚但是生子的人们,比如瑞典现在的同居保护法。

这里推荐两本书埃里克·克里南伯格的《单身社会》,还有丽贝卡·特雷斯特的《单身女性的时代》,本文观点来自两本书。

看完后,你对单身,会有新的理解。

但是,对于单身主义生活方式的理解,并不代表对它的推崇,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你并不是你自己这个个体,你还是你能连接的社会网络的综合体。

那么需求也是。

相关知识

为什么单身女性越来越多?
最适合单身女性饲养的宠物猫之一—巴厘猫
睡眠充足宠物陪伴 趣味角度解读女性自媒体创作者追爱之路
睡眠充足宠物陪伴 趣味角度解读女性自媒体创作者追爱之路——中国青年网
一点资讯大数据揭秘单身狗和“单身狗”
生理需要没有男人怎么办?女性如何健康满足自身需求
女性新风尚,带着宠物去旅行
长知识:“单身狗”的英文是什么?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养宠物?
国内养宠人群已达到6000万,主要是年轻女性为主!

网址: 为什么单身女性越来越多?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01771.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让工作不止是工作:人性化办公场所
下一篇: 辐射4如何提高幸福度 辐射4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