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中国鸟类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鸟类研究现状与展望

1、第2.7卷第4期延安高等院校学报(自然科学版) v o l . 27n o . 4 2008年1.2月jounalonuniverity (naturalscienceeitinion ) dec.2008中国鸟类研究现状与展望刘魏、廉振民、王文强(延安高等院校生命学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 近年来,我国鸟类研究发展迅速。 本文从古鸟类的研究、分类和系统发育、种群分布和数量动态、行为和栖息地等方面综述了我国鸟类研究的现状,并对前景进行了展望。 研究牛鼻子词:鸟类现状的展望中图分类编号: q 958文献验证码: a报道编号: 1004-602 x (2008 ) 0.4-0077-0.5鸟

2、类是一种羽毛且具有飞行能力的恒温动物,在分类上为动物界(f a u n a )脊索动物门(p h y l u mc h o r - d a t a )鸟类现在世界记录的鸟类有9900多种,其中90%以上生活在陆地和淡水。 中国现在的鸟类1332种(2261种及亚种),属于2.4目101科429属2,其中105种为特有3种。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几十亿年发展的结果,是自然段的宝贵遗产,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实际上,鸟类对人类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在艺术价值、文学、美术、音乐、舞蹈、工艺、建筑等可以看到鸟的姿态的经济价值中,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家禽、狩猎、肥育、役用、观赏和药用等方面,鸟类特有的大姨

3、妈结构和功能为仿生学提供了研究课题,在生态价值中,鸟类消灭害虫兽,播撒种子,生态我国在动物地理区划中属于古北界和东洋界,广阔的地区和多样的环境为鸟类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丰富的条件。 但是近年来,由于人口膨胀、栖息地破坏、气候变迁等压力因素的影响,中国已成为生物多样性破坏和丧失极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野生鸟类的数量和种类也在不断减少。 据中国种类的红色名单统计,现在中国鸟纲受到威胁的比例为7.3.6 %,接近危险的比例为7.3.6 %。 因此,鸟类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已经成为我国非常紧迫的任务。 1中国鸟类研究的历史中国现代鸟类学始于2.0世纪的2.0年代,最早从事鸟类学研究的有寿振黄、任国荣、常客

4、、傅桐生、郑作新等。 对3.0年代、寿振黄鸟类体重和年龄、换羽等进行了研究,首次采用统计学方法测定各种鸟类雌雄和幼年的尺度,分别进行统计,作为正确分类的依据。 建国后,郑作新通过对麻雀食性的研究,首次将“定量化”思想引入我国的鸟类学研究,提出了“亚种分化”和“排斥说”的新观点。 8.0年代,郑光美首次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和“3s”技术分析了雉类栖息地的选择、领域、活动区及活动特征,长期研究了栖息地的碎片化及人类活动对鸟类的影响,为濒危种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2年第2.3国际鸟类学大会在北京牌召开以来,我国鸟类研究与保护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2中国鸟类研究现状2. 1古鸟类研究古鸟类

5、研究主要起源、飞行起源和收稿日:-05-09基金项目工程: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工程(206148 )、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工程(06j k156 )作者简介:刘2960(1983-)、男、陕西泾阳人、延安高等院校硕士课程硕士研究生羽毛起源的三个方面,其中鸟类起源问题是生命进化研究领域中多年来困扰科学界的难题5。 鸟类起源主要有沟齿类起源说、鳄鱼类的姐妹群起源说和兽脚类恐龙起源说。前两个假说无法解决“时间间隔”和“化石证据”等问题,逐渐失去影响。 兽脚类恐龙的起源说是赫胥黎(t . h . h u x - l e y )在1867年提出的,美国的奥斯特龙(j . h . o s -

6、 t r o m )在1970年代复兴,但由于没有证据,一直没有受到重视。 1996年,中国辽宁省发现了中华龙鸟化石6,此后发现了真正有羽毛的原始鸟7、尾羽鸟7-8、神州鸟9等这些个的发现逐渐填补了鸟类和小型兽脚类恐龙之间的许多缺失,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观点提供了重要证据,兽脚类恐龙起源说已成为国际主流思想。 2005年,季强率领的科研工作团队发现了河北丰宁目前世界上最原始的鸟类化石美金凤鸟1.0,这标志着我国鸟类起源研究再次取得重大进展,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飞行起源主要有陆栖跑起源和树栖滑空起源两种假说。 鸟类起源于兽脚类恐龙的观点被许多学者认可,因此陆栖的起源也被认可。 在这个问题上,我

7、国学者各有不同的意见。 季强等人认为小型肉食恐龙在快跑过程中有获得飞行能力的能力,是陆栖跑起源说的支持者1.1。 徐星等首次报道了具有初步飞行能力的兽脚类恐龙,提出恐龙可能经历了四个阶段,为鸟类飞行树上的滑空起源说提供了第一证据。 羽毛起源是当前古生物和发育生物科学研究的无线热点之一。 季强等人提出了原始羽毛的概念,阐述了原始羽毛与现代羽毛形态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探讨了原始羽毛在羽毛进化研究中的科学意义。 近年来,张福成、周忠和等人对中国产的距今大约一亿两千多万年前的化石进行了研究,认为在中国发现的恐龙具有羽毛形成的初期三种形态,轮廓羽和飞羽有可能在羽毛发生的初期阶段分化。 目前,我国古鸟类研

8、究已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关于中国古生物学家这一领域的论文已有数百篇发表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学术期刊,4.9编的研究性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的自然和科学上,其中第一作者单位是中国科研机构的4.1编1.5编。 2. 2分类和系统发育典型的鸟类形态分类学研究始于1.8世纪的林奈期,最初的分类依据只是类群形态特征的相似度。 随着生物数学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传统分类逐渐转向数值分类和分支分类,开始利用鸣叫等生态行为学特征。 现代分类学是从系统发育和进化的观点研究物种进化历史和各种之间亲缘关系的1.6。 我国鸟类学界目前通用的是郑作新院士结合p e t e r s系统、中国鸟类分布情况和自各儿观点提

