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
2023年第40期 总第503期
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0二三年十月二十日
内容目录
热点追踪
全球洗手日:预防疾病 “手”当其冲
中疾控:9月新增305例猴痘确诊病例 99%为男性
狂犬病致死率几乎100%,被恶犬咬伤后如何避免悲剧发生?
阿奇霉素缺货?药房、药企回应!
今秋花粉季延长,专家提醒——过敏性鼻炎患者需注意防范
科研动向
l PNAS:揭示内源性大麻素调节大脑对压力反应的分子机制
l Mol Cell:靶向作用特定分子的相互作用 或有望开发治疗人类前列腺癌等疾病的新型疗法
l Science:揭示蛋白激酶PIM1控制GBP1 蛋白活性机制,有望开发出针对传染病和癌症的新疗法
l Cell:感染新冠病毒的婴幼儿产生的抗体反应可持续长达300天
l JCI Insight:引入TSC2基因突变可构建出超级T细胞,有望用于治疗感染和癌症
l Science:重大进展!利用经过基因改造的益生菌引导CAR-T细胞 有望成为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实体瘤的通用平台
l Cell:揭示新冠病毒在受感染的宿主细胞中启动病毒复制机制
l Front Immunol:常规疫苗所刺激产生的免疫力或有望帮助抵御多种人类癌症
l STM+STTT:同济大学陈昶团队在肺移植与气管移植领域取得新突破
l 《细胞·代谢》:发现果糖促癌新机制!重庆医科大学团队发现, 膳食高果糖摄入会通过肠菌代谢增强蛋白糖基化修饰,促进肝细胞癌进展
l AD:常用抑酸类胃药需注意痴呆风险增加!丹麦近200万人数据显示, 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与60岁之后全因痴呆发病率增加最多36%有关
l PNAS:将大脑中的免疫细胞直接转化为神经元有助于中风后的运功功能恢复
l 「神药」二甲双胍不神了?王福俤等人发现,诱发急性肾损伤,具有肾毒性
l 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者们揭示了重组微小RNA作为抗代谢剂抑制人非小细胞肺癌癌症
l 《自然》重磅:细胞衰老、癌变和死亡竟同源!科学家首次发现细胞凋亡程序参与衰老,为抗癌抗衰药的研发打开新方向
舆情信息
l 国际学生在上海体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魅力
l 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寻健康旅游产业合作新机遇
l 孩子总是“任性”发脾气该怎么办?
l 国际活性多糖科学和现代中医药发展研讨会举办——推动多糖科学发展和中医药现代化
l 构建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l 坐骨神经痛 “真凶”不止一个
l 集采中选仿制药临床疗效与原研药相当
l 北京市计划推出“两癌”筛查小程序
l 聚焦助残共富 扎实推进高质量就业
l 英国《卫报》:专家表示,全球14%成年人对过度加工食品上瘾
l 韩国争论如何解决“医生荒”,医学院扩招可行性被热议
l 喝粥养胃 维C防感冒?警惕这些养生误区
l 专访小儿皮肤科专家马琳教授:秋冬季小儿湿疹多发 多措并举完善治疗方式
l 中疾控发布丙型肝炎检测新规范
l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正在持续改善
热点追踪
全球洗手日:预防疾病 “手”当其冲
2023-10-15 人民网
10月15日是全球洗手日。正确洗手能够维持自身健康,更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便捷、最经济的方法之一。但是,关于洗手,你真的了解吗?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感染症科副主任医师杜娜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介绍,肉眼可见的污垢是洗手的初级目标,但仅仅洗掉能看见的表面污垢是远远不够的。洗手的终极目标是洗掉肉眼看不见的、来源于空气中的、可能诱发一系列疾病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从而预防疾病发生。
“最好的洗手方法是在流水冲洗的基础上,加用洗涤用品去污杀菌,做到深层清洁。”杜娜表示,正确洗手方式有一个“七步秘诀”,即“内外夹攻(弓)大力(立)丸(腕)”。
第一步,内——洗手掌。流水湿润双手,涂抹洗手液(或肥皂),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外——洗背侧指缝。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三步,夹——洗掌侧指缝。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第四步,弓——洗指背。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五步,大——洗拇指。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六步,立——洗指尖。弯曲各手指关节,把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七步,腕——洗手腕、手臂。揉搓手腕、手臂,双手交换进行。
杜娜提示,整个揉搓洗手过程不少于20秒,洗手后最好用干净的个人专用毛巾或一次性纸巾擦干双手。
“在流水洗手的情况下,建议首选洗手液作为洗涤用品。”杜娜表示,肥皂和香皂与他人共同使用,有交叉感染的可能。洗手液瓶身完全封闭,使用时能够避免手接触液体本身,交叉感染的风险较低。
可以用免洗洗手液代替洗手吗?杜娜说,使用免洗洗手液,始终会有物质留在手的表面,并且会造成皮肤表面水分蒸发,使皮肤干燥,一部分人群还会出现皮肤过敏,平常尽量少用。此外,湿巾也不能代替洗手,湿巾再怎么反复擦手,也无法彻底去除皮肤表面的病原体。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5/c14739-40095403.html
中疾控:9月新增305例猴痘确诊病例 99%为男性
2023-10-1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0月1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发布2023年9月猴痘疫情监测情况:
2023年9月1日-30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新增报告305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北京42例、广东40例、浙江38例、江苏32例、广西16例、四川13例、重庆12例、湖北12例、辽宁11例、湖南11例、陕西9例、山东9例、河北8例、天津7例、上海6例、河南6例、福建6例、黑龙江5例、安徽4例、吉林4例、云南3例、山西3例、江西3例、内蒙古1例、贵州1例、海南1例、宁夏1例、新疆1例,无重症、死亡病例。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99%病例为男性,92.9%病例明确为男男性行为人群,病例中有2例女性。
二是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低。除性接触以外的密切接触者中仅3人发生感染。
三是94.3%为主动就诊发现,3.9%为密切接触者追踪筛查发现,其他为主动报告和入境筛查等发现。
四是绝大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典型,主要为发热、疱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yWKskCR9X
狂犬病致死率几乎100%,被恶犬咬伤后如何避免悲剧发生?
2023-10-17 网易健康
近期,恶犬伤人事件频发,引发人们关注。
10月16日,四川成都一幼童遭恶犬撕咬,伤情严重;10月17日,四川乐山有网友爆料:近期曾有一未栓绳大狗在大街上追着扑咬2名幼童。视频发布者称,有幼童受伤,咬人恶犬被围观群众和物业人员赶跑。
人们在愤怒“遛狗不牵绳”行为的同时,也更心疼孩子的遭遇。毕竟,一旦不小心被狗咬伤、抓伤,就有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而狂犬病一旦发作,患者几乎100%死亡。此前,也有幼童被狗咬伤后没打狂犬疫苗而离世的报道。
狂犬病为何如此可怕?什么情况下需要打狂犬疫苗?怎么打?本期《健康关注》为您解答!
致死率几乎100%,为什么狂犬病这么可怕?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据统计,中国95%的人类狂犬病病例由病狗传播。如果动物不幸得了狂犬病,那么狂犬病病毒会通过咬、抓、舔等方式传播给人。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名字里带“犬”,但是猫、狐狸、狼、蝙蝠等哺乳动物也会传播狂犬病病毒。
病毒是一种寄生物,不择手段地入侵人体,然后复制自身是它们唯一的诉求。一般的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和免疫系统正面厮杀。它们的主要进攻手段是打阵地战,比如感染呼吸系统的病毒就在肺部开战,感染消化系统的病毒就在肠道开战。只要免疫系统足够强大,最终会打败病毒。
但是,狂犬病病毒不按套路出牌,它们侵入人体后,不和免疫系统正面硬刚,采取的是运动战。狂犬病病毒首先会在肌肉组织短暂休整一段时间,少量复制。几天之后,它们就会沿着神经末梢向脊髓和大脑方向爬去,每天前进几厘米。
一旦抵达大脑,就会大量复制,展开“斩首”行动。人会出现恐水、恐风、恐光、流口水等症状。其中,恐水最为典型,喝水或听到水声都害怕。
狂犬病病毒从进入大脑到完全破坏中枢神经只需要24小时,中枢神经重要功能区一旦被破坏,人立即死亡,即使这时候免疫系统参加战斗也已经晚了。从发病起,一般不到5天时间就能置人于死地。
当然,感染之后人不会立刻死掉,因为狂犬病有潜伏期,通常是1-3个月,极个别的短于一周或超过一年。
什么情况下需要打狂犬疫苗?怎么打?
狂犬病虽然不可治,但可以通过打疫苗来预防。什么情况下需要打狂犬疫苗,需根据暴露程度决定。
一级暴露:皮肤完整、没破皮,没有接触自身粘膜,病毒没进入身体,不需要处理。
二级暴露:破皮了但没有出血,病毒有可能进入身体,用肥皂和流水冲洗伤口15分钟,然后打狂犬疫苗。
三级暴露:破皮流血,病毒很可能进入身体,立即处理伤口、打狂犬疫苗,还要打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狂犬病疫苗并非只打一针,目前有“5针法”和“4针法”两种免疫接种程序:
注射狂犬病疫苗、被动免疫制剂越快越好。一般推荐24小时内注射狂犬病疫苗,但是超过24小时最好也应与刚遭暴露者一样尽快接种,争取在发病之前让疫苗起作用。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通常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
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人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抗狂犬病血清(马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都属于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的作用机理是,在疫苗接种产生主动免疫前,通过在暴露部位直接浸润注射抗体,以中和伤口处理后残留的病毒,从而降低伤口内病毒含量以减少发病的概率。如果在7天以内还没有注射,也可以补种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被打过疫苗的猫狗咬伤,还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吗?
最关键的是要判断伤人动物是否健康、是否能100%排除它患有狂犬病,这对于医生来说是个挑战。
并且,所有的疫苗都不能保证100%有效,所以即便伤人动物打过疫苗也有可能患狂犬病。为了预防起见,被打过疫苗的猫狗咬伤,还是要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同时对伤人的动物进行隔离观察(十日观察法)。
十日观察法指的是,人被咬伤后立刻开始打疫苗,同时对伤人的动物进行隔离观察,如果十天之内伤人动物保持健康,那么剩下的几针就不用打了。十日观察法并不是先观察再决定要不要打疫苗,而是一边打疫苗一边观察,而且这个方法只适合家养宠物。如果被流浪猫狗伤着了,一定要及时按照程序接种完疫苗。
要消灭狂犬病,对犬只进行覆盖率超过70%的免疫是十分有效的策略。所以,希望各位养狗的朋友,能定期给自己的宠物注射兽用狂犬病疫苗。再者,出门遛狗务必牵狗绳!这样既保护了自己,也为社会降低了安全隐患。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H991MOM0038804A.html
阿奇霉素缺货?药房、药企回应!
2023-10-19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0月18日电(记者 张尼)近期,儿童支原体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上升,阿奇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需求增加引发关注。药品是否短缺?生产企业有何回应?
部分药店儿童用药暂时缺货
今年2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其中明确提到,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在药物治疗方面,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为MPP的首选治疗,包括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和乙酰吉他霉素。
近期,有消息称,阿奇霉素等药物在部分线下药店和诊所存在季节性的需求上涨,那么阿奇霉素是否有缺货现象?
