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述 鼠类为啮齿动物,在哺乳动物中种类最多,约占2/5。我国有145种鼠种,约占我国427种哺乳动物的34%。其中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是城镇各类建筑物内的主要害鼠(如下图一所示)。
一:常见鼠种
二、鼠类的危害 鼠类能携带数十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和寄生虫,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黑热病等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
鼠喜欢啃咬硬物,破坏力极大,不仅能咬破门窗、家具和电缆,还能咬穿其他坚硬物质。鼠的话动距离通常有30m左右,褐家鼠还能从下水道及抽水马桶进入室内。
三、鼠类习性 鼠类的嗅觉十分灵敏,能辨识自己的同伴,准确无误地回归老巢;鼠的味觉发达,它能辨别出甜,酸,苦、辣、咸,鲜等多种味道;当它受到突然或不良的刺激,如电击、惊吓、恶味,急性灭鼠剂中毒等,能保持较长时间的记忆。
展开剩余77%
四、鼠密度调查 鼠密度是表示某地区鼠类数量的指标。一般可用个体数量或生物量来表示。鼠密度能反映出鼠的危害程度、流行病的发生和流行强度的关系,所以鼠密度调查是进行灭鼠和除害防病首先取得的资料。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鼠夹法。调查室内家鼠时每15m²房间布一夹:将鼠夹带有诱饵的一端垂直于墙根, 离墙约1cm布放,这样可以捕获来自左右两个方向的鼠。
2)粉块法。一般用20cm ×20cm直角或凹形机架,在墙角成墙边损放,撒布滑石粉形成粉块,每间房(15m²左右)撒2块。粉块厚度约2mm,晚布晨查,凡粉块上有鼠足印和尾迹者为阳性块,以此计算鼠密度。
3) 食饵法。灭鼠前,在一定的调查范围内投放足够数量的食饵,如每15m²投2堆,每堆10g。对小家鼠投4堆,每堆5g。 傍晚投放,次日上午检查耗食情况。
4)查鼠迹法。鼠在活动时会留下痕迹,包括咬痕、器具尘埃上的足印,鼠洞、鼠道及鼠粪。
五、灭鼠方法 化学灭鼠快法,包括经口毒杀,经呼吸道毒杀两大类。至于化学不育剂,则是通过抑制生育来控制鼠密度。经口灭鼠制一般制成毒饵,吸入毒药主要是(气体)熏蒸剂。
毒饵投放在老鼠活动的路径上可有效降低鼠密度。老鼠活动有一定的规律,通常是沿着熟悉的路线来回奔走,形成鼠道。很多情况下,鼠从门口进入室内后沿墙脚右侧行走,之后仍沿此进入路径返回。鼠类一般不会离开鼠道很远去觅食。因此,利用鼠类行为上的这种特点将毒饵投放在鼠道上及鼠制附近,可得到最佳灭鼠效果。
六、灭鼠剂 灭鼠剂的专力,适口性和作用速度决定了鼠药的灭鼠效果。
1)毒力。灭鼠药的毒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毒力的强弱,二是毒力的选择性,
2)适口性,经口灭鼠药只能由鼠自行食入。由于鼠类的感觉比较灵敏,适口性更显得重要。一是鼠类不能觉察到毒饵中的毒药,二是虽能察觉但并不厌弃,甚至有乐于取食的倾向。
3) 作用速度。灭鼠药的作用速度包括两方面,一是从服药至产生不适感的时间;二是从服药至死亡经历的时间,两者着都他影响效果,但并不完全对应。
灭鼠药剂应具备的条件如下:
1)鼠类不拒食,摄入的毒饵量中所含有效成分能达到足以致死的剂量。
2)对鼠类具有选择性毒力。
3)操作安全,使用方便。
4)作用缓慢,能使鼠类有时间吃够致死剂量。
5)二次中毒危险性小。
6)所用浓度对人和其他动物安全。
7) 没有积累毒性。
8)对鼠类没有内吸毒性。
9)在环境中能很快生物降解。
10)有特效的解毒或治疗方法。
11)价格低廉。
12)不产生生理耐药性。
13)经登记合格的产品。
现有的灭鼠剂,按其对鼠类中毒的作用速度和形式,习惯上分为急性或单剂量灭鼠剂和慢性或多剂量灭鼠剂,其中急性灭鼠剂一直是人类灭限的主要药物。 由于急性灭限剂使用不安全,同时缺少特效解毒药,近几十年来,抗凝血灭鼠剂出现后,已逐渐衰退。
慢性灭鼠剂主要指抗凝血灭鼠剂。由于具有高效、低毒、安全及特有的作用机制,已成为当前主要灭鼠药物。
抗凝血灭鼠剂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两类,即香豆素类灭鼠剂(coumarin rodenticides)和茚满二酮类灭鼠剂(indandione rodenticides)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其慢性毒力远比急性毒力强,但有两个明显缺陷:①急性毒力小,需要鼠多次摄食才能发挥其慢性毒力作用:②对抗性鼠类无效。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也称为非杀鼠灵抗凝血剂,可以使鼠群都有可能吃到毒饵,能完全控制鼠患:使用依度低、减少非靶动物误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