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舍是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开始建造的独特建筑,在伊斯坦布尔和13世纪以来帝国统治的地区仍然保留着其美学和历史质感。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开创了一个新时期——这是一个以传统、文化视野和礼节而闻名的独特帝国。而它的许多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在那一时期,国家认为其有责任为所有生命服务,因为他们爱它们,因为它们是真主创造的。人们将对自然的热爱与其传统和习俗融为一体,并切实反映出来。也正因此,你会在伊斯坦布尔许多历史悠久的街道上看到鸟舍,也可以叫做鸟屋。这些鸟舍充分反映了这种富有同情心的奥斯曼精神。
这些鸟舍是由当时的艺术家设计的,其目的是为鸟类创造一个可以寻求庇护的有利环境。鸟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三四世纪,是按照当时的建筑风格建造的。它们分布在房屋、清真寺、喷泉、伊斯兰学校、浴室、旅馆、图书馆和坟墓等地方,是美学和人文两方面极其复杂的概念相互交杂的结果。鸟舍也反映了人们的精神层面——他们相信建造这些小房子的人会因这一善举而得到祝福。
法国旅行家让·德·泰弗诺(Jean De Thevenot)曾在17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国家旅行时写道:“……他们对动物和鸟类也很仁慈。每天都有很多人去市场买鸟放生。据他们所说,在审判日,这些鸟的灵魂会在安拉面前证明他们的美德。”
这同样有助于在公众中宣传热爱动物。人们给这些房子起名为“鸟舍”、“鸽子小屋”、“麻雀宫殿”等等。
另外,法国旅行家和画家安托万·洛朗·卡斯特兰(Antoine-Laurent Castellan)在他1812年发表的作品中指出:“土耳其人尊重老人和孩子,并对动物表示怜悯。鹳和燕子可以在鸟舍里筑巢,不用担心被赶走。狗可以在街上随意地奔跑,人们会走在它们中间,带着肉块给小猫小狗喂食。”
德国将军赫尔穆特·冯·毛奇(Helmuth von Moltke)也在他的回忆录中表达了这一概念:“土耳其人甚至对动物也表现出他们的仁爱。在于斯屈达尔(Üsküdar)专门有一家猫医院。在巴耶济德清真寺(Bayezid Mosque)的院子里还有一家鸽子护理处。”这些装饰性的小房子被放置在建筑最显眼的地方,房子上还装饰有花边。
19世纪在布尔萨建立的Gurabahane-i Laklakan就是这种奥斯曼帝国时期对生命的爱和同情的证据。Gurabahane-i Laklakan是奥斯曼帝国第一家动物医院,为治疗和护理候鸟,特别是鹳而建立。
据了解,奥斯曼帝国第28任皇帝苏丹塞利姆三世(Sultan Selim III)曾下令在塞利米耶清真寺的墙壁上建造两个豪宅形式的鸟舍。该清真寺位于博斯普卢斯海峡的安纳托利亚部分,就在于斯屈达尔的塞利米耶兵营对面。
鸟舍通常建在阳光充足且避风的角落里,还都是在一般人够不到的高度,这种方式能让鸟类感到舒适且受到保护。在当时,鸟舍通常由砖、瓦、石头和灰泥制成,也有用木头建造的。不过随着时间的侵蚀和火灾的破坏,木制鸟舍没有保存下来。鸟儿们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但却如此脆弱和无助。为了给它们提供庇护,土耳其人一直把这些可爱的鸟舍保留到19世纪。
最美丽的鸟舍可以在于斯屈达尔的塞利米耶、阿亚兹马和耶尼瓦利德清真寺的正面看到,而在伊斯坦布尔的欧洲部分的法提赫国家图书馆、赛义德·哈桑·帕夏学校、埃尤普清真寺以及拉莱里清真寺旁边的陵墓外墙上也可以看到。在当时,这些小鸟舍通常是原始建筑的微缩版,人们乍一看都不觉得它们是为鸟类建造的。
这些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鸟舍,有些是后来加在建筑上的,有些则是在建筑施工时一起建造的。如今已经没有类似的建筑了。
奥斯曼帝国对生命同情的传统也并不仅限于这些鸟舍。还比如,每个坟墓都有大理石制成的水碗,用来供动物饮水解渴。而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