线上方面,近日,记者切换不同城市定位,在多家电商平台查询发现,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药品仍有货可以购买。
线下方面,有部分线下药店儿童用药暂时缺货。以北京为例,记者走访北京多家线下药房咨询阿奇霉素备货情况,有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店内药物供应有保障,也有部分药店称,目前店内的成人用阿奇霉素类药品有货,但儿童用阿奇霉素暂时无货。
多家上市公司回应
国家药监局官网显示,目前有600余条阿奇霉素生产批文,涉及干混悬剂、片剂、注射液等,生产企业涉及西安利君、石药欧意、哈尔滨三联药业、华北制药等。
近两日,多家上市公司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应阿奇霉素生产等问题。
京新药业表示,公司目前在产在销品种中包括阿奇霉素;海辰药业表示,公司适用于支原体肺炎的产品主要为注射用阿奇霉素;葵花药业表示,公司在销产品中包括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相关产品,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医嘱。
特一药业也回应称,公司的红霉素肠溶片、依托红霉素片、罗红霉素胶囊、阿奇霉素片、阿奇霉素颗粒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适用于治疗支原体肺炎;蒲地蓝消炎片、咽炎片、复方鱼腥草片、穿心莲片等适用于治疗咽喉痛;退烧药方面,公司有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片、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止咳化痰方面的有止咳宝片、小儿止咳糖浆、小儿咳喘灵颗粒、羧甲司坦片。上述药品公司目前均在正常生产、销售,以满足市场需求。
专家: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不过,由于阿奇霉素等药物为处方药,消费者在购买及用药时也应留意,多家线下药店工作人员提示,购买上述药品要确认此前是否有过敏史。
另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徐保平介绍,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症状有两个:一是发热,二是咳嗽。其中,咳嗽初起是阵发性干咳,进展中会有咯痰。有人会出现胸痛、咽痛、头痛等症状,少数人出现紫绀、呼吸困难等现象,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目前,一线治疗药物主要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常用的有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属于处方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在临床上,有的儿童出现耐药现象,治疗效果不太好。研究显示,在支原体感染或肺炎治疗上,耐药者和不耐药者并没有太大差异。主要差异是耐药者的退热时间延后、病程较长,但重症的比例差别不明显。
对于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徐保平建议,主要是远离病原体,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必须去时可以戴口罩。注意勤洗手,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另外,学龄儿童患支原体肺炎后不要带病上学,要注意休息,提高免疫力。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9/c14739-40098889.html
今秋花粉季延长,专家提醒——过敏性鼻炎患者需注意防范
2023-10-2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据新华社北京电 (记者田晓航)鼻痒、鼻塞、流涕、打喷嚏……过敏性鼻炎发作令人苦不堪言。专家表示,夏秋花粉诱发的过敏性鼻炎已过高峰期,但由于今年秋季花粉季延长、花粉致敏性更强,有过敏性鼻炎史的患者仍需注意防范。
“秋天的花粉过敏原以杂草花粉为主,蒿草、葎草、豚草等的花粉颗粒较小,容易借助干燥的空气四处飘散。”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重庆市人民医院过敏反应科主任医师周维康介绍,当空气干燥、相对湿度低于50%时,有二三级风力的条件,会更适宜杂草花粉传播。
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会长尹佳介绍,全球变暖、温室效应会导致花粉季延长、花粉产量增加、致敏能力增强。今年夏秋季节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暴雨洪涝可能使喜欢潮湿环境的葎草生长旺盛,花粉季延长,九、十月份北方地区大量葎草花粉播散,容易引起严重的过敏性鼻炎甚至过敏性哮喘。
“目前,夏秋花粉诱发的过敏性鼻炎高峰已过,但由于花粉季延长,仍有一些人有症状。”尹佳说,此外,秋季在室外尤其绿植多的地方出现过敏症状,不一定都是花粉过敏,也可能是霉菌诱发的过敏性鼻炎,因为霉菌在有泥土和植物的地方浓度很高。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秋季过敏性鼻炎?专家建议,户外归来时,可用盐水或清水冲洗鼻腔及面部;关注室内空气质量和湿度,必要时可以使用加湿器;坚持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定期清洁家居环境,常打扫尘螨和花粉聚集的地方。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住院医师孙晨介绍,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而言,避免接触过敏原是最基础、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其他治疗方式包括系统应用抗组胺药、使用含有皮质类固醇或抗组胺成分的鼻喷剂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20/c14739-40099770.html
科研动向
PNAS:揭示内源性大麻素调节大脑对压力反应的分子机制
2023-10-15 生物谷
来自范德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内源性大麻素用来调节神经元亚群对压力产生反应的新型信号机制。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题为“Synaptic and cellular endocannabinoid signaling mechanisms regulate stress-induced plasticity of nucleus accumbens somatostatin neuron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范德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内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s)用来调节神经元亚群对压力产生反应的新型信号机制。相关研究结果或有望改善科学家们理解压力和焦虑影响机体动力的机制,也有望阐明大麻所产生的奖励性效应的内在机制。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研究了位于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中的大脑奖惩回路中的一类神经元亚群,伏隔核是腹侧纹状体 (ventral striatum)的一部分,后者对于调节机体动力、行动和奖惩行为至关重要。这类神经元亚群包含能作为遗传标志物的神经肽类—生长抑素(somatostatin),科学家们对于生长抑素神经元知之甚少,但此前研究表明,生长抑素或能帮助调节某些药物的奖惩效应,还能帮助减轻机体的焦虑症。机体的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由内源性大麻素组成,其是一种特殊的神经递质,能与遍布神经系统得大麻素受体结合,并调节伏隔核和其它大脑区域中的突触传递。然而,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大麻素用来调节生长抑素神经元之间相互交流的分子机制。
研究者Patel说到,如今我们非常感兴趣理解大麻素调节这些神经元活性的机制,因为其似乎在调节大麻素密切参与机体的动力和焦虑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利用电生理学来追踪小鼠大脑脑组织片中的神经元活性,研究者发现,当大麻素受体被激活时,生长抑素神经元的活性就会增加,这些大麻素受体的活性还会增强来自海马体的型号,从而促进生长抑素神经元的活性。这或许是一种双管齐下的效应,当大麻素受体在奖惩回路中被激活时,其就会以一种促进这些细胞活性的方式来改变输入,随后就会对生长抑素细胞自身产生直接影响,并增加其发射动作电位的数量。
研究人员还发现,暴露于压力下会激活伏隔核内的生长抑素神经元,并促使这些细胞中的兴奋性长期升高,从而就能模范大麻素所使用的这些“双管齐下”的机制。随后研究者表示,压力所产生的这些影响的确是通过内源性大麻素的释放所介导的,从而就会对压力暴露所产生的对机体动力和焦虑症的持续影响的机制有了新的认识。研究者认为,这或许就会从机制上揭示大麻素是如何做到这两点的,而这或许就是通过激活这一小部分神经元来实现的。这些研究发现还能进一步阐明诸如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压力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目前研究人员非常有兴趣利用行为方法来理解这些神经元是如何调节机体的奖惩行为和焦虑症的,同时还能帮助理解大麻素是如何在分子水平上影响这些细胞的兴奋性的。综上,本文研究揭示了内源性大麻素的依赖性机制,该机制能“雕刻”NAcSOM+神经元的传入输入和兴奋性,同时研究人员还阐明了内源性大麻素信号在压力诱导的NAcSOM+相关回路的可塑性中的关键角色。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b78e9585231.html
Mol Cell:靶向作用特定分子的相互作用
或有望开发治疗人类前列腺癌等疾病的新型疗法
2023-10-15 生物谷
来自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改变特定的分子相互作用或能产生治疗人类前列腺癌和相关疾病的新型疗法。
转录因子(TFs)会激活增强子来驱动细胞特异性的基因程序,从而对信号做出反应,但目前研究人员在理解信号传递过程中增强子的组装过程和机制上并不全面。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Molecular Cell上题为“Hormone-induced enhancer assembly requires an optimal level of hormone receptor multivalent interaction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改变特定的分子相互作用或能产生治疗人类前列腺癌和相关疾病的新型疗法。文章中,研究人员重点研究了雄激素受体(AR,androgen receptors),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分子,会通过在必要时开启或关闭基因的表达来帮助指导雄性性征的发育。
研究人员确定,雄激素受体“多价相互作用”(multivalent interactions)的最佳水平或许是发挥正常功能所需要的,多价相互作用主要涉及多个分子会同时结合在一个相同的调节性染色质位点上,从而控制基因的表达;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相互作用的改变或许是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基础。研究者Zhijie Liu博士说道,我们的研究为通过靶向作用雄激素受体多价相互作用来开发治疗人类前列腺癌和其它雄激素受体相关疾病的潜在策略提供了分子见解。
靶向作用特定分子的相互作用或有望开发治疗人类前列腺癌等疾病的新型疗法。
研究人员观察到,雄激素受体能通过蛋白质簇相互作用来形成局部高浓度的“凝聚物”(condensates),即能执行专门细胞功能的无膜亚基结构;这些凝聚物或能被特定的多价相互作用所驱动从而对雄激素刺激产生反应。研究者发现,干扰这些凝聚物的功能或会损伤雄激素受体在组装增强子时的功能,而增强子是一种能独立激活转录作用的特殊DNA序列。
这项研究以雄激素受体为例,研究人员提供了证据揭示了保持多价相互作用的精准水平对于实现有益的激素诱导的增强子组装事件的重要性;总而言之,本文研究发现,干扰微调的雄激素受体蛋白的多价相互作用或许是雄激素受体相关的人类病理学的基础;而且雄激素受体多价相互作用或许也能通过药物靶向作用来治疗人类前列腺癌和雄激素受体所参与的相关疾病。
综上,本文研究揭示了在介导增强子组装过程中对雄激素受体凝聚的最佳水平的需求,并表明微调的多价无序区(IDR,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region)相互作用的改变或许是雄激素受体相关的人类病理学的基础。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8ffe9585060.html
Science:揭示蛋白激酶PIM1控制GBP1 蛋白活性机制,
有望开发出针对传染病和癌症的新疗法
2023-10-15 生物谷
一种称为GPB1的蛋白能够攻击受感染细胞中的微生物。GBP1 在炎症过程中被激活,有可能攻击细胞膜并破坏它们。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
一种称为GPB1的蛋白能够攻击受感染细胞中的微生物。GBP1 在炎症过程中被激活,有可能攻击细胞膜并破坏它们。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控制蛋白GPB1的“保护机制”,这就为开发针对弓形虫、衣原体、结核病甚至癌症的新疗法提供了可能。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3年10月6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IM1 controls GBP1 activity to limit self-damage and to guard against pathogen infection”。
这些作者揭示了这种攻击细胞中微生物的蛋白如何通过一种叫做磷酸化的过程加以控制,在这种过程中,一种叫做蛋白激酶的酶会在蛋白上添加一个磷酸基团。靶向GBP1 的激酶被称为 PIM1,在炎症期间也会被激活。磷酸化的 GBP1 反过来又与一种支架蛋白结合,使未感染的旁观者细胞免受不受控制的 GBP1细胞膜攻击和细胞死亡。这种新发现的锁-钥机制可以防止GPB1不加选择地攻击细胞膜,从而形成一种对细胞内病原体的破坏敏感的保护机制。
论文通讯作者、伯明翰大学高级研究员Eva Frickel博士补充说,“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原因有几个。首先,像控制 GBP1 这样的防护机制已知存在于植物生物学中,但在哺乳动物中却鲜为人知。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把锁-钥系统。GPB1想出去攻击细胞膜,但PIM1是钥匙,这意味着GPB1被安全地锁在外面。第二个原因是,这一发现可能具有多种治疗用途。如今我们知道了 GBP1 是如何被控制的,我们就可以探索随意开启和关闭这一功能的方法,利用它来杀死病原体。”
Frickel博士和她的研究团队对弓形虫进行了初步研究,其中弓形虫是一种常见于猫体内的单细胞寄生虫。在欧洲和西方国家,弓形虫感染不太可能导致严重疾病,但在南美国家,弓形虫感染可能导致复发性眼部感染和失明,对孕妇尤其危险。
这些作者发现弓形虫会阻断细胞内的炎症信号传导,阻止 PIM1 产生,这意味着这种“锁-钥”系统消失了,GBP1被释放出来并去攻击弓形虫。用抑制剂或操纵细胞基因组来“关闭 ”PIM1,也会导致GPB1攻击弓形虫并清除受感染的细胞。
Frickel博士继续说,“这种机制也可能作用于其他病原体,如衣原体、结核分枝杆菌和葡萄球菌等,这些主要的致病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越来越强。通过控制这种保护机制,我们就可能利用这种攻击细胞中微生物的蛋白消灭体内的病原体。我们已经开始寻找这个机会,看看我们是否能够重现我们在弓形虫实验中观察到的情况。我们还对如何利用这种方法杀死癌细胞感到无比兴奋。”
PIM1 是癌细胞存活的关键分子,而 GPB1 则会被癌症的炎症效应激活。这些作者认为,通过阻断PIM1和GPB1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就可能针对性地消灭癌细胞。
Frickel博士说,“这对癌症治疗意义重大。我们认为这种保护机制在癌细胞中是活跃的,因此下一步就是要探索这一点,看看我们能否阻断这种保护机制,有选择性地消灭癌细胞。市场上有一种抑制剂,我们用它来破坏 PIM1 和 GPB1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如果这种方法奏效,就可能使用这种药物来解除对 GPB1的抑制并攻击癌细胞。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 PIM1的这种保护机制可能是寻找治疗癌症和抗生素耐药性越来越强的病原体的新方法的重要第一步。”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589e9617561.html