9、出的分类系统。 郑光美等人根据h a n d b o o ko f b i r d s o f t h ewo r l d的分类系统出版了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列表,这与国际上许多学者采用的分类系统一致。 雷富民等人首先采用数值分类学和分支序列分类学的方法,研究了麻雀形目文鸟科云雀属的分类和系统发育,并在叫声行为分类中, 研究叫声在鸟类系统研究中的作用及其结构地理变异,认为不同种群的鸟类鸣叫声有专一性,鸟类分类学中有意义的19 - 21。 但是,传统的分类学研究存在形态特征的信息量不足、进化干扰和连续性化石标本不足等条件的制约。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结构检测方法的广泛应用为解决这些个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10、 目前,鸟类分子系统学应用最广泛的是s i b l e y系统,研究人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于大量d n a序列分析方法的化学基学研究。 雷德等人采用p c r产物直接序列法测定了哈里亚科6属1.6种、黄莺亚科1.2属3.7种鸟类的腺粒体基因c y t b全基因排列、c o i基因分配序列。 潘巧娃等人对猫头鹰亚科鸟类腺粒体细胞球色素b基因和核基因cmos进行了系统分析,采用相邻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法分别建立了猫头鹰亚科的系统树24-25。 与传统的分类学相比,现代分类学的研究方法易于分析,含有丰富的进化信息,具有易于获取等优点的2.6。 但是,近代分类学的方法也有缺点,使用大量d

11、 n a数据的系谱树没有可靠性的检查,d n a作为分子标记使用的可靠性也受到质疑。 根据两种方法的特点,石全华等人用a v is o f t s a s- l a b软件进行了声谱分析,研究了中国7种鹤鸣和对鸣的物理特征,建立了系统分类关系,结果7.8与利用腺粒体c y t b序列的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综合检测了中国7种鹤的系统发育关系2.7 2. 3群落、种群数量动态鸟类群落和种群数量动态的调查与研究主要集中在群落结构、群体结构、生态位与物种关系、动态与演替、群落与生境关系、城市化对鸟类群落的影响等多个方面2.8。 20世纪50年代,国际上开始了鸟类群落和种群的数量动态的调查,但我

12、国在这个领域的星空卫视观速度很慢。 由于鸟类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鸟类群落和种群数量动态的调查与研究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 钟福生等人调查了洞庭湖湿地的鸟类,采用直接计数法和“g p s”技术调查了洞庭湖湿地的稀有濒危种及其环境,共记录了297种鸟类,分析了其属于1.7 5.2科150属、种类和数量随季节变化的特征29 - 30。 张书理等人调查了内蒙古桦木沟自然保护区鸟类物种多样性,分析了群落结构。 在保护区内发现了鸟类1.7目4.4科127种,提出在制定鸟类多样性保护对策时,应该考虑各种生息地的生态作用的3.1。 绿地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萌等人在北京

13、牌天坛公园进行了163次鸟类调查,共计654. 4 h小时,记录鸟类130种,属于1.3目3.8科。 报告了该群落多样性在5月最高,在8月最低的均匀度在冬天春天最高,在夏天最低的优势度在夏天最高,在春天最低,蝾螈在野外繁殖成功的记录3.2。 陆祓翁等人调查研究了上海城区街道不同类型绿地的鸟类状况,分析了城市鸟类群落与栖息地环境的关系,探讨了城市地区鸟类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鸟类保护与城市绿地建设提出了科学建议的3.3。 但是,城市化对鸟类群落影响的研究在我国还很少见,还需要加大研究力度。 样品线法是鸟类野生种群数动态调查的最常用方法之一,该许龙介绍了格拉夫法、样品线法和样本点法

14、三种常用方法,对乐队最大计数法、gtes切方法、f o u r i e r切方法和距离采样法进行了比较总结, 在鸟类野外数调查中记录鸟类个体到采样线的垂直距离,使用距离采样法计算鸟类的种群密度,认为应该得到更正确的结果3.4。2. 4行为和栖息地鸟类行为大致可分为繁殖行为、取食行为、社群行为和空间行为3.5。 繁殖行为一直是鸟类研究的无线热点。 近年来,有关繁殖行为的研究从单纯的观察描述转变为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的3.6。 赵亮等人从鸟巢的特点、鸟巢地点的选择、鸟巢卵数、育儿行为、雏鸟的生长发育、繁殖生产力、繁殖对策等方面对青藏高原高寒草鸟的繁殖生态学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述3.7。 采食行为的复杂性吸引了众多研究者,鲁长虎等总结了鸟类贮食行为的研究概况,展望了其研究方向,认为生态学与行为生理学的结合是鸟类贮食行为的新研究趋势。 鸟类社群行为研究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杨向明等人对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内山雀科(rfiil-lidea种留鸟的社群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银喉长尾山雀(aegithaloscuudtu )的社区性强, 群体大褐头山雀(parussmontus )、大鲵(parussmajr )是混合群的主要种类较多,煤山雀是从属种较多的3

相关知识

中国鸟类研究现状与展望
城市鸟类群落生态学研究展望
宠物民宿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鸟类行为学与社会规律研究.pptx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国际宠物食品市场与中国宠物食品产业发展展望
鸟类研究大数据
中国宠物医疗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研究报告2024-2030年
解读宠物市场:现状与未来展望
宠物饲养的科学研究进展与趋势展望

网址: 中国鸟类研究现状与展望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20039.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校园鸟类群落调查及多样性研究方案
下一篇: Bird Study