Cell:感染新冠病毒的婴幼儿产生的抗体反应可持续长达300天
2023-10-16 生物谷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埃默里大学和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研究了婴儿在出生后最初几个月感染冠状病毒SARS-CoV-2 后的免疫反应。他们发现感染这种冠状病毒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埃默里大学和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研究了婴儿在出生后最初几个月感染冠状病毒SARS-CoV-2 后的免疫反应。他们发现感染这种冠状病毒的婴幼儿产生的持久抗体反应可持续长达300天。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3年10月12日的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ulti-omics analysis of mucosal and systemic immunity to SARS-CoV-2 after birth”。
在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发育、抗体反应和先天性免疫激活方面,人们一直缺乏对婴幼儿如何应对 SARS-CoV-2 感染的全面、全系统、纵向分析。这些作者收集了儿童、成人和母亲的数据,以比较了解婴儿的免疫反应。
这些作者从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IMPRINT 队列中的婴幼儿身上采集了血液和鼻拭子样本。这些儿童每周接受一次 SARS-CoV-2 检测,该队列中包括 54 名受感染的婴幼儿,其中包括 27 名具有配对感染前样本的婴儿。另外 27 名配对的对照婴幼儿代表健康对照组,他们从出生到采样期间的SARS-CoV-2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除IMPRINT 队列外,这些作者还从埃默里大学希望诊所和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采集了 48 名 COVID-19 成年患者的 62 份血液样本和 10 份健康对照样本。此外,还从 41 名患有轻度 COVID-19 的母亲(包括 3名具有感染前配对样本和 3 名具有配对对照样本)那里获得了血液样本。
与成人相比,婴幼儿对 SARS-CoV-2 表现出强大而持久的抗体反应。这些抗体滴度在长达 300 天的时间里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成人的抗体反应衰减得更快。
在血液中,儿童先天性细胞的活化标志物上调,但炎症细胞因子没有明显增加。婴儿的记忆 B 细胞和 T 细胞反应明显低于成人。不过,他们的多功能辅助性T细胞 17(Th17)和 1 型 CD4+ T 细胞有所增加,其特点是产生白细胞介素-2(IL-2)、γ 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使其呈现三重阳性。
婴儿产生了强烈的粘膜免疫反应,其特征是产生炎性细胞因子、干扰素 α 以及与 Th17和中性粒细胞反应相关的标志物。这种粘膜反应在鼻粘膜中尤为明显。
虽然婴儿的多功能 CD4 T 细胞反应减少了大约两个数量级,但观察到的持久性抗体反应却持续了更长的时间。这些研究结果有可能让人们对疫苗配方进行设计,以便利用这些先天免疫系统激活途径来避免引起通常与不必要的炎症相关的附带免疫病理。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c87e9605196.html
JCI Insight:引入TSC2基因突变可构建出超级T细胞,
有望用于治疗感染和癌症
2023-10-16 生物谷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实验室培育的人类细胞和基因工程小鼠,证实对称为CD8+ T细胞的免疫细胞中的一种特定蛋白进行修饰能够让这些T细胞更加强健,从而有可能为更好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实验室培育的人类细胞和基因工程小鼠,证实对称为CD8+ T细胞的免疫细胞中的一种特定蛋白进行修饰能够让这些T细胞更加强健,从而有可能为更好地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抗击癌症打开大门。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10月3日在线发表在JCI Insight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SC2 S1365A mutation potently regulates CD8+T cell fun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improving adoptive cellular cancer therapy”。
论文通讯作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心脏病学教授David Kass博士说,“最大限度地提高基于T细胞的疗法的有效性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发现了一种增强 T 细胞功能的强大方法,为改善癌症免疫疗法和潜在治疗各种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提供了一条有前景的途径。”
Kass和他的团队强调,迄今为止,他们的实验还只是临床前的,在应用于人体治疗之前,还需要在实验室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Kass团队重点研究了 CD8+ T 细胞,这些循环的免疫系统“士兵”负责识别和对抗感染和癌细胞。一种名为 TSC2(tuberous sclerosis protein 2)的蛋白能够激活或阻断调节这些 T 细胞的分子通路。
总体来说,他们的实验表明,在TSC2基因中引入突变就像一个分子“音量旋钮”,当这些T细胞积极应对病毒或癌症抗原等免疫挑战时,它可以调高或调低它们的调节途径。就像音量旋钮一样,在音乐响起之前,它不会有任何变化,而音乐响起时它的音量就会变大。
这些作者发现,当这些发生突变的 T 细胞只是处于静止状态,没有受到刺激去攻击目标时,它们的行为与正常的 T 细胞并无不同。只有在受到刺激时,它们才会变得更加活跃。对于 T 细胞来说,这种控制方式相对较新。
Kass说,这一发现提高了增强 CAR-T细胞疗法的可能性,在这种疗法中,T 细胞经过基因改造后能够更好地识别特定癌症。如果这些T细胞也发生TSC2基因突变,那么它们就能通过增殖对肿瘤发挥更大的活性,而且还能持续更长时间,从而增强它们杀死癌症的疗效。
这些作者还发现这些含有TSC2基因突变的T细胞可以在最初的免疫反应中大量增殖,但随后也可以长期存在,这与其他用于治疗的T细胞有很大不同。
与未突变的T细胞相比,这些含有TSC2突变的T细胞在酸性更强或含氧量更低的环境中,也能更好地增殖和激活,以对抗感染和肿瘤。
Kass说,“在测试了我们改造过的T细胞后,我们发现它们能更好地阻止肿瘤生长,在肿瘤内部更多地增殖,而且不容易疲劳。随着我们不断解开免疫系统的复杂性,这种创新方法有望彻底改变免疫疗法领域。”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数十种利用新型药物和抗体治疗癌症和其他疾病的免疫疗法,但患者的反应率差异很大,总体而言,这些疗法的最佳疗效仅在15%~20%之间。人们仍有改进的余地,目前正在为此做出许多努力。这些新的研究结果可能最终会促进这些努力。
这些作者计划进一步研究肺癌、肝癌和结肠癌等实体瘤,与白血病等血液肿瘤相比,针对这些肿瘤的T细胞疗法更难取得完全成功。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fade963428b.html
Science:重大进展!利用经过基因改造的益生菌引导CAR-T细胞
有望成为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实体瘤的通用平台
2023-10-16 生物谷
几年来,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利用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CAR-T)靶向血细胞表面上的特定抗原来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但事实证明,利用CAR-T细胞靶向实体瘤(如乳腺癌和结肠癌)是特别困难的。
几年来,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利用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CAR-T)靶向血细胞表面上的特定抗原来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但事实证明,利用CAR-T细胞靶向实体瘤(如乳腺癌和结肠癌)是特别困难的。
实体瘤含有一系列显示出不同抗原的细胞,而且体内的健康细胞也往往携带这些抗原。因此,确定一种一致且安全的肿瘤靶标阻碍了大多数治疗实体瘤的 CAR-T 细胞疗法在开发的第一阶段取得成功。
抗癌的突破性方法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了一种攻击肿瘤的新方法。他们设计了肿瘤定植细菌(益生菌),让定植在肿瘤中的它们产生合成靶标,从而引导 CAR-T 细胞消灭这些含有合成靶标的癌细胞。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3年10月13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robiotic-guided CAR-T cells for solid tumor targeting”。
论文通讯作者、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副教授Tal Danino说,“我们的益生菌平台能让CAR-T细胞攻击多种类型的肿瘤。传统的 CAR-T细胞疗法依赖于靶向天然肿瘤抗原。这是第一个将经过基因改造的T 细胞与经过基因改造的细菌配对,安全、系统、有效地向实体瘤递送合成抗原的例子。这将对许多癌症的治疗产生重大影响。”
在实体瘤上产生合成靶标
Danino实验室通过对寻找肿瘤的细菌进行编程,在实体瘤上涂上CAR-T细胞能够识别的合成抗原,从根本上构建出能够攻击通用抗原的通用CAR-T细胞。
这些作者预计,随着进一步的改进,这一平台将能够治疗任何类型的实体瘤,而无需识别特定的肿瘤抗原,从而避免了为每种癌症类型和每位患者定制 CAR-T 细胞产品的需要。
设计“活药物”
这种益生菌引导的CAR-T细胞(probiotic-guided CAR-T cell, ProCAR)平台是这些作者首次成功地将经过基因改造的益生菌与CAR-T细胞结合在一起,而且还首次证明了CAR-T细胞对直接在肿瘤内产生的合成抗原有反应。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Danino实验室博士生Rosa Vincent说,“将靶向肿瘤的细菌和CAR-T细胞结合在一起的优势,提供了一种新的肿瘤识别策略,这为开发经过基因改造后用于活体疗法的细菌群落奠定了基础。我们选择将这两种细胞疗法的最佳特点---利用细菌产生肿瘤靶标,利用T细胞消灭恶性肿瘤细胞---结合起来,从而弥补这两种疗法各自的局限性。”
安全有效的平台
这些作者证实在免疫力低下和免疫力健康的小鼠身上,该平台在多种人类和小鼠癌症模型中都是安全有效的。事实上,这项新的研究表明人类 T 细胞尤其受益于肿瘤内免疫刺激性细菌的存在,它们的杀伤肿瘤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Danino说,“总体来说,我们的ProCAR平台代表了一种提高CAR-T细胞疗法在实体瘤中有效性的新策略。虽然我们仍处于研究阶段,但它可以为癌症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持续合作的下一步
这项新的研究Danino实验室是与哥伦比亚大学瓦格罗斯内外科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助理教授Nicholas Arpaia的实验室正在进行的合作的一部分。
这些作者此前已经开发出了能一起递送免疫疗法有效载荷的细菌(Nature Medicine, 2019, doi:10.1038/s41591-019-0498-z,详细新闻参见生物谷报告:Nature & Nat Medicine:癌症免疫疗法新突破!工程化细菌充当“特洛伊木马”有效抑制肿瘤进展!)。他们正在继续完善他们的盐焗工作,并希望开始临床试验,以全面评估该平台对人类癌症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9f6e958762b.html
Cell:揭示新冠病毒在受感染的宿主细胞中启动病毒复制机制
2023-10-17 生物谷
人们对 SARS-CoV-2 冠状病毒在感染过程中如何启动它的复制过程尚不完全清楚。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亥姆霍兹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人类蛋白 SND1 与SARS-CoV-2蛋白
人们对 SARS-CoV-2 冠状病毒在感染过程中如何启动它的复制过程尚不完全清楚。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亥姆霍兹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人类蛋白 SND1 与SARS-CoV-2蛋白 NSP9 共同作用,激发了受感染细胞中的这种病毒基因复制程序。他们吃惊地发现,NSP9 是产生新病毒遗传物质的第一块基石。这些发现对进一步的基础研究意义重大,但也可能为治疗 COVID-19 和冠状病毒引起的其他传染病开辟新的途径。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10月3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ND1 binds SARS-CoV-2 negative-sense RNA and promotes viral RNA synthesis through NSP9”。
SARS-CoV-2 是导致 COVID-19 疾病的冠状病毒,迄今已造成全球近 700 万人死亡。这种 病毒的RNA基因组 含有构建新病毒拷贝的指令。当 SARS-CoV-2 感染宿主细胞时,它会接管细胞的基因表达机制来进行自我复制和增殖。这就需要构建多种类型的病毒 RNA,每种 RNA 在这种病毒的复制周期中都有特定的作用。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论文通讯作者Mathias Munschauer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重点研究了不同的 SARS-CoV-2 RNA 与人类宿主细胞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Munschauer解释说,“虽然我们已经对这种病毒的自身蛋白的功能有了很多了解,但我们仍在研究受感染人体细胞中的蛋白如何影响SARS-CoV-2的复制能力。”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Munschauer实验室博士后Nora Schmidt说,“我们发现,一种名为 SND1 的宿主蛋白能够识别一种特定类型的称为负链RNA的病毒 RNA。这种负链RNA 是扩增新病毒 RNA 分子的模板,但不会被翻译成蛋白。”
加入 SARS-CoV-2 教科书
经证实SND1 对这种病毒在人体细胞内有效复制病毒 RNA 至关重要。它不仅能与负链病毒 RNA 合成模板结合,还能与一种名为 NSP9 的病毒蛋白相互作用。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Yuanjie Wei高兴地报告说,“我们的研究发现了一个关键细节。在人类因子SND1的刺激下,这种病毒利用自身的蛋白NSP9作为引物,启动了RNA的产生。”
通过 SND1,这些作者描述了第一种被确认能够识别负链病毒 RNA 的宿主蛋白。他们还首次能够证实这种人类蛋白与 SARS-CoV-2 RNA 的结合及其与 NSP9 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启动病毒复制。如果宿主因子 SND1 缺失,NSP9 启动病毒 RNA 合成的功能就会受损,病毒 RNA 的产生效率就会降低。
这些作者总结说,这些发现令人吃惊,促使人们对教科书中关于冠状病毒的知识进行更新。除了基础研究之外,未来医学也将受益于新的治疗靶标。此外,有证据表明,SND1 基因的罕见序列变异可能与严重的 COVID-19 感染和住院治疗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将来分析 SND1 和 NSP9 的功能是否在其他冠状病毒中得到保留,或者人类蛋白 SND1 是否也会刺激其他导致人类疾病的 RNA 病毒(如流感病毒或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复制,也将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此外,未来的研究工作还需要阐明驱动 SND1 与 SARS-CoV-2 或其他冠状病毒的负链 RNA 结合的确切分子特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f80e963323f.html
Front Immunol:常规疫苗所刺激产生的免疫力或有望帮助抵御多种人类癌症
2023-10-17 生物谷
来自马萨诸塞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从理论上证明了,一种来自儿童疫苗的蛋白质抗原或许能被运输到恶性肿瘤细胞中,从而重新调整机体免疫系统来抵御癌症,并能有效抑制癌症预防其再度复发。
如今,免疫疗法在治疗人类癌症上已经展现出了巨大潜力,但其并不是对所有肿瘤类型都有效,而且也仅对不到3%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有效。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上题为“Intracellular Salmonella delivery of an exogenous immunization antigen refocuses CD8 T cells against cancer cells, eliminates pancreatic tumors and forms antitumor immunity”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马萨诸塞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从理论上证明了,一种来自儿童疫苗的蛋白质抗原或许能被运输到恶性肿瘤细胞中,从而重新调整机体免疫系统来抵御癌症,并能有效抑制癌症预防其再度复发。
这种基于细菌的胞内运输系统能利用沙门氏菌的毒性形式,在进入实体肿瘤癌细胞后来释放药物(在这种情况下就是疫苗抗原)。研究者Neil Forbes教授说道,作为一种现成的免疫疗法,这种细菌系统有望有效治疗一系列癌症患者,相关研究结果为治疗包括肝癌、转移性额乳腺癌和胰腺癌在内等多种难以治疗的癌症提供了新的希望。
研究者的想法是,每个人都会接种“一大堆东西”,如果能将这种免疫接种重点针对癌症的话,或许就有望消除癌症了,但癌症显然不会在其表面展现出病毒分子,所以问题就是,研究人员是否能利用沙门氏菌将一种特殊分子置于癌细胞内,随后让免疫系统就像攻击入侵的病原体那样来攻击癌细胞。为了测试这种免疫疗法是否能发挥作用效果,研究者Forbes等人对胞内运输的沙门氏菌进行遗传工程化改造来将卵白蛋白(ovalbumin)运输到接种了卵白蛋白“疫苗”的小鼠机体的胰腺肿瘤细胞中,结果发现,卵白蛋白能分散在培养基和肿瘤细胞的基质中。
常规疫苗所刺激产生的免疫力或有望帮助抵御多种人类癌症。
随后,卵白蛋白就会在细胞质中诱发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反应来攻击癌细胞,这种疗法能清除43%已经建立的胰腺肿瘤,并提高小鼠的生存率,防止肿瘤再次植入;目前研究人员在7只胰腺癌小鼠模型中发现有3只小鼠实现了痊愈,他们为此感到非常激动,因为这种策略明显延长了癌症小鼠的生存率。研究人员试图在免疫的小鼠机体中重新引入胰腺肿瘤,结果发现,小鼠机体中并不会出现肿瘤生长,这意味着小鼠不仅会对卵白蛋白有免疫力,还会对癌症本身有免疫力,而且其机体中的免疫系统已经学习到了肿瘤是具有免疫原性的,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进一步研究阐明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在最初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将修饰后的沙门氏菌注射到血液中就能有效治疗小鼠的肝脏肿瘤,而在目前对胰腺肿瘤的研究中也证实且推动了他们最初的研究结果;在临床试验开始之前,研究人员还在其它动物机体中重复了实验,并优化的胞内运输的沙门氏菌从而确保其在人类机体中使用的安全性,肝癌将会是首个研究的目标,其次是胰腺癌。
最后,研究人员表示,在免疫抑制的肿瘤模型中所出现的反应揭示了疗法在治疗对检查点抑制剂无反应的肿瘤中的潜力,在临床上,胞内运输的沙门氏菌或许能被用来运输来自儿童免疫的蛋白质抗原,从而重新调整预先存在的T细胞免疫力,进而来抵御肿瘤,作为一种现成的疗法,这种特殊的细菌系统或有望帮助治疗一系列人类癌症患者。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5d8e95854c1.html
STM+STTT:同济大学陈昶团队在肺移植与气管移植领域取得新突破
2023-10-17 生物世界
研究团队从组织发育和器官移植需求出发,采用“体外塑形”+“体内塑性”的思路,将受体作为组织发育生物反应器,采用预血管化后带蒂原位移植方案,完成长段缺损气管的重建。
近日,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肺移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陈昶教授团队等在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期刊和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期刊发表了两片原创性研究论文,在肺移植与气管移植领域取得新突破。
STTT:肺移植后肠道微生物群与同种异体移植物稳定性相关
肺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肺部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手术后的并发症,尤其是同种异体移植排斥(AR)和肺部感染(PI),仍然是患者面临的重大挑战。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存率,还会降低手术的成功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深入了解肺移植患者术后的机体相关生物学过程。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陈昶教授、海军军医大学方文捷教授和潘炜华教授团队合作,在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期刊发表了题为:Intestinal microbiota links to allograft stability after lung transplantatio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的前瞻性研究论文。
该研究是国际上首个揭示肠道微生物与肺移植同种异体移植物稳定性之间联系的多中心研究,同时也为未来的肺移植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与方向。
研究团队在4个不同的肺移植中心建立了一个前瞻性队列,涵盖了来自4个中心的85例肺移植受者(LTRs)。同时进一步收集了这些肺移植患者术后成对的粪便和血清标本,并根据采样时的诊断将样本分为同种异体移植排斥(AR)、肺部感染(PI)和无事件(EF)组。
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法对粪便样本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AR的肠道微生物组表现出明显的减少物种和多样性的特征。同时,针对血清标本及临床信息的进一步检测分析揭示了AR和PI的血清代谢物减少和炎症细胞因子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单形拟杆菌(Bacteroides uniformis)在AR中的减少与血清中IL-1β和IL-12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为肠道微生物群落影响肺移植术后移植物稳定性提供了新的机制解释。此外,该研究还进一步联合微生物组、代谢组和临床参数构建了能够高效预测AR(AUPRC=0.801)和PI(AUPRC=0.855)的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模型,其中微生物组数据集显示出特别高的诊断鉴别能力。总之,破坏性肠道微生物群与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和感染以及肺移植后的全身细胞因子和代谢物显著相关。
该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揭示了肠道微生物与肺移植稳定性之间的深刻联系,还在于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更为此后的进一步机制实验指明了道路。了解肠道微生物群的作用可能有助于预测和预防AR和PI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肺移植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STM:3D打印构建可移植活性气管
气管作为人体气体交换的唯一通道,出现阻塞可能随时夺去患者生命。气管肿瘤、外伤或先天性疾病均可能导致气管狭窄阻塞的出现。手术切除并进行端-端吻合是临床常用手段。但当病损范围过长,端-端吻合会造成过大的吻合口张力,导致气管瘘、气管破裂等严重并发症,而非活性的气管替代物也因为并发症严重,无法临床应用。因此,长段气管狭窄患者无法手术,只能保守治疗短暂延长生命,临床亟需可移植的活性气管,替换气管病损部位,帮助患者维持呼吸功能。
然而气管组织结构复杂,长期暴露于外界空气中导致感染风险高、损伤愈合难度大,可移植的活性气管一直被全球医学界认为无法再造。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陈昶教授与浙江大学贺永团队合作,在 Science子刊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上发表了题为:A bioengineered trachea-like structure improves survival in a rabbit tracheal defect model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基于3D打印超细纤维网络支架构建一种生物工程气管,同时模拟天然气管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功能,并形成益于再生的免疫微环境,在实验动物气管缺损模型的修复中展示出较高的临床潜力。
该研究引入熔融近场直写(MEW)技术,以FDA批准的可降解材料聚己内酯(PCL)作为原料,通过优化支架内部网格排列形式和孔隙大小等参数,制备生物工程气管替代物基本骨架,为气管中的软骨及结缔组织的重建,营造一个仿生的ECM结构环境。
团队首先在MEW制备的超细纤维支架上接种软骨细胞,进行体外软骨诱导培养,形成气管替代物构建的基本模块:纤维-软骨环。有序排列的超细纤维与软骨基质蛋白联合,形成近似“钢筋-混凝土”的复合体,产生显著的力学协同增强作用,极大提升了生物工程软骨环的机械强度。
活性气管的设计和制造思路
为促进透壁血管快速生成和调节免疫发育微环境,研究团队设计了由PCL超细纤维网络和甲基丙烯酰胺明胶(GelMA)制备另一基本模块——纤维-凝胶环。在纤维-凝胶环中,由外向内排布的PCL超细纤维作为细胞黏附表面,为细胞快速迁移提供了“竞速跑道”,加快原生内皮细胞和炎症细胞的跨壁迁移,促进透壁血管再生。此外,MEW可以在微米尺度调节PCL超细纤维网络内部结构,能够调控细胞形态和机械应力,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分化和诱导巨噬细胞的极化潜能,这将有助于移植气管周边组织快速再生和炎症缓解。
生物工程气管用于实验动物气管缺损模型修复
最终,研究团队从组织发育和器官移植需求出发,采用“体外塑形”+“体内塑性”的思路,将受体作为组织发育生物反应器,采用预血管化后带蒂原位移植方案,完成长段缺损气管的重建。将生物工程软骨环和纤维-凝胶环交替套叠,构建类气管替代物,随后将其植入实验动物气管旁完成预血管化。移除实验动物天然气管构建气管缺损模型,再将替代物带蒂与原生气管残端吻合,重建实验动物缺损气管。研究通过生物制造、组织工程和临床医学的多学科交叉合作,模拟天然气管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功能进行仿生设计,构建的气管替代物存在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c2ee9651586.html
《细胞·代谢》:发现果糖促癌新机制!重庆医科大学团队发现,
膳食高果糖摄入会通过肠菌代谢增强蛋白糖基化修饰,促进肝细胞癌进展
2023-10-19 生物谷
近期,重庆医科大学团队在《细胞·代谢》杂志上发表论文,发现了果糖促进HCC进展的新机制。
近期,重庆医科大学团队在《细胞·代谢》杂志上发表论文,发现了果糖促进HCC进展的新机制。研究者们发现,在高果糖环境下,果糖的肠菌衍生物乙酸盐会“不走寻常路”,增强O-GlcNAc糖基化修饰,促癌细胞增殖。黄爱龙、唐霓、汪凯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周鹏、常文译、龚德敖和夏杰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和肠菌打了这么久交道,大家不是说好了,乙酸盐等短链脂肪酸是好东西吗!?
把问题都怪罪给肠菌,可是天大的冤枉,代谢果糖产生乙酸盐,不管啥时候肠菌做的还都是老一套,关键在于乙酸盐的去向。
乙酸会在乙酸辅酶A合成酶(ACSS)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酰辅酶A,这个过程在线粒体和细胞质/核中分别由ACSS1和ACSS2催化。检索过公共数据库之后,研究者们发现,在HCC中ACSS1的mRNA和蛋白水平都显著上调。显然这边的路才是HCC中果糖作用的关键。
乙酸盐的两条不同去向
研究者给二乙基亚硝胺(DEN)+四氯化碳诱导的HCC小鼠饮水中添加了30%果糖,发现高果糖果然能够加速HCC的发展。在基因缺陷导致的自发HCC小鼠中也存在同样的表现。
分析小鼠的肝脏和肿瘤组织代谢谱发现,肿瘤组织中氧连-N-乙酰葡萄糖胺修饰(O-GlcNAcylation)的底物尿苷二磷酸-N-乙酰葡萄糖胺(UDP-GlcNAc)水平显著升高。敲除O-GlcNAc糖基化修饰过程关键酶乙酰葡萄糖胺转移酶(OGT)能够明显抑制高果糖诱导的HCC进展。
高果糖摄入促进HCC进展
直接给小鼠补充乙酸盐,也能够上调谷氨酰胺水平、促进UDP-GlcNAc合成,并最终增强O-GlcNAc糖基化修饰。
对O-GlcNAc糖基化修饰图谱的进一步分析显示,高果糖摄入诱导的eEF1A1蛋白T279位、CAPNS1蛋白S88位的O-GlcNAc修饰是关键。
合成途径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果糖摄入的情况下,HCC会利用肠菌代谢的乙酸盐来完成翻译后修饰并加速肿瘤生长。靶向这一过程,或可有效抑制HCC进展。
虽然研究中通过抗生素的使用达成了一定效果,但临床上并不能这样做。研究者还提到,DEN和四氯化碳对肠菌存在一定影响,可能会改变肠道对果糖的利用,这部分并没有进行实验验证,后续研究需要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参与。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66de9681397.html
AD:常用抑酸类胃药需注意痴呆风险增加!丹麦近200万人数据显示,
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与60岁之后全因痴呆发病率增加最多36%有关
2023-10-19 奇点糕
总的来说,这项基于全人群队列的研究从确诊年龄,药物起始时间等多角度全面解释了PPIs的使用与全因痴呆发生率之间的关系,鉴于PPIs存在滥用的情况,其与痴呆症之间的关联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近期,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的Nelsan Pourhadi团队,在对近200万年龄在60-75岁之间的参与者进行分析后发现,与从未使用PPIs相比,曾经使用PPIs与90岁之前全因痴呆相对发病率最多增加36%有关(调整后IRR=1.36)。
且无论是在痴呆发病前5年或者前15年,曾经使用PPIs均与90岁之前痴呆发病率增加有关。
研究发表在Alzheimer’s & Dementia上[1]。
为了解决样本量太少的问题,研究人员从丹麦全国居民队列中筛选了2000年至2018年,年龄在60-75岁之间的1983785名参与者。中位随访时间达10.3年。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在随访期间,迟发性全因痴呆(定义为60岁起任何原因导致的痴呆)的发生情况。
结果发现,在随访期间,共出现了99384例迟发性全因痴呆病例。在所有病例中,55.4%是女性,女性确诊痴呆时的中位年龄为79岁。
随后,研究人员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巢式病例对照分析,将以上痴呆症患者与年龄、性别相当的469920名未出现痴呆症的参与者进行了对照匹配。
此外,为了进一步观察PPIs使用与全因痴呆发生率以及痴呆确诊年龄之间的关联,研究人员将队列人群按照不同年龄段进行了分层(分别为60-69岁,70-79岁,80-89岁和90岁以上)。同时,研究人员还记录了随访期间,所有队列人群的处方情况,其中曾经使用过PPIs定义为至少开过2次相关处方。
结果显示,与从未使用PPIs相比,曾经使用PPIs与60-69岁时全因痴呆发生率相对增加36%有关(调整后IRR=1.36);与从未使用PPIs相比,曾经使用PPIs与70-79岁时全因痴呆发生率相对增加12%有关(调整后IRR=1.12);与从未使用PPIs相比,曾经使用PPIs与80-89岁时全因痴呆发生率相对增加6%有关(调整后IRR=1.06),但与90岁以上人群全因痴呆发生率增加无关。
PPIs使用与全因痴呆发生率以及痴呆确诊年龄之间的关系
整体上看,曾经使用PPIs与90岁之前全因痴呆发生率增加有关,但这种相关性会随着痴呆确诊时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最后,研究人员还按照PPIs起始治疗时间的不同(发病前5年、前5-10年、前10-15年、前15年)对队列人群进行了分层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是在痴呆发病前5年或者前15年,只要曾经使用PPIs均与90岁之前全因痴呆发生率增加有关。
PPIs起始治疗时间与全因痴呆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这项基于全人群队列的研究从确诊年龄,药物起始时间等多角度全面解释了PPIs的使用与全因痴呆发生率之间的关系,鉴于PPIs存在滥用的情况,其与痴呆症之间的关联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当然本文作者也表示,目前该研究样本取自丹麦,结果是否能用于其他人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5bae9681238.html
PNAS:将大脑中的免疫细胞直接转化为神经元有助于中风后的运功功能恢复
2023-10-19 生物谷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日本九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将大脑中称为小胶质细胞的免疫细胞直接转化为神经元可成功恢复小鼠中风样损伤后的大脑功能。这一发现表明,利用免疫细胞补充神经元可能是治疗人类中风的一条很有前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日本九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将大脑中称为小胶质细胞的免疫细胞直接转化为神经元可成功恢复小鼠中风样损伤后的大脑功能。这一发现表明,利用免疫细胞补充神经元可能是治疗人类中风的一条很有前景的途径。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10月10日在线发表在PNA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Direct neuronal conversion of microglia/macrophages reinstates neurological function after stroke”。
中风和其他脑血管疾病发生时,流向大脑的血液会受到影响,导致神经元受损。恢复情况往往很差,患者会出现严重的身体残疾和认知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中风是导致患者需要长期护理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九州大学医学科学研究生院的Kinichi Nakashima教授说,“当我们被割伤或骨折时,我们的皮肤和骨骼细胞可以复制,从而治愈我们的身体。但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元却不容易再生,因此损伤往往是永久性的。因此,我们需要找到新的方法来替代失去的神经元。”
一种可能的策略是将大脑中的其他细胞转化为神经元。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重点研究了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主要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microglia)。小胶质细胞的任务是清除大脑中受损或死亡的细胞,因此在中风后,它们会向受伤部位移动并迅速增殖。
论文第一作者、九州大学医院的 Takashi Irie 博士说,“小胶质细胞数量丰富,而且正好位于我们需要它们的地方,因此它们是理想的转化目标。”
在之前的研究中,这些作者已证实他们可以诱导小胶质细胞在健康小鼠的大脑中发育成神经元。如今,Irie博士和Nakashima教授与九州大学医学科学研究生院的Taito Matsuda讲师和Noriko Isobe教授一起证实,这种替代神经元的策略在受伤的大脑中也能发挥作用,并有助于大脑的恢复。
为了进行这项新的研究,这些作者暂时阻断了小鼠的右大脑中动脉(right middle cerebral artery)---大脑中常见的与人类中风有关的主要血管---从而造成了类似中风的损伤。一周后,他们对这些小鼠进行了检查,发现它们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而且大脑纹状体区域中的神经元明显减少。这个大脑区域参与决策、行动规划和运动协调。
小胶质细胞中产生的NeuroD1诱导它们自身发育为神经元,从而减少大脑中神经元丢失的区域。在对这些小鼠大脑的扫描中,神经元被染成红色,而深色斑块代表神经元丢失的区域。
这些作者随后使用慢病毒将一个DNA片段植入受伤部位中的小胶质细胞。这个DNA片段 含有产生 NeuroD1 的指令,其中NeuroD1 是一种诱导神经元转换的蛋白。在随后的几周里,受感染的小胶质细胞开始发育成神经元,大脑中神经元缺失的区域减少了。到八周时,新诱导的神经元已成功整合到大脑回路中。
感染后仅三周,这些小鼠就在行为测试中显示出运动功能的改善。当这些作者移除新诱导出的神经元后,这些改善就消失了,这有力地证明了这些新转化的神经元直接促进了它们的功能恢复。
Nakashima教授说,“这些结果很有希望。下一步是测试 NeuroD1 是否也能有效地将人类小胶质细胞直接转化为神经元,并确认我们将基因插入小胶质细胞的方法是安全的。”
此外,这种治疗是在小鼠中风后的急性阶段进行的,此时小胶质细胞正在向损伤部位迁移并增殖。因此,这些作者还计划观察小鼠在随后的慢性阶段是否也能康复。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724e9680614.html
「神药」二甲双胍不神了?王福俤等人发现,诱发急性肾损伤,具有肾毒性
2023-10-20 医诺维
结果表明,二甲双胍不仅对AKI小鼠模型没有治疗作用,而且事实上还加重了损伤程度,二甲双胍加重的肾毒性主要是由肾实质细胞的铁死亡介导的。此外,结果还为预防二甲双胍引起的肾毒性提供了几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浙江大学医学院王福俤、闵军霞等人在 Nature 旗下期刊" Cell Discovery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Metformin potentiates nephrotoxicity by promoting NETosis in response to renal ferroptosis "的研究文章。
该研究显示,即使低剂量的二甲双胍,也会诱发小鼠急性肾损伤,具有肾毒性,增加死亡风险,急性肾损伤后使用二甲双胍,会发生肾实质细胞的死亡和中性粒细胞的扩增,进一步发现肾实质细胞死亡是由铁死亡引起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而阻断铁死亡可预防二甲双胍诱导的肾毒性。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不同的长寿药物是否可以作为治疗AKI的候选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烟酰胺、白藜芦醇、雷帕霉素和Senolytics,根据以往研究中二甲双胍在小鼠中的有效剂量,分为低剂量(50和100 mg/kg)、高剂量(200 mg/kg)二甲双胍进行研究。
研究人员意外发现,即使低剂量的二甲双胍,也会导致肾缺血再灌注引起的AKI恶化,而高剂量的二甲双胍导致肾缺血再灌注小鼠100%致死,未经治疗的小鼠100%存活。
此外,在AKI发生前长期二甲双胍治疗,会加重肾缺血再灌注诱导的AKI,在24小时内导致50%以上的死亡,而高剂量的二甲双胍导致100%致死。
二甲双胍诱导肾实质细胞死亡,并呈剂量方式加剧AKI
在人类数据中,研究人员分析了49个队列,在14个队列中发现,二甲双胍与严重肾损伤或疾病显著相关。
进一步,研究人员分析了二甲双胍潜在肾毒性的机制,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学分析发现,急性肾损伤后使用二甲双胍,会发生肾实质细胞的死亡和中性粒细胞的扩增。
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还发现,肾实质细胞死亡是由铁死亡引起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而阻断铁死亡可预防二甲双胍诱导的肾毒性。
肾实质细胞死亡是由铁死亡引起
从机制上讲,二甲双胍诱导AKI后,肾实质细胞会发生铁死亡,并会分泌NGAL蛋白,与二甲双胍、铁结合成二甲双胍-铁-NGAL复合物,从而驱动中性粒细胞浸润到肾脏,导致NETosis发生(免疫细胞死亡方式),加重AKI。
最后,研究人员给二甲双胍治疗诱导AKI小鼠喂食高铁饮食(HID)、标准铁饮食(SID)或低铁饮食(LID)9周,发现与标准铁饮食相比,高铁饮食小鼠死亡率显著增加,而低铁饮食小鼠存活率显著延长。这表明,铁水平降低可改善二甲双胍引起的肾毒性。
铁水平降低可改善二甲双胍引起的肾毒性
研究指出,越来越多的非糖尿病患者每天服用二甲双胍来延长寿命、改善体重和食欲控制,但没有监测肾功能,因此不能排除轻微的毒性,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综上,结果表明,二甲双胍不仅对AKI小鼠模型没有治疗作用,而且事实上还加重了损伤程度,二甲双胍加重的肾毒性主要是由肾实质细胞的铁死亡介导的。此外,结果还为预防二甲双胍引起的肾毒性提供了几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从临床角度来看,结果表明,除了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外,还应监测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的全身NGAL水平和铁水平,并且应在二甲双胍标签中强调这些潜在的肾毒性作用。同样,如果用作抗衰老药物,则需要高度考虑二甲双胍对肾功能的影响。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a53e9695257.html
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者们揭示了重组微小RNA作为抗代谢剂抑制人非小细胞肺癌癌症
2023-10-19 生物谷
肺癌是癌症最常见的类型,它仍然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超过了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癌的总和。超过85%的肺癌病例被定义为非小细胞肺癌癌症(NSCLC),大多数患者通常患有晚期疾病或并发症。目前治疗不可切除或晚期癌症的药物疗法包括化学疗法、靶向疗法和最新的免疫疗法,这些疗法都有其实用性和某些局限性,如低反应率和不可避免的耐药性存在或发展,导致所有癌症诊断的总体五年生存率为19%。因此,有必要探索常见的药理学机制,以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或精确的药物来治疗NSCLC。
近日,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者们在Acta Pharm Sin B.杂志上发表了题为“Use of recombinant microRNAs as antimetabolites to inhibit huma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的文章,本文建立三种主要抗癌miRNA的共同抗叶酸机制和对葡萄糖摄取和代谢的不同作用,以及miR-22-3p纳米药物的抗肿瘤功效,这将为开发抗代谢RNA疗法提供见解。
在治疗性微小RNA(miRNA或miRs)的开发过程中,确定其药理作用至关重要。相反,miRNA研究和治疗主要使用体外合成的miRNA模拟物。
在对体内产生的独特重组miRNA进行实验筛选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针对人类NSCLC细胞的三种主要抗增殖miRNA,miR-22-3p、miR-9-5p和miR-218-5p,靶向叶酸代谢。重组miR-22-3p、miR-95p和miR-218-5p被证明可以调节关键的叶酸代谢酶来抑制叶酸代谢,并随后改变NSCLC A549和H1975细胞中的氨基酸代谢组。
同位素追踪研究进一步证实,在NSCLC细胞中,所有三种miRNA都破坏了从丝氨酸到叶酸代谢产物的单碳转移,miR-22-3p抑制了葡萄糖摄取,miR-9-5p和-218-5p减少了从葡萄糖生物合成丝氨酸。与miR-9-5p和-218-5p相比,重组miR-22-3p具有更大的中断NSCLC细胞呼吸、糖酵解和集落形成的活性,在两种NSCLC患者衍生的异种移植物小鼠模型中,重组miR-22-3p能够有效地减少肿瘤生长,而不会引起任何毒性。
实验筛选和计算分析表明,抗叶酸是铅抑制增殖的miRNAs对NSCLC细胞的共同作用
综上所述,叶酸单碳代谢被确定为三种主要抗增殖miRNA(miR-22-3p、-9-5p和-218-5p)的共同作用。除了在三种主要miRNA中表现出最大的抗叶酸活性外,miR-22-3p在抑制NSCLC细胞糖酵解、呼吸、增殖和集落形成方面表现出最高的活性。此外,重组miR-22-3p纳米药物在两种NSCLC PDX小鼠模型中有效且安全地控制肿瘤生长,这与靶向分子和细胞作用机制有关。这些结果表明叶酸代谢是NSCLC细胞的关键途径,并为开发NSCLC的新疗法提供了见解。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9eee9659766.html
《自然》重磅:细胞衰老、癌变和死亡竟同源!科学家首次发现细胞凋亡程序参与衰老,
为抗癌抗衰药的研发打开新方向
2023-10-19 奇点糕
2015年初,英国格拉斯哥大学Stephen W. G. Tait团队报告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发现。
当他们将新型成像系统对准低剂量细胞凋亡剂处理的细胞时,他们意外地发现,标志着细胞要快速死亡的“线粒体外膜透化”(MOMP)以极低的水平发生了,但没有导致细胞的死亡[1]。
要知道,在之前的认知里,一个细胞中所有线粒体的外膜透化,是同步发生的:要么所有线粒体全部发生外膜透化,然后细胞凋亡;要么都不发生外膜透化,细胞正常存活,没有中间状态[2]。因此,Tait团队的这一发现,改写了当时的普遍认知。他们将这一现象命名为“少数线粒体外膜透化”(少数MOMP)[1]。
让Tait和他的同事感到担心的是,他们还发现少数线粒体外膜透化的发生,会导致DNA损伤,进而促进基因组不稳定、细胞转化和肿瘤发生[1]。简单来说,如果凋亡程序启动的比较彻底,那细胞就悄无声息地死亡;如果凋亡程序启动的不彻底,那细胞就会走向癌变。如此看来,促进凋亡的程序也是“一体两面”,既能防癌,又能促癌。
Tait团队的这一发现,吸引了美国妙佑医疗国际João F. Passos团队的注意。作为研究细胞衰老的专家,Passos和他的团队曾证实线粒体在细胞的衰老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且线粒体可能是抗衰老的靶点[3]。
因此Passos团队想知道,是不是少数线粒体外膜透化在背后发挥着促进衰老的作用;如果是的话,有没有可能找到抗衰老和癌症的药物。这些问题,促成了Passos团队与Tait团队的合作。
近日,Tait团队和Passos团队在顶级期刊《自然》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成果,他们首次发现少数线粒体外膜透化是细胞衰老的一个特征,并揭示了少数线粒体外膜透化促衰老的机制[4]。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发现,抑制线粒体外膜透化可以延长小鼠的健康寿命。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研究也提示,细胞衰老和凋亡这两种不同的细胞命运走向,其实采用了类似的线粒体调控机制。这也意味着,细胞的衰老、癌变和凋亡这三个不同的命运结局,本是同根“生”。这对于衰老及相关疾病(例如癌症)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启示作用。
为了观察衰老的细胞中是否存在少数线粒体外膜透化,Passos团队使用3D结构光照明显微镜观察了增殖或衰老的人成纤维细胞。
他们果然在衰老细胞中发现了少数线粒体外膜透化现象。此外,他们还发现线粒体膜上的促凋亡蛋白BAX被活化,以及细胞质线粒体DNA(mtDNA)水平增加。这些结果都证实,衰老细胞确实发生了线粒体外膜透化。
鉴于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是细胞衰老的典型特征,因此Passos团队研究了少数线粒体外膜透化是不是可以驱动SASP。
他们发现线粒体外膜透化所必需的促凋亡蛋白BAX/BAK缺失后,mtDNA不再释放,SASP相关的常见表达基因减少。这说明线粒体外膜透化确实在调控SASP。
至于背后的机制,他们观察的结果表明,在外界条件的刺激下,衰老的细胞中的线粒体通过过度融合,降低线粒体的碎裂;在这种情况下,少量线粒体线粒体外膜透化释放的mtDNA会激活cGAS-STING信号通路,进而驱动SASP的发生。简单来说,就是衰老细胞的线粒体动力学在调控少数线粒体外膜透化诱导的SASP。
研究进行到这里,大家可能有个疑问:为什么凋亡产生的mtDNA没有导致SASP,反而是少数线粒体外膜透化释放的mtDNA驱动了SASP呢?
关于这个问题,Passos团队也做了一些探索。
实际上,在细胞凋亡的过程中,也存在mtDNA的释放,只不过细胞凋亡会导致caspase激活,进而抑制mtDNA激活cGAS-STING信号,不会引起免疫响应[5,6]。因此,凋亡是静默无声的,不会驱动SASP。
然而,Passos团队发现,在细胞衰老的过程中,少数线粒体外膜透化导致的caspase激活不足以抑制cGAS-STING信号的激活,因此会诱发SASP。
在揭示背后机制之后,Passos团队面临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抑制线粒体外膜透化是否可以缓解衰老。
他们用BAX的小分子抑制剂BAI1处理20月龄的老年小鼠3个月,发现小鼠与年龄相关的神经肌肉协调能力得到了改善,前肢握力也得到了改善,与年龄相关的虚弱症状的发展也得以延缓。
值得注意的是,BAI1治疗延长了老年小鼠的健康寿命,以及BAI1还可以穿越血脑屏障,减轻老化大脑中的炎症和细胞衰老。
总的来说,Tait团队和Passos团队的这项研究表明,线粒体外膜透化也是衰老的驱动因素。鉴于线粒体外膜透化也是癌症的驱动因素,因此抑制线粒体外膜透化的药物,可能是抗衰老、抗癌和对抗其他与衰老相关疾病的通用药物。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181e968142c.html
舆情信息
国际学生在上海体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3-10-1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10月15日电 (记者 陈静)来自22个国家的50名国际中医药文化爱好者15日汇聚上海中医药大学校园,在有趣的游戏中探索中医药文化的美丽。这些学生中逾半数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当下,中医药作为民心相通的‘健康使者’,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日益扩大。”在2023年“感知中国·大美中医”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活动启动仪式上,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韩丑萍说,“本次活动对国际学生感知中医魅力、体验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洋学生”们遇到“中医五行”,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活动中,根据“五行学说”理论,学生们被随机分成木、火、土、金、水五组。留学生们一边体验一边发问,“木、火、土、金、水”与“肝、心、脾、肺、肾”之间的联系也知不觉走入他们的心里。
在“中医特色趣味定向打卡活动”中,五个小组根据线索和任务,前往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百草园、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大楼、学校龙舟码头等地点完成相关任务并拍照打卡。学生们在博物馆寻宝游戏中发掘镇馆之宝——针灸铜人的秘密,“中药版”你画我猜游戏让青年学生们了解更多的中药小知识。校方告诉记者,校方在每个打卡点上,都安排了专人教授学生一个“五禽戏”动作,在欢声笑语中学生们了解日常保健知识和方法,交流互助中展示团队的协作力与创造力。
当天,“中药香囊和中药茶包手作”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了传统技艺。美国籍留学生Anita Catalina感叹:“没想到喝茶也有这么多讲究,以后在喝茶时,我们也能融入中医养生的理念了。”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上海中医药大学2022级中医学专业泰国籍留学生陈涵琳说:“今天,我们一起玩游戏、学习‘五禽戏’、做香囊,不仅结识了许多新朋友,还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真的很开心!”
据悉,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支持下,上海中医药大学已连续5年承办“感知中国”系列体验活动。校方表示,本次“感知中国·大美中医”活动让来华留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中医、感知中国,促进中医药文化国际化传播。
据透露,接下来,参加“感知中国·大美中医”活动的留学生们将在线聆听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所做“中医药与世界医学的发展”主题讲座。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6/c14739-40096034.html
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寻健康旅游产业合作新机遇
2023-10-1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广西河池10月15日电 (记者 黄艳梅)“健康旅游是未来柬中两国旅游产业合作的一个新领域,柬埔寨旅游部门正在制定更多的旅游产品,我们欢迎中国游客的到来,期待与中方达成更多的合作。”柬埔寨旅游部国务秘书钱明光15日在此间表示。
2023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当日在“世界长寿之乡”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举行。本届论坛以“传统医药养生文化与健康旅游产业发展”为主题,东盟多国文旅、卫生主管部门官员在论坛上表示,期冀与中国携手开拓健康旅游领域合作。
“健康旅游是全球旅游业中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一些东盟成员国和中国在健康旅游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老挝卫生部门也正积极加强与中国在医疗领域的合作。”老挝新闻、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温吞·考潘在论坛上称,2024年是老挝旅游年,老挝期待并热烈欢迎东盟和中国游客前往老挝旅游。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二级巡视员许蓉称,健康旅游作为新兴产业,为中国与东盟各国旅游产业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中方将继续坚持开放合作,坚持互利共赢,探索人才培养和项目实施,推动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健康旅游合作项目落地,造福中国和东盟各国民众。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苗庆旺称,广西与东盟传统医药资源和消费市场互补性强,倡议广西与东盟双方加强传统医药国际合作,共同培育传统医药健康旅游新业态,携手推动传统医药健康旅游高质量发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6/c14739-40096028.html
孩子总是“任性”发脾气该怎么办?
2023-10-16 北京青年报
孩子现在4岁了,我们发现他越来越任性,动不动就发脾气,一点不顺心就各种闹,作为家长有时候真是非常恼火。同时,我们也特别困惑,到底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变成这样?作为家长,我们又该怎么办?
专家观点
春江幼儿园老师吴亚晴:孩子的任性,其实是一种与父母对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在于父母没有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同时,孩子的这种行为还表现在父母的过分迁就,对孩子言听计从。此外,孩子出现这种情况还可能是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面对孩子“任性”发脾气,家长可以尝试以下方法。第一,当孩子任性的时候,父母可以利用孩子容易被其他新鲜事物所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要做的事情上转移开,从而改变孩子的任性行为。
第二、父母可以多让孩子与同伴玩耍,因为在同龄人中间,假如孩子总是任性,他就会被群体孤立,就没有人愿意和他玩,他慢慢地就会改变耍脾气的行为。
第三、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任性。父母可以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处处按照要求做,孩子就可以自觉地和父母保持一致了。
第四、父母要在情绪上表示理解,但在行为上要坚持对孩子进行约束。比如在吃饭的时候,孩子突然看到桌上没有自己喜欢吃的菜,就生气地拒绝吃饭。家长在这时要对孩子进行引导。
第五、孩子任性往往抓住了父母的弱点,父母越怕孩子哭,孩子就越是哭个没完;父母越怕孩子满地打滚,孩子就偏在地上打滚没完。所以父母在孩子发脾气时一定要坚持原则,该拒绝时严厉拒绝。
第六、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任性是改变不了的。实际上并非如此,孩子毕竟年龄小,只要父母循序善诱,一定可以改变他任性的毛病。
面对孩子发脾气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问题,更是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规矩。要让孩子认识到发脾气是不会让他们得到自己想要的,更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让孩子知道自己有情绪很正常,但遇到问题时,要学会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家长面对孩子发脾气,也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技巧,这样亲子关系才能更加和谐。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6/c14739-40095880.html
国际活性多糖科学和现代中医药发展研讨会举办——
推动多糖科学发展和中医药现代化
2023-10-1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日,国际活性多糖科学和现代中医药发展研讨会在福建省宁德市举办,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等在内的海内外知名院士、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代表等齐聚一堂,探讨活性多糖科学在现代中医药发展中的应用与前景,促进国际间学术交流与合作。此次研讨会发布《国际活性多糖科学和现代化中医药发展研讨会宁德宣言》,还设立了“多糖组学论坛”“中医药现代化论坛”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论坛”三个分论坛,众多政府代表、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出发,共同探讨多糖科学和中医药现代化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展示最新的活性多糖理论、技术和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模式及新产品。
据介绍,此次研讨会在宁德市人民政府、福建省中医药管理局、福建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食用菌协会、福建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指导下,由安发国际控股集团、俄罗斯工程院中国中心、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医学会、福建省药学会等共同主办,由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宁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安发(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据了解,多糖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中,是构成生命的四大基本物质之一。21世纪,活性多糖已成为国内外食品科学、天然药物、生物化学与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生物活性中心首席科学家高益槐表示,“中西医合璧”“中医药现代化”等论述已经成为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方向。活性多糖的发现是生物医药领域的重大突破,是继合成药物和基因药物之后“以自然之道还治自然之身”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守正创新”,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推进中医药技术创新。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迈克尔·莱维特在会上发表了题为“重大基础性发现需要开放的基础科学”的演讲。他肯定目前活性多糖生物活性和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加强多糖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强调深入研究中医药中的药物成分和药效,对于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麦吉尔大学萨克勒表观遗传学和心理生物学研究所创始主任摩西·史扎夫在会上发表了题为“构建中国全面大健康生态系统—表观遗传学的希望和机遇”的演讲表示,活性多糖不仅有保健功效,多糖组学在疾病的早期诊断中也起着积极作用,中国的大健康产业未来可期。
宁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世雄表示,生物医药产业是宁德市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市政府出台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充分发挥广泛种植中药材的地理优势,积极推进传统中医药与科技深度融合,培育了一批重点企业。后续将进一步搭建深化友谊、加强交流、携手合作的新平台,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植物学会兰花分会理事长兰思仁谈到,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活性多糖科学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发展前景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加强中药多糖“三效关系”基础研究,加快推进活性多糖科学和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谈到,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优势,后续将进一步挖掘福建中医药的资源和禀赋,与世界各国各方共同努力,深化共识,取长补短,不断拓展医疗保健、科研创新、行业标准制定、中医药服务国际化推广等领域的合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7/c14739-40096957.html
构建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2023-10-1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电 (邵闻啸、孙腾飞)日前,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李幼东,在河北省晋州市委党校的专题培训班上,面向晋州市44名选调生和部分社区干部,开展了一场“将健康融入所有工作”的职场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本次讲座由晋州市委组织部主办,河北经贸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以小测试、互动游戏的方式帮助学员获得对自身心理状况的深入认知,并介绍了咨询、冥想等多种心理健康的管理方式,帮助学员培养健康心理状态、树立正确价值观。“这堂课是我们年轻干部的一场‘及时雨’。我们入职年限短、心理也不够成熟,容易因社会影响造成情绪或心理上的压力,很需要这样的心理健康课程。”一位参加培训的学员说。
心理健康是干部健康成长的基石。自2020年以来,晋州市构建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已开展线下心理健康讲座13次、线上心理健康专题学习班5个。
晋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崔彦永表示,今年以来,聚焦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晋州市开展“晋心知性”团体心理互助治疗,通过小组互助、正向学习、感情支撑等方式,有效帮助干部处理情绪、缓解压力、构建心理认同感和正确价值观,同时鼓励干部通过“职工健步走和工间操”“小微运动会”等活动实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7/c14739-40096958.html
坐骨神经痛 “真凶”不止一个
2023-10-17 北京青年报
有腰腿痛的人,可能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坐骨神经痛”。词经常听到,但是大部分人对它都是一知半解,甚至有的还是完全错误的。实际上,坐骨神经痛是一组疾病的症状,而非一种特指的疾病。今天,疼痛科医生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这种“坐立难安”的疼痛!
坐骨神经痛不止是痛
“坐骨神经痛”是因神经根受到压迫引起的一种沿着坐骨神经的通路传递,由腰骶部经臀部向下肢放射至小腿甚至足踝部疼痛。以下是常见的坐骨神经痛症状:
放射痛 疼痛可为阵发性或持续性,这种疼痛通常只影响一条腿,也可能发展至双腿。当你坐着、站立、行走咳嗽或打喷嚏时可能会加重。
腿麻木 患肢小腿外侧和足背常有麻木及感觉减退,臀肌张力松弛,伸拇及屈拇肌力减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活动能力下降 疼痛症状的加重和肢体麻木感增强,臀部以下肌肉逐步萎缩,导致活动能力下降。
4种疾病都是始作俑者
腰椎间盘突出引发的坐骨神经痛 由于腰椎间盘突出了之后压迫到了附近的坐骨神经,引发坐骨神经痛,然后造成患者出现了臀部、大腿的后方及小腿的外侧疼痛,或者是放射性疼痛等症状,还会伴有腰肌痉挛、腰椎活动受限等。
腰椎管狭窄症引发的坐骨神经痛 腰椎管狭窄症可能来自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的骨质和韧带增生钙化,也可能由于外伤导致的椎体滑脱、小关节增生椎间孔狭窄,由此导致容纳脊髓和神经根的椎管变窄、神经通路狭窄,经过的神经根刺激或受压引起坐骨神经痛。其典型症状是在行走一段时间后出现沿坐骨神经走向放射到腿部的坐骨神经痛,逐渐加重,但弯腰行走或休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称之为“间歇性跛行”。
梨状肌综合征引发坐骨神经痛 梨状肌是位于臀部中央的一块梭形的肌肉,坐骨神经正好从它附近经过或者穿行于此肌肉,当此肌肉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坐骨神经受刺激,出现臀部疼痛伴有下肢放射痛及麻木,称为梨状肌综合征。
导致该病的原因包括:长期久坐的人群,如办公室人群等,长期久坐导致肌肉僵硬失活;骨盆侧倾和跷二郎腿等不良姿态导致左右侧肌力不平衡;运动前没有热身,突然运动导致的损伤;运动过度(跑步等),导致梨状肌的过度使用。
腰骶神经根炎引发的坐骨神经痛 各种原因导致的腰骶神经根炎引发的坐骨神经痛。腰骶神经根炎可以来自盆腔炎症、肿瘤或盆腔术后粘连,也可能由自体免疫性疾病导致神经变性导致,一般起病比较急,并且受损范围常常超出坐骨神经支配区域,表现为整个下肢无力、疼痛、轻度肌肉萎缩,此外跟腱反射、膝腱反射也常减弱或消失。
用对方法治疗不走弯路
药物治疗 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和B族维生素,结合解除肌肉痉挛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腰背痛和坐骨神经痛。
神经阻滞治疗 如果患者疼痛症状明显,有明确的痛点,可以在椎管内或坐骨神经走行区域,以及梨状肌卡压部位注射消炎镇痛液进行治疗,由于是药到患处,治疗作用更精准快速,主要是针对中早期以神经炎症和水肿为主的情况。
物理治疗 中频电疗法、冲击波疗法、红外线疗法,结合肌帖治疗及手法按摩等。
手术治疗 手术分为微创和开放性手术两种,可以先通过射频消融、椎间孔镜等微创技术,解除或舒缓坐骨神经受压治愈疾病。如果存在明显的椎体滑脱,椎管狭窄微创手术解决不了,也可以采取腰椎间盘切除内固定手术治疗。
康复锻炼 进行腰背肌及腹肌的功能锻炼,可以有效改善腰椎稳定性及坐骨神经状态,无论是疾病哪个时期都要重视。
这些防治误区要规避
坐骨神经痛只是老年人的问题?坐骨神经痛可能会影响任何年龄段的人,尤其是那些经常从事重体力劳动或久坐不动的人。此外,肥胖、慢性疾病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也可能导致坐骨神经痛。
睡硬板床,不要睡软床?部分患者不能耐受睡硬板床,睡硬板床不利于全身关节、肌肉的放松,也容易受凉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应选择适中硬度的床垫比较合适。
提重物能锻炼腰部?坐骨神经痛患者应该避免扭腰、弯腰、搬重物等动作,尤其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患者,提重物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7/c14739-40096903.html
集采中选仿制药临床疗效与原研药相当
2023-10-18 北京青年报
本报讯(记者 解丽)昨日,国家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二、三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仿制药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真实世界研究结果。会上,研究课题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部主任张兰表示,集采中选仿制药降价后疗效和安全性与原研药相当。
据了解,2018年以来,我国已经开展了8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涉及333个品种。为真实全面了解集采中选仿制药安全性、有效性,自2021年起,国家医保局组织宣武医院等医疗机构,针对第二、三批国家带量采购中选仿制药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开展了真实世界研究,历时两年,于近期形成了重要研究成果。张兰指出,此次研究对第二、三批国家组织集采的涉及抗感染、抗肿瘤、代谢及内分泌、精神、心血管、消化系统等6大领域的23个代表性品种和原研药进行直接对照、收集大样本的临床病例数据、选择针对性的观察指标、分析过程中采用统计学方法平衡组间的部分差异等,评价了38个厂牌的中选仿制药,形成研究结论。“总体上可以得出结论,集采中选的仿制药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与原研药相当。”张兰说。国家医保局表示,下一步,还将继续对后续批次集采中选仿制药开展真实世界评价,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支撑。
对于集采中选仿制药的疗效不佳、不如原研药的一些舆论反映,张兰表示,任何药品(无论是原研药还是仿制药)的有效性都是概率性的,“像在我们研究中大样本分析显示,盐酸二甲双胍片原研药与仿制药的血糖达标率均在80%左右,在统计上无差异。这也说明了不论是原研药还是仿制药,该药在个体治疗中都有约20%的患者疗效不佳,患者需采用其他治疗手段或药物”。张兰表示,在一个大群体中,有一部分病人用某种降糖药时会出现疗效不佳的情况,原研药和仿制药中都会存在这种情况,“单独将仿制药效果不佳的病例选出,并进行针对性描述,就得出仿制药疗效不好的结论,这显然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公平的”。
针对一些言论所担心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会成为“一次性评价”,张兰强调,我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药学等效性评价,药学等效性要求仿制药必须与原研药具有一样的药物活性成分、含量、给药途径、剂型,并符合药品质量标准。并且,通过一致性评价并不是药品质量的“护身符”或“通行证”。通过一致性评价之后,监管部门仍会对药品的生产、流通、使用进行全链条质量监管。例如,在生产环节,从原料选取到生产过程等均有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和监管体系。“仅是药品原料供应商的更换都需要向药监部门报备,来保证药品质量的稳定。”张兰说。
集采中选药品大幅降价,是否会影响药品质量?就此,国家医保局价格招采专家组组长章明指出,从机制上看,集采挤压虚高的药品价格水分,并不是降低企业的合理利润,因此不会降低药品的质量。在集采模式下,中选产品按合同规定的约定采购量直销医院,既往包含在药品价格中的销售费用、市场推广费用等“水分”被挤掉了,因此中选产品可以在不损害企业正常利润的情况下降价,让利于患者。同时,集采将药品生产企业从“带金销售”的无序竞争中解放出来,企业竞争的重点转移到提升药品质量、促进药品研发的正确轨道上来,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同时,相关部门多措并举,确保中选产品质量。国家组织药品集采设定了质量门槛,要求参加集采的仿制药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从而避免在竞争中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并且,国家药监和医保部门针对中选产品,建立了质量监管协同机制,对中选企业实施全覆盖的监督检查。国家药监局每年部署开展专项监管工作,实现对国家集采中选产品的企业监督检查、在产品抽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三个全覆盖”。目前,检查涉及药品生产企业近 600 家,覆盖全部333种中选药品。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8/c14739-40097854.html
北京市计划推出“两癌”筛查小程序
2023-10-18 北京青年报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9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北京市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并于10月17日举办了“加速消除宫颈癌 共建共享大健康”主题宣传活动。活动现场正式启动北京市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涵盖了素养提升、HPV疫苗接种、宫颈癌筛查、救治保障和能力提升五大行动。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本市计划推出市级两癌筛查小程序,可实现在线预约、个案登记、结果推送、在线随访以及健康教育等一条龙服务。
506家预防门诊可接种HPV疫苗
活动中,北京市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正式启动,包括推行素养提升、HPV疫苗接种、宫颈癌筛查、救治保障和能力提升五大行动,促进实现加速消除宫颈癌阶段目标。
截至目前,全市506家预防接种门诊可提供HPV疫苗接种服务,2023年以来共接种75.7万人。通州区作为“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宫颈癌和乳腺癌试点城市”,已于2023年开展在校初中适龄女生HPV疫苗接种试点。
关于HPV疫苗接种行动,在行动实施周期内,本市将结合企业需求,加强对本市企业HPV疫苗注册申报工作的服务指导,促进相关品种研发落地。发挥学校、妇联等组织优势,开展动员,提升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意愿。加强接种规范化管理,保证接种安全,实现适龄女孩和符合接种条件女性愿接尽接。=
宫颈癌免费筛查将扩大至常住人口
在宫颈癌筛查行动方面,行动实施周期内,将宫颈癌免费筛查覆盖人群扩大至常住人口,使更多女性可以就近选择筛查机构。进一步推进用人单位履行法律义务、承担社会责任,为女职工定期进行“两癌”筛查。以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为重点,开展关爱帮扶工作。将促进宫颈癌筛查机构和体检机构提供同质化服务,推进机会性筛查,及时进行随访、转介,提高筛查和早诊早治效果。
推行北京市级两癌筛查小程序,实现在线预约、个案登记、结果推送、在线随访以及健康教育等一条龙服务,使更多女性可以通过小程序就近选择筛查机构、享受便利筛查服务。
推进筛查诊断治疗一体化服务
在救治保障行动方面,本市将探索融合防治新模式,健全宫颈癌防治网络,积极推进HPV疫苗接种、宫颈癌筛查及诊断治疗一体化服务。规范宫颈癌诊疗,应用统一规范的宫颈癌诊疗指南,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并发挥中医药在宫颈癌防治中的优势和作用,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模式。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助、医疗互助等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合力减轻宫颈癌患者就医负担。对罹患“两癌”困难家庭早发现早干预,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社会救助保障范围。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在职女职工特殊疾病互助保障,积极落实国家低收入妇女“两癌”救助项目,协同加强对符合条件患者的救助。
据了解,本市启动两癌筛查十五年来,参加宫颈癌筛查的妇女366万人次,参加乳腺癌筛查的妇女368万人次。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550.2/10万,乳腺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119.8/10万,治疗率均接近100%。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提示
HPV疫苗接种的首要人群为9岁至14岁女孩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首席专家王临虹表示,目前在我国国内上市的HPV疫苗有三大类:二价、四价和九价疫苗。这三类疫苗的主要区别是预防的HPV亚型不同。二价HPV疫苗含有16型和18亚型,四价HPV疫苗在二价基础上增加了HPV 6和11两种低危亚型,16型和18亚型是最主要的两种致癌高危亚型,基本上可预防70%的宫颈癌,6和11亚型与生殖器疣发生相关。九价HPV疫苗在四价疫苗基础上增加了其他5种高危型别,可降低90%的宫颈癌发生风险。
由于HPV感染主要是以性传播为主,所以针对尚未发生性行为的年轻女孩接种的效果最佳;研究显示,HPV疫苗在9岁至14岁女孩体内产生的保护性抗体的水平比较大年龄女性高一倍,要尽早接种。因此,WHO建议HPV疫苗接种的首要人群为9岁至14岁女孩,越早接种效果越好。HPV疫苗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中也将15岁至26岁女性作为接种的重点推荐人群。对于已经有性生活的女性,即使感染HPV或有宫颈病变,接种HPV疫苗也能起到一定保护效果。但45岁以上女性不是HPV疫苗接种对象,这些人群需要通过定期宫颈癌筛查进行宫颈癌预防。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8/c14739-40097853.html
聚焦助残共富 扎实推进高质量就业
2023-10-18 光明日报
就业是群众参与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平台。为了帮助“隐翼天使”振翅高飞,浙江省湖州市聚焦助残共富目标,扎实推进高质量就业,取得显著成效。
精准庇护 “输血”变“造血”
2023年,湖州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残疾人之家”建设乡镇(街道)全覆盖。2021年以来,湖州市坚持“庇护一人、解放一家、平安一方”的理念,积极推进“残疾人之家”规范化建设,打造湖州模式“残疾人之家”。为确保“残疾人之家”持续、规范、健康、稳定运行,就近就便为残疾人提供多元化服务,湖州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之家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对“残疾人之家”的建设提出了目标,明确到2025年,实现全市“残疾人之家”总数达到120家以上。
精准助残 多渠道创业
为更好地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自2022年起,湖州市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落实场地(所)租赁补助、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并通过创办残疾人创业基地(园区),为残疾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和发展空间。同时,湖州市将通过支持残疾人从事云客服、云审核、网络直播等职业,为残疾人打造文创基地等,大力拓展残疾人新业态就业渠道,为残疾人厚植实现梦想的广阔沃土。
精准帮扶 授人以渔
依托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画像,湖州市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能力评估制度,努力在3年内实现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的100%帮扶。湖州市还将通过建立部门间残疾人大学生信息交换机制,建立“一人一策”就业服务台账,并在政策宣讲、职业生涯规划、简历撰写、面试辅导、岗位推介、心理疏导等方面为其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
截至2023年9月底,湖州市残疾人事业整体水平在浙江省内保持领先,1.9万名劳动年龄段内残疾人实现了稳定就业,就业率达到69.8%。到2025年,全市预计将新增残疾人就业3000人以上,残疾人就业能力持续提升,残疾人就业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8/c14739-40097816.html
英国《卫报》:专家表示,全球14%成年人对过度加工食品上瘾
2023-10-19 环球时报
英国《卫报》10月9日文章,原题:专家表示,全球有14%的成年人对过度加工食品上瘾 1/7的成年人和1/8的儿童可能会对过度加工食品上瘾,这促使人们呼吁将一些产品贴上“上瘾”的标签。最近的研究表明,冰淇淋、碳酸饮料和方便食品等过度加工食品会导致健康状况的下滑,包括癌症、体重增加和心脏病风险增加。过度加工食品的全球消费量正在飙升,现在占英国和美国平均饮食的一半以上。
研究人员表示,一些人食用这类食物的方式可能符合“进食行为失常的诊断标准”。符合这一标准的行为包括:强烈的进食欲望、戒断症状、对摄入控制不足,以及在肥胖、暴饮暴食、身心健康状况不佳和生活质量下降的情况下,继续进行毫无节制的进食行为。
上述研究人员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报告称,对来自36个不同国家的281项研究的分析发现,“超加工食品上瘾”发生在14%的成年人和12%的儿童身上。他们表示,如果一些高碳水化合物和高脂肪食物被正式归为“上瘾”,则可以通过改变社会、临床和政治政策来帮助改善健康。该报告的通讯作者、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教授吉尔哈特说,对食物上瘾的可信性和临床相关性的支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一致,“通过承认某些类型的加工食品具有上瘾物质的特性,我们可能帮助改善全球健康”。
一些专家最近表示,这些产品被不公平地妖魔化了。然而,大多数专家都认为,迫切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了解过度加工食品对全球卫生的潜在影响。上述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美国弗拉林生物医学研究所助理教授迪费利塞安东尼奥补充说,“过度加工食品占美国人消耗的卡路里的58%,这些食物很常见,但还有很多我们不够了解的地方”。
这些来自美国、巴西和西班牙的研究人员表示,精制碳水化合物或脂肪引起的纹状体细胞外多巴胺水平与尼古丁和酒精等上瘾物质相似。基于这些行为和生物学上的相似之处,含有大量精制碳水化合物或添加脂肪的食物很可能是一种上瘾物质。这些研究人员补充说,这些食物向肠道输送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速度也可能对它们的“上瘾性”特性起作用。
同时,食品添加剂也可能导致“过度加工食品的上瘾性”。虽然这些加到食物中以“改善口感”的添加剂本身不太可能让人上瘾,但它们可能“强化肠道中卡路里的效应”。
上述研究人员强调,并不是所有的食物都有可能让人上瘾。但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虽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过度加工食品究竟是如何引发上瘾反应的,但那些富含精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过度加工食品“显然是以上瘾方式食用的”,并导致有害的健康后果。
研究人员表示,了解这些会上瘾的食物,可能会在社会公平、临床护理和政策领域产生新的对策。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F09zq4Jjig
韩国争论如何解决“医生荒”,医学院扩招可行性被热议
2023-10-19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张静】韩国“医生荒”现象愈演愈烈,该国政府试图推进医学院扩招。18日,多家韩媒热议医学院扩招的可行性,对此方案持谨慎态度。
韩国“医生荒”现象愈演愈烈,多家韩媒热议医学院扩招的可行性。
《朝鲜日报》称,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需求不断增长,医生人数却没有增加,各地医疗资源短缺的现象严重。在各个医院的儿科,排队等候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甚至还有不少在寻找急诊室时孩童就失去生命的案例。癌症患者为了接受治疗而等待数月的事情也比比皆是。
韩国保健福祉部长官曹圭鸿17日出席医疗卫生政策审议委员会医师人力专业委员会会议时称,政府认为增加医师人数已刻不容缓,此前韩国政府和大韩医师协会先后进行多次广泛讨论,未能将医学类高校扩招提上日程,希望能在这场专业委员会和会议上继续讨论。
然而,韩国《亚洲经济》分析发现,尽管韩大学生总数有所减少,但医药类专业的招生数量实际上在过去10年间呈增加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扩大医学院招生,有挤占理科招生规模的可能。”《中央日报》称,有专家认为,如果增加的医生都流向整容和皮肤科,那么医学院扩招则是毫无意义的工作。
韩国YTN电视台援引大韩医师协会发言人金异然的话表示,韩国医生和医院劳动强度大,医疗事故赔偿越来越严厉。比起盲目扩招人数,更应该调整医生培养方向和打造医生能够正常工作的外部环境。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F09wf5oEPQ
喝粥养胃 维C防感冒?警惕这些养生误区
2023-10-18 新京报
清淡饮食强调食物的原汁原味,注重营养均衡和适量摄入。
清淡饮食就是吃素吗?喝粥更养胃吗?吃红枣喝红糖可以补血?人参、鹿茸、灵芝、冬虫夏草等补品对身体好?维生素C可以预防感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北京市隆福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闫玉琴为大家介绍一些最常见的养生误区。
误区一:清淡饮食就是吃素
闫玉琴:清淡饮食强调食物的原汁原味,注重营养均衡和适量摄入。以下是一些关于正确清淡饮食的指导原则:多吃蔬菜和水果,它们富含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选择瘦肉和低脂食品,控制油盐糖摄入有助于控制热量和减少对食物的上瘾。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食物,包括各种辛辣调味品,以避免刺激口腔咽喉及胃肠黏膜引发疾病。戒烟、酒,避免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食物。
误区二:健康人喝粥更养胃
闫玉琴:喝粥有一定的养胃作用。由于粥的煮制过程中,水分充分渗透到米粒中,米粒变得柔软易消化,有助于减轻胃肠的负担,对于一些胃肠功能弱或胃肠道疾病的患者来说,喝粥可能更容易吸收和消化。然而,对于健康人群来说,由于粥偏于温软易消化,不需要胃分泌足量的胃液进行消化,长期过度依赖喝粥,可能会造成胃液分泌减少,从而造成胃肠功能减退。
误区三:水喝得越多越健康
闫玉琴:喝水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并不是越多越好,适量的饮水才是关键。一般来说,健康成年人每天的饮水量应在1.5-2升左右(约8-10杯水)。心力衰竭、肾脏衰竭患者由于身体的排尿能力受限,喝进去的水不能有效排出会造成体内水分过多潴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控饮水量。高血压患者过多的液体摄入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尤其是喜欢吃咸进而喝水过多的人群。
误区四:冬虫夏草有益身体
闫玉琴:人参、鹿茸、灵芝、冬虫夏草等都是一些具有补益作用的中药,不对症服用却可能对身体有害,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已知对这些物质过敏的人群;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中医辨证属“实证”的人群。虽然大多数人口服这些补品后没有副作用,某些人可能会出现胃肠不适、过敏反应、头晕、口干等不适症状。使用这些补品前,最好咨询临床中医中药师或其他专业人士。
误区五:吃保健品预防疾病
闫玉琴:保健品对身体健康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合理服用可能对身体健康有好处,不合理服用,包括服用过多、适应症不适宜、或与现用药品之间存在配伍禁忌,就会伤害到身体。吃保健品时,要充分了解保健品的成分、作用和限制,并明白它们不能替代正常饮食和医学治疗;遵循保健品的剂量指示,不随意超量使用;选择可靠的品牌和从可靠渠道购买的保健品。
误区六:喝醋能够软化血管
闫玉琴:醋是含有醋酸的食品,醋酸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一些研究也表明适量摄入醋能改善血液中的一些指标,例如血糖、血脂等。不过,尚无科学研究明确证明喝醋可以直接软化血管。
误区七:多喝骨头汤能补钙
闫玉琴:骨头中含有丰富的钙质确实不假,但可以溶解在骨头汤里面的钙含量却很低,还与选用的骨头种类、煮制时间等因素有关。故对于需要补钙的人群不推荐通过喝骨头汤进行补钙。
误区八:吃维C可预防感冒
闫玉琴:虽然维生素C对免疫系统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高剂量维生素C并不能预防感冒。
误区九:排毒有助养生
闫玉琴:很多所谓的排毒养生方法(如断食、果蔬汁等)并没有科学依据,肝脏和肾脏是人体内建的排毒器官,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养生方法。
误区十:高蛋白饮食可以增肌
闫玉琴:虽然蛋白质是构建肌肉的重要营养物质,但只有适量的蛋白质摄入结合适当的训练才能有效增肌。过度高蛋白饮食反而可能对肾脏等器官造成负担。
误区十一:燃脂茶有助减肥
闫玉琴:许多燃脂茶和饮品声称可以帮助减肥。事实上,这些产品大多效果有限,最有效的减肥方法仍是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来控制体重。
误区十二:不吃主食可以减肥
闫玉琴:不吃主食并不能长期维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身体需要主食来获得必要的能量和营养。健康的减肥方法是合理控制总体热量摄入,选择健康、均衡的饮食。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HBNT4II0038804V.html
专访小儿皮肤科专家马琳教授:秋冬季小儿湿疹多发 多措并举完善治疗方式
2023-10-20 新华网
新华网武汉10月19日电(肖寒)湿疹,也称为特应性皮炎,从刚刚出生的婴儿到八九十岁的老人都会长。发病原因是多种因素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外界有害物如细菌、真菌等入侵皮肤。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是北方气候相对干燥的月份,也是湿疹好发的时间,湿疹反反复复,瘙痒难耐。
近日,中华医学会2023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在武汉举行,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马琳教授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秋冬季天气寒冷干燥,是小儿湿疹的多发季节,患上湿疹的儿童,皮肤可能出现红斑、丘疹,甚至结痂、鳞屑等多种损害,皮肤瘙痒还往往会影响少儿睡眠和生活质量,需要引起相关重视。
湿疹与环境、遗传息息相关 需引起高度重视
“湿疹”,医学名称叫做特应性皮炎。这种皮肤病很令人抓狂,不单是痒、起皮疹,而且反复发作,发病率很高。调查表明,在我国7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的患病率高达12.94%,当中有三成即使进入青春期、成人期还在反复发病,这也使得每50个成人里也有1人被湿疹烦扰。
马琳教授介绍,特应性皮炎又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常于婴儿期起病,累及儿童及青少年,临床异质性明显,受累部位随年龄变化,婴儿期渗出倾向明显,瘙痒剧烈,严重影响患儿睡眠质量及生长发育,进而影响患儿及整个家庭的生命质量。特应性皮炎患儿常伴有食物过敏、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特应性疾病的个人史或家族史,同时可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清IgE水平升高。
“特应性皮炎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遗传因素是重要的内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应答异常、皮肤菌群紊乱等是发病的基础。”马琳教授表示,在婴儿期,食物过敏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在儿童期和青春期,汗液是重要诱发因素之一;在所有年龄段,皮肤干燥和搔抓均可加重疾病。此外,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是特应性皮炎发病的重要促发因素。
“任何疾病我们在寻找病因时都应考虑到患者的遗传背景,对于湿疹而言,环境和遗传因素是我们首先考量的范围。”谈及湿疹的发病原因,马琳教授认为,湿疹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是由于遗传因素引起湿疹;此外,很多研究证实环境因素也是湿疹产生的重要原因,过度洗护、皮肤长时间接触化学物品、日晒受凉等都有可能导致皮肤出现过敏反应,进而引起湿疹发作。
掌握科学诊断方法 避免湿疹与其他皮肤病混淆
湿疹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对于它的症状,不少人也并不陌生,因此一般患上湿疹后,都能及时发现病情。不过,由于湿疹和不少皮肤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有时也难免会混淆,从而没能做到对症治疗,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对于湿疹,要注意和几种类似的疾病相鉴别,以防混淆。
马琳教授介绍,在婴儿和儿童期,常需要鉴别诊断的疾病包括炎症性疾病,如头面部脂溢性皮炎、银屑病等;遗传代谢性疾病,如Wiskott Aldrich综合征、高IgE综合征、Netherton综合征、Blau综合征、肠病性肢端皮炎等;肿瘤性疾病,如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等。在青少年期,常需鉴别诊断的疾病包括接触性皮炎、银屑病、副银屑病、玫瑰糠疹、疥疮、皮肤真菌感染、皮肌炎、红斑狼疮、药疹、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对于在诊断期间是否应进行过敏原检测,马琳教授表示,引起湿疹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诱发因素,就是与对很多物质的过敏有关,从这个角度来说,得了湿疹应该查过敏原。但目前的过敏原检测有一定的局限性,其能检测的物品的种类不能覆盖我们人类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质。其次,过敏原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有偏差,所以得了湿疹,可以做过敏原检查,但需要注意不能完全依赖过敏原检查。
多措并举完善治疗方式 提高患儿及家庭生命质量
湿疹治疗的目标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祛除诱发和加重因素,减少或减轻合并症,减少和预防复发,保障患儿正常生长发育,提高患儿及家庭的生命质量。马琳教授认为,湿疹(儿童特应性皮炎)的长期治疗管理涉及以下方面:
第一,应做好患儿和家长教育。患者治疗教育是做好特应性皮炎长期治疗管理的基础,其中包括使患者或家属全面了解疾病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及用药指导;特应性皮炎患儿及其护理人员长期受疾病困扰,可能出现焦虑等心理问题,需要基层医生适时给予心理指导。
第二,应进行皮肤基础护理。正确的沐浴方式及使用功效性润肤剂为特应性皮炎的基础治疗,有助于恢复和保持皮肤屏障功能,通过正确的沐浴方式和使用功效性润肤剂恢复和保持皮肤屏障功能,可起到避免疾病加重的目的。
第三,应遵循相关食物过敏管理。对伴有食物过敏的特应性皮炎患儿,需要在常规特应性皮炎外用药物和系统治疗基础上,进行长期且细致的饮食管理,同时监测其生长发育情况。
第四,应重视外用和系统药物治疗。目前常用于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外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和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系统药物治疗包括系统抗炎药或靶向药物、抗微生物治疗、抗组胺药等,应根据患儿自身情况选择合理的用药方案,防止疾病进一步进展。
谈及湿疹的预防方法,马琳教授补充道,儿童特应性皮炎的预防应注重皮肤的屏障修复,规律使用功效性护肤品,能减少疾病复发频率,减轻特应性皮炎严重程度、延长特应性皮炎缓解期,减少外用糖皮质激素的用量;此外,对于有食物过敏高危因素的患儿,可通过早期(4~6月龄)引入可疑致敏食物,诱导免疫耐受,降低特应性皮炎患儿发生食物过敏的风险,含有乳酸杆菌成分的益生菌制剂,对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儿有保护作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20/c14739-40099839.html
中疾控发布丙型肝炎检测新规范
2023-10-2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据新华社北京电 (记者顾天成)更新丙型肝炎病毒检测和治疗新进展,明确不同检测场景下检测流程,引入检测新技术、新流程和新策略……记者近日从中国疾控中心获悉,中国疾控中心日前印发《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2023年修订版)》,2011年发布的《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试行版)》同时废止。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信息显示,丙型病毒性肝炎属于传染性疾病,人群普遍易感,以丙型肝炎病毒阳性的人为主要传染源。部分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容易出现肝硬化或者肝癌。目前,直接抗病毒药物可使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得到治愈。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简化丙型肝炎检测和诊断流程,使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尽快得到诊断和治疗。”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研究员金聪说,本次规范的修订立足于我国当前丙肝病毒检测状况及实际工作需求,充分考虑了国内外检测技术和策略的进步,历经四轮修改、增补和完善。
专家表示,本次修订使我国从事丙肝病毒检测工作的各级人员可以根据工作需求获得全面技术指导,助力加快实现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控目标。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20/c14739-40099769.html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正在持续改善
2023-10-19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0月19日电 (闫妍、陈子源)今天,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表示,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体系的主体。近年来,公立医院改革发展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对持续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防控重大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
“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最终的目标还是要解决群众反映的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副司长薛海宁介绍,目前,各项改革的举措正在积极推进,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也正在持续改善。
一是大力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通过专家支援、技术平移、同质化管理等举措,填补地方在肿瘤、儿科等重点疾病和重点专科方面的短板和弱项,通过这些措施,群众跨省跨区域就医的难题正在逐步缓解。
二是要提高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序地推动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加快实施“千县工程”,建强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获得适宜的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是通过远程医疗,包括建设互联网医院、提供线上诊疗服务等方式,用信息化的手段,把优质的医疗服务送到群众的身边。同时推进医学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使科技的成果不断地转化为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
四是以降药价为突破口,深化“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近年来,国家组织和开展了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医保药品的谈判议价等,大幅度降低了药品和耗材的价格,也减轻了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同步推动医疗服务价格的动态调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务人员薪酬制度改革等改革,推动公立医院建立公益性为导向的运行新机制。
五是加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医保的保障水平。2020年到2022年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住院费用的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分别提高了五个百分点左右。
六是加强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推动临床业务管理和经济管理的深度融合,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促进药品耗材的合理使用,开展同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举措,进一步节约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同时,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也非常注重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通过预约诊疗,使预约时间更精准,减少患者的排队等候时间。通过门诊的一站式服务、日间手术、诊间结算、床头结算等举措,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减少患者和家属就医的奔波之苦。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通过建立专科专病中心,实施多学科联合诊疗(MDT),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等服务模式,让医护人员围着患者转,也让群众看病就医更安心、更放心。”薛海宁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9/c14739-40099211.html
相关知识
Java精品项目源码第40期宠物医院在线预约挂号系统
【第40期】养宠神器|甩手“铲屎官”,让爱宠生活更好
通俗易懂聊财经 40期
宠物鸟疫病公共卫生
关于召开“动物健康与公共卫生”研讨会的通知 (第一轮)
全球高端宠物大聚会:第25届亚宠展、上海宠物展将于2023年8月盛大启动!23万平米大展!门票申请
2023年11月第4周(总第47周)畜产品、饲料集市价格表
宠物犬肠道寄生虫调查及其公共卫生意义分析
2024年上海体育赛事一览表 2024上海市国际国内体育赛事计划表→买购网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成功举办“动物健康与公共卫生”国际学术研讨会
网址: 国际国内公共卫生情报信息2023年第40期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12637.html
上一篇: 动物辅助疗法的益处宠物治疗人心理 |
下一篇: 宁夏宠物保健「贝宠诺宠物医院连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